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摄影与制作

电影摄影与制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0 10:56:30

电影摄影与制作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1)

原告:峨嵋电影制片厂(下称峨影厂)。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外西罗家碾。

被告: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部(下称宣传部)。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瑞莲街。

被告:黑龙江音像出版社(下称出版社)。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邮政街385号。

1989年5月25日,原告峨影厂下属单位音像制作发行部作为甲方,与乙方都江堰市文物局、文化局、玉垒山公园和被告都江堰市委宣传部等四家单位签订一份联合拍摄电视剧《望娘滩》(下称《望》剧)的协议书。协议书对双方投资比例、盈利分配以及甲方承诺在《望》剧出版发行后,无论亏盈,首先保证归还乙方投资等作出了明确约定。还特别规定:《望》剧著作权归甲、乙双方共有,未经甲、乙双方签字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独转让、出售。甲方签字代表为王乃超。《望》剧拍摄完毕后,经结算,乙方四家单位总共投资人民币九万余元。1989年12月11日,宣传部委托《望》剧制片主任王乃超以宣传部的名义与被告黑龙江出版社就录制、出版发行《望》剧录像带签订一份协议书,王乃超在协议书上加盖了峨影厂下属单位影视公司印章。该协议书对《望》剧录像带录制质量、出版发行权的归属、利润结算分配以及协议生效日期等均作了明确规定。1990年5月,出版社加工《望》剧录像带800盘向全国发行。因市场原因,《望》剧录像带销售状况欠佳,出版社遂于1992年底对库存的《望》剧录像带作销磁处理,随后,未再出版发行该剧录像带。其间,出版社于1990年5月18日将《望》剧剧款人民币1万元汇至峨影厂下属单位乐团帐户,随后,峨影厂乐团又将此款全部付给宣传部。宣传部等四家单位除收到上述款项和峨影厂以40盘《望》剧录像带折款人民币3600元外,迟迟未收到峨影厂归还其余投资款,遂于1992年向都江堰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峨影厂归还尚欠的投资款83517.92元。该案经该院判决后,峨影厂不服提出上诉,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就峨影厂尚未归还宣传部等四家单位的投资款以及《望》剧版权归属等争议问题,于1993年8月18日达成一致协议:峨影厂给付宣传部投资款人民币50877.92元,《望》剧版权归峨影厂一方所有。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予以确认。1996年4月3日,峨影厂向都江堰市人民法院起诉。诉称:1993年8月18日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调解确认《望》剧版权归我方所有后,我方发现,被告宣传部和出版社未经我方同意,擅自于1989年12月11日签订了《望》剧出版发行合同,且该合同的履行期限直至1995年8月25日止,严重侵害了我方的合法权益,请求判令被告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4万元。

被告宣传部辩称:我方与出版社签订《望》剧出版发行合同,属于我方与原告在履行联合摄制《望》剧协议过程中与原告产生的合同纠纷,该纠纷已经司法程序终审解决,现原告又要求我方承担所谓的侵权责任,显然不能成立。况且,我方自1992年底再未履行与出版社就《望》剧签订的出版发行合同。故请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出版社辩称:我方与宣传部签订的《望》剧出版发行合同上加盖有原告下属单位影视公司的印章,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我方又将剧款寄到原告帐户上,现原告认为这一切事实是“没经同意”的擅自行动,是没有根据的。况且,我方早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确认《望》剧版权归原告所有之前,就已经停止了《望》剧的发行工作,并将库存像带作销磁处理,我方不应再承担任何责任。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审判

都江堰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宣传部在未征得《望》剧版权共有人峨影厂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自己名义与出版社签订《望》剧的出版发行合同,将《望》剧的出版发行权转让给出版社,违反了与峨影厂就联合拍摄《望》剧所签订的协议。尽管两被告签订的出版发行合同有峨影厂影视公司的印章,但缺乏峨影厂的授权委托或者有效认可,因此,不能认定峨影厂同意宣传部单方转让《望》剧的出版发行权。但因为当时版权是共有的,只能确认是宣传部违反与峨影厂之间的联合拍摄协议,而不能认定是两被告宣传部、出版社侵犯原告峨影厂版权。既然两被告之间的出版合同没有法律效力,依法应予解除。鉴于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已经确认宣传部收到《望》剧发行得款,以及该剧录像带折款系峨影厂归还宣传部等四家单位的投资款,且双方又对宣传部等单位未收回的其余投资款以及《望》剧版权的最终归属达成协议,并经司法程序终审确认,现峨影厂要求宣传部对已经司法程序终审解决的违约行为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该主张不能成立。虽然两被告之间的《望》剧出版发行协议的终止日期在版权确认之后,但出版社自1992年底以后未再出版发行,并对库存的磁带作销磁处理,即未继续履行与宣传部签订的协议,原告也未举出在经司法终审程序确认版权后,被告仍有侵权行为的证据,因此,峨影厂要求宣传部和出版社为此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主张,不予支持。据此,为维护音像作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该院于1996年8月29日判决如下:

一、解除被告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与被告黑龙江音像出版社所签订的《望》剧出版发行协议;

二、驳回原告峨影厂的诉讼请求。

原告峨影厂不服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判决,以宣传部与出版社所签订的发行协议未经其同意,侵权成立为理由,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两被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判决正确,应维持原判。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1989年12月11日,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委托《望》剧制片主任与出版社签订的发行协议书,峨影厂虽未直接在该协议上加盖公章,但该厂影视公司在协议上加盖了公章,签订该协议的王乃超即是该片制片主任,又是签订拍摄协议时峨影厂方的代表,且峨影厂接收了出版社1万元,又未提出异议,因此峨影厂事实上同意了宣传部与出版社签订的发行协议,故其上诉主张宣传部、出版社侵犯其著作权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鉴于峨影厂系《望》剧著作权人,现不同意双方继续履行发行合同,出版社、宣传部亦未再履行发行合同,该协议应予以解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该院于1996年12月6日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一、本案的诉讼主体。本案一审法院是否应追加都江堰市文化局、文物局、玉垒山公园为本案当事人。我们认为,拍摄《望》剧协议的乙方包括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在内共有四个单位。宣传部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发行协议,虽是宣传部单独委托制片主任王乃超实施的行为,是否为乙方其它三个单位明知认可尚有待于庭审调查,因而从程序上讲乙方的其它三个单位宜作为本案当事人(被告或第三人)参加诉讼。

