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发展背景

电影发展背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2:05

电影发展背景

电影发展背景篇(1)

【关键词】类型电影;融合;发展趋势;多元化

对于类型电影的定义,理论界有很多观点,被广泛使用的定义是:“类型电影是那些按照不同样式的规定、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1]类型电影具有三个基本的元素特征:“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2]它以观众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为制作重点,具有观影热潮交替出现的特点,影片模式也具有很大的可重复性和复制性,因而得以大批量生产。

一、传统类型电影的发展状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已经拥有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及喜剧片等经典的类型电影。类型电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环境下特定时期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对任何一种类型电影进行分析前,都不能忽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社会心理。

(一)西部片。只要谈及类型电影,“西部片”就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它是最能体现好莱坞类型电影特点的类型影片。这类影片以美国西部为背景,以开发西部荒原为题材,故事情节充满传奇色彩,给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内心充满烦躁、焦虑与不安的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慰藉,使人们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最早的西部片是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1903),这部影片以当时“邮车被劫”这一社会新闻为拍摄题材,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为背景,表现一群歹徒抢劫一列火车的经过。虽然时长仅有6分钟,却是西部类型电影的开山之作。

随后著名电影大师D・W・格里菲斯拍摄的《最后的水滴》(1911)、《埃德尔布什・左尔代之战》(1913)等影片,对人物、环境、情节这三大要素的处理成为后来西部片模仿的对象。西部类型电影中,道德与正义化身的牛仔、左轮手枪、在飞驰的火车顶上搏斗、陡峭的山谷、大片的沙漠、简陋的驿站等类型元素,已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二)歌舞片。与有声电影一起诞生的歌舞片是好莱坞创立的特有类型电影。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曾说过:“当我们意志消沉时,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3]1929年米高梅公司制作的《百老汇旋律》是公认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在好莱坞,歌舞片成绩斐然。1951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是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男主角在雨中欢快舞蹈的片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2001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重拍了电影《红磨坊》,这部深刻反映19世纪末下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电影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化妆”、“最佳音效剪辑”等八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奖,这足以说明歌舞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歌剧魅影》、《芝加哥》等影片都是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歌舞片大多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舞台背景以及能歌善舞的大明星,同时,它也有鲜明的励志特点并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尽管主人公各有坎坷的路程,但最终都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它们以美妙的音乐、曼妙的舞步和欢乐的气氛,给处在经济萧条时期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三)犯罪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犯罪率也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类以大都市为背景,以社会问题、犯罪活动为主题而展开的犯罪类型电影。

犯罪片的情节发展,常以罪犯作案、警方侦破作为影片的发展线索或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讲述内容,大都表达了铲除邪恶或与社会的社会心理。“他们喜欢看到不法之徒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哪怕是使用不法手段作出反抗,而这类人满足了社会大众反抗的愿望后又被消灭掉,不会威胁平民的安全。”[4]1931年拍摄的电影《小凯撒》是好莱坞第一部大型犯罪片,79分钟的影片讲述了一个身处黑道的小流氓与他的同伴的故事。影片向观众生动地反映了处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政治、经济等状况。这一时期经典的犯罪片还有《人民公敌》(1931)、《疤脸大盗》(1932)等。

(四)喜剧片。早期的喜剧片大都属于默片,主要依靠演员丰富的肢体活动来表现,没有任何对白。如1931年拍摄的《城市之光》和1936年拍摄的《摩登时代》,让人们记住了那个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靴,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像鸭子的流浪汉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

二、新时期类型电影的发展状况

上世纪后半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社会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由简单类型逐步向复杂类型转换。例如,以“谍战”和“科技”为主题的《007》系列电影,每一部的商业盈利都很可观。新时期,多种元素相互融合的类型电影开始相继问世。

(一)魔幻电影。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对数字技术渐入佳境的运用和居高不下的票房,使魔幻电影在电影世界中独树一帜。

随着《纳尼亚王国》、《龙骑士》、《指环王》等几部魔幻大片的问世,魔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电影浪潮。2001年拍摄的《指环王――护戒使者》、2002年的《指环王2――双塔奇兵》及2003年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这三部电影共同组成的《指环王》三部曲堪称是魔幻电影的经典之作。根据现代魔幻小说《哈利・波特》改编的系列电影,以它们在票房上强劲的表现,使魔幻电影成了一类有别于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的新的类型电影。

“魔幻电影一般是根据魔幻、志怪、神话故事为原型改编的……有着很强的善恶冲突。大部分电影以古代为历史背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和当地的神话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魔幻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原型,他们是对现实一种夸张化的隐晦再现。……对于魔幻电影来说,除了主人公之外,影片中还活跃着一群并不属于人类的角色,这些角色以群体的力量构筑了影片中的另一奇观,那就是魔幻生物。”[5]他们生活的世界或者生活方式及其相貌,也构成了人们对影片的心理期待之一。

