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发展趋势

电影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43

电影发展趋势

电影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 3D;电影;促进;改善;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216-02

所谓3D电影就是在放映的时候,用两个镜头同时拍摄并通过两个放映机对拍摄下来的胶片同步放映,放映的同时,技巧性的把两幅图片重叠在银幕上,但此时形成的图像模糊,得借助光学原理,改变光波的振动方式,观众戴上立体眼镜,就会得到立体感很强的图像,3D电影就这样形成了。当前3D技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巨资的投入下,陆续进入各大影院,备受到了广大人们的青睐,同时,3D电影给各大票房带来的巨收益,使得制片公司和影院老板兴奋不已。我们在对电影的发展带来好的成效感到高兴的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3D电影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就3D电影发展因素、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

1 促进3D电影发展的因素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从最初简单的投影仪到目前高级设备控制的情况下,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艰辛的。从传统的电影发行主要方式由上级审查后向下级发行放映到现今电影的放映为区域的垄断,长期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的管理变成如今被当做产业来管理,过去只有简单的投影装备到目前最具特设的3D技术,就其深层次改革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科技的不断创新

从过去人们致力于对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要想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就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同样,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各方面的科技必须同步进步,电影业也不例外。电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科技的高速进步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众所周知,电影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宽银幕、大投入和立体声。在数字化技术即将达到鼎盛时期,如何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再次是电影产业有一次质的飞跃已经引起电影人的注意,而现今3D技术的出现正迎合了电影人的需求。

1.2 高速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大投入作为电影的特色之一已经不再是让电影人头痛的问题,越来越来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加强对电影的投资以达到完成高质量的电影。像《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和《蜘蛛侠3》就将近耗资3亿美元。而《阿凡达》更是成为史上花费成本最高的一部电影,成为运用3D技术的第一步影片,它的成功大卖更是证明了人民对3D电影的喜爱与认同。3D电影的出现,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感官世界,立体感带来的刺激,使人们在闲暇的时间,丰富了内心世界,愉悦了心情,更弥补了空虚的精神生活。

1.3 观众个性化的需求

据新浪娱乐讯报道在2010年度的电影局报告会上透露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百亿以上,较2009年年总产值近翻了一番。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电影数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知观众对电影各方面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们对电影的要求已不仅仅再局限于其本身深刻的内容,演技娴熟的演员,如其他产业一样,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对电影的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

2 3D电影发展的现状

近两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只有了解目前3D发展的现状,以现有的科学技术及经济力量为支撑点,在谈论它的未来时不会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自从2008年3D电影播放后,3D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各大影院也开始对3D的尝试。从整体看中国的3D电影发展状况,它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但3D电影的放映渠道过于窄,设备还得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改进。其次,多数商家为追求更多的利益,强制性的播放3D,再加上它的技术不够成熟,效果也没有达到最佳状况,观众观看完后,对3D带来的头晕等症状,感到不满,觉得被欺骗了,这样的3D根本无法在市场上长期生存,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加快改进的步伐。

2.1 3D电影的放映渠道过窄

由于传统的购销手段的深远影响,我国国产新片大多在影院放映,虽然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但多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影片在全国放映的不同步,误导观众以为新片的上映数量少,这些原因也让观众以为3D的放映的数量少,其次,3D的放映还在初步试验阶段,主要的途径为影院,票房的过高,使得大部分人没有能力支付票房的费用。

2.2 3D电影的投资渠道少,电影产品结构不完整

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是低成本,数量多,使得电影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间接地影响了3D的发展。其次,对3D电影的投资规模不大,主要的投资方式为政府与电影产业部门。资金来源渠道的窄与少,都限制了对3D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电影产业的相关人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吸引社会更多投资人对电影产业进行投资。

2.3 3D所用的设备还存在欠缺

根据3D放映的原理可知,主要的工具是眼镜。但根据观众的反应来看,这种强迫式的观看效果,会让眼睛易疲劳,若人眼能接受快速的画面,但由于用脑过度,长时间的刺激会使头部出现晕眩的状况,这样的效果会让观众产生不良情绪。另外,观看时,画面的色彩偏暗,不能让观众尽兴,这些都是3D的劣势。

