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互联网经济本质

互联网经济本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9:07

互联网经济本质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1)

让我们静下本心,荣辱不惊地参悟互联网经济。由于题目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而非“互联网经济”,因此我们只悟树根,不悟树梢。

互联网经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借鉴工业经济的说话姿式

对互联网经济略为入门又不甚了了的人,说话有个习惯,往往言必称互联网3字——带着很强的技术味——先是技术,后是技术应用,再后是技术产业等等。就象程咬金一样。由于许多人不懂技术,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掌握话语权。但有一点,这种话语,很难说服最该说服的人,例如在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人。这倒不是由于这些人特别顽固,而是因为言说的只是皮毛。当然,互联网才发展20年,说不到点上,不足为怪。

如果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为工业革命序幕的话,10年后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不象我们现在谈信息经济那样,满嘴技术味,而专注于经济本身。到了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工业经济的理解已完全专注经济本身,而不再提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工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就象煮的是脱净毛的猪一样。而互联网经济发展20年后,我们谈互联网经济,还象在煮没脱净毛的猪一样。

分析斯密和马歇尔的说话技巧(实际是问题意识),在于他们不是从山和水的表面(工业技术这个表面,或叫猪毛)看问题,而是从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内里(不是山、不是水的财富本体,或叫猪本身)看问题。本来,工业经济战胜小农经济,是生产方式从分散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斯密和马歇尔在工业经济初起的时候,就把问题概括为同质化条件下的均衡问题。事实上,供求均衡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一般。但同质化却是工业经济的特殊。而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变的一个关键魔术,就是把同质化的均衡(量的竞争),当作了一般均衡。无形中就把个性化和定制(质的竞争),当作不经济,排除出了经济学。

至于同质化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和工业占比不断提高,经济日益标准化)这个皮毛,在《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中,几乎被完全抹掉了——“做案”不露任何“痕迹”。与斯密和马歇尔的老谋深算相比,互联网经济鼓吹者嫩就嫩在,整天谈的都是皮毛,而对问题本身(即异质性——如个性化定制——是否经济),则根本没有提出。

工业经济话语中“脱毛”处理干净是在1933年。同一年出版的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是对工业经济本体问题的最后一次争论。争议之点在于,差异化到底算同质性问题,还是异质性问题。罗宾逊夫人认为是同质性问题(因此应是完全竞争的从属性现象),张伯仑认为是异质性问题(因此应是独立于完全竞争的现象)。这场争论最终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垄断竞争理论纳入同质性轨道而告终。这意味着什么是工业经济的争论,在理论经济学上最终盖棺论定,是以把差异化当作无差异的特例,纳入无差异体系而告终的。它最适合支持的政策是以无差异的传统中国制造为主,差异化的中国创造永远不要反客为主,即使产能过剩也不改初衷,一意孤行追求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

互联网经济的问题本体(“猪本身”),恰恰是张伯仑问题。因为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或者说它不同于工业经济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大规模同质化生产(完全竞争)为取向,而是以小批量多品种的异质性服务(垄断竞争,姑且如此称呼)为取向。当今经济顶层的重大关注无不与此有关:创新是差异化导向(对差异化的供给)、服务化是差异化导向(需求差异化,代表调结构的方向)、经济增长质量是差异化导向(质量阶梯)、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差异化导向(获得高附加值,代表经济升级的方向)、幸福是差异化导向;更不用说微观上的产品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体验)、因小而美、需求导向之类。但差异化恰恰在理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上,是没有根的。

因此,要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地界定清楚互联网经济,一定要回到1933年那场争论,回答差异化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是树梢还是树根;其特性是从属于工业化的,还是独立于工业化。以此回答一个最至关重要的疑难:互联网经济到底是工业经济的同方向的附属性、延续性的肯定,还是有质的区别的革命性的扬弃。

相形之下,那些“皮毛”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应用到产业),只不过应该是战略上的一个附注,用来说明为什么差异化经济从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上看是可行的。而这已不是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问题,而是他们的下属要处理的问题。不是“要实现什么”的实质性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操作上的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在内涵上把握“体”

在界定什么是互联网经济的时候,还应注意到一种怪现象,就是用第X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X.0的方式定义互联网经济。

说它怪,就好比听一位农民这样向资本家解释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是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革命X.0。问题出在,操作上是对的,方向是错的;“如何实现”上是对的,但“要实现什么”是错的。