(二)寻宝探险电影

寻宝探险电影是一种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类型电影。导演紧紧抓住人们的好奇心,拍摄了一系列这一主题的电影。上映后,稳定的票房收益和观众对该类影片的心理需求,使电影界开始批量生产类似的电影,并由此形成了寻宝探险的类型电影。1981年由乔治・卢卡斯编剧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1法柜奇兵》以寻宝探险为主题,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响、特别成就奖及多项提名。在该片取得巨大成功后,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又相继合作拍摄了《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1983)、《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1989)、《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2008),这三部电影与第一部一起组成《夺宝奇兵》系列,可以说是寻宝探险类型电影的经典之作,跨越20多年依然绚烂夺目。

在这之后,斯蒂芬・索莫斯拍摄的《木乃伊》、《木乃伊归来》、《木乃伊3》,乔・德特杜巴执导的《国家宝藏》、《国家宝藏:夺宝秘笈》和好莱坞出品的《古墓丽影》、《古墓丽影2生命的摇篮》等众多的寻宝探险电影,故事结构大都具有重复性:一般都是由主角的身世或工作引出他们需要寻找的宝藏,在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宝藏后却被另一群同样寻找宝藏的恶人所劫持,经过殊死搏斗,恶人受到惩罚,主人公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新的感悟,宝藏也被放置在一个属于它应该存在的地方。这一类型电影在带领人们经历惊险刺激的同时,也满足了大众惩恶扬善或与社会阴暗进行反抗斗争的社会心理,是新时期类型电影的成功代表。

(三)黑色悬疑电影。黑色悬疑电影又被称为高智商电影,它注重表现人们在犯罪情况下的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这类电影,大都不按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而是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流程来安排情节的前后次序,使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

2010年7月16日上映的《盗梦空间》,自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影片的主人公带领观众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观众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感受着层层梦境环环相扣的好奇与新鲜,最终影片戛然而止于测试陀螺的旋转中,给观众留下一个梦境与现实的悬念,令观众在真真假假的虚幻之中,被影片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

这类黑色悬疑电影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设下悬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最后收尾于一个令人震撼的结局,让人在回想电影时豁然开朗。故事的情节叙述及镜头剪辑紧张刺激,节奏紧凑。虽然类型电影是流水线上的产物,但一部好的黑色悬疑电影所有的叙事和线索,最终都或指向、或迷惑、或服务于这个贯穿始终的悬念,在人们观影素质越来越高的时代可谓类型电影中的新锐。

(四)女性电影。这里所说的女性电影是有别于女性主义电影的,它指所有那些用女性的视野观察世界和展现女性更加积极独立一面的电影。也许女性电影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在整个世界电影中也不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佳作问世。

2006年上映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由同名畅销小说拍摄而成,讲述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安德莉娅机缘巧合地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给他们的总编当助手期间发生的故事。该片全球票房累计已达到3亿多美元,被无数白领女性奉为经典。除此之外,2001年上映的《天使爱美丽》,把少女的悸动和憧憬化成一幕幕迷人的画卷。

这类女性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示出女性拥有梦想、追求自由、事业有成的一面,她们不再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属品,而与男性共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女性电影不仅让现代女性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以及渴望去实现的生活,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关注现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是世界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类型电影发展趋势探索

类型电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文化现象、价值体系密不可分。因此,类型电影的发展也必然与社会发展和社会某些特殊时期及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密不可分。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随着社会文化的交融及科技的发展,类型电影发展也呈现出综合性特征,早期类型电影的边界已经慢慢消融,大部分新时期类型电影所使用的故事元素开始交织与合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理论的必然性,模式化从来不是类型电影的精髓,类型电影之所以诱惑着观众一次次走进电影院,除了观众对固定模式和题材的偏爱使然,还因为类型片事实上满足了观众对‘破格’,即突破原有类型的新鲜感和审美欢愉的期待。”[6]

对于新时期类型电影的制作,我们不再仅仅停留于对某些单一模式的复制与模仿。那些由多种类型元素相互糅杂和融合的新类型模式,在给观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视觉刺激和不一样的心理感受的同时,也为类型电影的发展开拓了新的世界,而多元化也必将是类型电影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高明.浅析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J].大舞台,2011(4):169-170.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第31、33页.

[3]路璐.精神“午餐肉”:解析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热门电影类型[J].视听界,2009(2).

[4]潘天强.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3.

[5]陈坤、古宇薇.魔幻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魔幻电影正名[J].电影文学,2008(6):20.

[6]郑丹.整合与突破――从《我是传奇》的成功看类型片的未来趋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102.

