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7:49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1)

关于人力资源,目前有多种解释,但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总和);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智力或体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即“人”),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即“人口”),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

关于什么是人力资本,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在我国,李忠民将其解释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比较而言,李忠民的解释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首先,定义中的“凝结”隐含着人力资本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这与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物化于商品或服务”,说明人力资本的价值承担者是能够作为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这就吸取了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合理内核。再次,“能够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所应具备的促进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内在特性。最后,“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不仅说明了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而且体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资本产权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能够享有资本产权收益。

从上述的解释中不难看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①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财富存量;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概念,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结,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②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如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也有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③两者的管理目标以及所依据的基本管理理论不同。从管理目标看,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的管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资本增值最大化。从管理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各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为依据,如基于“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行为科学理论、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Y理论、基于“复杂人”假设的超Y理论等;人力资本管理则主要是以现代财务理论为依据,如时间价值理论、风险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企业产权理论等。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呼声很高,但对什么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缺乏确切的解释。笔者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树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家庭投资以及个人投资等。②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特定的投资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二是确保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产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③在合理界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特别是要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同样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存在着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且须从两个方面考察。从静态看,一是达到人尽其能,也就是对于任何人力资源个体而言,目前的职业选择均是最佳的,即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是各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替代效率均已达到最高,也就是目前人力资源的任何替换都将会降低人力资源的效率。从动态看,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上,即各人力资源个体都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适时地通过市场进行职业更换,用人单位也能根据各自的经营环境和效率目标要求,适时地通过市场进行人员替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实质在于实现人力资源供需的动态均衡。

2.完善企业资本产权制度,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资本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应首先完善企业的资本产权制度。企业资本产权是企业资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种权能的统一体,资本产权制度也就是处理资本的这一系列权能的契约规则。所谓产权激励,就是在合理进行产权分割和权益界定的基础上,通过产权利益对各产权主体实施激发和鼓励,其目标就在于通过产权利益驱动,使各产权主体能充分发挥实现团队目标的能动思维,并行使能动行为。有效的产权激励是以完善的资本产权制度为前提的。

企业产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一方面,人力资源不仅是内在于企业的、直接决定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决定企业价值形成和增值的主要生产要素,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特征,即它是一种“活”的要素,是企业的“主动资产”,它的所有者(即个人)完全控制着资产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制度的缺陷,使得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外部利益主体(主要指财务资本所有者)在目标函数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以及外部利益主体受信息获取与监督成本的限制而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企业内部难免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以上两个方面分别表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意义和在现行制度下可能存在的消极方面,从而也说明要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意义,有赖于从制度安排方面建立健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形式很多,诸如工资、福利、奖金、休假、职位晋升等,但最根本、最有效的莫过于人力资本产权激励。首先,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不仅是一种基于产权利益驱动的内在化激励,而且产权的持久性特征决定了产权主体将会更多地考虑追求长远利益,从而实现激励的长期性。其次,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不仅体现为一种利益激励,还包含着企业持续发展所客观要求的创新激励。换言之,它可以通过赋予和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利益,达到激发企业技术性人力资源致力于技术发明和创新的目的。可见,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不仅具有内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且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激励。

3.推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人力资源资本化表明人力资源投资是一种资本化投资,同时,它是以追求收益和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收益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力资本存量,二是人力资本效率。可见,要提高人力资本收益,有赖于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从人力资本存量上看,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而劳动者生产力的提高既能够提升劳动者单位工作时间的工资收入,又能够通过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产出(数量与质量以及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增长来扩大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②人力资本具有知识效应,包括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等。其中需求效应不仅能够促进物质资本的技术革命,提高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收入效应能够促进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产出的增长;替代效应则能够克服或缓解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本的稀缺与不足,进而能够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③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效应,并且这种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是多元性的。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专业化知识能够使其他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其次,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提升投资者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影响到投资者周围的人,促使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再次,人力资本投资在加快社会技术与信息传播、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运作效率、改善劳动者健康状况、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降低社会犯罪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条件

