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16:08:33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1)

关键词: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5-0085-04

收稿日期:2008-12-25

一、基本特征分析

(一)经营动因

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问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认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通过调查总结,将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分为五种要素:市场因素、贸易壁垒、成本因素、投资气候及总体条件,并认为市场因素中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最重要的变量。邓宁把企业跨国经营动机分为四种类型,即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效率导向型和战略资产导向型,并指出前两种类型是企业初始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动机,后两种类型则是现有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促进公司区域化或全球化战略一体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对中国企业500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9家,民营企业92家)国际化驱动因素的企业类型分布特征的研究中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将“市场寻求”作为其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而民营企业将“掌握技术和管理技能”和“获取外国市场信息”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而“市场寻求”是第三位重要的驱动因素,说明民营企业是典型的资源获取型的。而另一项对中国468家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状况所作的实证研究(李朝明,2006)显示,企业海外经营的动机(按照重要性评价)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是“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和“获得海外市场信息”,“获得较高的利润”排第三位,“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国际化人才”和“获得先进技术”同排第四、第五位,也是重要的海外经营的动因。综合这两项调研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动机主要表现为获取资源和拓展市场,这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起步晚,整体竞争力不强,利用国际市场的程度和能力有限的现实。

(二)竞争优势

1,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较。以海默、弗农、邓宁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而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上述优势。但现实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始了跨国经营的实践,这些企业开始并没有技术和生产上的垄断优势等条件,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由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问题。威尔斯(Louis T,Wells)认为,小规模制造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这种技术具有十分独特的性质,是投资企业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威尔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点是大多数制成品的市场规模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有使技术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这些企业一般在开始时总是使用从工业国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渐改造使之适合于当地市场。而企业为了适应小规模市场而发展的技术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劳动密集(王林生、范黎波,2003)。与威尔斯相比,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了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消化、改进、创新和开发),正式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仅能够简单地模仿先进技术,而且能够对外国技术的局部环节进行大幅度改进,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了竞争优势。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都包含着企业独特的创新活动(吴先明,2003)。就整体而言,除少数大企业之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优势。这个竞争优势来源于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及民营企业用于产品营销的支出等方面都普遍较低的事实。二是掌握适应技术的竞争优势。适应技术虽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该技术较好地体现了劳动密集、生产灵活、小批量和当地化等特点,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2,与国内国有跨国企业比较。我国的国有跨国企业大部分曾经或仍然是行业的垄断者,其规模和实力比民营企业大得多。这些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资本运作能力。与国有跨国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跨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技术、规模及实力等方面都难以相比,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竞争性成长环境的塑造。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历了一个从“限制性的政策环境”(1978-1998)阶段到“逐步改善的政策环境”阶段(1999-)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成长环境锻造了我国民营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二是制度绩效的优势。简言之,民营企业产权明晰的特点决定它的经营自以及灵活机制的优势,并进而形成了其效率优势。有的学者(欧阳蛲,2007)认为,民营企业的根本优势就是其机制优势,这是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他优势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就是自主经营和发展,即在生产、营销和发展方面都具有自主性,享有自。这种自主性决定了其必然走出国门、积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从民营企业的经营驱动的方式上看,它拥有自主驱动、创造驱动和风险驱动等特征。在一项对民营企业500家和中国企业500强竞争性行业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中显示,民营企业500家的经营效率明显高于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的销售利润率为民营企业500家的70.1%;资产利润率为52.3%;总资产周转率为74.4%;人均营业收入为67.2%;人均利润为47.3%。目前,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中,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以联想、万向、华为等为代表的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理念和实践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潮流中的一股生力军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竞争劣势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起步较晚(从1998年原外经贸部首次赋予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算起只有1O多年的时间),再加上原有的各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在民营企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劣势日益显现,面临很大的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缺乏”:即缺乏世界性品牌、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应该说对我国国有跨国企业而言,这些问题同样是存在的,只不过相比而言,民营企业存在的此类问题会更加突出和明显。一是缺乏世界品牌。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缺乏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品牌,自有品牌的附加价值不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选出的2007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品牌中,其中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品牌资产价值为653.24亿美元,而同年北京名牌资产评限公司评出的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排在首位的我国民营企业的领头羊海尔786亿元(约合104.8亿美元),只有世界名牌可口可乐的1/6,而TCL(53.5亿美元)、美的(50.4亿美元)等这些国内知名民营品牌与世界名牌相比,差距更是明显。而在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的2008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家品牌榜中显示,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德、法等国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并未得到调研机构的认可,无一上榜。二是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对我国767家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显示,在对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中,有378家企业填写的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299家企业填写的为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65家填写的是集成创新,占8%;填写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家,占3%。刘迎秋(2006)等人的研究认为,原始创新倾向明显表明多数民营企业更重视原创技术的发明和发现。而引进模仿再创新所占比重也很大,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即真正的原创和集成创新还面临众多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的限制。至于集成创新模式在样本企业创新模式中所占比重较小,可能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较低直接相关。三是缺乏国际经营经验。2006年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对我国2688家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经营人才缺乏、经验不足和不了解海外投资环境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主要问题。”而2008年由汇丰银行委托复旦大学对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约1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也发现,“缺乏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和海外运作的相关经验成为内地民营企业走向海外的主要挑战”,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海外拓展