二、被告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是否存在违约行为?一审法院认为被告宣传部在未征得《望》剧版权共有人峨影厂同意的情况下,单方转让《望》剧出版发行权的行为违反了联合拍摄《望》剧协议,是一种违约行为,但该行为不是一种侵犯音像作品著作权的行为。二审法院认为,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委托《望》剧制片主任与出版社签订的发行协议书,峨影厂影视公司在协议上加盖了公章,并且王乃超既是该片制片主任又是《望》剧联合拍摄协议峨影厂的代表,且峨影厂接收了出版社一万元,又未提出异议,因此峨影厂事实上同意了宣传部与出版社签订的发行协议,宣传部的行为不应认定为违约行为。

责任编辑按:本案以峨影厂为甲方、以宣传部等四家单位为乙方,签订联合摄制电视作品的协议书,约定作品著作权归甲、乙双方共有,未经双方签字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独转让、出售。但在实际上,乙方是作为出资人参加进来的,所摄的电视作品,无论是从导演、编剧,还是从摄制等作品创作方面,都和乙方无关,即乙方实际上是为他人创作提供资金等方面的物质条件的人。按照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没有参加创作的人,是不能成为作品的作者的。但是,电影、电视、录像一类作品的著作权的享有有着特殊性,其中的一点即此类作品以谁的名义制作,谁就可以制片者的身份享有作品的整体著作权。因此,双方即然签订的是联合摄制电视作品的协议,并明确著作权归双方共有,实际上就是明确了乙方也是作品的制片人,案涉作品属联合制片人摄制,而不是独立制片人摄制。这样,甲、乙双方约定共享案涉作品的著作权,是不违背著作权法的规定的。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和法律规定情况下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已经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能转让。而本案第一次诉讼的结果,却是将原由甲、乙双方共享的著作权,变为由甲方单独享有,似乎可以说是发生了乙方向甲方转让著作权的问题。此点如何解释,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乙方仅是提供物资条件的人,没有参加作品的创作,就不能成为该作品的合作作者,因而,乙方同意甲方单独享有著作权,只收回自己的投资及应得利润,应当说是恢复了权利的本来归属。另一方面,等于乙方认识到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只有甲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应由甲方单独享有案涉作品的著作权,即恢复权利的真实归属。据此,第一次诉讼的结果,实质上是恢复事实真象,而不是转让著作权。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2)

数字化值得是将模拟信号通过一定的算法转化成数字信号来传递或保存。数字指的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数字。进行数字化转化后的信息可以被计算机识别。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比普通方法进行工作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前提是将模拟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数字化不只能把电影中的模拟视听信号转换,还能转化很多模拟信息。当今的很多领域都处于在数字信息与模拟信息并存的过渡时期,完成信息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

将电影进行数字化主要是把记录在胶片上的图像转换成数字信息,以便计算机进行处理。数字化的影像声音信息通过计算机完成电影的制作,完成的作品以胶片拷贝或数字光盘等形式存储或放映。电影制作数字化是电影数字化的主要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电影文本创作、采集拍摄于后期处理等电影工艺过程。比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把预想的场景故事情节虚拟出来,创作者就可以提前对电影内容进行排演,找到最优的方案。计算机技术还能在拍摄中提供一些辅助的技巧,完成普通拍摄完成不了的任务。影像和声音的后期制作中,计算机能够运用虚拟素材和实拍内容合成,并且影片的剪辑工作也可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

二、数字化电影制片技术

数字化电影制片就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电影艺术创作及制作,数字化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日臻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电影就被人们所采用,今天几乎所有的影片制作过程都有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参与。数字技术是电影技术中普及到成熟最迅速的一项技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目前的电影制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从电影的准备工作到节目制作完成贯穿整个电影制作过程始终。下面我们从电影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来加以阐述。

影片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繁琐细致的过程,准备工作的充足与否是一个电影拍摄能否顺利进行的最强有效地保证。数字技术被引入到电影当中,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宽泛的技术力量。从影片剧本创作开始,拍摄、制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数字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作者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剧本的文字创作,制片人员对拍摄的影片用计算机软件剪辑处理,相关的软件可以让影片的效果逼真,丰富直至完美无瑕。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整部影片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列出制作的时间进度表,供所有工作人员参考。形象化预审准备工作是影片拍摄的前属环节,也是前期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中,预审工作的有效进行为影片的质量提供了最直观的,最有效的保证,让所有工作者最大限度减少未知情况的发生,保证影片的拍摄的顺林进行。