2.4 影院为追求更多的商业利润,把2D作为3D放映

与2D相比,3D电影的立体效果更强,优势更大。影院了解了3D的票房之高以及观众的兴趣之浓,在有些电影有两种版本时,为吸引更多的顾客,偏只播放3D电影版本,但限于3D的技术,不能带给观众满意的播放效果,这样做显然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没有顾及到消费者的需求与经济状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阻碍3D电影的发展。

2.5 观看3D电影的主要是青少年

3D这门新兴的技术,吸引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可能是青少年对新事物易感到好奇的原因。但观看目前中国的人口状况,日益趋向老年化,老年人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市场。这就要求电影人员加大对老年人宣传3D的益处,增加有关老年人感兴趣的电影题材,吸引老年人的目光,争取较快打开老年市场,挖掘老年市场的财富。

3 3D电影的发展趋势

按照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来看,电影的产业规模不算大,世界各国已解读出我国电影产业前景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纷纷来我国电影产业进行投资,我国电影产业已成为各国争抢的一块可口的蛋糕。根据经济专家的调查研究来看,随着我国人均文化娱乐消费的GDP增长的速度来说,我国娱乐文化的消费势态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对电影产业的改革速度加快来讲,中国电影将获得一个可观的前景,从预测的角度可看出,在未来中国3D电影在电影的发展趋势不容小看,3D的银幕将会变得更大,播放渠道也会增加,可能会延伸到家庭里面,随着3D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可能会促进电影题材的改革,它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的增长,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更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电影发展趋势篇(2)

一、电影企业上市融资,资本市场将促进行业规范化

影视企业上市是2010年电影产业的关键词汇之一,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影视文化企业。2010年12月9日,以电影发行起家的博纳影业登陆纳斯达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海外上市的影视公司。目前小马奔腾、光线传媒等一批影视文化企业也在谋求上市。上市能够聚集充裕的资本和业内优质资源,产生整合效应。随着这些影视企业的上市,未来3—5年将是中国影视企业重新洗牌的重要阶段,传统小作坊式的影视企业将面临被兼并收购甚至出局的局面。

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限制,越来越多的业外资金开始进入电影行业各个环节。除了传统的社会闲散资金外,众多机构投资者包括信托投资等各种形态的资金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的一股新兴力量,电影业成为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已有idg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多只基金参与到影视产业的投资中。

在资本层面上的具体项目投资主要有三种:固定回报式、保底分账式、项目股权投资式,风险差异较大,主要看具体项目的市场潜在价值。针对企业的投资,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评估,选择具有一定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影视公司,进行兼并并购或股权投资,待公司上市后作为股东分享其收益,承担其风险,并可根据需要退出或持有,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

二、电影市场结构、收入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

目前的市场竞争更多是一种资源垄断式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电影市场格局虽然在市场外力的作用下逐步瓦解,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会形成几大寡头垄断市场的格局。目前中国电影的相关法规法律缺失,影视投资公司、制片方、院线和影城的投资主体出现了集中化趋势,这为中国形成较大的电影企业创造了前提。在电影市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国际影业等影视企业已经占据了国内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等环节的半壁江山。国内电影发行市场主要由五家发行公司垄断:中影、上影、华夏、博纳国际影业和华谊兄弟。随着电影行业资本市场的规范和政策的开放,未来3—5年将会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国际电影资本也将强势介入相关领域,电影市场格局将会出现重大变化。

尽管增长迅速,但与美国、日本、韩国等较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比较落后。资本的逐利性和电影产业的全球性传播等特点,促使中国电影企业开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市场研发电影产品,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电影走向国外市场展开探索,比如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研发翻拍,最近博纳国际影业制作的《我懂女人心》就是一个案例。华谊兄弟投资的《狄仁杰》也登陆美国主流院线,虽然更多是一种尝试,但是也代表了一种趋势,国内电影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国外市场的巨大诱惑,是促成电影产业国际合作的最大因素。

电影衍生产业的探索开发也提上日程。华谊兄弟和巨人合资成立游戏公司的跨界运营是电影产业积极拓展相关业务的举动,合资成立的北京华谊巨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军游戏市场,将电影与游戏深度结合营销开发。

三、电影市场机遇与风险向全产业链渗透

电影投资最初集中于电影项目的投资制作方面,这几年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投资开始向产业的终端倾斜,影院的终端建设出现过热、无序的趋势。

尽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一百亿元人民币,但是整个行业无论从影院终端建设还是具体电影项目的投资都充满较大的风险性。