1.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人力资本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以促进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基本调节机制,它包括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有利于推进和合理引导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并在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从现实情况看,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人才竞聘机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克服用人单位(主要指政府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选聘上的“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②建立健全在特定供求关系约束下的,按效率计酬、按贡献分配的人才价格机制,克服基于劳动同质性假设下的按“时/人”分配的绝对公平。③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包括,由于知识快速更新使得原有知识陈旧过时而导致原有人力资本发生贬值的风险,由于投资方向决策错误而导致不能按预期目标就业或虽能就业但投资的净现值为负数的风险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具体又包括风险约束机制、风险平衡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等。相应地,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首先是要形成一种以风险约束投资、以收益平衡风险以及谁投资谁承担风险的投资风险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则。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无论就一个企业、部门,还是就一个地区、国家而言,人力资源都已经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企业、部门、地区乃至国家长远的发展。就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就必须对人力资源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在这种认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做不到这一点,就会使得企业人才流失,从而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战略性损失,最终也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整个社会层面,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更多地表现出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制约和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才间的竞争。谁在企业竞争中拥有数量更为多的、质量更为高的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通过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实现企业长期快速发展的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创新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企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资本,而要进行有效地创新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只要一个企业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就能不断地在企业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因此,从上面这些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要想实现不断地发展,也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各种条件和可能延揽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同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各方面原因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的各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地方。一般来讲,在我国的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往往是粗放式的,更多地表现为一些随意性,从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缺乏预估与评价。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并且不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激发起人力资源的价值潜力。还有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上,不能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管理与使用,而是过多的按照传统的约束限制式的管理理念来进行指导,从而禁锢了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就国内的多数企业而言,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来激发其效能的发挥,但是许多企业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一方面不能在经济激励方面给企业人才以充分的满足,有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比较,在物质待遇上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人才的外流。还有的表现在企业不能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使之与员工的绩效出现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况。在企业激励机制中,奖惩不明是严重挫伤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约因素。离开了明细的奖励与惩治措施,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会逐渐丧失,员工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也就会出现员工跳槽或在职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出现。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考核、监督措施缺位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不能很好地营造良性的企业员工竞争机制与氛围,从而使得员工在企业中要么消极怠工、偷奸耍滑,要么利用各种不正当竞争迎合企业领导以获升迁。在员工考核中,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个人政治素质的考核(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对员工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需要。此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中,普遍的表现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不能收到应有的监督效果。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

除上面提到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因素,企业人才选拔机制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企业急需人才的缺乏等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

要想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就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实现创新,具体来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与人才选拔机制

科学有效地绩效考核机制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激励广大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要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正常合理流动。

3.2 完善企业经营者选拔、管理机制

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层是企业的决策、领导和指挥核心,因此,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与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经营规律来选拔和任用企业经营者,特别是要使那些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干成事、干好事,真正为企业发展掌好舵、领好航。

3.3 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流动 问题 措施

人力资源外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讲的就是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向着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前进,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比,当代的知识经济不但在经济关系和结构上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也同时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与实践的变革,使其出现了与传统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当代经济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了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就如何加强这些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期不断的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的留人、用人。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人员的频繁流动

目前,“跳槽”已经成了职场中人的必备经历和热门话题。对企业来讲,保持适当范围内的人员流动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是有利的,它可以对企业输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然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存在人员流动率过高的问题。企业内部许多才能出众的人才另寻他处,高飞远扬,而明哲保身或者庸碌无为的员工却大行其道,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过高的人员流动率,使得企业的成长缓慢,对经验的积累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发展的后劲薄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今后发展。

2、国家人力资源法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制体系还不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的人员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小的缺陷。企业有时为了节约成本和最大限度的提取劳动力,在进行人事制度的编制时,不能完全安全国家法定的人事制度来执行,钻法律的空子,使得人们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工作得不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对企业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在一个企业长期的工作发展下去,这就造成员工的消极态度和频繁的“跳槽”。

3、流动成本的增加

人员的大量流失造成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企业的流动成本可理解为:雇员流动成本=岗位空缺成本+离职成本+生产损失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节省成本。而在这其中,岗位空缺成本指的是额外加班成本、内部员工替补成本、人员协调成本等;离职成本主要指员工在任职期间企业的培训投入、离职面谈成本、知识产权流失、临时替补成本、离职手续成本以及对其他员造成的连锁流动成本等;生产损失成本则是指离职人员损失的生产成本、空缺岗位损失的生产成本、面试人员损失的生产成本以及新进员工损失的生产成本等;替换成本是指招聘准备工作、简历筛选、面试成本、录用成本、工资福利差异成本等;培训成本则是指培训资料、岗前培训准备、培训管理成本等;节省成本是指新进员工的工资低于或优于流失人员时产生的工资差异等,而通常情况下,新进员工是低于流失员工的。