在影片制作中,前期完成就是真枪实弹的现场拍摄过程了,影片制作为后期的剪辑提供了最原本的电影色彩和素材。数字化技术在这个拍摄过程中主要肩负了两个任务:第一对影片的控制和处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主要是以对影片拍摄的控制为主。具体而言就是对影片画面的效果掌控。例如对灯光的而控制以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对摄像机的控制来捕获最完美的画面。所有这些都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和程序来完成,做好每一个场景中的画面角色数据采集。所有数字化技术控制在拍摄中集中体现在摄像机的操作和拍摄,用带有电脑显示的拍摄控制画面来完成影片的整个制作过程。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摄影机也都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来实现的,这样不但提升了拍摄效率,也降低了拍摄的难度和危险性。对整部影片拍摄的精密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美国著名影片《真实的谎言》在拍摄过程中就有这样一组镜头,要利用原子弹炸毁迈阿密市的恐怖分子阿齐兹绑架了特工的女儿,由著名演员施瓦辛格来扮演的特工负责营救任务,驾驶一架鹅式战斗机,为了使拍摄的画面效果更逼真,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利用了一个47英尺长的战斗机的实体模型来完成整个画面的拍摄,然后将其放在迈阿密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上重现拍摄现场的原型。为了让拍摄的效果更为逼真,所有动作控制部分均由大师布鲁诺利用数字化液压控制系统指挥并完成,所有高难动作被精准的模拟显现出来。为了配合拍摄,在室外的楼顶之上还安装了一部巨大的建筑升降机,上面安装有一部可以遥控的数字摄像机。拍摄过程中,所有步骤均按照事先的预定有条不紊进行,很多动作都是重复显现,所以在拍摄中演员从高空处的飞机里向下俯瞰镜头,不过在个别拍摄角度可以看到屋顶的液压传动系统,让画面穿帮。在拍摄中为了体现出电影的真实特效,导演将个别场景的拍摄转移到洛杉矶机场的一个由飞机库改装的室内摄影棚内进行,以一块巨大绿色幕布为背景,在后期制作中利用各种先进的抠像手段,有效提取了各个特效的场景和动作。可以说,在整部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与前期影片的拍摄配合得天衣无缝。经过特效处理的画面效果逼真,而且场景中的人、战斗机、天空合为一体,让人感觉到了飞机的翱翔感觉。在近几年的电影特效电影拍摄中,可谓独树一帜。还有就是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所有的恐龙特效也都是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星球大战》也已如此。计算机控制特效让大量的场景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数字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应用具有跨时代意义。

其实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最大的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在后期的剪辑和制作当中,数字非线性的编辑让图像的处理就和在电脑上处理文字一样的方便快捷。所以很多导演和剪辑师也开始注重后期电影制作的标准。数字电影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电影创作模式,颠覆了一个影视拍摄新时代。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的应用是一场科技革命,不但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全新的制作拍摄手段,也为电影拍摄观念本身产生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对电影本质的再认识,电影这种原本简单的记录媒体正在数字技术革新中改头换面,发生从技术到影像的转变,另一方面,数字影视技术把一些科幻的、人们渴望的画面彻底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超乎真实的完美境界。

三、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延伸,在这样的艺术世界中,图像是其最为主管最为根本的艺术表达元素。电影从诞生之日开始,摄影机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像捕获工具。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制作通过摄像机和录音机共同工作进行,对真实的人和事物场景进行记录。这种原始的拍摄可以给人最为真实的逼真效果,同时也给电影赋予了最为重要的纪实属性。在电影发展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即使是那些高科技的奇妙科幻拍摄也都是通过简单地特效模型来实现完成,还谈不上脱胎换骨的变化,都是一些简单的变形或者移动。但是数字电影技术产生以后,这种拍摄就彻底变化了,例如影片《恐龙》《最终幻想》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画面场景都不是由摄像机完成的,而是利用二进制数据为计算单元来生成图像,所以说这些影片的制作是一种全新的拍摄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大部分都体现在了电影的后期制作上,进入了这个电影后期的各个领域。不但提升了原有制作效率和灵活性,图像画面的清晰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有的电影正在朝着主流摄制的方向不断发展,影片也逐步开始摆脱胶片的老式制作模式。另外计算机化的摄像技术应用,让摄像过程很多时候都领先于我们的视觉,可以寻求到很多拍摄者无法到达拍摄的角度。还记得当年,电视的出现对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随着数字影视时代的到来,传统电影技术正在被代替和改善,相信更多人会重新回归到影片剧场。好莱坞就曾经为了吸引观众而在技术上层层创新,诸如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等一系列模式,但是都收效甚微,电影行业的整体低迷也让很多从业人员开始思索,选择改行,但是随着数字化影片技术时代的到来,整个电影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数字影视的迅速发展为电影注入了最为宝贵的一剂强心针。让电影大屏重归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同时为我们展现了更多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观。《侏罗纪公园》打破了《星球大战》保持十几年的历史票房最高纪录,《泰坦尼克号》又打破了《侏罗纪公园》的票房纪录。所有这些票房的不断刷新正是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据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电影票房的总数突破了2亿大关,这个惊人数字收入背后可以说是数字电影技术成功的最大实例。当然,数字电影技术并不是整个电影行业兴起的全部原因所在,但是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确实为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电影曾经是人类艺术殿堂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神圣”的电影艺术有着一道高的门槛。对电视也是一样,长期以来由于它高昂的制作成本和贵重的专业设备一直使业外人与之无缘。而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电影电视不再是一种垄断性的行业,大众视频消费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影像业正面临挑战。数字化摄像机的普及和廉价带来了影视制作的个人化。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社会交流,而这个过程会很便捷。随着数字影像作品的增多,作品交流欲望的增强,一种新的影视传播方式会孕育而生。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3)

[关键词] 3D技术;数字特效技术;《阿凡达》

2010年1月4日,一部带有全新技术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上映,它震惊了中国观众,颠覆了传统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更创造了叫人叹为观止的票房,它就是《阿凡达》。人们在欣赏电影新颖剧情构思的同时,更多的是惊叹于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带来这种视觉冲击的正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电影数字特效技术——3D电影特效技术。《阿凡达》给电影界带来的轰动并不是“一时兴起”,其实早在1993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已经和视觉总监斯科特·罗斯、特效大师斯丹·温斯顿共同创建了数字领域公司,要致力发展成为一家全新的 CG龙头公司,而《阿凡达》的故事梗概更是早在1995年就已经创作完成了。由此我们看出,业界人士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电影《阿凡达》的成功就不为过了。

3D电影特效技术就是《阿凡达》中最大的植入广告,电影的主角是由科技馆里的成像特效所扮演,然而,3D的技术核心,正如在以色列颁奖时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的那样,其实就是一种欺骗。