电影发展背景篇(2)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书记兼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影已经走上了产量大国的平台,电影产业发展超越人们的想象,于是,2009中国电影的大步跃进令人惊讶,而延续至2010年1月票房竟然达到十亿规模的扎眼现实,综合整个2009至2010贺岁档的创作,更是以贺岁季的持续票房增长,实现了超过30亿元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催发了电影人长久以来的电影大国期盼。于是,在2010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值得骄傲的二十一世纪10年代,但凡转折时期都具有无限的期待。2009年的确是中国电影的跃进年――归结而论:创作数量创新高、市场反响猛增、观影热情高涨、主流走向市场、大片占据主导、档期主宰江山、国家支持凸显等都是重要的显现。由此,当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突出显示了国家层面支持推动中国电影的架势,也让人分外感受到中国电影发展的美好前景。无论是市场收益、产量规模、还是大众观影热情、都在显示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的到来事实。我们的确遇到了如何增强本土电影大发展的判断和方向确认的关口,如何认知中国电影现状是发展方略的基础。

在发展疾速的现实面前,不断有美好的设想催促着中国电影尽快跃升,其中将当下中国电影确立在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国行列,并且将向电影强国攀升作为目标。好意固然可感,但判断的准确性却需要辨析。我们承认,中国电影发展的迅猛速度已经可以谈论大国、强国,但就综合指标而言,中国电影的“大国”地位也还有些差强人意。随着产业化策略的正确实施,2009年中国电影年产量已经达到456部,相比于世纪初的2001年100部年产量,的确增加倍数惊人,已经多年位居美国、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产量大国行列。但产量不是唯一指标,作为稳固的大国还有其他一些指标需要衡量。而就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大国”而论,则除了总量生产外,不能不考虑票房排名、人均观赏片量、影院与银幕块数等产业指标,而就“强国”而论,还有更为深入的电影创作质量与风格特色,以及电影文化的影响力等要素。所以,沉下心来盘点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确定路径和努力方向。

比如就票房排名而言,中国电影的世界排名并不凸显,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以美元折算位列全球第十二位。以产量前三名的国家电影票房来比较,产量票房都世界第一的美国票房是89.2亿美元,产量第二票房第三的印度的电影票房是18.60亿美元,而中国产量第三但票房却第十二(6.22亿美元),显然产量和票房并不是理想比例。票房在中国之前的是排名第三的日本,第四至第十位的国家按票房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排名第十一位,其后是中国。显然,仅就票房这一直观产业数据而言,依然需要大步跃进的努力。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人民币62亿元,折合美元已经进入世界前十之内。但应当承认,在这单一数据面前,还显然不足,而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自然,关切到电影文化的普及性,我们还需要关注人均观影次数,因为对于电影的观影热情才是促进本土创作的最重要动因。参照艺恩咨询的研究报告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2008年美国人观影次数为人均4.46次,英国为人均2.67次,日本是人均1.3次。而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28次,平均每个中国城镇居民大约4年才去一次电影院欣赏电影,显然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数量自然不能简单比较,但考虑到国家GDP上升与人均GDP也不断同步快速增长的事实,我们自然期望随着近年产量和票房快速跃升,人均观影量应当有加倍的增长,根据预测,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观影次数达到0.5次左右,票房总收入也有望进入世界前六,所以这一指标意义重大。关键还在国人对于电影文化消费的热情应当有幅度的增加才是正态,才能“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也才能增强文化大国梦的实现期望。

除了电影产量、票房数量、人均观影量等涉及观影人化指标外,保证电影实现良好观影条件的,还有必不可少的也不能省略的影院数量和银幕块数。无论就产业指标还是实际效能,电影院线和影院银幕数量都非常重要。按照《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日益完善,电影院规模迅速扩大”是重要目标。按照电影局的指标,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这些数据都令人欣喜,但显然还不足以骄傲,因为建设需要逐步积累,比如:单就2002年而论,头号电影强国美国是世界上银幕密度最大的国家。2002年,美国就拥有电影院6050家,共有35280块银幕,相对美国而言,法国2002年的电影院数目有2167家,共有银幕数为5280块。印度那时就拥有影院9000多家,是影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影院建设和银幕块数增加很快,却依然需要更大规模的布局,尤其是地市以及以下城市的放映设施建设还有待今后几年的增强。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造就当今电影繁荣的局面,不能不说和影院建设、银幕块数的增长分不开。现代化的影院建设是电影产业确立的重要指标,而布排足以实现大众观影需要的银幕数量,才能让不同风格创作有实现放映的可能。在产业化进程中,中国电影的硬件建设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实现大国梦和强国期望,更需要加速在城乡建设电影院和设置更多的银幕。

自然,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东西部和城乡差距明显的大国,要实现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程需要行进,短时间内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是一个重要弥补:2009年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730支,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没有这一块数字放映的大幅度补充,电影强国依然还是梦幻。而在国家大力推动的2K数字设施的建设上,美国的3K普及和向4K迈进的比照也需要我们看到长远的差距。中国电影自然还有极大的放映空间,在二级市场和农村院线放映上具有极大的扩展余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是:“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显然,这里既说明发展壮大强国梦有了具体的措施,也说明目前还有显明的缺陷。

我们一定会稳定中国电影的产量大国地位,而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实现电影大国的多项指标。充分意识到电影大国的真正实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至于电影强国的目标则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产业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中国电影已经超常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众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对象,已经具有产业确立的模样等,都是有力的条件。