说到底,这还是1933年那场争论的延续。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年代已经吃过一次同样的亏了。当时慈禧太后把工业革命,误当成了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X.0,结果造成甲午战争的失利。如果还原成理论和定义问题,就相当于张伯仑与罗宾逊夫人争论何为体,何为用一样。互联网经济有没有自己的体,是否只是把皮毛长在工业经济这头“猪”身上,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这属于美国、德国政客想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的策略性提法,或者制造业部门想强调和夸大自身变革在全局中的地位,因此有把用夸张为体的修辞学用意,那都是可理解的。但如果这之外的人,把这些概念当作全局性的内涵把握,就会造成误导。例如,会把二产三产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增值运动,误导向三产二产化(服务业制造化)的低附加值化反向操作,不久前的光伏产业发展就是一个教训。毕竟工业化在中国还剩6年即将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再重要,也不宜在终点上搞回光返照。

互联网经济内涵界定上的关键,就在于体的把握。既然把“革命”这种大话都放出去了,却不敢承认互联网经济是体变,那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有什么区别?这里不想进行繁琐的学术界定,以垄断这个概念。其实只要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体,怎么界定都是可以的。

要重点谈谈的是,错的概念是从哪来的?明白当前以体变界定互联网经济的阻力和其中的道理,有助于人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那些从观念、利益到行动上抵触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人,竭力把互联网经济贬低为用,把它嫁接在工业经济的体之上,这是非常自然和容易理解的。现在问题是,真正造成实质性概念混淆的,还是搞互联网的人,特别是出身技术的人,他们相当于现代的张之洞。由搞互联网出身的人说什么是互联网经济,一旦说错,造成的误导更加严重。轻则变成变相推销技术产品(虽然这样做也有推进生产力之功),重则变成鼓励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主次不分,误判方向,贻误良机。

辩别这种声音很容易,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极力反对探索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而片面强调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通性。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如规模经济)上有共通性这点不错,但把这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内涵不妥。这种片面的观点,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早期积极作用较大,因为在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推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工业化服务。但在产能过剩条件下,它既不利于发挥互联网所长,又扬了工业化所短,负面影响慢慢显著起来。二是刻意强调不要把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对立起来。这本来是对的。尤其对互联网经济的激进分子避免片面性,是一种逆耳忠言。但对于大多数思维还笼罩在工业化传统的人来说,本来就对两种经济质的差别缺乏认知,过分强调这一点就有成为迷糊药的副作用。关键在于这种话没有说全。二者关系说全,应该是扬弃,即一半肯定(继承),一半否定(发展)。

互联网经济发展才20年,主要问题还不是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摸透了,并且已经在总体上走向极端,而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严重过头(表现为投资过高、产能过剩、分配失调等),转型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面前,互联网启蒙不是过头了,而是严重不足。互联网出身的人,应把握好这个大局,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

互联网经济在内涵界定上,一旦失了体,就会魂不附体,空有形骸。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涉及的是互联网经济概念界定的外延。

长话短说,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外把互联网经济界定得太肤浅,强调的主要是ICT化。ICT化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只是皮毛现象。

这种皮毛化,是由美国人开启的。1962年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1977年波拉特的9卷本《信息经济》,开始了从技术特征(猪的皮毛),而非经济本体(猪本身)来解释新经济的过程。马克卢普、波拉特这种语势非常弱,与斯密、马歇尔具有境界高下之差。因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经济学子学科的位置,而没有从根上梳理(象张伯仑那样)。

信息经济一开始,就是打破经济同质化的过程。如果换了斯密、马歇尔再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恐怕要直捣黄龙,提出差异化——也就是异质性——的经济性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学前提假设这个最高点开始,重新梳理思路。

马克卢普、波拉特带来的这种“皮毛论证法”的后遗症突出表现在新经济的外延划定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成了两张皮(各统计各的),信息经济理论与服务经济理论成了两个理论。后来的理论家一遇这样的问题就卡壳:农业、工业之后是什么,是信息业,还是服务业?

其实,如果不是从子学科看问题,而是从母学科(理论经济学)看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这只不过从差异化经济这个本体的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信息业是差异化(能力)的供方,服务业是差异化(解决)的需方。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新视角望去,互联网经济的外延就忽然扩大了许多。除了互联网产业(包括设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还要包容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乃至整个经济(一产、二产和三产)的互联网化。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实质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化。如果抽象到理论经济学,“基于互联网”这个条件也可以抽象掉,就只剩下服务化。抽象隐含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基于互联网,就不可能达到相关服务化的最优。因此这个条件成为不言而喻的。传统服务业,只不过是这种服务化的非最优状态(服务业的最优要以体验为标准)。而服务化的标志,是质量(用质的差异程度来测度的量)。互联网经济的增长属于高质量的GDP增长。