一、何为3D技术电影

3D技术电影也常常被人们称作立体电影,3D技术电影在放映时采用两台投影机同时进行放映,并将两个投影仪的画面的相应点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同一个银幕内进行完全一致、同步的播放。偏光镜是播放3D技术电影时每台投影仪的镜头前的必备之物,但两台投影仪前的偏光镜不尽相同,分别放置横向偏振片和纵向偏振片两种类型的偏光镜镜片,采用这样装置的目的在于让观众的眼睛接收到不同的银幕反射的偏振光。观众在观看3D技术电影时都要带上特别制作的3D眼镜——偏振光眼镜,并且3D眼镜镜片必须与投影仪的左右偏振方向相一致,这样通过镜片就可以过滤掉左右两边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将相应的偏振光图像展现在观众眼前,即右机放映的画面只呈现在观众的右眼,左机放映的画面只呈现在观众的左眼。左右眼接收的不同画面通过大脑中枢,利用视觉差营造出远近感,这种影像分离的技术就促成了观众在观看3D技术电影时所产生的3D立体视觉效果,所以我们也把3D技术电影称之为“3D立体电影”。

二、电影《阿凡达》中3D技术的运用与突破

(一)《阿凡达》中3D技术的运用

在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电影的制作投资能与《阿凡达》相媲美,其最终的预算成本超过3亿美金,其中3D技术的应用耗费了影片制作预算的一半以上。在我们所观赏的全部电影内容中有60%是通过电脑动画制作生成的画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用了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统来拍摄影片所需的立体画面,为了摄取极佳的3D效果,平均耗费4万个人工小时在每帧画面当中。与以往的电影相比,《阿凡达》的画面拍摄采用了卡梅隆数字领域公司的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这套3D摄影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两台索尼HDCF950HD摄像机,两台摄像机在拍摄现场就相当于人类的眼睛,为电影的取材摄取不同视角的画面。与观看3D电影的专用眼镜原理相同,每台摄像机镜头前都配有不同类型的偏光过滤镜片,画面摄取的景象通过镜头前的传输转换移除图像偏光反射的不同部分,这样拍摄的画面转换成观看的图像时就对人体的大脑“撒了谎”,造成了一种视差错觉,产生3D的立体效果。通过使用这项3D摄影系统而拍摄出来的《阿凡达》与其他电影相比不但将更具动感的立体视效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观众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不会再因为画面快帧递进与深层的抖动而产生头晕的现象,这套3D摄影系统的运用使3D电影可以通过摄像机直接拍摄出来变成现实。

为了《阿凡达》拍摄的需要,卡梅隆还专门开发出了虚拟摄影系统,也就是后来我们在观影时欣赏到的大气恢弘的电影场景的制作系统。其实系统的本身就是一块没有任何摆设的空地,导演通过虚拟摄影机传输出来的画面镜头对场景内演员的表演进行指挥。演员虽然只是在没有摆设的空地进行表演,但通过虚拟摄影机的成像演员就如同在一个充满CG物体的虚拟空间中进行表演,而导演通过这个虚拟系统的画面进行拍摄与真实世界的电影拍摄如出一辙,导演可以根据影片的需求从任意角度进行拍摄,指挥调度场景内CG物体的表演活动,在虚拟拍摄过程中,真人表演同虚拟场景结合后产生的视觉效果将第一时间呈现在导演的面前。

在电影《阿凡达》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卡梅隆还采用了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和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影片中的纳威人是通过电脑动画加工而成的,占有影片拍摄镜头的60%,在拍摄这类镜头时,演员们戴着微缩高清摄影的帽子,身着表演捕捉服。摄影机与相关设备进行同步连接摄取演员的细微眼球活动以及面部表情,演员95%的面部资料通过该系统传输至影片数据库,进而丰富CG虚拟角色的肢体表演,整个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与演员的面部距离只有10厘米左右。这样精确细致的面部表情捕捉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震撼的3D效果同时,对于影片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做到浑然一体,让观众在感官上真真正正地体会出这些虚拟人物的真实性。

(二)《阿凡达》中3D技术的突破

影片《阿凡达》给予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最大突破在于表情捕捉系统的建立,创新制出了3D电影的Perfcap-Performance Capture Workflow 表演捕捉流程,这项技术的革新具有历史性意义。《阿凡达》在拍摄取材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很小的广角摄影镜头并固定在演员表演时所佩戴的表情捕捉帽上,这样镜头就固定在了演员面部的正前方,镜头与演员脸部的追踪点相配合捕捉演员脸部的肌肉运动数据,使计算机记录下演员的表演。通过这种小的广角摄像头记录下的演员表演数据与计算机内绑定好的相应的模型进行匹配,实现表情与身体真正的双重捕捉,将演员的表演真正完全地转化到动画角色的表演当中,实现了巨大突破。

传统的数字特效电影在制作拍摄过程中导演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抠像后合成的视觉效果,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研发团队通过三项技术革新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卡梅隆创建了“能量”捕捉摄影棚(The Volume),它的大小相当于普通常规表演摄影棚的6倍,演员整个表演的完整细节都被位于棚顶的传感器采集收录;其次,卡梅隆创建了虚拟摄影棚(VirtualProduction Studio),演员的表演通过虚拟摄影棚与场景中的 CG 物体进行转换互动,导演通过虚拟摄影棚可以随意处理相关 CG 物体的运动并根据影片剪裁需求进行任意角度的拍摄以获取影片景象,演员在进行表演的同时,导演可以通过虚拟摄影棚同步获得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第三,卡梅隆创建了协调虚拟摄影机(Simulcam),这项技术是整个虚拟摄影棚的核心所在,导演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拍摄现场的监视器看到拍摄所需的数字场景与演员间的组合画面,导演在影片的虚拟数字场景的背景下直接指导演员的表演,以达到影片画面最佳的效果。与传统的数字特点电影相比,这项技术的根本突破在于实时性,导演可以通过监视器直观看到演员与场景的结合画面,而不用通过后期合成制作进行修正,这样不但增大了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发挥空间,也极大提高了影片在制作完成后的播放效果,更加具有观赏性。

三、后《阿凡达》时代,3D技术特效电影发展的机遇与未来 (一)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机遇

人们观看3D电影过程就像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影片《阿凡达》给广大影迷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视觉享受,画面场景中射出的子弹仿佛在现实中与你擦肩而过,当纳威人骑着怪兽飞翔时仿佛自己也身处在天地之间,这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感觉远非其他非3D类电影所能比拟的。电影《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为3D电影特效技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后《阿凡达》时代,3D电影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机遇,电影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工艺、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在未来,传统的胶片电影的形式无论能否被3D电影技术所取代,都无法改变3D电影技术蓬勃发展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美国在2011年就已经制定了到2015年以前消灭胶片电影的计划,香港也将从2013年开始所有的电影都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进行拷贝而不再使用传统的胶片,胶片电影被数字电影取代已经进入了倒计时,3D时代已经到来。