国内城市院线都在极力扩展自己的版图。发展势头最猛的当属万达院线,依托母公司的房地产布局,攻城略地,2010年全年票房突破10亿元,荣获第18届亚太电影博览会颁发的“年度放映商”大奖,这是中国内地电影放映商第一次获得这一备受推崇的国际大奖。

国内影城的建设已经出现过热趋势,影院投资的风险初步显现。一方面众多影城位置都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二三线城市开发的影院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期。如何做好影城布局总体规划、营销服务,成为各院线能否顺利扩张的前提。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并不高,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更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高票价制约了电影观众群体更大的上升空间。整个行业表现出一种极强的脆弱性,一是电影观众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年轻观众为主;二是电影市场游散资金较多,缺乏长期投资规划;三是电影终端影院的建设过热,影院投资扎堆,成本不断攀高,市场布局不够合理,这些都是影响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隐患。

观众是电影产业的基础,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中国观众收入的普遍偏低与票价的高企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如何针对观众群体研发优秀电影作品成为电影从业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我国电影收入更多地单一集中在票房收入,其他非票房收入的潜力有待挖掘。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的文化特点和差异极大,这在电影市场上表现尤其明显,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地区差异极为明显,不同欣赏习惯、语言习惯所带来的消费偏好都给电影研发人员提出了挑战,也给中国电影的题材类型提出了要求,电影差异化竞争日趋明显。在同一档期上映的电影题材的安排上应尽量实行差异化安排,使面向观众的电影更丰富化,避免同一题材同一时间扎堆上映产生恶性竞争的局面。电影档期的细分化,电影题材的多元化,将会扩展电影观众的数量,提升市场空间。2010年,电影市场档期名目繁多,至少有16个之多,贺岁档、暑期档、三八档、清明档、端午档、七夕档等,越来越细的档期不仅带热了国内的电影经济,还培养了一批批新的观影人群,随着市场的深度发展,中小投资的影片发行将会在目标区域重点发行、深耕细作,没有必要全国同步发行,浪费资源。

国产电影投资的风险较高,一部影片想在市场上取得不俗的票房,需要电影企业将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密切结合,相互借力。具体到电影影片本身,除了影片投资规模、主创主演阵容之外,片方对宣传营销资源、发行资源、终端资源渠道建设的整合需求更为迫切,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的整合或投入,都有可能导致一部影片的投资失败。国内电影市场还不够规范、透明,仅仅是作为项目投资,独家投资的风险比较大,风险控制非常重要。电影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大制作的电影项目日益增加。为了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或者是实现资源互补、利益最大化,各投资方开始了资本拼盘共同做大电影项目,比如近期的国产大片《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都是投资方组合投资的范例。

四、电影创作新形态、新技术应用的探索

电影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电影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数字电影;有利条件;存在问题

【分类号】J905

现代电影正向着数字电影趋势蓬勃发展。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设备和技术制作、摄制、存储的纪录片、故事片、专题片、美术片以及文艺节目、广告和体育等,通过光纤、卫星、光盘、磁盘等媒体传送,放映在荧屏上的数字影像。电影向全数字化演进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化与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数字电影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

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电影的发展。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电影数字化发展和电影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电影发展的重要举措提了出来。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完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发行、制作、存储、放映、监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换,推动我国电影科技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所有这些为加快数字电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2加快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和辩证统一体。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技术始终引领着电影艺术的前进道路。当前,电影正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加速转变,数字制作、数字拍摄、数字放映和数字发行已经愈来愈普遍和流行,数字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重点。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数字电影涵盖许多关键技术,成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电影新技术急于获取新市场,为我国数字电影有选择地吸收、引进、集成、消化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我国电影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转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为数字电影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电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

1.3 我国数字电影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我国数字电影从起步阶段便形成良好有序的发展基础。农村流动放映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有效监管。在城市数字影院管理中,农村流动放映系统的成功模式成为重要参考与借鉴,推动了城市数字电影市场监管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整个数字电影产业的有序发展。