需要强调,论定如何实现电影强国梦的意义更多是民族文化建设的责任驱使。简单确立产业目标也许容易实现,而根源于国家文化意识的建设,才是既能突进产业规模又从根本上建设精神文化高端目的的双重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后者既是更本质也更为迫切的任务。在电影大国梦的后面显然不能忽略更多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我们需要确立电影强国意识还包含了本土大国气度和大国实力,和文化坚实的实力背景。提到一个最近的现实实例也许可以借鉴:为了保持全球第一的数量,日本丰田汽车大规模扩张,却因为失去质量而不断被召回,显然,远比电影巨大得多也产业宏阔得多的汽车行业尚且有内在质量的要求定律,电影还是文化产品,不能不把精神文化的内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此而言,坦率地说,中国电影大国姑且认可,但强国几难谈论――原因在于:大国是数量,而强国是质量;中国制造可以为大国,中国创造才谈得上强国;电影强国是文化软实力强悍的强国,包括数量指标的坚硬和艺术感染力的强大。

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电影强国除了观念认知外,防止急功近利的追求也是电影强国实现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已经看到娱乐文化消减艺术追求,技术炫耀淡漠本土特色,媚俗大张旗鼓而人文内涵受到冲击的时候,中国电影强国梦不能不把中国电影的本土特色寻求、现实关怀加强、人文情感鼓励、艺术精神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必须有更大力度的国片推进策略,国家倡导的良机和力度加大,但深入的创作质量与特色,以及文化影响力等要素的发挥更需要强化。

电影强国的基础是对于人文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而其创作体现应当是艺术文化把持和大众对于艺术感知的普及性。在汹汹来潮的娱乐和“愚乐”风潮中,不断跌落的艺术追求显然难以令人满意。于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大众文化盛行、娱乐至上、大片正当获取市场的同时,艺术创作和探索作品的生存可能问题。多样生存才是强国电影的正常状态,基本解决电影产业生存和已经具有良好政策支持的时候,不能没有多元风格和多样艺术特色的创作存在,尤其是具有本土风格和艺术独特性的电影艺术的生存环境。而这里不仅需要视野开阔的电影文化观念的引导,更需要政策鼓励支持的力度。如果说建设电影强国的基础在产业规模,那么产业支撑的后面应当是文化氛围和艺术力量。显然,在高速发展的电影热潮中,冷落艺术文化的现象不能不高度警惕。2009年中国电影高歌猛进中,也有明显的得失反差形象,大致而论有以下凸显方面:其一,档期空前明确、市场收益兴旺但佳作清冷,如果没有《十月围城》等少数既能叫好也能叫座的创作,抗衡外片能力更要降低。其二,娱乐肆无忌惮,但艺术文化失衡,在艺术沉着创作越来越少,无味的影片充斥市场时,国片的信誉危机难以避免。其三,主流格局改观但多元创作低迷。主流创作的商业化和商业创作主流化的交织中,得益的是观赏效果颇佳的大片,但挤压的也有艺术风格多样的小片。多样性的艺术探索得不到市场评判的机会,成为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电影发展背景篇(3)

>> 美国影视制作投融资改革及中国借鉴 关于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探究 我国影视制作投融资的演化分析 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外国影视在英语文化教学和语法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色彩管理研究 从《闯关东》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的应走路向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外语能力提升路径之中美比较研究 试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全球化背景下韩国科技政策的转变和启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 DV制作与传统影视制作优势比较分析 全球化下的战略融资管理 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发展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精神生产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经济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孙有中等编著.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39.

[3]中国电影网.美国电影协会公布2007年全球电影票房数据[EB/OL].(2008-3)~http:∥.on/c/2008-03-11/09061943502.shtml.

电影发展背景篇(4)

关键词:电影音乐 创作功能 主体性

电影音乐是指在影片中配合电影故事情节进行表现的音乐。音乐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当中产生的最早的一种艺术方式。音乐展现的艺术内涵尽管没画面的具体和明了。可是音乐在感情以及情绪的渲染与概括方面。可以说是其他所有艺术方式无法比拟的。

一、电影音乐的创作作用

电影身为一种视听和时空综合性艺术。电影音乐同别的影片艺术组成元素进行对比,听觉因素使用的更加广泛、运用的历史也更悠久,电影音乐有其他元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尽管电影音乐传达出来的思想没有可观性与具象性。但是它可以在情感以及电影场景中有着概括能力和感染能力。电影音用它独有的魅力在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动有感召力的音乐和影片图像相融合,成就了两者今日的辉煌。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能够扑捉与警示影片故事中的地点与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对音乐的运用来渲染特定的气氛。给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提供一定的背景,达到增强视觉感受,激发渲染观众的感情等。例如就影片《与狼共舞》而言,该部电影中讲的是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军士兵和印第安苏族的故事。这一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曾经让贝瑞在1990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里面的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交响乐团的团体演奏来实施表现的。在其的背景音乐中描绘了在那一个年代的大背景以及地点特征,在影片中配有的狼叫声都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了当时黎明中的清冷与凄凉。