正如黄少军早在2000年就指出的:“现代社会服务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化’”。这是道行极深的领悟,它给互联网经济外延划分以重要启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把原来不相干的事情,看成一体。这样才能把互联网经济参透。

互联网经济行规律:大而全到小而美的转型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经济规律永远不会变化。互联网经济也是经济,因此与一般经济的规律没有什么不同。这种认识言下之意,把互联网当作工具,而不是生产方式。认为互联网经济只是工具改变,但经济本身不变。既使认识到互联网代表不同生产方式,也会有进一步的观点认为,不同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相同。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对应的是同一种经济规律。

这不是老百姓的一般见识,在专业经济学家中,这种见解也有深厚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经济学的普遍主义。经济学普遍主义的特点是把工业经济的特殊经验加以普世化,无限放大为所有经济的一般规律。究其实质,无非是近300年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有限的道理。

回应经济学的普遍主义,不能仅靠经验的方法,罗列互联网经济中的反例,而需要透过经济学的保护带,在体系核心上把问题挑明。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有一个著名的特点(也是软肋)——它不承认生产力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任何科技因素,都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当然互联网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由此入手破解问题所在。

对症回应传统观点,关键是要从核心上说清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承认不承认技术的作用(技术是否内生,对应报酬递变规律),是区分经济学两大主要流派的标准之一。持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不承认技术作用的,叫新古典主义理论,所持的立场是报酬递减或报酬不变;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立场则是报酬递增。

哪个对现实的解释性更强?自从上世纪中叶工业化越过高潮后,在生产函数的实测中,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外的余值(相当于技术要素)对增长所起的作用,在美国已超过50%。显然,报酬递增的观点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看法,那种认为技术不具有对经济内在影响的观点,在经济学内部,已属占下风的观点。这意味着,认为互联网经济不会有自己的经济规律的看法,它在经济学底层逻辑上就不占上风。

从实践看,就在本月,中国正越过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型经济(工农业产值大于50%)向技术(包括信息与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增型经济(服务业产值大于50%,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最后关口。因此认为技术革命带来新的经济规律,会得到越来越多事实的印证。

但仅仅根据上述这一点,还不能把技术的作用具体锁定到互联网技术,不能具体说明互联网经济存在特殊规律。为此还要继续深算。

在同样支持技术内生、报酬递增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内部,有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支通向工业化经济,一支通向互联网经济。主流的一支,持规模报酬递增观点,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这一支目前已拥有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如斯蒂格里茨与美国当红的学术明星克鲁格曼等;更新的一支还是支流,支持的是范围报酬递增,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

“互联网经济”具有哪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其与传统经济的主要不同之处何在?现在到了揭晓时刻。经济运行规律千头万绪,但涉及传统工业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区别,又能归纳到经济学主脉焦点上的,只有一条(其它都可称为鸡毛蒜皮):传统工业经济(特别是近代以后)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例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范围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例如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互联网经济发展中许多现象级的规律,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上述逻辑之中。例如,作为互联网基本模式总结的长尾曲线,实际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等成本线,在“数量-品种”底平面的投影。描述的是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到小批量多品种的经济转型。这就是托夫勒指出的第三次浪潮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这条规律,可以说是迟来的总结。工业化发展到尾声阶段,才发现支持经济增长的,不仅是资本和劳动,还有技术。只不过沿普遍主义思维惯性,经济学家把所有技术当成了一种技术,好比没有把人辩别为男人与女人。

范围报酬递增的发现——美国西北大学潘泽教授对此居功至伟——让我们发现,原来造就规模经济的技术,只是工业化技术,它让世界因大而美;而互联网技术,更多属于范围经济的技术,它让世界因小而美。在实践中,马云力主因小而美,可以视为对同一潮流的敏感的响应。

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好比海面下的冰山,经济好比海面上的冰山。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于经济,内化为经济规律,都可以归结为范围报酬递增。它就好比海面上能见的冰山。此刻,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在经济学公式中隐而不见了,但它所推动改变的经济规律却象壮丽的冰山,巍峨屹立,成为新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2)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05-05

一、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财富的增加,人们的需求已经从以生理需求为主发展为以心理需求为主。针对这一现象,林左鸣提出了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广义虚拟经济,他将广义虚拟经济定义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1]。 “互联网+教育”是人们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知识精神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正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性质。虽然国内对“互联网+教育”的研究很多,但都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教育”的相关理论、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很少有人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得出“互联网+教育”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为了能促进我国“互联网+教育”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快速发展,本文还对“互联网+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 互联网+教育