我国民营企业日益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分布已经基本遍及全球,并呈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制造业企业的市场范围基本遍及全球;农林牧渔业以亚太市场为主,欧美及澳洲市场也有拓展;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主要海外市场是西亚和东南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在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建筑业也已经打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路径是典型的渐进式发展,表现在地理扩张上,大多为从我国周边国家开始,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二是我国民营跨国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即使是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而言,投资额也多数在1000万元以下,海外雇员多为500人以下。三是经营方式上多以贸易方式为主,扩大出口为主导战略。并逐步尝试其他的拓展方式。在此以我国民营企业较为发达和有代表性的温州为例,鲁桐(2003)对112家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的调研表明,90%以上的企业选择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目标。在112家企业中,有18家企业处于前出口的准备阶段,占企业总数的16%;有19家企业处于实验性出口阶段,占17%;有70家处于积极出口阶段,占63%。周朝霞(2008)对温州115家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仍然是以贴牌生产、出口及自营出口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进行海外技术合作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有27家,占23%,建立海外生产企业的有19家,占17%。而以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指标(该模型包括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及跨国化指数等六个指标,每个指标的最高分值是5.0)对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除了财务管理一项指标较高外,其他五项指标的得分都比较低。说明即使在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走向国际市场较早的温州,其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是处于较低层次的。

二、结论与建议

(一)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基本判断

国际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大是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的重要发展特征。但总体而言,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实践的过程不长。绝大部分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从而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和产权明晰、决策灵活的体制优势,以扩大出口为主导战略,最大限度地规避海外经营的风险,应该是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现阶段的合适选择。对于少数已经以其技术、品牌和营销等赢得了海外市场的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言,应当进一步以技术的或投资的等更高层次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二)培育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新竞争优势

从发展上看,随着国际竞争方式的变化,非价格竞争因素的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将不断递减;而且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并没有企业决策和经营的体制优势或效率优势,从而,不断培植自身新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日益紧迫的课题。民营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人才的储备、技术的创新和品牌的提升。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民营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具有国际眼光、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和技术的)和通晓国际惯例高层次人才。实际上,逐步发展的我国民营(高)科技型企业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中最具竞争力的力量。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2)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民营企业 出口贸易 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金融危机冲击到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损当首其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应对经济变局的十项举措。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其精神,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以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为出发点,探讨在动荡不稳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有效对策。

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1.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轨道,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经济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有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增长0.1818个百分点。以浙江省为例,近10年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出口总值的增幅,出口贸易额及其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2011年以后,民营企业出口额比重几乎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还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体制改革攻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坚力量。

2.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优势特点。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其出口贸易特点一是产权清晰, 所有者到位,经营管理机制灵活, 投资决策果断, 工资分配、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主权, 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经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民营企业直面市场, 对市场反映敏感,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到市场寻找其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把握机会, 尤其是对国际市场上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商品, 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三是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 历史包袱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更为显著。