2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数字电影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起步较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面基础薄弱,缺乏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相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产品,致使我国在数字放映终端、编解码器、显示芯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只能全部依靠国外。我国原有的98%以上的国产电影放映设备市场,已在这场数字化转换中被国外占领,国产专业数字电影设备制造几乎是空白。同时,我国原有的电影工业尚未完成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方法和体制,与数字电影的发展很不适应。目前,我国专业电影数字拷贝的发行传输仍以硬盘邮寄为主,尚未利用网络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影传输,影院未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质量保障与检测系统尚未建立,电影发行放映服务与管理平台缺乏整体运行方案。我国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外主要数字3D电影放映系统的技术特点,但数字3D影片的拍摄、制作才刚刚开始探索,数字3D放映辅助设备尚未国产化,目前生产的数字3D影片的内容和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发展等等。因此,积极开展电影科技创新,加快数字电影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加快数字电影系统与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进程已成为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2.2数字化电影监管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太快,亟需建立一整套安全、高效、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国家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使之具有发行传输、版权保护、交易服务、编目管理、影院管理、市场监管等多种公共技术服务与管理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对数字电影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安全的保障,同时防止非法放映,保障我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新格局的形成。这既是中国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2.3数字化电影成本方面

由于数字放映技术没有标准化,放映设备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使影院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很快获取较大收益,影院积极性严重受损。放映机、服务器、放映管理系统等都需要投入巨资。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只需要三万美元可以使用几十年。而一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需要十万美元以上,还面临着升级问题。根据摩尔定律,升级期限为两年,且机器每次升级还需要缴纳新的费用。我国数字影院的设备投入主要靠从影院的票房中回收,影院变相出资购置数字设备,因分账比例少于胶片电影,影院都不愿意放映数字影片,这种现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电影及其设备的市场发展。由于技术原因,不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存在着发行商和放映商利益脱节问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票房瞒报现象,导致发行商不敢投放影片、影院拿不到好影片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数字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2.4数字化电影技术人员方面

发展数字电影,需要大批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我国虽然大量引进了高端数字电影设备,但买不列国外的高端创意、技术和艺术。由于缺乏高端的复合型数字电影人才,同样的设备,却生产不出与国外水平一样高的优秀作品。数字电影涉及尖端技术,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能研发又要能操作。目前,用人体制和分配机制也对稳定和开发数字电影人才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技术专业人才、后备力量匮乏短缺,成了制约我国数字电影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2.5数字化电影版权方面

数字电影技术含量高,每个环节都涉及法律和版权问题。例如,数字转换处理后著作权属于谁?电影作品数字化,是否产生新的著作权、数字转换过程中裁剪和处理、校正和修复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等等。再如,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著作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未经许可的胶转磁不得作为数字影院的节目源。但电影数字化转换必然涉及上述影视作品,是否对现行的著作权法进行修订,也需要尽快明确。传统电影发行链条中,电影拷贝流通基本是靠人来把关的,如果出现盗版,多是人的疏忽或者渎职造成,责任比较容易追究。因此,如何进行数字电影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是发展数字电影必须解决的法律问题。

参考资料:

[1] 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 有线电视技术. 2010(12)

电影发展趋势篇(5)

(一)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1)电影取材。选取的电影一定要发音地道,不能有很重的口音,要便于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电影同时要有中英文双字幕,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积累和记忆词汇。电影的主题要健康向上,能够深刻揭示人生哲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另外,如果电影具有某种时代意义,便于学生了解某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则更有选取价值。如美国电影《冷山》(TheColdMountain)就展现了美国内战的历史背景,观看后学生会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而电影的难度虽然不宜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师亦应把握影片的难度需要比学生掌握的水平稍难,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知识准备。在放映前老师应提前观看电影,并发掘其中的知识点,如俚语、文化信息、宗教内涵和词汇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相关问题,并想好放映电影过程中进行学习和讨论的步骤和方法。

2.学生准备。学生主要是知识准备。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影片和相关问题,上网搜集影片信息,了解故事梗概和相关背景。这样在观看影片时学生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词汇和难点的理解上,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情节。

(二)学习阶段

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间断放映并提供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主要方式为:(1)文化信息植入。如影片突出体现了文化和宗教上的知识,教师应及时给与相关内容的补充,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DrivingMissDaisy),教师可以植入种族歧视的相关文化内容,而如影片《宾汉》(Ben-Hur)则需植入宗教文化知识。(2)讨论。教师可在放映过程中就相关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自由发言。该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自主学习能力。(3)抢答。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抢答,并最终给予回答正确问题较多的组以适当奖励。但需留意问题难度要把握好,不能太难,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达到锻炼学生口语水平和反应能力的效果。