(一) 互联网+

“互联网+”最初是由易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于2012年11月提出的[2]。在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并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3]。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4]。可见“互联网+”是一个备受各界关注的新的理念。当前虽然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互联网+”统一的定义,但很多学者表示“互联网+”并不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简单的结合起来,而是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催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起来,以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融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行业环境,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的教育行业结合起来,并激发教育行业的发展潜能,就形成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能够实现公平。此外“互联网+教育”仍以教育为本质,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期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5]。

三、“互联网+教育”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一) 追求知识的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而现在互联网的门槛要求很低,只要是能识文断字且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教育”具有大众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只要会使用互联网的人就可以加入“互联网+教育”的潮流,获取自己想学科目的相关资料。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人们会更多的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互联网+教育”的大众性特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使人们对知识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如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化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使其心理满足感增加;大学生通过类似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网站可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使自己可以在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 知识的高效流通和转化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通过简单的教学设备从教师那单向获取知识,而在课下由于场所、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疑答惑。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学习者可通过互联网选择学习内容,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论坛、Email、在线提问等各种方式及时与教师、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可见“互联网+教育”就是将知识、信息进行及时传输和交换,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获取信息和知识。而广义虚拟经济正是以知识和信息的高效流通和转化为标志[6],可见“互联网+教育”与广义虚拟经济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的传统教育方式,它主要是以学生课前学习、老师课上解疑为主要教育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进步,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广义虚拟经济所强调的“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除了能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资源外,还能将传统教育资源以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教育”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个性化教育[7],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与广义虚拟经济的“以人为本”理念相一致[1]。

(四)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单向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常常会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学生间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优秀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共享,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重点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就可以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而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人们在心理上越来越重视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消除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使人们追求公平的心理得到满足。

四、当前我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广义虚拟经济环境下,“互联网+教育”不仅降低了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还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各界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但我国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 基础设备覆盖不全面

实现“互联网+教育”的前提是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当前许多高校虽然覆盖了局域网,教室里也安装了多媒体,但是老师们只是利用多媒体进行PPT放映,与学生之间缺乏教学互动。中小学学校害怕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业,仅在老师的办公区域覆盖网络,导致学生不能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另外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室没有配置多媒体,老师仍然只利用黑板进行教学,这断绝了学生通过互联网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二) 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于物质上的满足,人们会更多地追求心理上的满足,虽然“互联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由于当前很多学校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感。例如,在很多地方,教师只是利用互联网下载课件,采用简单的PPT投影进行授课,很少有老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习者对“互联网+教育” 了解程度低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背景下,为了通过“互联网+教育”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来实现教育公平,学习者首先要对“互联网+教育”足够的了解,但当前学习者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本自学与老师上课讲解这两种方式,也有学习者会上网查找资料,但很少有学习者会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网站进行学习。以山西省为例,据调查,仅有4.4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互联网+教育”,有23.89%的人表示没有了解过“互联网+教育”,还很多人表示对类似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网站不是很熟悉。可见学习者对于“互联网+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够是阻碍 “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缺少对“互联网+教育”的监管部门

在广义虚拟经济下,学习者希望可以通过互联网以较低价格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来满足其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但“互联网+教育”现在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还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这使得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在教育资源质量及课程收费价格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给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扰。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很多加入“互联网+教育”潮流的公司们将关注点放在教育平台的搭建上,忽视了开发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导致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使学习者难以分辨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加入“互联网+教育”潮流的企业们对课程资源的收费价格也有所不同,这有可能会出现学习者以高价格购买了低质量课程情况,降低了学习者的心理满足程度。

(五)信息糅杂,给学习者带来不便

“互联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但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会使互联网包含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这些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常常会伴随着信息糅杂,这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不便[8]。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是一个讲究知识快速高效传输的时代,而教育资源选择过多,会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的查阅带来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共享虽然会使学生的选择增多,但同时也会使互联网上出现教育资源重复的现象,这会使学习者在查找资料时出现信息反复阅读的情况,降低了学习者查找的效率,降低了学习者的心理满足感。最后,网络信息混杂,会使学习者在查阅信息时难以辨别真伪,从而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五、广义虚拟经济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虽然当前我国在发展“互联网+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但可以通过政府、企业、教师共同努力来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剥夺一部分学习者享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会阻碍一部分学习者加入“互联网+教育”潮流,所以说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一些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使偏远地区的学习者能够享受到“互联网+教育”所提供的优秀教育资源,从而改变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使更多的学习者的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2. 建立专门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机构