3.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不足之处。一是民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缺少完整的发展战略。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 制假屡禁不止,抽样合格率较低的现象严重。二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缺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少民营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影响了民营企业开拓跨国经营的深广度和力度。此外,对国际通行的理念与竞争比较陌生, 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失去了很多进入市场发展的机会,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激烈而规范的国际竞争面前处于不利局面。三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弱,专业技术水平缺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易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红灯”。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业雷同,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

二、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1.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正负双向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一些世贸组织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国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二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受影响。比如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产品占比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贸易中肆意推行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比如噪音、电磁辐射标准等,使出口产品准入门坎提高。三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要跨越贸易壁叠,就必须按照它的技术、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去做,使得产品较之前具有高得多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 本等,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一是提高了民营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二是推动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他们在努力攻克贸易壁垒中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来突破贸易壁垒,最终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强化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行业的管理体制。要消除负面影响,就需要加强各个行业内部的共同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促使行业的整体进步。四是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优势。贸易壁垒加速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的发展。

2.出口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首先是面临外贸政治风险,战争或恐怖事件带来的风险,不仅只是会影响到对战争所在国的出口贸易,并且对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各种贸易壁垒形成,不同程度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世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由于各种原因,一国经济有可能爆发危机或波动,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受阻。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要市场在美国、日本、香港、韩国、欧盟、东欧等地,其中以欧盟居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化经济衰退冲击出口贸易市场,外需缩小,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阻。

3.商品结构,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是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结构不协调,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低。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正成为推动中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 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还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上,比如服装和纺织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浙江省两者出口总额占前20项商品出口总额的38%,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只占3.2%,比重严重不足。二是出口商品附加值低,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使用进口的原料部件或设备,雇佣本地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如纺织服装、电子等轻工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这些产品处于中低档水平,技术含水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率低,而且很多利润来源是依靠出口退税,在国际竞争加剧中效益不断下滑。另一种是零部件供应,零部件供应是指在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行业,发达国家的公司将一些成熟标准化的零部件生产发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

三、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经贸易发展之对策

1.提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是横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三道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可以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克服不足之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集群由于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而提升了参与国际大宗交易的竞争能力。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区域品牌;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等。创建品牌集群,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要积极推动市场型集群为主向中卫型集群为主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整合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在专业化经营中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是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

2.借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模式。一种是合作出口模式,即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第二种是为国际品牌加工、模式,利用比较优势,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依托国际著名品牌的连带效应,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第三种是国际连锁模式,特点是国内制造,国外建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销售;第四种是与国际巨头联合模式,特点是强强联合,与外国优势企业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五种是兼并外企模式,特点是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外企研发人员和设备参与国际竞争。

3.建立贸易救济机制,从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群内融资推动。最近国务院召开了会议,确定了九项金融促进展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资金是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资本不足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出口产业的发展。

4.发挥人才聚集正效应。 人才集聚正效应指人才集聚在和谐的内外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 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人才集聚可以为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创造机会,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使个体间互相启发、学习和交流,促进创新,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实现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产生一种集群生产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和物质资源加入到组织内部,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和强化正效应。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劣势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状; 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 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 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 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5)

[关键词] 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SWOT分析

一、浙江民营企业组成与海外经营情况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的环境将更复杂,竞争更趋激烈。浙江民营经济十分发达,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导。近年来,在浙江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中,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跨国经营的行列。

截至2002年底,浙江共有民营企业177.62万户,从业人员679.60万人,注册资金2515.43亿元。下表列出了浙江省1999-2002年民营企业的组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私营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总从业人数和注册资金也是逐年增加。2002年底,注册资金就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5.03%。

目前,浙江省是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最多的省份之一。据浙江省外经贸厅的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底,该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已达2194家,境外投资家数列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26个,约占全省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90%。

出口方面,浙江民营企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海关方面统计,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总值达7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倍,占浙江省外贸出口总值19.1%,比重与2002年相比上升6.6个百分点,出口值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值的22.18%。