(二)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未来

3D电影技术在各大影院间已经悄然兴起,3D电影技术应致力于不断提高观众在观看3D电影的感官体验上。体验式消费盛行构造了如今的电影行业的大环境,观众的这种新的影院观影体验需求对电影在技术和特效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纵观近年来后《阿凡达》时代进入市场中的大多3D数字影片,都严重疏忽了制作环节,特别是特效和技术方面的投入,观众对于影片的质量方面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不断更新换代的观影环境和电影放映技术条件下,大多数的3D数字电影在制片环节上并没有严格把关,不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以至于商品利益化诞生出来的3D影片无法与当前的新型影厅相匹配。所以,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未来除了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外,还要寻找与成功电影在制作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关注从事电影特技特效制作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寻求解决3D电影技术发展未来的途径。

四、结 语

卡梅隆通过电影《阿凡达》的创作不仅将3D电影技术在影片中进行了全面的运用,也将3D电影科技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同时利用 3D技术对电影的表现内容进行扩展,将电影真实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在创造巨大视觉震撼效果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能够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感。 尽管3D电影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缺点,但我们相信,3D电影技术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日趋完美,3D电影技术会迎来更加广阔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郭平.成就《阿凡达》的幕后英雄[N].计算机世界,2010-02-01.

[2] 刘进.先进的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J].影视技术,2004(05).

[3] 3D电影技术的机遇与未来[J].大众电影,2011(21).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4)

论文摘要:以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面临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有鉴于此,我院大胆改革,创新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创作还属于影视艺术的专业领域,被媒介长久羊断,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仪使得数码摄像器材和非线性编辑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且出现大幅度降价,稍具规模的广告公司都有能力配备精良的数字摄录编系统,他们不再依赖专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视广告或宣传片的制作,在招聘员下时将日光投向那此不仪具有广告学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影视创作能力的求职者,在实际下作中要求员工不仅能进行电视广告创意写出文案,还要求他们能根抓文案写出分镜头脚本,绘制故事版,有此公司将拍摄交给影视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员工完成,而有此公司前后期制作完全由本公司员工完成。再如电视台在招收新闻记者时,除考虑相关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根抓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能采、能写、能编甚至能播。

而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均开设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短期培训班,而向社会招收学员,学员中除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下作的从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即将踏入社会和刚踏入社会的具有广告学、新闻学、艺术设计、文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wWW.133229.cOm于是开设有以上专业的各院校也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出了与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我校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进行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影视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带来的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教师方面,而对毫无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目标、内容、侧重和深度上就很难把握;学生方面,一部分文科背景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多学此文化理论,增强自己的人文索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一部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抱着艺术专业的理想甚至简单地与专业性院校的影视艺术类专业相比,希望通过开设影视制作课程迅速掌握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对影视制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主要经验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经过了5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厘清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进而规范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影视制作能力的电视广告创作、各类宣传片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学专业服务

2.厘清课程设置的特点

影视艺术类专业从整个影视学科的整体出发,培养通晓影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体例上,以整个影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历史、影视摄像、视听语言、影视剪辑、影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造型、影视美学、影视声音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从师资、学生的来源、教学条件都不全面和专业,因此不能要求学生能达到影视艺术准专业的程度,但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即能将文学的作品视觉化,写出分镜头脚本,同时使学生具有一般镜头叙事能力,完成影视作品的前后期创作。

3.规范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有《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广告制作》这两门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电视摄像与编辑》是《电视广告制作》的先修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教授的是影视制作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理论教学着重讲授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画而造型的元索以及艺术特性、画而构图、固定画而及运动摄像的特点及影视剪辑学的相关理论,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具体涉及到的是电视广告的分类及特点、电视广告创作的原则、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电视广告视听语言的风格等等,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aftereffect影视特效合成软件的学习,主要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电脑合成技术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题化的电视广告创作实验

4.教学实践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学习状态,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并能较好的运用镜头叙事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和理论部分相结合,如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紧接着的实验项目就是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光学镜头训练时能迅速领悟到理论课讲述的如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强化纵深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适合抢拍、抓拍等艺术特性。再如当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电视剪辑中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紧接着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就利用不同机位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索材进行动作的分解与组合,这样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明自了电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通过后期剪辑将前期不同机位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与组合,通过画面完成一段情竹的完整表达,使观众的视点得到的解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得到了统一。

前后期制作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将电视摄像与编辑结合在一门课程中,而影视艺术专业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两门课开出,影视艺术学院之所以分得细是因为已开设有电影电视剪辑学、视听语言、影视编导等等影视理论方而的课程来指导实践性较强的电视摄像与编辑但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象影视艺术专业一样分得很细,过程拉得很长,我们要求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另外电视摄像与编辑木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前期拍摄是为后期编辑作准备,而后期编辑也是为了完成前期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如果分为两门课,电视摄像使学生虽然掌握了电视摄像的艺术和技术,但不明自拍摄的镜头将作何用,不适合培养学生镜头叙事的能力,而电视剪辑部分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电视剪辑的理论和技法涉及较少,软件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教导学生运用电视剪辑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作品的剪辑,培养学生剪辑的思维,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前期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就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少问题,如画而的构图不美,景别不够规范,拍摄的角度和机位应该调整等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画而感,同时对镜头叙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此我院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一门的一独的课程开出,配备了一位具有影视制作综合能力的师资,既能进行电视摄像的教学也能进行电视剪辑的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视小短片的前期制作,包括剧木的拟定、分镜头的撰写及拍摄,然后要求学生将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让制作小组的学生发言谈创作的体会,让同学们对各组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这一过程下来同学们很快对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把握,同时对怎样用镜头叙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字表达与视听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影视作品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化除了在实题化作品上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外,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抓教师规定的主题即兴用一段文字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一段情节,然后将这段文字视觉化,利用分镜头表达出来,这一训练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及《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均被采用,在《电视摄像与编辑》中会以约会、离别、感动等主题由学生先进行文字表达再将这段文字用分镜头表达出来,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30秒的电视商品广告的文案创意表达出来,少将其视觉化,同时请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井进行修改。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能写能说,但画面感不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以及镜头叙事的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在影视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如同影视艺术专业般在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上给学生全而细致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要推荐一此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任课老师还要推荐一此好的影片给学生加强读解影片的能力,将影片中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如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中,仃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观摩经典影片,在课内针对其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蒙太奇的思维、时空的转换、时空的压缩与延长,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运用等等,课外布置读解电视广’告,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教学中播放一则广告马上让同学们说出共有多少个镜头,背景音乐在什么时候响起的,里而时空压缩与延长的段有哪此等等,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提高学生读解影片的能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而感、