(三)反馈评估阶段

此阶段,学生根据影片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并自我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影片内容进行相关测试并布置作业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的方法有:1.角色扮演。学生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段电影片断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2.台词背诵。教师可要求学生选取经典台词进行背诵,要求尽量模仿主人公的语音语调和情感,借此机会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3.写作练习。教师可布置与影片揭示的人生哲理相关的作文话题让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对主人公、情节或者主题的见解,锻炼书面表达能力。4.字幕翻译。教师可去掉中文字幕,截取部分英文字幕让学生进行现场翻译,截取内容可以是俗语、俚语或较长较难的句子,让学生通过翻译字幕了解一些口语中的通俗表达,同时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电影教学步骤、程序和环节缺一不可。其流畅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

英文电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趋势

首先,当前英文电影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模板和要求,有时难免出现教学上的偏差。其次,影视教学耗费大量课堂时间。这与课程的紧张安排势必发生冲突,放映电影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第三,影视教学尚无统一的测试评估体系,其学习效果的检验缺乏可操作性,很难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英文电影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建立统一的教学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把握方法进度,避免出现偏差。条件成熟时可撰写出版相关教材,探索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办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和要求。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英文电影教学对教师提出要求,包括全面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文学素养,专业的艺术鉴赏力,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超的双语能力,并且深谙外语教学理论,运用教育心理学上好英语电影教学课程,教会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三是建立标准化的统一测试体系。没有科学的测试体系就很难引导教学。英文电影教学应立足于语言的际应用能力培养和国际交往,建立统一的测试体系,填补影视教学测试标准的空白。

电影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支付制度演化、信息技术进步、网络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电子货币的产生被认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货币电子化,是在电子货币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实现广泛地使用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过程。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分类及属性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较为规范完整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二)电子货币的分类

根据载体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划分为以储值卡为主体的卡基类电子货币和基于互联网的网基类电子货币。卡基类电子货币主要代表为多功能预付卡或电子钱包,其介质为智能卡和ic卡,通常作为现金替代品使用于零售业的终端支付。而网基类电子货币代表为虚拟货币,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例如支付宝;另一种是各网站发行的电子货币,常见的有q币、游戏币等。

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划分为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和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是我国最为规范的电子货币,以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发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为典型代表,其最大特点是有金融机构的参与,并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主要有磁卡、ic卡、网络游戏点卡等,通常由电信、公交等机构或者网络运营商所发行。

(三)电子货币的属性

相较传统货币,电子货币的特征显而易见:发行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流通领域广泛、技术设备先进,成本低独立性强,结算方式安全、快捷等。但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电子货币就本质而言并非是一种完全脱离现金或存款的新型货币,仅是货币形式的变化,是信息革命中出现的现金存款替代物,执行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因此,现阶段电子货币尚未形成独立的货币体系。

二、我国货币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张“中行卡”标志着中国步入货币电子化轨道。“金卡工程”的建设、中国银联的成立、网通联用的全面实现、市场化运营机制的确立,中国用24年走完发达国家50年的货币电子化历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和发卡结构统计

1996-2009年间,银行卡市场发展迅猛,2009年突破20亿万张,年均增长率达到32.13%,其中信用卡年均增长19.98%,借记卡年均增长38.79%,但银行卡总体增幅稳步下降。信用卡增幅在历经两年的负增长之后,在2003年业绩明显好转稳步上升, 2008年增幅达到98%,但在银行卡发卡所占比重上从2001年开始一直低于10%。借记卡增幅总体处于稳步下降状态,自2000年起一直占据90%以上的银行卡市场,彰显绝对的主导优势,是银行卡市场的生力军。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持续上升,增幅稳步回落。银行卡市场结构极度不平衡、借记卡独占鳌头的局面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银行卡发展的主要格局。信用卡虽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但尚未能扭转这一趋势。

(二)我国银行卡的交易额和存款余额统计

银行卡业务量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交易额增长远高于存款余额的增长,在银行总业务量中占较大比重(见图1)。但在2008、2009年两年,银行卡存款余额明显上升且增幅较大,2008年存款余额高达321985亿元,增长率高达396.54%,占银行卡总业务量的比重也明显提升,从1996年的5.13%上升到25.32%,我国货币电子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银行卡交易额中的消费、转账、存款业务量总体持续增长,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取现业务比重近两年大幅下降,从侧面反映了电子货币的优势逐渐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消费业务比重总体低靡,但近年有所上升,随着持卡人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优化,银行卡消费业务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渗透率越高表明用卡环境越成熟。结合图2,近10年我国银行卡渗透率呈现持续攀爬趋势,2006年开始增幅加剧,2009年突破了30%,社会公众持卡用卡意识不断增强,银行卡消费对推动社会消费以及货币电子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替代率统计