二、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这种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是帮助企业制定SO、WO、ST和WT四种战略的重要工具。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来把握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WO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ST战略是利用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WT战略是一种努力弥补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举措。

浙江民营企业的SWOT分析基本要素如下:

表4、表5是根据对全省802家企业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4年,生命周期小于5年的占了77.67%。

三、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具体发展战略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海外经营SWOT距阵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为民营企业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创业氛围。政府应给民营企业以公正的待遇,如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除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包括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贸易等),民营资本均可进入;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民营资本也可进入;在实行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同样适用。真正做到为民营企业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创业氛围。

2.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成立为非国有经济实体服务的金融机构,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另外,针对民营企业难以融资的问题,应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专门机构为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进行评估,以便据此给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发展民营金融企业,以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争取融资,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式。同时,政府应鼓励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

3.发展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专门体系。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他们势单力薄。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民营企业创造专门的服务体系,要发展创业指导、投资咨询、培训中心、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

4.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过去量的迅速增长到目前进入以企业的转型与质的提高阶段,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第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公正的社会法制环境;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地位和行为规范,需要政府健全法律来规范、确认和保护。

(二)企业层面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潜在源泉,它关系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浙江民营企业大多从事第三产业中技术简单、投资不大,便于进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大竞争,仍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应增强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结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品牌。一是与高等院校之间建立创新联盟,将高等院校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构建企业间的技术战略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互补和整合,形成新的技术开发能力。

2.加强民营企业的营销创新,实施出口营销战略联盟。通过建立出口营销战略联盟,摆脱传统的低价恶性竞争,实现“双赢”。可采用非正式合作和契约式协议、交叉持股、合资等联盟方式。如温州8家锁具民营企业自愿组建为强强集团股份公司,统一经营,统一商标,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锁出口企业,组建后头一个月,就拿到了3亿多元的国际订单,这相当于合并前8家企业2002年半年的订单总和。

3.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以造就一大批懂外语、懂经济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企业领导人才和以具有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和财会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并从政策上鼓励涉外人才到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能。

4.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减少家族管理。总体而言,浙江民营企业主的素质还不高,从他们的原有职业来看,在农村民营企业中,原为农民的占了50%以上,技术人员仅占4.1%;在城镇民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也仅占12.1%。从民营企业主的学历来看,大多数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总数的15%。这样,自身素质不高的浙江民营企业主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本领,创新意识不强,不懂基本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财务知识和WTO规则,难以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技术进步和市场的风云变化。另外,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普遍落后,大部分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的演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家族管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杭言勇,王春阳,胡晓峰.进一步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出口[J].华东经济管理,2004,(10).

[2]杜伟锦,李欢平.浙江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分布特征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6).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6)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优劣势;技术创新;战略管理

一、民营经济的贡献及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拓宽就业途径、优化所有制结构及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除了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民营企业本身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如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约化不高、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即使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也难逃此厄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仅有430家,而超过8年的仅占总数的3%左右。

化解民营经济的发展瓶颈,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然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要依赖价格竞争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在出口中不断遇到反倾销诉讼或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即使在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增强我国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对民营企业创新问题观念的更新和澄清

目前社会上对民营企业的创新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热情及效果。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以消除笼罩在技术创新上的“专家化”、“神秘化”的光环,使民营企业敢于并善于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学术界对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力量;另一派则认为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关于大企业最适合于创新的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来的。总结文献,大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创新所需要的较高的固定成本;②只有占有较大市场优势的大企业才有能力把创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③只有大企业才能通过分散化投资减少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④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使新产品的引入更加便利;⑤大企业在过程创新中有优势。

而曼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68年考察了若干产业,并没有发现创新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认为并没有事实支持大企业有助于创新。1977年,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企业规模超过一定阀值后,在企业规模和R&D活动及创新产出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总结文献,中小企业在创新上的优势有以下几点:①小企业常在新思想、新发明上有重要作用;②小企业家更富有创业精神;③企业人员少,领导易于了解和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④小企业实施创新的速度快于大企业;⑤职工和企业容易保持一致;⑥小企业可以和大企业进行配合,形成协作关系;⑦“船小易掉头”的优势使得小企业在遇到困境时较容易收缩、转产。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如,知识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可以只从事产品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产品开发,通过转让来获得收益,然后再从事新产品的开发。