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得到初步解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告学专业特色的影视制作课程教学之路,学生们可以自由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在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我院的影视广告作品在湖南省分赛区取得了影视类作品的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在全国的评比中又获得两个三等奖,影视作品的获奖等级在湖南省处领先水平。

从2004年开始我院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导演系研究生。另外从事与影视创作相关下作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正逐年增多,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文案创意及分镜头和故事版的制作,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前期拍摄和后期有的在电视台从事摄像记者,有的在电视台从事后期编辑,有的利用学到的影视创作知识为单位创作企业形象宣传片或是情景式的培训短片。如在深圳某外资公司下作的三个2007届毕业生联合为该公司创作了一部企业形象宣传片,该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将该形象宣传片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形象推广片,并向我院寄来感谢信,信中说到“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这无疑是对我院广告学专业影视制作课程教学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张晓冬.影视艺术手段与教学[[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

[2]宋红岩.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影视语击的读解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5)

1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电影的数字技术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在电影的拍摄、加工和发行放映等环节,采用数字处理技术代替传统的光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技术,采用数字化介质代替传统胶片电影的技术手段[1]。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可以应用于电影拍摄、制作和放映各个环节。

1.1电影拍摄中的数字技术

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是利用胶片摄影机进行拍摄的,胶片虽然分辨率高但价格昂贵,在拍摄后还需要冲洗、拷贝和剪辑,工序也较为复杂,并且随着放映次数的增加,图像清晰度会逐渐降低。而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拍摄,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数字摄像机将图像信息转变为数字信号,记录在硬盘、光盘等数字存储媒介上。具体包括价格较为低廉的DV数字摄像机和较为专业的高清数字摄影机,其中后者在拍摄质量上几乎和胶片摄影机不相上下,在拍摄过程中可以实时调节焦距、光圈等参数,还可以直接进行录音和特效处理,有效降低制作时间和成本。除了运用数字摄像机,数字技术在电影拍摄中的运用还可表现为使用电子监视器及时观看拍摄情况,利用运动控制技术通过机械设施操控摄像机,计算摄像机的运动轨迹进行拍摄,从而实现拍摄的自动化。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道具和灯光。

1.2电影后期编辑中的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后期编辑处理中应用广泛,主要的技术有数字影像合成、电脑成像、影像制作的机械控制等。在电影后期制作中,数字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影像生成,使电影制作者不需要拍摄真实的场景,而是可以用电脑建模制作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三维建模技术是影像生成的重要技术之一。比如:对于一些科幻题材的电影,可以通过建模和动画制作的技术塑造角色,创造某种场景。第二,替换背景与合成影像,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将不同的影像叠加在一起,既可以用来替换背景,也可以用来替换局部和掩盖瑕疵。第三,影像处理,对由于一些原因无法重新拍摄的影像进行加工,比如增加或减少一些物体,添加一些特效等。第四,动作捕捉技术,这一技术首先记录下演员的运动轨迹,再把捕捉到的运动轨迹和创造的虚拟角色相结合。除了影像的后期处理,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声音进行处理,编辑与合成某些音效,改变音调、音量和音色等。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后期处理中,可以使电影的后期制作变得更为简单快捷。

1.3电影发行、放映中的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也可以应用于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传统的电影发行需要用交通工具运送胶片,占用空间较大,保存和运输成本较高。数字电影的发行利用卫星及网络,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保存和运输的成本。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也不再像放映胶片那样需要复杂的机械操作,只需要点击鼠标就能完成,并且影片质量也不会由于放映次数增加而有所损失。另外,数字3D电影和数字立体声技术的出现也增强了电影放映的效果。

2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推动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电影艺术带来了许多明显的发展变化,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出色地完成传统的电影拍摄、制作处理、发行和放映,还能在此基础上更加丰富电影的题材和创作手段,并使电影的制作成本降低,制作周期缩短。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电影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除此之外,数字技术还可以提高电影的传播效率,推动电影的传播与普及。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中,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2.1丰富了电影的题材与创作手段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题材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创作手段变得更加多样。电影创作中,新技术的出现一般都会给电影文本增添新的题材与表现对象,使电影样式越来越丰富,并为新的电影类型的诞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2]。数字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数字技术可以十分逼真地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景象,电影的制作者可以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地创造各种虚拟的形象、环境和人物。所以,在数字技术运用于电影制作之后,一些传统方式难以表现的题材,比如科幻题材的电影得到了极大发展,三维动画技术又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动画片获得更加逼真的视觉体验。对于传统的电影题材,数字技术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动作片中的打斗场景不需要替身完成,而只需要进行一定的电脑特效处理。创作手段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电影创作不再完全依赖摄影机的拍摄,而是可以利用更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弥补传统电影创作单纯依赖摄影机的不足。很多以前需要用真人来完成的片段,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来,并且在视觉效果上没有差别。比如:拍摄一些宏大的场面,不需要太大的拍摄场景和太多演员,而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展示出来,相对于传统的创作方式,既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效率。创作手段的发展和丰富也进一步激发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使得电影的创作呈现出更大的可能性。