当前,政府缺少对“互联网+教育”的监管部门,这导致“互联网+教育”的市场秩序紊乱,出现教育资源质量良莠不齐、乱收费等现象,为了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机构,对“互联网+教育”行业进行监管。政府教育部门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监管:

(1) 设立教育资源质量评价标准

由于政府没有设立关于教育资源质量的评价标准,当前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还有许多教育资源重复出现的情况,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这会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困扰,从而会降低学习者的心理满足感。所以政府应该设立教育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只有通过评价标准的教育资源才能上传到在线教育的网站上供学习者查阅。另外政府在进行教育资源质量评价过程中还要进行重复率评价,当被评价的教育资源和已有的教育资源重复时,系统应自动拒绝该教育资源的上传,以降低教育资源的重复率。

(2) 建立课程价格规范标准

现有的各个在线教育网站对教育资源的收费标准不同,导致“互联网+教育”行业出现价格形成机制混乱的现象。在广义虚拟经济下,混乱的“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会降低人们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政府要规范网络课程的价格,使学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3) 要求“互联网+教育”教师要持证上岗

目前有很多“互联网+教育”教师没有持证上岗,经常会出现兼职大学生充当老师上课现象发生,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互联网+教育”行业环境,所以政府应该要对在线教育网站的教师进行监督,对那些雇佣无证教师的企业警告或罚款,以降低无证上岗教师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

(二) 企业层面

1. 加大“互联网+教育”的宣传力度

“互联网+教育”在广义虚拟经济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但目前很多学习者对“互联网+教育”还不是很熟悉,这不仅会阻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还会使一些学习者追求教育公平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使学习者更加地了解“互联网+教育”的相关内容,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们在完善网络教程的基础上要加大“互联网+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习者加入到“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中。例如企业可以进入高校进行“互联网+教育”知识的宣传,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体验服务,让学习者亲身感受“互联网+教育”的优点。

2. 完善网络教程

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在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完善其网络教程,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因为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才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进而才能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要完善网络教程,企业不仅要保证教育资源的质量,还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设立一些“教师成长系列计划”,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以完善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广义虚拟经济下,教师培训计划还可以满足教师在精神层面、社会地位感等方面的需求,这样可以在促进“互联网+教育”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教师自我实现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教师层面

1.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教师要能够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习者的弱点,并针对其弱点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这些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采用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和设计的创新等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和检索知识

由于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教育信息和知识,这会降低学习者的查询信息的效率。广义虚拟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高速传输为特点的,信息的高速查询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为了能使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快速查询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网络查询、检索信息。

参考文献: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5-88+108.

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 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05日,http:///gn/2015/03-05/7103116.shtml.

杨莉萍.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5,09:232-235.

薛晔,牛冲槐,赵欣,宋磊.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的定义及内涵[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78-82.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3)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理论;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电子金融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球,而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直到2000年,电子金融几乎遍布了全球。在2012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才正式被学者提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内部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它不仅动摇了金融产业稳定的产业结构,而且互联网金融优胜劣汰的作用也使金融产业不断流入新鲜的血液。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子金融即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在全球范围来散播开来,如同所有的新兴行业一般,互联网金融在一开始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但互联网金融在诸多的争议声中生存了下来,到如今,互联网金融已席卷全球。互联网金融在最初的时候针对传统金融未曾涉足的空白领域,以此来吸引客户的眼球,由于一开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是全新的领域,因此,互联网金融吸引了第一批客户,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站稳了脚步,在此之后,互联网金融以免费策略以及技术优势等商业手段大量地占取市场份额,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融行业。在此期间,一些盲目跟风的人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意图分一杯羹,但由于他们并不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而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理论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经济学理论才可以将它运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

二、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

(一)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经济学被视为社会科学中相对较为成熟的一门学科,甚至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做判断的“科学性”。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产业经济学遵循着经济学的一些规律,产业经济学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主要应用是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这两大重要理论。“供方规模经济”与“需方规模经济”是规模经济学的主要组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最初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能使生产产量不断增加;但当该要素投入量超过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总产量是递减的。但当产业经济学中的供方规模经济运用到互联网金融中时,由于在互联网金融中技术、知识等要素已经取代资本、劳动力,因此,随着技术、知识等新要素的投入的不断增加,它的成本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收益却呈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信息这些新要素几乎能够零成本地复杂,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供方规模经济得以突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需方规模经济则是在减少边际成本的同时,加大了效益示范的能力,让更多的顾客认为它值得购买,使价值呈爆炸性增长。以此,可以看出规模经济的运用使互联网金融的的边际成本不断递减而受益却递增。范围经济在互联网金融中就更为明显,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很低,因此,互联网金融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业务,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这将大大地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收益。