2.技术创新与高科技的关系。对创新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基于多年的经验,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基于重要性的创新分类。他们将创新分为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创新及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渐进的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这些创新常出自于从事生产的工程师、工人及用户之手。这种创新虽是小创新,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学徒们发明的“小玩意儿”拉开甚至决定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且大创新只有在小创新的辅助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有些小创新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具备什么科技含量,然而却可能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尽管创新需要技术的参与,个别行业也需要高科技,但创新本身与高科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不少创新只是成功地组合了已有的技术和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新既包括重大的发明创造和技术突破,也包括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对中小企业来说,后者更实际可行而且更重要。

3.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哪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企业的创新力高低及产业分布。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目前国内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国外媒体和学者多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较高,中国科技发展已取得重要成就;而国内媒体和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却认为中国企业缺乏创新,科技能力较弱。据《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分析,创新可以分为系统创新、核心创新和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领域表现活跃,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我国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系统创新能力更为欠缺。国外学者一般采用专利数量指标来衡量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我国企业所获授权专利中,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而目前国内学者和媒体之所以认为国内企业缺乏创新,则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核心创新和系统创新的缺乏。

三、民营企业创新的优劣势分析

民营经济在经营体制、资源禀赋、经营特点及组织结构上具有不同于国有或大企业的一些特点,因此也拥有了一些不同于国有或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综述如下。 转贴于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劣势。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劣势主要在于缺乏资源。这些劣势分别包括: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弱、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经营管理落后及政府政策扶持不足等。

1.人才、技术缺乏。目前很多企业中,除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能力不够外,更严重的是现有的有限人才还在流失。许多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流失率都超过20%。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2005年9月在广东省开展的民营企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是:高学历的人才少;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大企业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而民营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39.37%的企业回答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29.98%的企业回答最需要高级管理人才,20.81的企业回答最需要销售人才,6.71%的企业回答最需要一线岗位人才,3.13%的企业回答最需要财务人才。这些都表明了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是将自身利润转化为积累,外部融资是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通过金融中介融资。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我国对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如要求公司连续3年赢利,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这对一般规模较小、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而在债权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尚无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先例。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得到的支持也远远不够。中央银行每年新增贷款1.5万亿左右,非国有企业贷款仅占30%。另据调查,我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发放贷款,仅广发行在有房产抵押或公司担保前提下对中小企业中个别优秀企业以“个人创业贷款”名义给予少量贷款,数额仅为10-30万元左右。在外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例便显得较高。据统计,我国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68.1万元,依靠利润留成途径增加的资金与民营企业发展所需全部资金相差甚远,许多民营企业只好借助黑市融资,资金成本负担很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除人才、资金劣势外,民营企业大多属家族企业,其中的大多数企业的治理结构落后,且其信息化程度低及民营经济在政府政策方面的“次国民待遇”等原因,使得民营企业在资源上相比较国有或大型企业处于劣势。

(二)民营中小型企业具有的优势。从熊彼特开始,经济学界对大、小企业的创新优劣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罗斯维尔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复杂的管理结构及官僚体制,这使得小企业的创新相对而言更具开放性和对市场变化更敏感灵活。另外,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会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使得中小企业可以从其科研人才的溢出中得益。大企业对研究人员的最好奖励是将其调至管理层,而小企业则将创新视为战略核心。此外,大企业对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往往不重视,而中小企业则对之充满热情,这也给他们一个机会。小企业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比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较大企业也具有相对优势。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还有其特有的体制优势。它是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决策独立自主、经营面向市场、经营与利益挂钩及人才优胜劣汰。这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科技成果转化快的优点。另外,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投入结构的改变、信息的普及等,这些使得中小企业可以用比以往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技术和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企业的资源劣势,更易于其创新和成长。