2.2降低电影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

数字电影技术的应用,具有缩短电影的制作周期、减少制作成本的作用。传统电影生产工序复杂,需要对底片进行冲洗、印制、剪辑、拷贝、搬运等一系列烦琐的处理过程,用时较长,效率较低。数字电影由于没有胶片,也就省略了处理胶片的全过程,只需要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输出,通过光纤和卫星发送接收。在影片放映时,也不需要用交通工具运输胶片,可以让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观看到一部影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中,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比如,胶片的成本较高,在拍摄时的用量较大,如果利用数字摄像机进行电影拍摄,就不需要使用胶片,而是使用更加高效的、可以重复利用的存储设备。对于比较危险、距离较远、较难完成的拍摄任务,也可以不用进行实地外景拍摄,因为可以通过在摄影棚内拍摄和后期合成达到相同的效果。发行和放映时,也节省了胶片的运输成本和放映人员的开销。因此,数字电影技术可以促进电影快速生产制作,提高生产效率。

2.3改善受众的观影体验

应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有利于电影的艺术表现,让电影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而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其次,数字技术也提高了影片本身的质量。运用数字放映机可以避免胶片长时间放映而出现的磨损和老化问题,可以做到每次放映都和最初拍摄时的画质相同。而且,数字电影的图像质量更为清晰,图像稳定性强,没有抖动及闪烁现象,放映也更加流畅。3D和立体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立体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说,数字电影能带给观众充分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观众获得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

2.4促进电影的传播与普及

数字技术对于电影的传播和普及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一,数字技术使电影的发行和接受更为迅速。由于数字传播速度较快,可以运用卫星传输,将影片直接传到影院,明显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率。并且,观众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和在线观看的方式观看电影,更加有利于影片快速传播。第二,由于制作成本降低,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电影的制作。对于传统的电影行业,由于需要价格较高的专业设备,使得非电影专业人员很难参与电影的制作。但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局面,促使电影制作迅速普及。比如:DV数码摄像机操作比较简单,体积较小,影像拍摄质量也较为清楚,所以很多人利用DV拍摄个人化的影像,表达更加个性化的情感。而如今,智能手机自带的视频拍摄功能和各种简便的剪辑软件的出现,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影像的制作中。拍摄个性化的影像并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也体现了数字技术对电影传播和普及方面的重要意义。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6)

关键词:VR技术;电影制作;挑战;前景分析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语言艺术。从诞生之日起,电影自身的特性就决定着电影的发展与科技息息相关。电影画幅比例的变化、拍摄机器的更新换代、后期制作技术的提高等等,无一不是技术的更新给电影带来新的发展格局。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阿凡达》的成功上映,引发了全世界对3D电影制作的狂热潮流,随后IMAX、4D、4K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中,技术更新迭代的时间大大缩短。2014年Facebook宣布收购一家以生产虚拟现实(VR)头显的公司Oculus。2015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于VR领域,希望成为该领域内的先行者。2016年华为在其产品P9、P9Plus的国行会上,意外公布其第一代VR眼镜产品,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VR领域。随后小米等公司也纷纷表示正在筹备相关实验室,以期加快进入VR领域的步伐。VR技术已经成为继3DIMAX、4K等成为电影行业内新的追捧热点。更有诸多行业内部人士声称,2016年是虚拟现实元年。

1 VR电影的实际制作流程

在电影业界纯VR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仍处于一个逐步摸索前进的过程。VR电影“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伴随其普及和大范围应用,从内容到终端、从软件到硬件都将会对整个视频行业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

1.1 VR电影前期的实际拍摄操作

任何一部电影的制作完成都离不开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首先VR电影在前期拍摄方面就与现今电影制作有着诸多相异之处。因本文笔者有幸参与了VR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过程,本文就以笔者使用操作过的GoPro机器为例进行阐述。

由于是VR拍摄,一个普通机位最少需要六个GoPro机器,才能做到上下左右360°无死角拍摄。在拍摄之前,需要将所有的拍摄机器统一调整画面比为4∶3,这是为了能够获取最大取景范围,有利于后期画面的缝合操作。每台机器的分辨率必须保持一致。与使用传统的三脚架不同,VR拍摄需要使用独脚架。一方面,因其占地面积小,便于在后期使用AE进行擦除;另一方面,VR六台机器组合在一起相当于是一个正六面体,独脚架与机器的组合点位于正六面体的一个尖角之上,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捕捉拍摄画面,传统三脚架较独脚架较大,会产生一定的画面遮挡。所有的机器必须使用WIFI开启,以保证做到每台机器都是同时开机进行拍摄,否则后期画面缝合时帧率不同步,造成画面无法进行合成。

在正式开机之后,需要对着机器进行打板或略微转动机器,是为了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声音和画面同步认证,以期更好的保持帧率同步画面流畅。

虽然一个机位至少有六台机器,但在拍摄时,需将拍摄主体对准一个摄像机,这样才能使被摄体完整的被拍摄下来。每台摄像机都是被安放于六面体不同的面上,若是同时对准两台摄像机,被摄体必须位于两台机器的交汇处,造成被摄体拍摄不完全或是割裂。尤其是在拍摄运动镜头或在捕捉被摄体移动时,两台机器所呈现的后期画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因画面微小不同步带来的被摄体运动不自然。在头戴式VR显示设备的播放下,影响观看效果,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沉浸式体验。现今电影的大都在24帧/秒进行拍摄制作,但在VR电影的实际拍摄中起码要定在80帧/秒,使动作场景更加逼真流畅,笔者预计为了更好地迎合虚拟时代的沉浸式体验,VR电影的每秒帧率还将大幅度提升。

