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2:1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

滨州市是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典型地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滨州市民营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滨州市的“名片”、代名词。

一、滨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乘改革之风较早地建立和经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和初步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靠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滨州市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个体工商户7.31万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5.9%、18.2%和44.9%;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30.10万人,注册资金1244.75亿元,分别增长12.4%、10.4%和31.0%[1]。同时,滨州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大明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均是部级或者省级大型企业。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滨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综合产能,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既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和实力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等,也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外部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厄运。

二、滨州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创始人又是所有者,企业决策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以个人眼光而不是组织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而且管理者倾向于把企业当作家族财产,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和为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重业务、轻管理”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较严重,高层管理者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朋友,彼此之间为争夺企业管理权和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事件时有发生,而多数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因管理者怕管理权被放空而被辞退。

(二)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

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滨州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车间操作员工数量多,不能保证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缺乏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熟练技工和人才问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源综合利用率第、浪费现象严重、生产工艺相对落后[2](36)。

(三)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

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是由民营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多数滨州市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是民营企业多为一人所有,投资主体多以亲情为纽带,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和单一,这就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企业间资本的融合。二是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低值单一,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延伸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地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企发展体系和联合机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扩散和传播,未形成地区间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企业管理人缺乏融资贷款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部分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本身不具有融资贷款的资格;二是政府在融资贷款政策上倾向于国有企业,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如图1所示,通过对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只有0.13%的企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32.63%的企业选择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55.17%的企业采用这一渠道[3] (12)。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三、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内生价值

1.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核心人员素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针对滨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实施培训激励机制,让参与培训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安排企业家“走出去”参观典型模范企业;对新成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设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等。

2.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滨州市民营企业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淘汰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挑战的专家团体。这个专家团体要渗入到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和部门,对于企业重要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批通过,并给予他们相应特权,即有权对企业所有者说“不”,尤其是管理者所做出的带有盲目性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时,专家团体要敢于提出异议,并及时修正。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4](54)。民营企业要有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使自主创新成为民营企业自觉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由“要我创新”转变成“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2.鼓励科研走进企业。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走“官产学研资介商”相结合的科研之路,主动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让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驻入企业,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丰富的创新理论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替和创新。同时,企业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科研实验室的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向股份制企业转型。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本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滨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有投资能力、有实力的个人或团体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吸引这部分人或团体机构将自己的资金或技术投资于民营企业,那么相对封闭的民营企业就会逐步向开放式、社会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质的跨越,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构,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5](85)。

四、创造协同聚集效益

1.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将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民间投资与政府的投资项目有效对接,为企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铺平道路,在政府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庇佑下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民营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以国有企业的合作形式为依据和参考,由骨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共同开发生产技术等途径建立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形式,组建多种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营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2012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滨州传媒网,2012.

[2]冯莉.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6).

[3]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

[4]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5]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6]党正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论坛・经济宏观,2008,(4).

[7]许倩鸿.浅析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J].经济研究,2009,(32).

[8]王蕊.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9]王咏梅.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吉林省;民营企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8—2

项目支持:“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B296,也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63号。

1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现阶段运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特色化格局逐渐形成

以长春县市为例,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实体。双阳、九台的鹿,皓月的牛,野力集团的饮料,五棵树的酒,高榕的菜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化集团。市区内,以出租车民营经济为代表,实现了以中东、顺风、绿新、远东、华正、崇智、卓展、时代服饰广场、国贸商都、恒客隆等为亮点的商业企业。

以长平经济走廊为载体,四平市采取集约化经营与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式,重点建设了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加工、建材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生产基地。如范家屯“汽车配件专业镇”、郭家店“标准件专业镇”、刘房子“林果专业镇”和十家堡“酿酒专业镇”;兴建了“山门个体经营工业园区”、“辽河农业经济区”和“红嘴高科技园区”等。

1.2 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各市(州)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给予重视,并加强了从政府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各级领导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尤其以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松原和白城等市均将民营经济纳入政府的局级规划,特别是吉林市从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极大地支持。同时一些县市也设置了独立的民营企业发展机构或是设置合并机构,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引领,并且在机构中配备了专职人员便于与民营企业沟通。

1.3 积极引导,促进民营企业资产重组

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实力外,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国有企业有效部分,补充自身发展不足,找到民营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公主岭、临江、集安、大安、镇赉等县(市)的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中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以公主岭市为代表,通过兼并和产权置换,公主岭市将原有的216户公有制企业缩减到了186户民营企业。经过重组后的民营企业不但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资,而且还增长了效益,也为在岗员工谋到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2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2.1 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一般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都是来自于民间投资和原始积累,对于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民营企业都苦于贷款难,特别是与银行的沟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有着极多的限制条件,要求民营企业具有与贷款数额相等的有价证券作抵押。这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民营企业短期内达到了银行的硬件要求,银行也不愿批复贷款。无独有偶,辽源市明生园艺厂是经营香菇出口的民营企业,其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发展潜力很好,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申请货款35万元,但银行要50万元的地皮和5万元的定期存折作抵钾,使贷款者感到无路可走。各种迹象表明,资金不足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产品因缺乏资金的投入而搁浅。