纵观1990-2009我国电子货币发行量(见图3),在2000年之前电子货币数量十分低下,一直缓慢爬行上升,2005年后增幅较为明显、增速上升较快。2008年电子货币发行量从2007年的60000多亿一跃至320000多亿元,2009年依然战绩不菲,突破了350000亿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疲软的2008年,反而成为了电子货币大力发展的绝佳契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2008、2009年两年,电子货币量的激增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

结合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发行替代率(见图4)两张图,发展趋势大致相同,电子货币替代率呈缓慢上升,2000年增速加快,2005年后增速更为明显,2008年电子货币替代率一跃升至1.937%。电子货币近5年来发展神速,其替代率的上升表明了电子货币在货币流通领域发挥了其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明显替代作用。电子货币替代率的上升将放大货币乘数效应,加快货币的流动性。现金漏损率则呈现截然相反的趋势,从1990年至今一直处于缓慢下降趋势,现金在流通领域比重的减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货币强大的替代作用,大量现金被取代并转化为银行存款。

三、我国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电子货币的发展在推进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给货币供给带来许多挑战。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瞬间实现不同形式货币之间的转换,缩小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别,模糊淡化了传统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界限,还使影响货币供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变化。

(一)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由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组成。央行通过垄断发行货币以控制现金的投放与回笼,通过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其一部分转化为其他货币形态,另一部分则转换为活期存款。这对央行通货发行权的垄断形成挑战,铸币税收入减少,资产负债规模缩减,降低了对通货的控制能力。

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作用被大大降低。由于电子货币无准备金制度,电子货币会取代一部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存款,降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商行向央行所缴的存款准备金并无利息收入且增加了商行融资的机会成本,而电子货币及衍生品为商业银行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快速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的高低是影响超额准备金持有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和低转换成本恰好满足上述条件,超额准备金下降。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及投资组合是另一影响因素,电子货币能使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较低成本迅速转换,加之现金并无利息收入,整个社会对现金偏好减弱,现金持有量下降,导致超额准备金下降。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因为现金漏损率上升导致银行超额准备金下降,削弱了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下降。另一方面,现金漏损率上升导致商业银行原始存款下降,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也随之下降。

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替代效应扩大,使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的替代率(e/m1)上升,这必然会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现金漏损率下降。另外,电子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也放宽了存款准备金的制约,商业银行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或贷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放大货币乘数效应。

(三)结论及建议

电子货币环境下货币供给量不再是央行所能一手掌控,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变动随机性增强,社会公众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和决策都会对货币供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增加其内生性加大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监控及调节难度。

随着货币电子化进程的迈进,央行应通过网络对商行准备金和存款状况及时监测,缩短报告时滞,对货币供应及时监管、科学调整,缩短货币政策运用与生效的时滞,保持基础货币相对稳定。对于乘数的扩大央行应该适时地将从控制初始货币供应量转移到电子货币的发行资格的认定、电子货币流通法规的制定、电子货币流通过程中安全支付标准的审查和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周光友. 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j].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

庞贞燕. 电子货币对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影响[j]. 金融会计, 2009 (3).

电影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电影放映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a)-0000-00

Abstract: the movie is a comprehensive art fusion of visual art and music, from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created fantasy world, and then to the overwhelming commercial film, not to film technology, it is a film screening technology, which makes the audience before the show in the picture vivid and concrete.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projection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film's cont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un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film technology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displayed on the digital stereoscopic 3D projection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film technology, for different film shine on the screen.