(二)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经济

长尾经济主要是通过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来增加品种以打开利基市场,这一点与范围经济十分相似,但与范围经济不同的是,长尾经济并不仅关注于热门的产品,它还致力于增加大量的冷门产品。因此,长尾经济主要是用来解释互联网金融中一些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互联网金融因位于金融行业的长尾而出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的产品与服务,并因此吸引了一批对手续简便度以及额度较为敏感的尾部顾客。例如,互联网微贷公司就凭借着可快速处理信息、效率高以及手续费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贷款金额数较少的顾客。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经济理论是作为“二八定律”的补充出现的,所谓的“二八定律”,指的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顺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上的,这个原理是在十九世纪末有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的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大致的意思是指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占据的比例十分少,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住重要的少数因子就可以控制全局,长尾经济理论借此得以解释需求曲线中的短头与长尾现象。相较于传统的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在于将长尾的基础不断地延伸。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等要素可以零成本地复制使用,因此,无限地复制可用信息来处理事务在很大地程度上将降低成本,而节约下的成本可以用来推广一些优惠的活动以招揽更多的顾客,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金融活动;金融市场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互联网+主要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一种交换型经济形态,它主要包括:创新理念、制造行业、生态农业、智慧科技、高效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等,几乎是涵盖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出“互联网+”这个发展理念,甚至于几乎每年都要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行动规划,“互联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广泛的深入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一种细分形式,体现了“互联网+”所有的共同属性,但互联网金融在本质属性上还是金融,既有其特有独立的属性,也有属于经济的交换范畴的特性,它依附于“互联网+”的模式存在,又和“互联网+”的其他模式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互为补充。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一旦离开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依托于实体金融经济而存在的,它是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上的高度融合,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格局下,金融加互联网的结合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和潜能的,那么,如何发挥好互联网金融的这种功能,其核心竞争力到底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哪些优势,都是需要我们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

我国要作为经济强国就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做支持和后盾,一位伟人曾经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也包括经济和金融领域,而且业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存在,那么,自从互联网技术从产生、推广再到应用以来,在金融包涵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革命式的影响,使得金融在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和飞跃。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形态的存在,也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源动力,它与金融信息、金融制度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在金融业中,信息是关键,更是核心;技术是动力,更是趋势;制度是基础,更是根本。做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有着现代金融发展的所有必备特征和属性,互联网就是一个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产生信息的大平台,信息作为金融的关键,互联网就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成为了传递金融信息的高效平台,金融领域的每次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支持,互联网作为当代技术革新的主要产物,无疑也极大的促进了金融领域的物质技术结构,成为了一种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关键性技术力量。除了互联网技术上的特有属性外,互联网金融在制度上也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如:监管制度、支付制度和运行制度都有着革命性的改变。总之,现代金融是在信息、技术和制度这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技术基础

(一)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

刚才谈到了技术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可以说,任何时期的金融模式的转变和发展都是与物质技术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金融,每发展一步,都是靠着产业技术上的革新所打牢的基础,在特定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就是直接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物质技术结构之上的。那么,物质技术结构实际上是金融业的一个基础,而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和根本,已经完全改变了金融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式的变革。

(二)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二是大数据应用;三是云计算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三个大的分支,同时也构成了互联网影响金融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互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运用于金融领域,主要是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金融信息;对金融信息的组织、处理和检索;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的直接匹配;以支付形式为基础,对资金进行转移和支付等功能。所以,互联网金融主要运用了“互联网”的交互、关联及P2P等技术。

三、经济学中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被广泛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主要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所服务的。所以,在金融服务中的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大难题,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难题,要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们必须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交互性、网络性、平台性、平等性和可选择性是互联网本身的多重属性,其中主体还是人与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技术只是供给服务的一种方式,最终这种应用的可行性关键在于人,是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了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所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更要有一种约束和控制人的思想意识的契约精神,也只有实现这种约束与控制,才能更好的解决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实,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加上在监控制度上的制约,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促进并推动金融业向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领域迈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所以,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基于互联网思想上的一种突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