4、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改变

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也渐渐的由传统的事务性转变成了战略性,其工作也不再是传统的考勤、评估绩效等,而是以员工再教育、选拔中层领导等工作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企业却没能够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识,没有用资源式管理代替行政管理,这就使得其不能够更好的对人员和资源进行管理,致使部门职能不能够有效地实现,导致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下降,形成了人力资源危机的诱发因素。 此外,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开阔的视野中逐步的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利益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新的就业观念。加之大量的猎头公司、咨询公司等人力资源猎头公司的崛起,使得员工和技术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样的情况也是造成人力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5、优秀管理人才的整体缺失

对于我国来说,尽管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才却相对较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原有的劳动力培养体质与劳动力市场结构规范与否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通过开放劳动力的需求咨询、双向的选择方式以及公平的考核标准来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教育,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6、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其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择职工时,职工也可以对用人单位进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企事业单位要想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源,就必须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措施,提高职工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的福利,使其能够认可单位,继而为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缺乏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单一的情况较为严重,致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性较大,许多有资历、有技术的人员,因为不能够得到更好的福利和待遇而选择了跳槽,这样的情况会严重的阻碍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严重时还会为企事业单位带来十分巨大的损失。

7、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够对员工做出如实的评价的同时,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指正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误差和错误,继而实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对考核制度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是仍旧沿用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考核制度。这样的考核制度,不能够很好的贴合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如实的反映不同岗位的员工的工作业绩、指正员工在工作中的错误、激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由此可见,当前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产物,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资管理措施

所谓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的管理,主要就是加强企业在用人、留人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1、要正确的认识和使用人力资源,达到人事匹配

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讲,其中心问题就是人事匹配。人事匹配就是指人的能力和素质符合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对与现代企业来讲,人事匹配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其从员工到招聘开始,到对其进行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从人力资源的规划到管理落石,都是围绕着人事匹配展开的。对于企业来讲,人事匹配是一个长久的问题。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企业必须要加强创新,改变起工作的流程,确保人事匹配的动态平衡。

2、要构建合理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发展计划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要想有效地感知和防范人力资源危机,控制好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与时代的联系,要走到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并要以市场经济的体制为基础,有计划的、一步步的对企业的发展计划进行规划,积极的寻找并调整不合理的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规章制度,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构建并完善人才管理体系,调整工作的薪酬制度和靠着制度,增加其竞争性,使员工能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满足其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要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此来招纳吸引更多的人才,要全面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加管理的人情味,全面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对主要岗位之上的人才的管理,不能够一味的追求精简,还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考察,按照一定的比例引进高层的管理人员和其他岗位的员工,以求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3、加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危机的防范

企业必须要以员工的意见为基础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即使大多数的员工都认同和自觉维护企业文化。由于人与人之间经历的事情不同,所以其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使企业所推行的企业文化与全体员工相适应是不可能,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够退而求其次,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在构建这一企业文化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员工的思想,寻找大多数员工的思想上的共同点,继而结合企业的情况和经营目标制定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制定出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此外,企业还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企业文化能够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必须要设立专管企业文化的管理部门,并安排专人制定学习计划和步骤,指导企业的员工学习企业文化,逐步提高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性。其次,要不断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来讲,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企业的经营目标、现状等情况的改变,企业文化也必须要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更好的塑造员工,感知和防范人力资源危机,继而推动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三者的进步,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能够有效地塑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企业内的所有人员上下一心并能够有效地规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企业能够更好的掌握员工的思想动向和实际的需求,了解其对企业现状的看法,为企业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依据,便于企业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各项需求,是人力资源危机感知和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突破束缚,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旅游、聚餐等,避免员工出现抵触情绪,以免影响到沟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管理人员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往往目的不纯,即,假借沟通的形式套员工的话。因此,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要想让员工打开心扉,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打开自己心扉,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和员工沟通,而不是以套话、探底等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沟通的目的。