现实也充分证实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创新上的优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国家确定的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有77家,占75%。民营企业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民营企业创新策略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拥有的资源、管理水平及创新状况差异很大,在传统和高科技行业都分布着很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区域创新竞争力的分布及不同区域内企业的创新策略。1.区域创新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几年来关于地区科技竞争力调查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较高,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较低,中部的创新能力大体处于两者之间。东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远高于中部、西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已基本成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也有类似倾向。而在西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并不突出。

2.启示与政策建议: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和当地的体制特征、企业发展及政府的作用分不开的,这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据此,本文对提高区域及企业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首先,观念和制度对区域创新的水平影响巨大。东部地区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创新能力迅速得到提高,由不及中西部到超越它们,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其经济带来的活力,以及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政府政策优惠,再加上东部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及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次,一个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产出能力强大的地区,其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可能不一定很强;相反,一个科技、自然等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能采取积极的政策手段,也能够为企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如广东的知识创造力在东部地区仅处于中游,但他在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上却拥有突出优势,这使得他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各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时,要认识到政策措施在弥补弱势、发挥优势上具有的重要的作用。

再次,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各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东强西弱,这基本上与我国民营企业、小企业、外资企业的布局相吻合。一般而言,如果区域内的外企、民企和小企业的数量多,那么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就强。例如,浙江、广东的科技投入并不高,大企业也不多,但数目庞大的小企业、民企及合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却很强,这些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他们所处区域的创新能力。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关键是企业有没有创新动力和能力。各地政府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政策重点应放在积极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环境,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引导及纽带作用。

最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打造适合区情的创新网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状况、地域文化也各有所长,应结合区情来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及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东部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不断弱化,这就需要这些地区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努力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注重对中间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二次创业”。

(二)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技术创新决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的事情,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创新任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民营企业在其赖以生存的产品完成生命周期以后,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及进行相关改进,也有不少企业无视新经济潮流,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此销声匿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为了长久生存及持续壮大,都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产业特征并将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创新。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及该项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考虑,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行为,并适时转换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合作创新和集群创新,以克服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缩短创新周期及克服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改善民营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另外,民营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应集中有效资源向“专、精、特”领域发展,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寻求大企业不愿或不能涉足的领域,从某一工序、某个零件生产入手,并利用自己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方面具有的灵活性及多样性的优势,并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武装自己,形成有别于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民营高科技企业,则应集中力量,在政府引导下选择少数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与其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及技术转移,以实现在具有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同时,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要注意避开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选择在其核心技术的下游进行创新,以避免巨大投入和市场的风险。

(三)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创新策略。本文以企业年龄、规模、成长速度等为划分依据,将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

中小企业创业初期,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一般应选择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策略;而技术力量比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比较有利,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就迅速转让出去,再去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应选择适当的竞争策略,主要有产品差异化策略、“小而专、小而精”策略、优势互补联合竞争策略、寻找市场空白策略等等。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则应继续进行科研开发,以降低产品成本。这时可采用自主创新策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形成技术壁垒,阻止技术外流和新企业进入该领域。当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则应将创新重点放在渐进式的工艺创新上,努力开拓市场,并根据市场变化着手进行新产品开发。而在衰退期,则应进行撤退战术,并开发新领域。在实际操作时企业要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时期,可以在同一时期综合采用两种或更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四)创新战略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是靠模仿创新模式来开发新产品,在实践中很少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由此在技术创新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忽视技术创新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发展趋势缺乏科学判断,导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难以跟上市场变化。或重视技术创新,却忽视对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缺乏有效的营销战略,最终导致创新产品不为市场所知,积压严重。因此,民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一定要有系统的创新战略,在对自己面临的技术、市场、产业机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创新战略,并对技术、市场进行定位,合理选择技术开发、生产及上市时机及对配套组织与制度作出相应安排。

参考文献

[1]刘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顾卫东.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过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2.

[3]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

[4]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J].管理世界,2006,(2).

[5]剧锦文,李劲民.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阻滞原因辨析[J].经济经纬,2005,(2).

[6]辜胜阻.六大对策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EB/OL].

http://www.sina.com.cn 2006-09-18.

[7]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其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5).

[8]陈德萍.我国民营经济成长条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9]沈运红,王恒山.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发展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6,(4).