(二)互联网的核心功能应用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为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产业功能价值。1.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在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如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业务都已经上网运行服务,极大的降低了服务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成本。2.服务领域的扩展。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的一种金融形态,它拥有网络的一切属性,自然也传承了网络的突破空间、地域和营业固有模式的限制,可以无限制的扩展空间和领域;3.服务工具种类繁多。自主移动理财终端和移动自媒体金融服务终端等,都是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主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工具,尤其是手持终端云端化,更是安全快捷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国际监管规则,运用云金融风控系统,对风险系数和风险概率进行预判和计量,避免发生系统性较强的风险;资源配置上的创新。降低了因中介导致的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损耗,使需求双方突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制约,以更快捷和更低廉的成本对接。4.交易方式上的变革。传统交易模式都是以现金交易为基础的,而互联网恰恰可以完全颠覆这种模式,以电子支付的形式完全取代现金交易模式,传统模式中支付终端都在银行,而现在的支付终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在各个互联网用户的手中,达到移动终端的要求和标准。5.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长尾效应”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广阔的平台效应和巨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将数以万计的闲散资金,通过网络平台汇集到一起,进行理财的一种模式。再比如:“碎片化理财”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的优势,使个人手中细微的资金以“碎片化”理财的模式进行理财,达到支付方便、成本低廉的目的。6.互联网金融信誉体系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功能,大力发展小额融资服务,建设金融融资服务机构,制定相关融资服务制度,加速打造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平台,提升中国经济的信誉和创造能力。七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打破了现有监管机构的不兼容状态,在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服务上进行了金融革新,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进行了创新改造,促进限互联网企业与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互联网+”的一切共同属性,虽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的表现形式,但它的优势和特点已经广泛被人们所认同和接纳,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便捷安全快速的交换手段和形式,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方便大家以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对其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有一个更完整和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6(07)

[2]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6(07)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7(02)

[4]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逻辑、比较与机制[J]中国经济问题.2017(01)

[5]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6(4)

[6]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要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1)

[7]庞雅心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J]财政金融.2016(12).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6)

关键词:“互联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行业的力量不可忽视,交通运输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同时我国的生活生产对交通运输行业依赖性具有显著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下,交通运输经济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于运输成本有效地减少,同时增加了行业利润,为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科技的带动下,充分认识到了“互联网+”时代下交通经济的重要性,帮助运输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的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能够将多个地区进行经济上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商品流通。

一、“互联网+”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在交通运输行业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平台的搭建,将其中复杂的流程简化,节省货物运输时间,同时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运输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让客户满意。然而,互联网技术同时可以提供一体式的服务,全方位进行货物跟踪,全天每时每刻都能为货物保驾护航。货物拥有自己的定位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每时每刻进行对货物的监督管理,这也是为了货物能够准确地送达,并帮助提高货物运输期间安全配送。此外,交通运输行业需要通过规范的制度,进行专业化的配送,当运输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后,运输途中出现一些违规操作则会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同时帮助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帮助企业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实现了多元化出行方式互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交通运输进行定位查询,实时监控路况,为车辆设计出最佳运输路线。同时对于互联网技术能够采用网络购票等形式简化购票流程,加快人们出行便捷。然而现阶段二维码使用频繁,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上进行购票,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将与公交系统进行联结,对公交与车辆行车路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通过手机App可以查询公交实时情况减少人们错过公交车,也可以减少交通拥挤,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出行方便。

二、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一)服务个性化不足互联网时代具有个性化,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交通运输服务中这种互联网的运用则更加明显。在“互联网+”时代中,普通的运输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甚至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而“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不仅仅是乘坐交通工具,在配送过程中也开始利用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进行速度的提升,提高工作效率。交通运输行业是时展的产物,遵循时代的特点应运而生。此外,在交通运输事业中人员需要配备较高的素质,若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的发展,则在工作中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甚至是运输过程造成混乱,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服务效果会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现象,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论是人才、技术、资源配备上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则帮助改善此现象的产生。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注重优先发展少数企业,通过产业带动产业而进行综合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由先富带动后富,帮助区域之间达到经济平衡。而交通运输则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对于区域的经济文化资源等都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交通运输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则会对货物与产品的质量起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从运输破坏中促使成本的增加与资源的浪费。在运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用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三、“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搭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运输信息平台,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建成。首先,要对监控系统、智慧系统、信号系统、违法系统等进行监管。信息具有流动性,在每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共享与信息转换,通过交换机制将信息进一步地提供给各大服务平台,然而交通信息平台的搭建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计算。其次,进行详细的整合,对交通综合数据进行评估。从而集中处理,“互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通过各种数据的调控对大数据进行优化,能够发挥出交通运输经济最大潜力。同时“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实时性,每时每刻都需要为用户提供合理化的出行方案以及路况等信息。