电影音乐能够很好的深化和加强影片的宗旨,提升影片的涵义,吸引观众,促进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领悟。例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讲述到马修教师在面临一群状况百出的小孩时。他通过筹组合唱团的形式。培养小孩的音乐能力。让小孩在音乐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影片中在宣传实施爱心教育同时。还应验了音乐具有启发人类性灵的能量。

二、电影音乐的主体性

电影的背景音乐制作功能的体现,要经过制作主体进行创作。影片的导演进行编辑。电影音乐的演奏主体进行演奏录制,和别的电影视听元素互相协调、补充和作用。实现一起对影片效果产生促进的作用。促使观众更好的进行理解。引导观众的内心活动。同时通过对影片的欣赏激发观众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一起构建电影中视听新时空。最终实现最佳审美的总目标。影片背景音乐的制作和发展,还有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都和主体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电影背景音乐的主体元素主要包括了:影片导演、影片创作人、电影背景音乐的演奏人以及广大观众等等。影片导演、影片创作者人、电影背景音乐的演奏人都是制作主体,其中观众是欣赏的主体。

音乐在一开始进入到电影中的形式是以伴音方式出现的。在19世纪的末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录制放映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中。就大胆的进行创新。当时他们邀请到了一名钢琴弹奏家进行现场的伴奏。从此以后“无声”电影制作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这是有史以来电影第一次和音乐进行合作。当时影片伴音者的任意而为、随意发挥,让当时的电影音乐作品中的风格和情绪没有很好的和影片的画面以及内容进行有机的配合与协调。当时很容易出现南辕北辙、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电影音乐的伴奏降低了影片的最终表达效果。而到了1909年时,那个时候爱迪生专利公司特地给影片的故事情节选用了一些特定的音乐片段。并且进行了分类,例如有“快乐的”、“伤的”、“安静的”、“热闹的”等。这样一来便可以结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选择和运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一些音乐家已近逐步有意思有目的的创作一些和电影故事情节相吻合的背景音乐。以达到音乐和影片的有机结合。在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正式推出了世上第一部有声的影片《爵士歌王》,也彻底的淘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与此同时电影音乐和影片图像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有机结合。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这以后音乐变成了影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的制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参与到了电影音乐的制作中去。

要想能够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到影片中的创作意图。那么创作主体一定要在做好影片画面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电影背景音乐的对位处理。还必须重视在对电影背景音乐的题材与曲式结构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相关影片的内容特征。如果不能够做到结合相关电影的图像内容。就相要让电影音乐的欣赏主体进行很好审美,那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在电影的背景音乐中要表达的相关内容,一定要是电影画面和文字等别的元素无法进行表达的东西,音乐是一种能够快速引起人类的情感反应的东西。所以电影音乐应该很好的利用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去,并且要把握好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和场景,同时要能够达到完美表现影片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结语

电影音乐有着它独有的吸引力。电影的创作主体对电影背景音乐的创新、思考以及妥善编排都可以使欣赏主体更好的感受和领悟影片中的内容和主旨。可以很好的扩展电影中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以及体验的层次。从而实现将电影中的艺术可体验性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次照.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电影发展背景篇(5)

关键词:新闻传播;背景音乐;传播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发展为多媒体传播。多媒体传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缺陷。现代社会,受众的差异性推动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因此,必须在不同类型的新闻中合理使用新闻传播手段,才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类型

目前,我国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中,在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的新闻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两种。

1.背景音乐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1)背景音乐的重要性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使用背景音乐和字幕解说,有效延伸信息传播的内容,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信息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第一,审美需求。电视新闻节目之所以被受众认可和喜爱,因为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如果电视新闻节目使用不适当的表现形式,则会影响受众的审美体验。因此,为了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体现其艺术性,必须在播放新闻时使用相应的背景音乐,使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和声音统一起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例如,《新闻联播》在节目开头使用管弦乐,气势恢弘;播放新闻时使用较缓的背景音乐,表现了对新闻事件的重视;在节目结尾使用轻松愉快的旋律,能够放松受众观看紧张且严肃的新闻节目后紧绷的精神。第二,心理需求。通过调查表明,新时代受众已经不再喜欢严肃的报道形式,娱乐新闻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受众的文化需求已经转化为感官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受众想在获取信息时得到更多情感体验。例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报道5•12汶川地震时,使用背景音乐,突出新闻内容,舒缓受众紧张的情绪,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媒体和受众对灾区同胞的牵挂。第三,媒体需求。在西方国家,西方优秀媒体主要通过新闻、娱乐和影视节目等吸引受众的关注。在我国,传统的娱乐传媒逐渐向新闻节目发展,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所以,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是目前推动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2)背景音乐的作用我国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时,通过后期剪辑和处理,通过背景音乐突出新闻内容,引发受众的情绪共鸣,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我国媒体报道发生自然灾害后和志愿者进入灾区救援的事迹时,会使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使受众了解灾区救援的真实情况,促使其关注事态的发展。另外,背景音乐具有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增加新闻节目的艺术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受众印象深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引导受众理解新闻内容。