2.2 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尽量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力求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但是由于现阶段吉林省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健全,没能形成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导致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抗衡。在项目审批、场地安排、土地征用、资源供给、出口贸易等方面民营企业都面临手续难办的困难。另外,在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很多民营企业挂靠在国营、集体企业下,将一些非法经营合法化,扰乱市场秩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壮大。

2.3 家族化管理存在管理缺陷

民营企业的特殊创业体和原始积累决定了其经营模式的特殊形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密不可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家族化模式严重。吉林省民营企业也不无例外,家族式的“夫妻店”、“父子店”为数不少。从企业管理模式上来分析,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优点,权责统一,自主管理,效率较高。当然,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弊端更为突显,经营者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品牌建设、信息收集等方面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主要表现在: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且多以人治为主,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制约。出现了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不能适应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2.4 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会面临资金、项目等诸多问题,但是人才缺乏却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显示出用人机制的优越性,对各类人才可以采取具有诱惑力的条件网络,但是人才的流失却成为当下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以吉林省民营企业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决策者过多,专业人员过少,员工多,技术人员少,人才流动比率过大,“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受着人才缺乏痛苦的同时,还要对新引进的人才存在戒备心理,防止人才在同行企业间的无序流动泄露企业机密。这种人才引进与民营企业经营间的矛盾也成为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给予民营企业资金上的帮助。同时,增强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信贷投放实力,提高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比率,使其与民营经济所占全省GDP的比重相匹配,引导各商业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开设绿色通道,为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3.2 扶持龙头企业,夯实中坚力量

对于一些在行业内、区域内具有高成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应加大对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服务和市场等各相关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促使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并将其做强、做大,通过后期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带动整个行业和区域的发展,扩充地区性优势。推动全胜的民营经济实现整体跨越。

3.3 加快产业集聚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拉伸、延长企业的产业链条,推进民营企业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将产业细分和专业化。根据地区优势,设置专业园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街,通过鼓励分散一些企业的配套零件,着力发展下游产品,分工协作,这样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和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业大规模”的集群优势。

3.4 加强企业管理,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经营转换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力、劳动、财务、资金、物资、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素质,抓好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应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采用引进、“客座式”聘用、培养等多种形式,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3.5 加大扶持力度,促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发展;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01-03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民营企业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壮大。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与企业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也逐步成为兰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全市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单位分布情况

目前兰州市共有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32603个,其中内资企业32346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2户,外商投资企业145户。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6313个,占全部企业数19.36%;集体企业2413个,占全部企业数7.4%;股份合作企业383个,占全部企业数1.19%;联营企业134个,占全部企业数0.41%;有限责任公司4063个,占全部企业数12.46%;股份有限公司1499个,占全部企业数4.6%;私营企业14430个,占全部企业数44.26%;其他企业3368个,占全部企业数10.33%。

1.2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一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蔬菜、奶牛、花卉、百合、洋芋、啤酒大麦、瓜果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连接基地和农户,辐射开拓市场的发展格局。以庄园、雪顿为依托的奶牛养殖基地,以各类保鲜库为依托的蔬菜基地,以正大公司、润通猪场为依托的养猪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2011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8户。二是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农民收入近两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拉动。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52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26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32%,比上年同期增长18.7%。

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总计343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342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0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家48户,集体企业28户,股份制企业211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户,其他经济类型37户。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从所有制形式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6.5亿元,同比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4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1亿元,同比增长1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0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59.3亿元,同比增长14.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

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元化。伴随投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活跃,对促进全市投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0.57亿元,同比增长57.21%。其中内资企业完成投资838.82亿元,增长42.23%;港澳成投资16.28亿元,增长343.45%;外商企业完成投资13.53亿元,同比下降10%。在内资投资中:国有企业完成投资381.51亿元,同比增长27.9%;集体企业完成投资24.99亿元,同比增长30.35%;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248.22亿元,同比增长71.29%;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75.66亿元,同比增长90.29%;私营企业完成投资89.72亿元,同比增长25.24%。

2 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各项成本不断上涨,企业负担日益加重

据国家统计结果显示,在外部环境不太有利的形势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中,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税负过高,这三座大山是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负担。第一,兰州市民营企业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感知,不同行业各有不同。通过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主将劳动力成本上升归为以下三个方面: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国家对工人福利的保护力度加强,工人福利意识提升;企业在基本薪酬外支出的员工关联成本也在显著提高。第二,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民营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更是一路猛涨,让很多民营企业措手不及。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更愿意将土地拨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的做法令许多民营企业主不满。民营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也面临投资强度的限制,土地制约已成为它们继续发展做大的瓶颈。第三,许多民营企业反映,税费负担过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真正得到的实惠较少,对于税费负担对企业经营所形成的压力,民营企业感受趋于强烈,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当前的税费负担已经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2.2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兰州市非公有制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低;初级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能力弱;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各县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集中度不高等。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相比较,近年来兰州民营经济占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高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第二产业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然表明,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较大幅度地弱于第二产业。国民经济“粘合剂”的功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不协调,缺乏良性互动和有机联系的机制,没有充分有效地衔接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低端化严重,民营经济的产业梯级结构发展不足,这显然与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趋势的客观经济规律相背离,势必阻碍第一层次向第二、三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梯次推进和叠进发展。同时,也说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低层次结构特征与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并存,大大降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2.3 由于体制,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极大制约了民营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虽然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融资、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措施不到位,市场交往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等问题。目前我市只有少数企业认为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这些企业主要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反映,从未享受甚至并不知道这些支持政策。对于政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地方怎么落实到位,很多时候制定政策受体制与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国家与地方出台的政策因为各种原因,到一些具体的企业根本落实不了。总结政策落实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政策的操作性不强,在很多民营企业看来,政府提供支持有非常多的前提条件,这使民营企业争取扶持的成功率变得很低。另一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支持的标准不清晰,而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实际作用的发挥。