5、强化对员工的培训

在长久以来,很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认为企业教会员工更多的技能之后,会增加员工跳槽的可能性,致使企业蒙受损失。而实践证明,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不但不会增加员工的跳槽几率,反之还会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的好感,推动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是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有效措施。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在培训员工时,企业不能够仅仅是以员工现在的职位为培训基础,还要高出现有职位一定级别,强化培养员工的前瞻能力,使员工能够具备更高能力和水平。这样不能够使员工更加容易做好当前的工作,还能便于随时补位,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企业一时间又难以招到称心如意的员工而造成职位空缺。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不能够过渡的超出其当前的职位水平,避免员工在进行培训时出现为难心理或者培训结束后因为过度的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跳槽,此外,在员工在升级时,必须要强化对其的再教育,并要检查其学习的成果,通过之后方可升迁。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有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并且避免因为人力资源流失而带来的损失。

6、加强对激励制度的优化

目前,企业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留住高端人才,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充分的调动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像建立激励制度,就要建立和里的薪酬政策。这一薪酬政策不但要能够解决企业外部的竞争性和内部的公平性,而且还要将员工的贡献和工作的绩效相挂钩,必须和绩效评估结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其努力的方向,此外,要在薪金中重点提现知识型员工的价值。

7、要完善考核制度

当前,各企事业单位在向员工支付薪酬时,主要是以绩效考核的结果为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绩效考核是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在这方面,医院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就必须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客户满意程度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细致的掌握在职员工的工作情况,此外,各企事业单位还必须要将这些考核内容与员工的薪酬、升职等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升职加薪或者扣钱降职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全体员工都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考核内容与薪酬等相联系”这一措施来说,各企事业单位必须要合理的进行调整,避免因为制度过于苛刻而起到反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代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信息经济大战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全面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断提升企业对外部人力资源管理驾驭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与竞争力,促进和推动企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旗.试析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J].北方经济,2010(24)

[2]张金花,孙健敏.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04)

[3]包秀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2)

[4]董巍.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4)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4)

从人力资源危机看人才管理——论国有施工企业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国有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国有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使得国有施工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国有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管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 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认识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管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曾经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管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失败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被看成是“第一资源”。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校和企业虽然在宗旨、使命、目标、组织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等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但对于效率的追求却是共同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是共同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学习也是共同的,换一个角度看教育,换一个角度看学校管理,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企业都在改变管理方式以便更具有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更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不断地发展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在企业中逐步深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要确保招聘在长远上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制度化、规范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的处理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极为细腻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验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高度的专业化打下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订,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并逐渐采用股票期权、利润共享等长期激励手段, 以及工作内容丰富化、参与式管理、弹性工时制等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激励手段。

(四)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贡献,企业都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析的培训和教育。这里以美国的企业培训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引员工培训,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在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需。尤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

第二,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

第三,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下属工作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

第四,对一个普通员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企业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念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中、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这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系统内外具有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教职工,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中国大学面临着扩大入学人数与保证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这些都要求高校把队伍建设当作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探索和实践,高校也正式开始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但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要经历一个艰巨的,复杂的长期过程。目前从我国大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看仍然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根据一些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高校人力资源体制仍然是沿袭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套人事管理制度,高校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工作中常常用现成的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从而使一些教师心理上感到压抑,工作缺乏热情。

(二)大学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首先,缺乏公正、开放的教师聘任制度。在众多大学中,一个教师的职称就决定了他的各种待遇,至于他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并不重要,缺乏合理和有效的考核监督。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其次,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个体能力发展。教师只能为符合评价条件而努力,因而大大限制了大学教师实践特色的发展,客观上在教师中形成了熬年头的消极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能力的发挥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大学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有效机制