2.背景音乐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1)背景音乐的重要性与电视新闻传播和网络新闻传播相比,广播新闻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较单一,受众只能够通过广播员的声音了解新闻信息。随着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需求变得多样化,这就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能丰富新闻表现形式,吸引受众的关注。(2)背景音乐的作用第一,突出主题。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突出新闻主题,稳定报道节奏,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紫阳民歌歌词巧妙风趣、旋律优美、唱法独特,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广播新闻传播中使用紫阳民歌,能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丰富新闻的感彩、升华新闻的内容,提升受众的文化传承意识。第二,营造气氛。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一共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阶段、规范阶段和审美阶段。生存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吸引受众关注、获得受众认可的阶段。规范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自身传播风格,提升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阶段。审美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重视在向受众传播新闻的同时,表现新闻美感,展现新闻语言魅力的阶段。广播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能够丰富新闻情感,缩短受众和新闻信息之间的距离。

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应用价值

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1.提升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有效烘托节目气氛,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国家力量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是中国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大型服务类节目。在《等着我》中,背景音乐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着我》中有一期节目题为《寻找战友》,播出之后得到了许多受众的关注。节目中的背景音乐是陕北民歌《东方红》,歌曲节奏明快,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性和传播效果。

2.突出节目主题

电视新闻节目根据特定的主题传播信息。根据节目主题,使用不同的背景音乐,不仅能渲染气氛,还能突出新闻内容,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因此,在不同主题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能够突出新闻主题,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3.烘托报道气氛

通过使用背景音乐,能够提升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突出新闻内容,烘托新闻气氛。明确不同节目的主题,使用适合节目主题的背景音乐,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受众融入新闻气氛,引导受众思考新闻的内涵。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应用及价值。在不同类型的新闻中合理使用新闻传播手段,才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目前,我国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中,在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的新闻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两种。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信息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而在广播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丰富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在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突出节目主题,烘托报道气氛,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陈辉、高鹏:《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形态及其应用价值研究》,《当代电视》2014年第11期。

②李志涛:《浅谈新闻背景在报道中的运用及其价值》,《新闻传播》2014年第5期。

③高茵:《电视新闻节目中音乐元素形态及其应用价值》,《新闻战线》2015年第8期。

④文佳:《从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背景音乐的应用》,《新闻战线》2015年第22期。

⑤杨卓尔:《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科技传播》2014年第24期。

⑥张丽娜:《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中国报业》2016年第10期。

电影发展背景篇(6)

[关键词] 电影《非诚勿扰》; 空间背景;幽默剧情;电影主题

电影《非诚勿扰》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电影空间背景因素的总指导下对于电影的剧情、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思想进行精心安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而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视听需要,取得了丰厚的票房收入。下面我们将以电影《非诚勿扰》为基本的载体,从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置、剧情幽默营造和电影主题思想的定位这三个方面对电影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从而领会电影设计制作艺术的魅力。

一、影片《非诚勿扰》的总体概述

电影《非诚勿扰》是导演冯小刚的又一部商业大片,主要讲述了一无所有的海归派秦奋在拿到了自己的专利发明经费以后踏上了征婚历程,电影中也穿插了秦奋爱上了“小三”笑笑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极度纠结的情感中经历了一些搞笑的事情。电影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秦奋、笑笑和有妇之夫之间的感情纠葛两条主线展开的,两条主线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有交叉,彼此还有轻重之分,故事结构的鲜明层次划分又增强了电影的立体感。在电影中主人公秦奋被安排了很多场相亲的场景,其实这些相亲的情节的安排对于电影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主要是延续了冯氏一贯的幽默风格。从电影的故事剧情发展来看,电影的整体发展似乎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有着冯氏独特的风趣和幽默。主人公秦奋在和笑笑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对笑笑产生了感情,可是笑笑却是对有妇之夫有着深深的情感,这样就出现了交叉着的两条情感主线。电影《非诚勿扰》主要是以相亲为主体,同时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也主要是围绕着相亲展开的,一直贯穿到了电影的末尾。

二、影片《非诚勿扰》中空间背景设置艺术的概述 (一)电影《非诚勿扰》中空间背景的象征意义

在电影《非诚勿扰》中导演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手法进行空间背景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电影的画面感染力,通过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手段将电影画面中的蓝天和大海等天然景观刻画和传递,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秦奋心中的那一种无可奈何的辛酸;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电影喜剧性的效果。电影《非诚勿扰》中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镜头就要数那场唯美空间背景的设置和拍摄了。女主人公笑笑在北海道跳海自杀的时候,电影的镜头并没有直接对准笑笑进行拍摄,而是通过主人公笑笑将电影的镜头直接对准了日本北海道的早晨景色,这样的镜头语言说明女主人公笑笑在经历自杀以后生命就会像是这北海道的晨景一样美丽,生活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对生活和爱情将会再次充满希望。