2.4 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民营企业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缺乏引进人才的长远发展规划,加之人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职工队伍结构大都是家族、亲缘制的结构,致使多数企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薄弱;民营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薄弱,仍然习惯于传统管理、家长式的领导,造成了能人难成“才”、人才流失的现象。兰州很多民营企业往往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并未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业主凭自己个人喜好来聘用熟悉的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招聘方法;公司职能部门各岗位的岗位职责不够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3 加快兰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兰州市贯彻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非公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将使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资源以更大的规模流动,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

3.1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本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在重视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同时,重点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诚信型政府。一是把民营经济发展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明确近期和长远目标,搞好科学的宏观指导,建立起宏观上管理、微观上服务的协调服务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制歧视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思维;二是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向西部倾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黄帝陵二期工程建设机遇,不断加大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重点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违反政策和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各种收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实行“一条龙”限时跟踪服务,形成公正、简捷、高效的办事机制;四是重视协调、培训、市场营销、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民营企业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3.2 实施民营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方面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延伸集群内的产业链,增强集群的链条型对外竞争优势;促进同行业集群向多行业综合型集群过渡。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和初级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侧重于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的纵向联系,形成以产品差别化、多样化和企业充分竞争又广泛协作为主要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另一方面重视依托大企业和外商投资的大项目,努力吸引具有产业带动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以及配套协作功能较强的项目进入集群区,积极为这些项目提供配套条件,使大企业既能带动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又能与其他大企业之间形成以整个城市为集群区的网络结构。因此,兰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兰州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又要不断加强企业间的关联度,产业间的相互关联,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3 大力发展科技兴企,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进一步增强兰州市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政府和政策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鼓励和支持,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而企业自身通过从制度、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兰州创新型产业功能区。建设创新型产业不宜在城市的各个城乡空间平均推进,必须利用城市内部产业集聚水平、科技力量分布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建立若干个创新功能区。如城区东部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安宁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秦王川科技产业示范创新基地、榆中和平产业创新园等,通过产业功能区的引擎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综合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经济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关华,张增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约束及创新路径

[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2).

[2] 谢忠,章丽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河南;民营企业;现状

1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发展到249.3万家,新增32.9万家,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被徐光春书记称为稳占“半壁江山”;实交税金475亿元,增长43.4%;实现出口25.06亿美元,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从业人员达到了1649.2万人。

1.2 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大大拓宽,并进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

1.3 组织形式更趋合理化,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截至2006年底,全省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24878户,管理方式由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另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区域经济,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1.4 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促进其顺利转型。民营企业纳税额逐年上升,一些县、区民营企业纳税额已占所在地区财政收入的30%以上,巩义、偃师、郾城、长葛、长垣等市县高达60%以上。另外,民营企业不仅在参于国有企业改革时在职工安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2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2 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者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投机钻营者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2.3 盛行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始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

2.4 融资渠道不规范、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融资十分困难。虽然这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民营企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2.5 市场行为不规范

存在相当多的违反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现象,存在一些“官商一体”现象。民营企业存在较多的偷漏税、拖欠工人工资和任意增加劳动时间、假冒他人商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个体、民营企业借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以获取不正当的资源,求得政府支持,低价攫取国有资产并进行欺诈性财产转移,从而得到暴利。

2.6 企业文化内涵低

河南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仍处在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内涵低:其一是漠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其二是企业文化定位模糊;三是对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不够,缺乏个性;其四是文化培育程度肤浅,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虽然形式上挺热闹,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2.7 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3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 政府政策及服务方面因素

(1)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限制仍制约着民营投资领域的拓展。民营经济在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方面仍受到歧视,例如一些领域已允许或鼓励外资进入,却限制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在税收、信贷、专项投资和工程投标等方面,民营企业基本享受不上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这就使得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2)政府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发展受政府方面制约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和市场准入难两方面,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仅河南省省直部门的审批事项就达2706项,个别部门竟达300多项;收费压力巨大,一些地方把利用权力创收牟利作为监管的主要目的,以至出现费明显大于税,企业不堪重负的现象;另外,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还明显参与不够,例如政府组织的重大庆典、重大外事活动、重大招商等政府活动都要邀请国企领导,但很少组织民营企业参加。

3.2 行业规范及社会支持因素

(1)行业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散,行业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另外河南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亟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融资环境恶劣。目前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分析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对小额、分散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金融需求不屑一顾;其二是民营企业自身融资特点决定了融资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民营企业普遍成立时间比较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难以对其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其三是我省在产业进入方面设置的高门槛甚至行政性不允许进入的约束,对我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完全是典型的制度歧视。

(3)制度性缺失。我省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失的不确定因素,给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一是信用制度缺失。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意识;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信用信息的公开制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采集制度;其二是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我省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财产关系还未完全理顺,财产的保障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整个社会的财产意识和履约意识也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相反在经济生活中无信用规则约束、失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信用链条不能连接整个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3.3 企业自身因素