(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现阶段城市发展迅速,智慧城市成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下帮助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流,让各方服务进行密切的联系,同时借助网络平台让资源进行有效传递,对于资源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资源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集约,然而这种方式的出现也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将资源内在的价值充分利用。交通运输行业中,创新是发展的载体,这是一项将功能性、专业性、创新性集中在一起的智慧服务,让资源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出无限的可能,然而在此项技术的运用中也大大降低资源浪费。通过“互联网+”技术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系统相互融合,是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交通数据信息的整理,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中对信息的内在价值进行更多的探索,构建完善的交通指挥系统,全方位帮助交通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

(三)将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有效融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也为人们做出了改变,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互联网的使用,衍生出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在交通运输中进行转型。互联网对于消费者需要更加成熟的技术,消费者的使用感受也会更加便利,在不断地探索消费者心理与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帮助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平台,平台与消费者直接进行衔接。网络的发展出现了移动客户端打车软件,这些打车软件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移动支付网约车的使用范围逐渐增大,不仅对传统的出行方式起到冲击,而且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具有规范化、数据化,对位置、路况等更加一目了然,各种打车服务一应俱全。政府需要对网约车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障人们出行安全。

互联网经济本质篇(7)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 传统经济 驱动冲击

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互联网经济中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也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

一、中国互联网经济基础与现状

201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70.8%和43.2%;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5.8%,较2013年底提高4.8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达到34.8%;电视上网使用率为15.6%。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在线旅游增长27.1%,本地生活服务O2O增长42.8%,共同促进电子商务市场整体的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网络经济营收规模指基于经营互联网相关业务产生的企业收入规模之和)规模达到8706.2亿元,其中,PC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6377.3亿元,营收贡献率为74.4%,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2228.9亿元,营收贡献率为25.6%,移动互联网对整体网络经济的营收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驱动力

互联网经济创造了虚拟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国民市场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各领域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经济自身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引领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互联网经济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其迅速的规模增长加速了市场经济数据、信息与各产业的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了传统经济增长。各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表明互联网经济正在加速向传统经济各个行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互联网经济当前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从服务业中产生繁荣而相互关联的体系,形成后续不断产生交易的应用平台,衍生出生产性的服务业。例如,电子商务正从单纯的应用产业发展成为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服务业。中国商务部最近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7.4%)的3.87倍;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956.85亿元,年增长率达234.3%。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是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突破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从产权结构到市场模式,从公司战略到基层业务都发生质的革新。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主体也在发生质的转变。基层业务和应用业务的相互分离,重资产和轻资产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经济实现了以往从来没有出现过低成本差异化的竞争力,成为未来市场竞争力的主流。所以,未来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由做大做强转向做强做优,传统经济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进而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经济将深入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三、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力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以HMV破产为代表的传统唱片业落下了最后一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下,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正如履薄冰般寻求调整与转型。传统经济中各行业都逐渐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强烈冲击,从批发零售业到制造业,从广告出版业到医疗业等无一幸免。互联网经济正迫使企业进行重大变革或重组,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需求和就业状况。随着互联网驱动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些原来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逐渐被设备取而代之,从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由于技术对人工的取代,业务外包将变得更为便捷,互联网经济也会带来一些传统经济领域就业机会的减少。这种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调整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产生的结果,也是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是原有的旧的经济方式和流程向新的方式转变产生的结果。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传统工人所做的一般性工作,这就带来了外包和境外生产的可能性。这种持续的转变导致传统经济行业不可避免的工作机会的减少。

互联网经济作为一个新兴模式的产业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但互联网整体来说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也较为有限。而且,互联网经济中比传统经济更注重公司员工的技术含量或工作天赋,对人才尊重的同时也是对非人才有着重度的用工歧视。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科技进步,让社会生产效率提升、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工作。除此之外,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集中化的形态,这一点在PC时代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网络流量大入口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个;在移动互联网的当下,虽然去中心化被反复提及,但显然中心依然很明显地存在。在互联网集中化背景下,强者越来越强,中小互联网公司难以生存,这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行业吸纳就业的人数将更加有限。

互联网引起经济的结构性增长必然对市场就业情况产生波动与调整,较为有限的互联网经济产生的工作岗位相对于受到冲击的传统经济失去的工作岗位而言明显是得不偿失。但互联网经济却是技术进步、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只有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大量的结构性培训与升级,才能更好地支持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继而使互联网为整体经济增长服务。否则,互联网将会对市场经济带来更剧烈的波动,造成更多的失业,加剧贫富悬殊程度,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四、结束语

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时代现象产物,它的产生与使用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变革作用,但就本质而言,互联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对其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依托于传统经济,更应服务于传统经济。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不能相互脱离,更不能本末倒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深圳前海新中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杰伦・拉尼尔.互联网冲击[M].中信出版社,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