[10]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5).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篇(7)

综观民营经济遭遇的两次危机,发现表面原因是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压力大、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资金趋紧等;而深层次原因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没有及时适应宏观环境和产业自身发展要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河北省民营经济的现状是行业分布狭窄,大多数分布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多属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涉足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占相当比重,一钢独大、建材偏重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河北省民营经济再走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来生产大量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老路,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就会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调结构、促转型升级,是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现状与产业结构分布

1.民营经济现状

2009年以来,在政策扶持和扩大内需的拉动下,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式逐渐好转,民营企业的数量增加、带动就业人口数量、企业规模和效益以及出口总额都有较大提高。到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00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0.5%;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3399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上交税金111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3%,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为57.7%。民营经济单位个数274.8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5%;从业人员1796.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9%。2011年,河北省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830家,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584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283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全部民营经济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河北省民营经济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依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出口的拉动、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

①固定资产投资。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国家“增加投入,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下,地方和企业抓住国家适度宽松金融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固定资产投入普遍保持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0.6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9%。其中,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7亿元,同比增长32.6%,增幅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到2011年上半年我省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2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入860亿元,同比增长33%。

②出口拉动结构。2011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出口总额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增速比全省出口总额快2.4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3.4%,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出口59.8亿美元,增长48.6%;三资企业出口50.3亿美元,增长18%;集体经济企业出口2.3亿美元,增长10.8%。上述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过后,河北省民营经济在贸易出口中仍然占很大比重,市场结构没有大的调整,对出口订单依赖没有减轻,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

③政府政策扶持。河北省在放宽民营经济投资进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等方面出台相应了政策,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在财税、金融、土地资源和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在一直困扰民营经济的融资环节,河北省出台政策要求各政策性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在经营范围允许的前提下,多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给予授予县(市、区)基层行一定额度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以及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力争就地解决民营企业合理的小额流动资金需求。河北省民营经济的总体发展虽然呈现上升态势,但没有实现由出口拉动向国内市场消费,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以及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河北省民营企业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数据显示,2009年河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但新申请的技术专利数只排到全国第19位;河北有16万家民营企业,但建立研发机构的只有1000多家。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属于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调查的河北省工业民营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有80%的企业研发经费低于营业收入的1%,其中45%的企业没有科研经费投入,44%的被调查企业反映生产设备陈旧,需要更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缺乏技术创新的条件。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分布

①产业分布。河北省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包括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其中,钢铁、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已经成为河北省民营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2010年,全省民营(非国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达到1676家,增加114家;完成营业收入1746.2亿元,增长32.6%;上缴税金39.4亿元,增长24.3%。增长较快的两个行业,一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实交税金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8.6%、53.9%、134.3%和91.8%。二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实交税金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9%、36.8%、17.8%和20.7%。全省民营(非国有)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1229家,增加134家,营业收入、增加值、实交税金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781.4亿元、211.7亿元、12.1亿元和5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5.2%、18.6%和18%。除了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民营企业在批发零售业、建筑及房地产业也有一定分布,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等,企业所占比重则非常低。

②产业规模。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规模可以通过百强企业体现出来。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涉足的行业,可以代表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竞争力。2009年,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营业收入前3位依次为钢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企业,后面7位全部是钢铁企业。全国工商联公布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现状的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榜单,河北省有20家上榜,其中有至少14家是钢铁企业。这说明河北省民营经济在制造和钢铁及传统能源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除了以上产业外,以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澳和英利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和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贸易产业迅速壮大,进入发展前列。

③区域分布情况。从2009、2010年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看,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涵盖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但在分布上不平衡,唐山、廊坊、石家庄民营经济较为发达,100强企业的入围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三个地区累计占100强的比重接近50%。保定、邯郸和邢台2009和2010年进入100强企业数量稳定,比较而言,承德进入100强的民企数量两年中变化较大,张家口与衡水地区100强民企数量较少。2009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1个设区市全部超过50%,排在前三位的是衡水市、邯郸市和邢台市,比重分别为66.5%,66.1%和64.6%。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0%的设区市有10个,与上年持平,排在前三位的是廊坊市、邯郸市和唐山市,比重分别为79.9%、72.5%和67.0%。二、河北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和“二三一”模式,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倒金字塔型)。从2007—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增长速度观察(表中所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减缓,但增加值比重占70%以上。同时,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也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显示良好的发展趋势。表明河北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发展仍相对滞后。河北省民营经济呈现橄榄型格局,即“二三一”的格局。