(1)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家族式粗放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软环境”差。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高素质的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种种困难,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由于我省传统的管理文化在分析事物时注重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重“人治”而轻“法制”,因此企业缺乏保证企业进行有效的计划、决策、人事、财务等活动而相应设置的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保证企业活动有效运行的制度,企业运行的随意性较大。此外,我省民营企业家是在我省经济处于转型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正规的科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增加员工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侵害员工利益的现象,员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缺乏保障,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企业不尊重员工,动辄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3)缺乏战略性人才观。有关调查表明,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是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许多民营企业苦心经营许多年,但最后还是没有长大反而逐渐衰弱,与其没有很好地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有很大关系。一些民营企业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他们喜欢用家长式的面目出现在员工面前,喜欢专制性的管理作风,发号施令。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只局限于口头,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重使用轻培养,重指挥轻沟通,重家族成员轻外来人员的倾向还比较严重。他们经常忽视员工尤其是知识性员工的思想情感、社会交往、个人成就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情况下严重压抑了高素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企业经营以重创。

参考文献

[1]张瑞红,李浩.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7).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同城快递;快递市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一家快递企业于1979年诞生以后,中国的快递市场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物流产业和现代流通方式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中国进入WTO后,服务领域更加开放,快递市场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快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亿,且每年还在以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国际快递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民营快递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巨头的双方逐鹿之下,中国的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对目前中国的快递市场现状以及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看,民营快递企业在同城快递服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这一块领域应当是民营快递企业目前发展的重点。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做大做强,将成为众多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中国快递市场的现状

(一)中国快递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家快递企业人诞生在1969年的美国,10年之后,中国于1979年引入快递这样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自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经济从此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正是从中国经济的政策变化中,国际资本窥见了快递业的巨大商机。1979年6月,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率先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签订了第一个快件协议。随后,其他国际跨国快递巨头也先后以相同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1985年,中国邮政成立了经营速递业务的企业--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直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EMS几乎是国内快递业务的唯一经营者。但是,邮政的特快专递服务,由于其价格偏高、服务网络有限和运营体制不够灵活,难以完全承担特快专递服务的全部业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营快递业营运而生。民营企业提供了企业迫切需要而EMS却难以满足的更高要求的服务,因而在短时间里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市场地位日益巩固,已经成为中国快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快递市场的主体结构

从1979年中国引进快递服务起,快递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市场板块和三大市场主体。三大市场板块即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同城快递。三大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约两万家。根据国际货代协会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底经国务院授权、商务部依法批准成立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10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导者为EMS。非邮政的国有运输企业如中国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扬子江快运航空公司等以及部分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也是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民营快递公司主要有宅急送、申通、顺丰速运、小红马等,数量最多,约占国内快递企业总数的95%左右。

(三)三大主体的市场地位

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中占据主要份额的是敦豪、联合包裹、天地及联邦快递这四大国际快递公司,目前占据70%以上的份额。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EMS)是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的主导者。2004年该公司业务量达2亿件,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70%左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而民营企业在同城快递市场占主要份额,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

(四)三大主体的政策待遇

邮政速递附属于中国邮政,能享受到与邮政同等的国家优惠政策。其他国有快递如中国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有限公司等分别民航总局、铁道部等,也能依靠主管部门争取到一些政策优惠。国际四大快递公司依据国务院规定和中国加入WTO承诺,在经营国际业务方面可以正常运作。而民营快递公司,基本上没有政策优惠,未能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甚至连合法经营权都得不到保障。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从邮政得到委托才能合法经营。

三、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改进,而且在企业外部面临着外资快递的冲击和邮政快递的排斥。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资金不足

物流快递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 FedEx、UPS、DHL 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十万、二十万的投入,一些小企业可能更小。民营快递企业资金不足导致技术装备和设施落后,运输工具转载率、装卸设备荷载率及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以及快件的自动分拣率都较低。同时,资金不足是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形成遍布全国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的主要原因。

2.管理水平低下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处在创立或成长期,资金和企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导致企业没能力雇用较为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企业创立者组成,并负责企业全部的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势必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就是管理水平低下的体现。大部分中小民营快递没有统一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快递信息的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全程在线跟踪和随时解答顾客查询等,信息管理水平和处理手段落后。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创立期一般只雇用几十个甚至十多个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他们只负责邮件的接收和递送。多数企业又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致使员工专业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差。这些员工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表现得消极懒散以及对工作的不负责,使得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另外,民营快递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然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快递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手段之一,甚至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丢件、盗件、抢件、迟到和快件损坏导致民营快递频繁遭到投诉,而这类工作失误有8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职业道德水准不高造成的。

(二)企业外部出现的新问题

中国快递市场现已全面放开,国际快递巨头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投资,加紧开发国内市场。如,TNT 计划在未来10 年内增加上亿美元投资,准备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在中国二、三级城市建设自己的国内快递网络; DHL 打算在现有50个网点的基础上再设立10 家分公司;UPS 将与中外运在21个城市实行制合作;FedEx 也在190个城市设立网点,并计划5 年内新增100个城市分支机构。