1.2 VR电影的后期制作

在正式后期制作之前,需要将电影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此时基本的素材单位发生了变化,每输出一条拍摄素材实际上等同于输出六段视频素材(因为有六台拍摄机器)。在编辑素材之前,将每台机器拍摄的画面导入编辑软件中,进行画面缝合,这是后期制作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现在基本使用Kolor Autopano Video Pro和Kolor Autopano Giga两款软件进行制作和修改。在Kolor Autopano Video Pro里进行素材的最初导入,在选择声音或画面同步后,电脑会自动进行编辑,使六条画面在录到声音或捕捉到画面摇晃的同一点上进行帧同步。在Kolor Autopano Giga这款软件里进行素材的修改,比如调整画面的垂直、平衡等,调整完成之后被修改过的素材自动保存在Kolor Autopano Video Pro里,再次打开Kolor Autopano Video Pro进行素材的最后输出。输出之后的素材可以在Pro或是AE里进行正常的视频制作。制作完成后,需要在Kolor KolorEyes播放器中用鼠标拖拽进行观看。

2 VR技术对现今电影业界带来的挑战

2.1 导演创作

电影摄影与制作篇(7)

赵文欣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暨高峰论坛于2012年10月成功举办,影响的范围极广,覆盖了我国所有的省份,共有一百

余所高校参与微电影比赛。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由遥不可及走向平民,微电影显示出“草根化”、“年轻化”。一场微

电影的青年运动正在我国的影视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微电影走进校园,大学生创作微电影会提升学生的哪些

能力。

关键词:微电影;大学生;能力

随着微信、微博、微盘、微小说等词汇的兴起与广泛应用,

传播形式已经步入了崭新的“微时代”。丰富的信息、复杂的情

绪、充沛的情感都被浓缩到短小精悍的文字与视频当中。微电影

作为新兴而又被广泛应用的传播形式,已经走入校园,被大学生

追捧与热爱。

一、微电影的定义

微电影已成为热门而又熟悉的词汇,但对其定义却没有十分

明确的表述。顾名思义即微型电影,简称微影。微电影仍是一种

电影形态,是融入了新媒介、具有自身特质又具备传统电影内核

的新形态电影。一般认为,微电影的播放时间为 30 到 300 秒之

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适合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平台上

播放,内容主题多种多样。

二、微电影的特点与校园微电影的可行性

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么它究竟哪些因素吸引了

大众?微电影走入校园又有哪些优势呢?

(一)时间短

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微电影一大明显的特点便是“时间短”。

首先在制作时间上,传统电影规模较大、气势恢宏,需要较长时

间的制作与拍摄,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微电影的制作只需

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其次,在播放时间上,传统电影的放映时

间普遍在一两个小时之间。而微电影的放映少则 30 秒、多则 3000

秒。

(二)成本低

传统电影的制作与拍摄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微电影的成本很

低,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拍摄的内容、场景,使得普

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

(三)草根性

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

和体验特点,并且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我们每个人

都可以为微电影写剧本、拍摄微电影,出演微电影等等。大多数

微电影都是普通百姓创作的,其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知名的作品,

比如尽人皆知的筷子兄弟,他们的《老男孩》为大众所喜爱。微

电影的草根性降低了制作微电影的门槛,这便让我们普通老百姓

也圆了明星梦、演员梦、导演梦。

(四)便捷性

首先在拍摄设备上,传统电影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而微电

影只需要简单的录制设备,手机、摄像机都可以。其次,在播放

平台上, 传统电影基本都要借助电影院来放映, 受到场地的制约。

而微电影只需要依托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将作品展

现给受众。普及度高,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微电影的上述几个特点,为大学生制作微电影提供了极大的

可能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变成微电影的创造者、演绎者,贴近生

活的内容与主题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吸引学生们积极参

与到制作微电影的行列中来。

三、微电影创作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作微电影主要包括明确主题、组建团队、准备设备、拍摄

制作和后期制作五大步骤。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环节都是一个

锻炼的契机,培养能力的过程。

(一)沟通能力

微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离不开沟通交流。从最初组建制作

团队便要经过沟通、磨合。再到开始写剧本、确定微电影的主题

就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一起努力把主题变得深刻、内容变得

更加完整,只有团队成员对内容和主题都满意,才能共同尽全力

拍摄出与预期相符的优秀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整个团队要一

起配合,需要寻找拍摄场景、购买所需道具。每个镜头、每个灯

光、每个动作、每件服装,都需要总导演说给演员听,也需要演

员和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商讨,以求拍摄出更好的视觉效

果。后期制作阶段,也需要大家共同欣赏,每一分每一秒地共同

剪辑,认真比较。讨论从哪个点切入更好,删除哪些镜头、保留

哪些镜头, 什么地方需要加背景音乐, 一起把关才能把片子剪好,

达到最完美、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学习能力

微电影的创作虽然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呈现平民化,但是它

还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拍摄技巧和技术。拍摄时,无论使用高端

的摄像器材还是普通简单的手机、相机,都要掌握好拍摄角度,

顺光、逆光都要有所考虑和选择。而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只是

凭借感觉就能处理好的,而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在制作后期就

更加需要技术, 拍摄出来的视频基本都要经过处理, 说错台词的、

笑场的、 不用的视频都需要减掉, 整理好的视频还需要重新剪辑、

排列顺序,这个时候就离不开视频剪辑的软件技术。此时,需要

耐心刻苦地学习。

(三)实践能力

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都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每

个镜头需要在什么地方拍摄,想好沟通一致后就要落实到行动中

去。一部短短的微电影需要在很多不同的场景来拍摄。而微电影

团队的人并不是太多,很多时候,大家会既做演员又当摄像,没

有镜头的就扛起摄像机。编剧、导演也会来做演员等等。团队成

员都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在课余

时间拍摄微电影会很有乐趣,行动非常积极,给学习和生活带来

了很多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四)创新能力

创作微电影首先需要确定题材,这需要创作者观察生活、总

结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某个主题。这个过程就需要有

一定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从最普遍的现象中提炼出有新意的

主题。主题确定后,会有多种表现主题的角度,又需要创作者把

新意融入进去。微电影创作给大学生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题材和主题,选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

式,只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的思维,就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为观众所喜爱。

结语

微电影看似是渺小的,但其本质却是精妙的,是一种文化。

微电影走进校园,使大学生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不仅丰富了

学生的校园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

面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拍摄积极向上、有

教育意义、体现校园文化的微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们

的思想,可以加强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学校应鼓励、

支持学生投身此项“平民活动”,使得校园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

的大课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