在培训与开发方面,大学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重视人才的“引进”,但轻视人才的“开发”,不少大学总是习惯地把眼光盯在引进外校“高学历”的“人才”,却忽视了自身内部现有的人才潜力的挖掘。有的大学一边用优厚条件和高薪引进外部人才,一边自身的人才却因为各项激励机制不到位而悄悄地大量外流,引起本学校人才队伍的动荡。结果出现了急需的紧缺人才引不进来,自身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有较大的盲目型。一些大学在人才开发引进工作中并未从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制订人才引进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的借鉴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文化信念,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坚持以人为本, 以企业的价值观塑造作为核心, 努力营造一种热爱企业、团结协作、奋斗向上、人人想干事业的良好企业文化。这样,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把员工的自我实现以及全面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文化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选择合适的价值观标准;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要注意的是在文化演变为人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员工在一开始就自觉主动地按照企业文化的标准去行动比较困难,即使在企业文化业已成熟的企业中,个别员工背离组织宗旨的行为也时常发生。所以建立某种惩罚制度是必要的。有人说,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家文化,因此领导者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丰富、完善和发展文化。这是一个不断淘汰旧文化和不断生成新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是一所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信念和坚持的价值观,在广大教职员工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高校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并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需要持续激励。只有持续的激励才能持续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企业充满活力与激情。从员工层面,随着员工素质、员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的需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激励水准也需相应提高。比如,当新分配的应届毕业生最初的激励也许是温饱问题,有份不错的工作即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但当工作稳定后,员工需要的是培训、提高和发展。诚然,高工资、高待遇是较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之一。但如果激励使用不当,往往会成为一种“短效”的激励方式。比如提高工资可能助长部分员工“小富即安”的心理,成为企业助长惰性,扼杀创新的温床。在实践工作中,大家都有类似的体会,在待遇刚刚提高的较短时间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如果没有其他的配套激励,激励效果在最长半年后便不再显现。因此,企业只有持续地开发员工的新的需求,并实施持续激励的手段,才能使员工的工作激情鲜活长新,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最受员工欢迎的激励方法:

公司有针对员工的良好的职业规划,定期针对员工评估,给予发展期望和上升空间;通过培训新项目、转岗、跨部门合作方式,接触到新鲜的工作内容;对员工的付出和工作给予肯定,对下属的工作方案做出评估,不要随便否定;每年都有公平合理的加薪幅度;上司良好的管理方式,如明确好目标,给予更多的授权空间,给予新的工作任务;合理工作,针对个人特点调整安排工作;紧密合作的团队、融洽的人际关系、经常举办一些有利于团队合作的活动;完善的福利制度和休假制度。

CEO杰克•韦尔奇说:激情不是浮夸张扬,而是某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优秀企业的标志是能够燃起员工们的工作激情。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 ,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良好的激励环境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追求的理想状态。面对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努力程度不够及流失严重问题,高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参照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

(三)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

现代企业着眼于“人” 的发展, 制订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制订人力资源计划、培训与发展计划等政策与措施。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严格实施可以确保企业获得需要的人才、可以增加企业的吸引力以留住人才、可以使企业的员工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可以降低员工的不平衡感和挫折感。可以说,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性条件,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企业为满足成长的需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即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来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要使培训做到既符合企业的需求又符合员工的实际,就要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定期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劳动市场状况等。在这两种预测的基础上,为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系列培训,确保未来用人需求。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高校在吸引和吸纳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重学历、职务而忽视了自己学科的发展需求,忽视了人才的实用价值。因此,大学在引进人才之前首先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然后做好基于学校总体战略的学科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

总之,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吸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完善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马俊杰.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50).

[4]戴红梅.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2007,(2).

[5]刘明强.努力构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J].汕头大学学报,2006,(3).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6)

英文名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主管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主办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8209

国内刊号:15-1346/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篇(7)

1.1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与员工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人,通过管理人而达成企业事务的管理,这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企业管理将企业大小事务视为管理工作的要点,以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章程的确定去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而人本主义管理则是通过一系列企业制度去促使员工充分发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对工作的价值感实现来控制企业的运转,实现管理企业事务的目的。2.2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一,同时,也因其强大的科学性而被应用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可持续发展理念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既能满足目前企业工作的需要,又不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困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应该能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与企业规划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必须既着眼于企业经营的现实条件,又顾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这就要求管理者既对目前企业发展需要具有明确的判断,又能根据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特点等因素,去思考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的可能,并以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1.3成本管理理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成本的经济性质进行了以下说明:“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这段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了成本的经济学意义,即企业产品价值的构成中有哪些是来自于企业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成本的经济学意义的解释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中“成本”概念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能够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还包括产品附带的社会文化价值、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甚至企业在营销活动当中能够带给客户的美好体验都被视为产品的价值之一。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员工也被视作企业资本中的一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花销被计入企业成本当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花销采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即是对成本管理理念的应用。