今年1 月5 日《邮政法》修改稿“第七稿“,加大了民营快递经营的难度:从事跨省业务的快递企业其注册资金要求达到100万;350克以下的信件(包括商业信函)作为邮政企业专营; 非邮政企业从事信件、包裹等业务,需要取得邮政监管机构的许可。现虽非定稿,但已明显给民营快递增加了压力。

四、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小民营快递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成为战略实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合理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只有坚持服务目标市场,不盲目多元经营,才能做到优势集中。然后再根据市场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一)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主战场--同城快递市场

上文已经提到,快递业务三个细分市场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市场对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不同。下面就对三个市场板块逐一进行分析,并得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所能享有优势地位的市场板块。

1.国际快递

国际快递业务是资本、技术和知识最为密集的业务,因而也是利润最高的业务,被喻为高端业务。国际快递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足够的航空和地面运输能力、枢纽中心和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投递网络、先进的信息跟踪和控制技术。由于进入该业务领域的门槛高,民营快递企业一般难以进入。事实上,国际速递服务提供商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到目前为止,经营国际业务的主要是167家国际货代企业和他们在国内的362家分支机构,以及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中国民航快递有限公司和大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国际航空货运有限公司等中国国内企业。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并为形成自己的航空运力和国际投递网络,要打入国际快递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国内(异地)快递

国内(异地)快递业务主要是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快递业务。这项业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市场,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域。80%以上的国内异地快递业务都集中在这三大经济区域。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80%以上的快递业务是国内异地快递业务,2004年该公司业务量已经达到两亿件,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70%左右,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首先来自政府的信誉,其次来自邮政在国内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受技术装备和网络的限制,想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有困难的。

3.同城快递

国内同城市场扩张十分迅速,但国际速递企业甚至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都很难在这个市场立足,中国邮政EMS也只能更多地靠机构客户来维持业务的增长。这是由同城业务性质以及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同城快递业务具有较低的市场进入门槛。与国际快递和国内异地快递业务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既不需要发达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高端的信息监控技术,网络营运和管理技术也不复杂,较低的技术含量导致较低的进入门槛,这决定了大量刚进入快递业务的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抢占这一领域并迅速获取第一笔利润。不少现在颇具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都有过在夹缝里“觅食”的经历。

其次,与EMS比较,民营速递的优势是灵活、快速、价廉、优质,这决定了其在同城快递业务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一是灵活。民营快递对包装的要求不严格,随叫随到,价格灵活,取送件时间也灵活等。二是快速。从速度上看,民营快递企业比EMS快约50%。三是价廉。成本决定价格,从经营成本上来说,民营快递公司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少小型快递公司内,一两个管理人员、三四部电话、其余就是临时雇工,送一件提成3元左右,因此成本很低,其收费是根据路程远近决定,如在长三角区域内或珠三角区域内基本价格只在6至8元之间。而EMS内部人、车都臃肿,还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甚至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等。人多,包袱重,价格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标准基本资费不论远近长期统一为22元。四是优质。民营快递在业务方面具有EMS所没有的主动性。民营快递实行门到门服务,手对手交接,上门收件送件,对大客户还可派驻专人到客户处提供收发快件服务。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大企业和银行成了民营快递公司的常年客户。而邮政特快专递却是坐在家里守株待兔,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从自己的地盘上抢走业务。

基于对各个市场的分析以及对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特点的考虑,同城快递业务很适合中小企业运作,这就保证了中小型公司刚起步时的“口粮“。中国的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目前的主战场应该是同城快递市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

同城快递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快,相对于其它行业,操作上技术含量不高,只需实务经验,而且资本要求也较低,这使得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较低的进入门槛意味着高度分散、高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良莠不齐、市场混乱“可以准确形容目前快递业的现状。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这是目前中国快递市场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近年来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价格迅速下降,近两年价格降幅达到了40%。不久的将来,中小民营企业不仅要跟同类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还要和外资企业竞争。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应该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之前,在同城市场中脱颖而出,占领同城市场。而快递行业的竞争最终也将体现在品牌、服务、网点和人才这四个方面。下面将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分别对此进行分析。

1.树立品牌

对企业进行定位与包装,逐步形成知名品牌是快递企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的关键所在。根据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拥有大量原子型企业的市场中,单一的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民营快递公司要取得竞争优势地位,靠价格战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靠差异化竞争战略,做出自己的品牌,让顾客在同等的价格水平享受不同于其它快递公司的服务。目前中国快递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快递企业为上海申通和深圳顺丰速运公司。当它们1993年反别在浙江和深圳起家时,也是不知名的小企业,但它们十分注重品牌的经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民营快递企业中的佼佼者。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品牌树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整合资源,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如在速度或售后服务方面形成独有的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品牌,在众多类似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逐渐做大做强,否则就会面临新一轮洗牌的危险。

2.优化服务

企业的品牌不是靠外在的宣传就能够维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内在实力的支撑,这就需要企业提升服务质量。速度快、服务好、时效性是快递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作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的优势,提供快速、准确、安全的服务。

(1)民营快递必须在“快” 字上做文章,只有投递得快,快件才会增值,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增加。如宅急送的核心产品“2D10”和“2D17”。所谓2D10是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上午10点钱送货到门,即“开门见货”,保证客户上班就能收到货。2D17是指当天下午5点上门收货,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送货到门。宅急送这样的核心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速度要求。