(二)电影《非诚勿扰》中空间背景的长镜头艺术

长镜头是电影拍摄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和主要拍摄方法,主要是有关电影片段长短的一种区分,电影长镜头下的空间背景也会有着不同的特征。电影《非诚勿扰》中就多次使用了上镜头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当男主人公秦奋陪伴笑笑前往北海道去了解她的一段恋情的时候,电影的空间背景就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语言,电影的长镜头一直拉到了北海道的那种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当主人公秦奋在向神父进行忏悔的时候,电影镜头对准了站在田野风光之中的笑笑,从电影表面上看是在等待着男主人公秦奋忏悔的结束,然而实际上是电影运用镜头语言的转换来推动电影故事情节发展,从而来左右电影观众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电影观众开始深思当笑笑答应秦奋做她女朋友的时候是否是出于一种真实内心想法的表达,她是否可以抛弃自己曾经的爱情经历和创伤呢?因此电影《非诚勿扰》中这一长镜头营造出来的空间背景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北海道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有更多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这就是电影空间背景设置的艺术魅力。

(三)电影《非诚勿扰》中空间背景的长镜头艺术

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是电影进行叙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和电影中演员的思想表情和服装搭配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电影拍摄艺术中将蒙太奇手法主要分为:思维、叙事和节奏这三种主要的形式。首先从电影《非常勿扰》的情节叙事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融入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之中了,电影通过蒙太奇的手法使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叙事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电影《非诚勿扰》通过一两个简单的镜头就将电影的基本理念传递出来了;再者从电影《非诚勿扰》的思维角度来看,电影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人员之间的镜头变化都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实现的,例如电影就是通过主人公秦奋和笑笑两个人的不同情感生活经历进行电影故事的多角度叙述;最后从电影《非诚勿扰》的电影节奏上看,电影主要通过镜头语言之间的不断转换来影响观众的思想情感。

三、影片《非诚勿扰》中幽默剧情的艺术特色

电影《非诚勿扰》从开始定位就属于一部幽默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中导演冯小刚营造了大量的幽默剧情,从而提升了电影的欣赏价值。

(一)电影《非诚勿扰》中隐喻性幽默的艺术特色

电影《非诚勿扰》在那些表面上看似不相关的语言和镜头语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带给了观众一种隐喻性的幽默。隐喻性幽默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主要是通过秦奋在几次相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电影镜头语言在不停的转化中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联想,秦奋在相亲时候的语言也会激发观众的想象,进而会发出会意的笑声。当秦奋和一个相亲者想要讨论孩子是否属于亲生和人口问题的时候,秦奋却说了一句“将奔驰的车头放在宝马车的前面恐怕是有点不合适”,并没有对相亲者的问题进行证明的回答,可是秦奋实际上就是告诉观众对于相亲者腹中的孩子他是接受不了的,在秦奋的眼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就像是和宝马车不相配的车头一样让人不习惯。

(二)电影《非诚勿扰》中幽默语境的艺术特色

电影中的幽默语境就是指在电影定的幽默氛围中的话语创设艺术,为演员进行更好语言沟通进行条件的创设。在电影《非诚勿扰》中导演冯小刚就十分擅长设计幽默语境来制造笑点,在电影的幽默语境中不仅博得了观众的开心,同时还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电影的故事情节也在幽默之中不断向前发展,例如电影中就有秦奋和相亲者之间的一段台词对话:

秦奋:你觉得我是一支什么样的股票呢?

相亲人:从年龄和长相上看,您应该是属于那种跌破发行价的股票。

秦奋:像我这样底价超低的股票,您是准备长期持有呢,还是准备一种短线玩玩呢?

相亲人:短线玩玩?您有那种爆发力吗?只能长线拿着,有就当没有呗。

从秦奋和相亲者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中在股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生交谈中产生了一种语境的幽默,同时相亲者也说明了自己对于男主人公秦奋的基本看法,把秦奋和股票进行对比的话语也进一步突出了电影的幽默趣味。

四、影片《非诚勿扰》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概述

(一)电影《非诚勿扰》爱情主题的艺术特色

电影《非诚勿扰》中爱情是一个关键的重要主题思想,电影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爱情问题缺失进行的探讨,电影主人公秦奋在不断寻找真正爱情的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电影观众感受到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中想要寻找一份诚挚爱情的艰辛,在真诚自我的外面给爱情上了一把枷锁,让年轻人的爱情变得迷失和缺少。电影主人公秦奋在每一次相亲的时候都是抱着一种非常诚恳的态度和一颗真诚的心,可是在每次相亲中都是以失败告终,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感觉到在现实残酷社会中找到一份真挚爱情的迷茫和遥不可及。电影《非诚勿扰》在带给观众喜剧效果的同时不能不让观众在欢快的电影氛围中感受到一种现代社会的一丝丝悲凉,陷入到一种深深的思考之中。诚挚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和寻找真正爱情的困难这些都是在电影欢快氛围中传递出来的,有着一种淡淡的悲凉的感觉。电影《非诚勿扰》还是采用了中国电影惯有的大团圆方式结尾了,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失败的相亲过程中不但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并且心中一直坚持不懈,女主人公笑笑在经历了爱情创伤以后和种种磨难之后也终于重新找回了自我,再次收获了真爱,这给了我们对于爱情的希冀和梦想。