Key words: film proj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1影放映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1 起步阶段

相对于外国的电影放映,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促使了我国电影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电影行业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在1951年,“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成为了我国拥有的首台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的设计是中国电影事业迈向新阶段的显著标致,也是促进我国首次开设电影放映技术相关专业的革命性里程碑。除此之外,我国还通过海外学习、国内高校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很多电影专业的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影业较为持续性的发展。

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在1970 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点,通过自身努力,电影放映银幕、超高压断弧氙灯等一直困扰我国电影放映的问题被解决,开关电源和放映碳棒的研究使我国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但在1970年间,电影放映的声音效果对于专业人才来说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老式的声音播放设备――电子管扩音机依旧等不到更新。

直到80年代左右,电影放映的声音技术才有了较好的提升,老式电子管扩音机被晶体管扩音机取代,电击声、炮弹声、雷鸣声等音效较大的动态大音等到了更好的升级,使电影放映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之后,电影放映技术从使用光学立体声变为使用录音立体声,最后变为使用数字立体声。可以说,数字立体声的面市与运用使我国电影放映的声音效果得到了再次升级。

1.2 发展阶段

1.2.1 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

21世纪后我国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发展使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更新周期大为减短,电影行业的放映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2D 电影为主。直到数字锁相环技术、影院红光还音技术、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等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被我国引入,3D电影频繁的出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并且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

2008年是我国3D电影的重要转折时期,《阿凡达》、《冰河世纪3:恐龙的黎明》、《功夫熊猫》、《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等3D电影火遍大街小巷,获得了非常优秀的票房成绩。为了提高我国电影的影响力,我国开始大规模引入数字立体放映技术,改造院线系统、更换放映机、更换兼容二维平面电影和3D立体电影的屏幕,真正实现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现代化、科技化与更新换代。

可以说,2008年数字立体放映技术在我国的引入是我国电影放映阶段性、时代性的发展,而2009年,则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在我国得到专门研究、深入探讨的阶段。2008年的3D电影热潮虽然使我国开始重视数字立体放映技术,但技术的匮乏、人才的缺失、设备的老旧都阻碍了数字立体放映技术在电影院的使用。为此,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协会、光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巾影电影集团与外国公司强强联合,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研发《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多个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标准,借鉴外国技术与自主研发的基础上促进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与完善。

1.2.2 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特点

数字立体放映技术所使用的系统主要有四类:通过圆偏振技术使光束通过z屏投射、使用需佩戴专业眼镜的Real―D系统;通过同步转换器、信号发射器以及立体眼镜运行的XPAND系统;制造成本较高,通过滤光轮装置与同步控制器运行,需佩戴滤光眼镜的杜比立体系统;通过圆偏振技术运行,占地面积较大、使用需佩戴圆偏振眼镜的Masterimage系统。

数字立体放映技术因为利用线偏振分光原理、液晶开关技术、圆偏振光分光技术及光谱分光技术而具有感官性、视听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的特点。较之旧式电影放映技术,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视觉、听觉效果更加真切生动,能够给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数字立体放映技术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都非常高,画面效果稳定逼真,声音音质在传递给观众时不会出现失真现象,与画面同步性几乎达到完美。数字立体放映技术在使用时避免了对胶片进行复制的过程,将更原始的影像和图像传递给观众,将放映质量和听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电影播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技术。

2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上获得了捷足的进步与成效,让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给老百姓的生活带去更多欢乐,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和影院相关的配套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电影放映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型成果依旧匮乏,高清数字影院、电子显示技术等专业性的问题研究较为浅显,不能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我国的电影放映数字立体设备在制造上以国外的输入为主,国内自主设计研发的电影放映设备数量较少、技术水平较低、缺陷较大。

在未来,我国会加大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革新、研发与突破,实行网络化制造,使我国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电影放映设备进入每一个电影院。大力发展我国具有特色的本土电影放映设备品牌,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研发能力、利用先进技术等手段使放映设备更具有价值,政府机构、教育机构要加快培养电影技术专业人才,缩短国内专业人才与国外人才的差距,继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使4K DMD芯片进入4096×2160的数字放映设备,以6倍频刷新的速度给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视觉体验。而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光效在未来有可能引入Christie Brilliant 3D的三倍频闪烁技术,在放映1.85:1画幅与2.39:1画幅的3D电影时提高光效分别达到33%与12%,同时实现成本降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福生,王振龙,张彬.加强电影放映技术管理势在必行[J]国电影市场,2000(04):112-114.

[2] 尹金祥.浅论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U].中国科技博览,2012(6).

[3] 许浅林,刘福伟,王琥.从电影放映技术史来纵观电影百年[J].电影放映技g,2005(11):37-39.

[4] 寿伟友.浅谈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U].中国电子商务,2014(13).

[5] 陈栩翔,陈凡付博.从数字电影放映机演变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J].现代电影技术,2008(0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