(2)适当延长服务的时间以满足一些特殊顾客的需求。很多私营企业上班时间不固定,他们希望客户一个电话,就能派服务人员上门取件,并保证按时送达收件人手中。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快递企业最好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但这项服务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所增加的业务收益量甚至可能难以弥补企业额外付出的成本,所以快递公司在提供这项服务时要谨慎。但灵活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服务时间上具竞争力,可以与这些公司进行协商,适当地延长服务时间,以争取更多的顾客源,同时通过差异化服务,扩大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树立品牌。此外,提供延伸服务,如快件的安全性包装、代办商务手续等。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业务量,而且可以为不同的顾客提供别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业务操作及管理要标准化、程序化、电脑化。如取送件礼仪语言表达要标准;使用统一的、符合法律规范的委托合同文本;制订科学的内部财务结算标准和分拣程序标准;实现计算机辅助快件查询系统或网上查询系统。对于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而言,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可能不大现实,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特别是随着外资快递企业的纷纷进入,国内中小民营快递公司要在竞争中生存,必然要技术装备和设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提升员工素质

虽然不同的公司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但是离开公司员工,任何公司的核心能力都是枉然。因为核心能力蕴藏于员工个体中,依靠员工来执行。国际速递公司早就认识到,速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速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速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一直把提高速递人员的素质看得格外重要,每年对员工的培训投入都在成倍增加,员工的培训从品德、仪表到对客户说话的语气,甚至走路速度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所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训员工可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还可以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物质适度奖励或升职;对于收到投诉的员工,则要严肃处理。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依法办事,规范快件经营行为。特别是在邮品与物品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要在运单上向客户说明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以履行经营者的告知义务,避免因文件、资料 汇票、报关单、现金丢失等引起的法律诉讼和违规罚款,开通客户服务热线以及建立投诉处理和赔偿标准。

4.加强网点建设

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不但位于业务量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而且近年来,DHL、TNT、UPS、FedEx等分公司和点已开始从沿海伸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这对其品牌和服务营销至关重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速递巨头,DHL和中方合作伙伴中外运所共同组建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成为国内拥有速递服务网络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这样广阔的服务网点成了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快速逾越的屏障。对国际速递巨头来说,中国国内的网络建设是他们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对于大量中小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扩大网点数量是做大做强企业所必经的环节。在企业发展前期,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个同城市场,并逐步扩建网点,不能始终局限于一两个城市的同城快递业务,更不能一窝蜂地挤在一些大城市,要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程度,拓展业务规模,并为后期开展国内异地快递和国际快递做准备。

5.走合作化道路

我国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分散在各个城市,资金少,规模较小。这些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只能把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城市,主攻同城市场业务。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要增加业务量、拓展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扩大又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资金和经营规模。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是两个相互促进的,企业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积累了扩大企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和企业经营经验等要素,而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为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奠定基础。在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走合作化的道路,如服务,可以使小规模企业达到只有那些大规模企业才能达到的市场规模。企业间的合作经营既扩大了企业的业务总量,也扩大了被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为企业进入该城市的快递市场做好了前期的宣传准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局限,必将会在未来的物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灯明:《快递争霸战》,东方出版社,2005

[2] 兰洪杰:《物流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锐智:《联邦快递非常攻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4] 谢常实:《使命必达:联邦快递的管理真经》,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6)

论文摘 要:中国民营外贸企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开放,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力量。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而指出存在于我国民因企业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一直有生力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多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包括机电、建材、轻工、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多种行业,尤其在服装、食品、饮料、医药、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产品出口中,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为国家外贸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对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也大有裨益。

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外贸企业曾一统天下,但1978年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少量直接出口,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众多对外贸易额连年攀升,民营企业成为了我过对外贸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事实上,近10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年均增长高达75%,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1%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外贸企业在几年内迅速渗透到了外贸经济结构之中,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民营外贸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成为其实现迅速扩充的有利条件。同时,规模企业对外贸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通过调查显示,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地区,规模民营外贸企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民营外贸企业成为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企业改制也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管理与家族模式并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民营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逐步摆脱粗放管理,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与制度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相继出台,特别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民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发面:

第一,数量和规模方面: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增长16.5%;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城镇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67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

第二,利润和税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50.9%。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1.5亿元,同比增长36.5%;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同比增长24.2%。

第三,吸收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2007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7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1.1亿多人。

第四,自身素质方面: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党建与工会建设进一步发展,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上市加快;劳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观,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2005年新增近610万人。

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依靠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属于典型的传统企业性质,管理体质和治理结构很难给企业创新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微观制度基础。在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从总体上看,生产出口产品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因为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需求旺盛的短缺经济时期,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中生长起来的,起步低、行为不规范便成为了其突出问题。而且,我国的民营经济仍以无核心原子型企业为主导,以“小而散”的产业组织为主要特征。当前,有90%左右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国家规定获取进出口权的要求。以我国民营企业中占主体的私营企业为例,国家规定私营企业要获得进出口权,其注册资本必须在850万元以上,而且就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而言,其产品出口覆盖面也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的过分依赖,大大降低了我国外贸风险抵御能力。另外,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不搞,附加值偏低,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分缺乏,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口一些高技术产品外,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为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

2.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束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先,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是依靠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有着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的民营企业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很难使民营企业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即使有大规模的跳跃式的发展商机,作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遗憾地放弃大好的机会。最终,这些民营企业投资者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个人,或者借高利贷来进行投资,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融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