1.4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企业管理理念,指的是在企业管理中将岗位责任分工细化,以常规管理制度为基础,将岗位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精细化管理经常被用在企业生产流水线管理上,通过精确生产责任保证生产安全和效率,但是,精细化管理中对员工岗位责任的划分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样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而且,精细化管理的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这种管理理念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之一。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员工的管理方法都发生了重要改变。

2.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

2.1人本管理理念影响员工发展

人本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明显影响体现在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实现的员工发展方面。企业以“人本管理”为中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利,给员工自主发展空间,使员工了解到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达成企业和员工发展目标的协同管理。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发展理念与员工个人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组织成员都接受且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人本管理理论下,企业管理应更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管理者可以使用拓展训练、企业文化交流、企业业余团体建设等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相对于传统的企业文化宣传方法,以企业员工个人兴趣为契机的企业文化活动更符合员工实际生活的需求,也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人本管理理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企业的发展有所期待,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除了劳动报酬之外的心理价值,如职业满足感、职业成就感等。通过企业文化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也会明显上升,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热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将更加紧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能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也能使员工作为“资源”的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这一系列企业文化建立的方法,都能够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趋同,这样的企业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企业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创造更多的利润。

2.2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单纯地将员工作为企业流动资产进行管理,更是将员工作为企业的分子进行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挑战均由企业员工共同承担,着眼于一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于员工个人发展也是不利的,员工发展不足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各企业开始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以三年、五年、十年为期制定与企业规划协调一致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聘任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师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测评并预测发展趋势,发现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根据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制定人力资源风险规避制度和措施。这些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固的组织结构,使组织实力稳步增长。企业要达到员工个人发展的可持续,就必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员工的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除了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入职培训和岗位技术培训之外,企业还应该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员工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例如在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发展专项奖励,用以鼓励那些能够在岗位工作中不断进取、敢于突破和创新的员工。这些管理行为都会影响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既包括员工的聘任制度,也包括员工的升职制度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制度等。

2.3成本理念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成本管理理念为主要管理理念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要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必须对以往的人工管理技术进行改善,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管理效率,还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这是信息技术被成本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传统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需要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基本工作中所动用到的一切人员的资源进行统计,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下,人力资源成本中有一大部分人工和场地的费用被节省下来。以人力资源招聘为例,企业不再需要去高校或者人才市场租用招聘席位并且印制标准招聘广告,而是直接通过招聘网站,在网页上招聘信息,便可收取简历并进行简历筛选。网络招聘的环节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投入降低,而且信息技术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计算周期也相对更长,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核算也更简单。诸如此类的信息技术应用,都可以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环节少花心思,少投入资源,人力资源消耗的成本减少意味着企业日常运营的花销相对降低,而员工作为企业资本的升值空间会相对提高,这就是企业管理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带来的收益效果。

2.4精细化管理理念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实现的最终途径,而精细化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使用,包括企业对员工福利的管理、对员工个人发展需要的管理、员工岗位责任说明书的制定以及企业员工管理规范的形成等多个方面。在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导下,企业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将员工的发展需要进行多层级划分,针对每个层级的员工给予不同的福利待遇。如,年终奖的发放可以选择三种形式:发放13个月的工资、在年假之外提供15天的带薪休假、提供给员工职业发展课程。员工可以按照个人需要选择福利形式,企业也不需要进行大幅度的福利政策改革;其二,企业可以请各部门的员工将个人发展要求与愿景写入工作计划,提倡员工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监督和检查,发现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行为,并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工作总结当中,企业管理者再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调动可用资源,按照员工工作总结的内容去调整管理行为,使企业管理与员工发展需要更加匹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导下,企业应将企业发展规划细化成为每个部门的发展规划,再细化成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员工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准。根据企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编制绩效考评制度和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将各部门的精细化管理规范综合起来,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并执行。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从根本上实现了员工自身发展到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大幅度提升。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建议

3.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方法的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等多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实施,是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体现出来的。例如,在员工福利发放的过程中,福利休假机票的订购工作完成得不好,也会使福利本身对员工的激励效果降低。因此,要使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

3.2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谋求发展过程中都选择的路径,也是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挥积极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企业整体的学习性不强,企业很容易故步自封,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人力资源各方面的改变难以被企业全体所接受,管理效力提高的结果很难得到重视,也不容易被总结出来。一旦企业上下认为管理改革“没有用”,那么进一步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有必要使整个组织的成员都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内省、创造、总结等方法,来巩固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