(二)电影《非诚勿扰》友情主题的艺术特色

电影《非诚勿扰》除了有着自己鲜明的爱情主题以外,还让我们观众看到了更多友情力量的存在,证明了友情的难能可贵。主人公秦奋和邬桑之间的友情让很多电影观众为之动容,引起了观众思想情感的共鸣,让我们都在电影中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影子,也从他们之间的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真诚友情的缺失和真情难找的现状,顿生一种凄凉感。电影中秦奋和邬桑分别的镜头是最让电影观众揪心的,情感也是最复杂的,少年的友情是那样的淳朴无邪,也是最打动观众的。电影《非诚勿扰》中对于主人公秦奋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人生岁月的飞逝和纯真友情的缺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来应该纯洁高尚的爱情和友情被物质化的东西所玷污,这也是电影主题思想设计中向我们传递出的一种思想情感。所以电影《非诚勿扰》除了是一部商业性质极强的影视作品以外,还通过电影那戏剧性的内容表达了对于当今社会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悲凉。电影《非诚勿扰》中的情感语言表达十分间接,正是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活将电影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进行表达和传递,让观众朋友们在无意之中领会电影的主题思想。

五、结 语

电影《非诚勿扰》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电影中幽默的剧情营造、恢弘的电影空间背景设置和丰富的电影主题思想定位都对于电影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影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解读,希望可以给我们今后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多的艺术思路。

[参考文献]

[1] 郑艳.从电影《非诚勿扰2》看影视场景中的美学设计[J].电影文学,2012(17).

[2] 王俊秋,战迪.电影续拍的价值有多少?――从《非诚勿扰2》看续拍的趋势[J].文艺争鸣,2011(04).

[3] 李娜.简单,让一切呈现自然――以电影《非诚勿扰2》为例浅析电影音乐的基本功能[J].大众文艺,2011(07).

[4] 吴婵.相亲游戏中的生命诚意――电影《非诚勿扰》中秦奋形象分析[J].大舞台,2011(05).

[5] 万晓燕.中国贺岁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传播特点――以《非诚勿扰Ⅱ》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电影发展背景篇(7)

谈背景音乐的发展前景探析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已渐渐被大家所了解与接收。从无声电影到电影配音配乐艺术,从单纯的语音表达到丰富的形体展示,背景音乐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被提出来了,并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学习教育、养生治疗、电影电视等行业中,推动并加速了各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背景音乐的作用功能分析,阐述它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背景音乐 发展 前景探析

一、背景音乐的提出与兴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背景音乐此时却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深入人心。背景音乐简称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缩写,从广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指以某种类型的音乐为背景来促进或增强人们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动任务的一种音乐。从狭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背景音乐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 还是休闲娱乐,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为其它行业和音乐本身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背景音乐的分类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 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类

三、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以下仅例举了背景音乐几方面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一)应用于影视配乐当中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画面上的变化多端,更多时候则需要听觉上的调剂来丰富剧情情节。若情境为恐怖情节,可以给恐怖画面配上惊悚的音乐,预示情节的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加强对视觉的记忆效果,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若情境为悬疑情节,可以为作品配上诡异多变的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和弦、速度、力度、乐器及乐队的编排形式及旋律线起伏不定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从心理上充满对情节发展的观看欲望,调动观众的情绪,加强情境所表达的紧张感。

(二)应用于休闲娱乐当中

无论是在咖啡厅、洗浴室、桑拿馆、健身房还是餐厅,你可以无时无刻地听到音乐萦绕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会在意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鉴赏,而是营造一种气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融入一种氛围。相反,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音乐的话,倒会让人觉得几分冷清与空荡。

(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

有资料表明:如果给一头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会增加2% 的产奶量;在蔬菜大棚里边定期播放轻音乐,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在工厂、企业等地使用背景音乐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员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疲劳感与厌烦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义。

(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可以发现,当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下来,购买欲望从而增加。厂商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通过音乐对人的特殊影响来达到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应用于养神治疗当中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差异、欣赏程度及其病种,来挑选一些节奏旋律方面协和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贝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手术室的温馨感,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感,阻挡器械发出的嘈杂声,同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悠扬悦耳的乐曲使人凝聚全身于乐曲当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从而调节身心,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乐的挑选及使用

人们在挑选背景音乐时具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并且形式多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背景音乐的挑选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