1.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就第一产业而言,河北省民营经济主要进入的是农业产业化领域,因此,主要对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河北省民营经济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①技术创新能力低。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977家,从业人员59.8万人,拥有今麦郎、承德露露等中国驰名品牌,但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突出问题。根据对规模以上企业调查,80%企业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70~80年代水平,约有15%居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②龙头企业竞争力弱。河北省有32家部级龙头企业和300家省级龙头企业,但在全国知名的品牌产品屈指可数,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146家,而相邻的山东省则有六七百家。据调查,河北省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利润返还率较低,仅为11%~15%,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纽带比较脆弱。

2.民营经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中资源型重工业产业比重偏大,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出现递减趋势。

①重工业比重突出。按照罗斯托的理论,主导产业转换存在一定的顺序性,首先以农业为主导,逐渐向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序贯发展。河北省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医药化工业、建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达到4685家,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企业比重为28.5:71.5。河北省已经由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渐转换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表明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②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滞后。河北省民营经济第二产业结构中,资源型重工业产业比重偏大,总量占规模工业企业近30%,原材料及成品市场受价格和国家调控影响波动较大。

其一,采掘行业粗放经营。2009年,全省民营经济采矿业完成增加值357.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38.8亿元,上缴税金55.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6%、4.79%和22.37%。

其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民营(非国有)钢铁工业实现增加值1102.7亿元,占全省钢铁工业的65.28%。河北省内现有加工能力的民营钢铁企业88家,产能占全省钢铁总产能的60%以上。仅100万吨级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就有40多家,至少分散着河北8000多万吨的钢产量。面对市场和政策压力,民营钢铁厂试图进行整合规避风险。例如唐山渤海钢铁集团是由12家民营钢铁企业参与整合组建而成,唐山长城钢铁集团是由27家民营矿山、钢铁、焦化、物流企业组建而成,但一直都是整而不合,在采购、销售等环节,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一直都是独立开展。由于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难以制止,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发展环保型、循环型、低碳型经济难以实现。民营钢铁行业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升级,仍面临巨大挑战。

其三,纺织服装处于产业链低端。河北省服装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从设计、原料生产、配件、机器设备供应、服装加工、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大多是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品牌建设相对落后,目前仅有“雪驰”、“大羽”、“鸣鹿”等少数国内知名品牌。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其一,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低,深精加工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萌芽期”,产值比重较低。其二,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匮乏。3.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①第三产业比重值低。2007年,受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及小城镇发展的带动,河北省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5.5%,而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速度则下降为14.5%和14.6%。2007~2009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5.5:23.6、71.6:24.5、71.2:25.2,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比重仍然较低。②新兴产业带动不足。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依然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占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4.9%,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08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名单,河北省仅有17家服务业企业入围,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4家。相比河北省重工业发展程度而言,河北省没有形成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目前还仅是物资的流通,没有形成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的统一。同时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迅速成长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

三、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的环境,不论是环渤海经济圈还是京津冀都市圈,必须依靠区位优势,找准自己的特色与定位。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河北则拥有重化工业和资源等优势。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京津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双高地。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作为传统原料重化工、农业试验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未来发展规划中要配合北京、天津地区建设,打造一个全新的加工配套基地。

1.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龙头企业

河北省民营经济在“京津冀都市圈”未来发展规划中要配合北京、天津地区建设,以京津两地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为目标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同时,河北省民营经济要充分利用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并利用河北省的食品工业传统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积极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规模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2.转变增长方式,实施自主创新

引导河北省民营企业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活、效率高的优势,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其次,鼓励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再次,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最后,要鼓励创办技术研发推广机构,使民营企业成为技术研发推广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