3.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正如福州一家民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所说的那样:“2007年,公司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涨幅达20%至30%,由于涨速过快,虽然每次谈好的国外订单价格都略有上涨,但还是赶不上原材料和成本的上涨速度,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白忙一场。”相信遭遇这种尴尬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民企不在少数,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外,能源和交通运输紧张和价格上升、环保准入条件的不断提升、出口退税取消或者降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都直接或间接加大了成本。

4.家族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这种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一旦企业发展了,弊端就十分明显。家族化经营的通常做法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而继续采取家族化经营时,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往往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会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阻碍选能用贤。现代企业理论已经证明,尽管家族治理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着其它治理结构所无法比拟的制度比较优势,但总体而言,这一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交易半径的扩展而不断内生出一些与现代企业经营所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制约民营企业对社会管理资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大必散”的一个重要制度根源。

三、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职能,对外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积极维护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帮助企业规避外贸风险。在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发生贸易纠纷或在国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政府应该给企业提供帮助,甚至可以参与与对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谈判,从而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2.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改进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的出口。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商品,政府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去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政府还应该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给出口企业提供支持,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行为。

3.规范法制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商会、行会等中介组织对民营企业的行业规范与服务,使商会从以行政指导为主转向以服务协调为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外部联系的纽带。各商会应积极促进我国的企业和海外企业的交流,推动私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并能够为众多企业争取整体的市场利益。另外,各地方以产品为基础组建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在产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也应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2.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施品牌战略,尤其要过“质量关”,追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企业要多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要在产品的功能、包装、款式、运送、安装、维修等十多个要素中都要下功夫,缺少或忽视任何都一个都会影响品牌形象。只要树立品牌战略观念,时刻不忘创品牌、保品牌,从小的地方做起,即使是小规模民营企业,也照样有机会成长起来并参与国际竞争,

3.注重多方面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规则,对于参与对外贸易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条发展之道。民营企业由国内走到国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对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用人机制、技术结构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创新之路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品牌形象,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的空间。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其技术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而要“内外兼修”,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的协调与交流,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装备建设 军民融合 军品市场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曾经被视为“禁地”的军品生产正越来越多地贴上了民企制造的标签。但是,由于在装备采购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导致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真正实现民营企业进得来、用得好、管得住,把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从主要依靠国防科技工业部门逐步过渡到建立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业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装备建设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一、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进展

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同年,原信息产业部下发的《民营企业申请纳入军工电子行业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政策。2007年2月原国防科工委下发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军工企业改制、两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并提出了对其参与国防建设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据统计,从2005年起,第二炮兵在全国确定的近400家可承担装备或配件研制生产的单位中,有近五分之一是民营企业。国防部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国已有400多家高科技民营企业获得我军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或通过初审,加盟我军装备研发,成为推动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随着众多民营企业的加盟,目前全军装备竞争性采购项目已占全部采购项目的25%,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范围,也逐渐从元器件、零部件向整机、主机拓展,由生产阶段向科研、维修保障阶段延伸。

二、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虽然已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军品市场,但所占比例还很低。进入军品市场的民营单位,在任务来源上,主要途径还是通过熟人关系等非正常渠道;在管理、质量控制、经费渠道上,还主要依托现有军工单位;在条件建设上,还主要通过自筹建设或租赁军工单位已有条件;在武器装备复杂程度上,承担任务大多是配套产品、部件、元器件等一些军选民用产品。总的来看,民营企业为装备建设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还没有形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良好环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障碍

部分装备采购部门和装备总承单位抱着“军工老大”的思想,认为民营企业一般是“小作坊”,对民营企业承担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心存疑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民营企业质量意识薄弱,把不合格产品交付军队;在装备市场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装备市场秩序;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出了问题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和协调;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淘汰等变化快,难以保证对军方的稳定供货和服务保障;民营企业保密意识淡薄等。另外,民营企业缺乏国防意识和研制武器装备的经验,对于装备生产中的一些内在规律和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如果没有丰厚的回报或必要的补偿机制,很难有积极性去承担军品任务。

2、进入、退出门槛高

按照现行管理体制,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必须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军品科研生产许可审查、总装备部的合格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新时代公司的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保密局的保密体系认证等环节,管理多头、程序复杂,门槛较高。另外,武器装备生产遵循军用规范和标准,长期按照商业规范和标准运作的民营企业要进入军品市场,必须对生产设备、人员、管理等进行相应的改进或改造。国防研发投资规模大、研发周期长,研发成功可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若研发失败或技术成果不能立即实现产业化,将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的回报将许多民营企业挡在了军品市场的大门之外。同时,目前我国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后的退出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只强调民营企业在项目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将被追究责任。这是强制民营企业退出国防工业的规定,但民营企业可否自行退出以及退出应该执行哪些程序,还依然不见答案。由于民营企业在参与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中,可能接触到大量军方的技术资料、保密数据和军事秘密,如何进行妥善处理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未纳入参加装备科研生产招投标企业的范围,不仅对允许进入的行业和允许生产的装备及其生产程序、质量标准缺乏了解,而且无法掌握军品供求情况。民营企业参与装备科研生产,主要靠原军工背景及其他熟人的社会关系,这种信息渠道极不规范,也难以持久。我国现行的国防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出于保密安全性等原因,暂时无法对民营企业提供查阅,民营企业要预研的项目可能已经存在,如陕西天和实业集团自筹资金研制出便携式地空导弹射击指挥系统,但总装已安排类似研制项目并已定型。同时,由于军地信息交流机制的欠缺,军品的采购方和科研方也不能去全面了解哪些民营企业拥有其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军方对民营企业的优势资源也不了解。可以说,军地双向信息不畅,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最大障碍。

4、市场竞争不平等

一是享受不到国家的国防投资,即国防技术改造费和科研生产条件保障费。二是享受不了国家税收优惠。国防产业税收政策中,通常以“隶属关系”或“出身”来确定是否免税。尽管一些民企事实上已经承担了部分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但土地税、流转税和增值税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减免。三是装备定价采用“低利免税”政策,装备价格通过审价确定,成本加上5%的利润构成,对民营企业是不利的。四是军品科研生产招投标操作程序不规范,民营企业常常被各种因素排除在投标单位之外。“军口”系统内多年积累形成的人际关系使得在招标时存在“法”大不过“情”的情况。如2006年为某型装备配套的飞机用钢丝绳招标,中标单位为从未做过该项目的军工企业,而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某民企公司却竞标失利。四是评价标准不完善。对于装备研制生产单位的选择主要是通过设备、厂房、人员等有形资产来衡量,忽视了民营企业在研制高新技术、开发高性能产品方面的机制优势,缺乏对高新技术装备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形资产的评价。

三、推进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措施建议

当前,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装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只有进一步扫清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各种壁垒和障碍,才能形成民营企业为装备建设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更广范围、更高程度上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实现装备建设的更快发展。

1、提高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并不必然对国防建设和国防安全构成影响。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参加装备研制生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有很高比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达到90%以上。而目前我国民用工业企业只占10%~20%,民营企业的比例更加微乎其微。其次,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并非要降低和排斥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和地位。就技术水平而言,在主战装备的研制生产、总体安装调试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现有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占绝对优势,民营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一些属于配套、原材料的高技术领域,如信息安全、电子、红外光电技术、新材料、工艺、能源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民营企业完全可以起到补充、完善、促进和提高作用。最后,民营企业进入装备市场,有利于促进装备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可以为装备市场注入更多的竞争力量,促进传统国防生产部门观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改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大大压缩专业军工的规模,减轻政府对军工生产进行扶持的负担;提高国民经济的军事生产含量,增强军工生产的动员基础。因此,必须把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转贴于

2、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作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关键环节,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的制度设计非常重要,要根据武器装备重要程度的不同有区别地选择资格审查的内容。对于承担武器装备的总体、关键分系统等涉密程度较高,技术要求复杂,对武器装备战技指标起关键作用,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或产品研制生产任务,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把关。而对于承担元器件、零备件等一般性任务,应放松对进入军品市场的管制,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融合式发展项目建设和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装备研制生产任务,至少应选择两家民营企业承制单位,对其承担的装备研制生产任务进行备份,并加强对民营企业承担装备任务过程的控制。承担重要任务的民营企业要派驻军代表严格管理,不允许其自由退出军品市场。在调整进入门槛的同时,也要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对于进入军品市场的民营企业按照合格厂商名目动态管理的要求,建立淘汰机制。民营企业退出管理要着重考虑剥离涉及军工核心技术的部分,可由同行业的军工企业收购后进行管理,保证军工技术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等有效手段促进装备研制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3、建立装备采购和优势民品信息互通机制

建立军民双向信息沟通渠道,是民营企业为装备建设服务的关键。首先要构建军民信息交流平台和军品需求信息机制。政府和军方应加强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加速建立和不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库,为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提供及时和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应及时国内国际军事发展动态、国防科技和装备发展趋势,以及装备科研生产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政策、装备进出口和军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民营企业进行装备科研生产提供信息帮助。民营企业可以以商会或协会的形式,将民营企业的优势技术和先进产品及时出来,立足军方需要定期专业配套目录、行业标准等公共信息,同时向潜在用户提供有关企业能力方面的信息,为装备采购单位和装备研制总承单位招投标范围的确定提供参考和依据。另外,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科学管理。军方具有军民通用性的信息和民营企业的一般产品和技术介绍的信息,可以对外公开;具有一定保密性的信息,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而核心机密和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只能在少数核心部门内。

4、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实施“军标体系瘦身计划”,实现技术标准上的军民融合。凡是民用标准能满足军事要求的应尽量直接采用,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品标准代替军用标准的,应采用民用标准,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其次,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国家应对凡是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企业都按照产品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解决民参军产品长期售后服务难题。再次,设立国防科研配套资金,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军民融合项目,可采取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确保相关主体参与装备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对军品市场的监管,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打破以前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军品市场的做法,树立通过法律手段管理的观念。在军品采办领域,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质量第一的原则,实行规范化的军品招投标制度。在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将质量要求、研制生产进度、各种成本、酬金、奖励、补偿、市场行情变化等涉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款的形式规范下来,并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交付、售后服务中严格落实,保障民营资源进入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厉从斌:第二炮兵武器装备采购向市场敞开大门[N].解放军报(第1版),2010-02-22.

[2] 李家义等: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建设的思考[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 徐莉: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制度问题和运行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