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3 10:15:41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1)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创新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是近几年高等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性思维理论体系中的重心。在本文中我们阐述了如下几种观点,其中有的观点是我们及团队中其他教师观点的总结,有的是国内著名学者(东南大学数学系朱道远教授等)的观点,在这里又作了进一步的突出和强调。既然谈创新性思维,那么就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创新”的概念。美国《创新杂志》给“创新”下的定义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其特点为:一是创新必须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二是创新需要战胜社会成见的挑战;三是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四是创新来自原动力、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五是人们可以对创新加以识别、学习和应用。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与富有冒险精神等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1]。

数学建模活动,包括其教学与竞赛,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国际数学建模比赛从1985年开始在美国举行,国内数学建模比赛从1994年正式开始。实际上,在1992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就组织并举办了我国十个城市的大学生数学模型联赛。时至今日,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数学建模活动锻炼了很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但是该活动仍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从某一方面来说也就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个是在数学建模的教赛体系中究竟应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2.数学建模教赛体系中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建模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那么在整个数学建模教与赛的体系当中,创新性思维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把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基于此问题,我们首先给出数学建模与创新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定位。

2.1数学建模与创新性思维

2.1.1数学建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性思维主要指的是运用别人不曾想到的原理或方法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创新性思维不是体现在原理或者方法本身的难度上,而是体现于如何运用原理或方法于实际问题,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比如:运用线性代数解决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问题,统计学中的极大似然估计公式及其推导,等等。数学建模应该去培养也可以去培养学生类似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不只是虚无缥缈的高深理论。我们要通过数学建模教与赛去增强学生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1.2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要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数学建模中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类问题与平时遇到的数学习题有很大差别,可以说是大型的应用型数学题。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问题,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要么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要么思路很多,不知所措。其实,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关键是要根据问题,从实际出发,把主要矛盾找出来,略去次要矛盾,根据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原理,建立模型并求解。但是,在实际解题时,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考虑条件是否合适,生搬硬套原理,勉强照搬已有方法或结论,是因为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应该使学生明白从实际出发的真正含义,要从难要求,反复讨论,反复思考验证。

2.2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就此问题,我们给出一些建议。

我们的总体观点是,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准备,既要有硬的条件,又要有软的教学环境,硬的条件指的是各种教学材料,比如合理的教学大纲,优秀的教材和案例,良好的教学设备,实力较强的教学队伍,充足的专项经费保障、网络交流平台,等等。这些硬条件尽力备齐,才有助于去顺利的开展数学建模活动[2]。软的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交流讨论,是指从微观、具象的题目入手,阐述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性思维。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明白在数学建模中创造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就能较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性思维。

2.2.1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启发式的思考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启发式的思考是创新性思维生长的土壤,许多问题是靠大胆的带有启发式的猜测来解决的。当然,仅凭猜测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根据问题具体情况,在对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胆的猜测,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2009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B题,学生运用计算机算法中的高优先权算法解决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且全国评委会委员吴孟达教授也提到了可以使用该算法,可见此算法是正确的。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要求是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而本质又往往被极具迷惑性的表象甚至假象所遮盖,要想抓住问题本质就必须揭开表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在简化问题的基础上,在简单的情况下找到问题的规律,抓住问题的本质。比如,运用模拟仿真方法对2009年B题进行优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简化问题去抓住问题的本质。

实际问题与抽象的数学问题有很大区别,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有它的特性。我们要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把握住实际问题的共性,同时对实际问题的特性要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2.2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灵活运用。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队员一般都具备大学数学的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等),甚至具备更深的数学知识,比如运筹学、模糊数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但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有效地解决数学建模比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下面通过实际举例说明。

2009年全国赛D题“110警车配置及巡逻方案”要求所指定的巡逻方案应满足警车在3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的概率为90%以上。由于多辆警车同时进行巡逻,各警车的位置也在动态变化,计算到达概率时应该考虑警车处于任意可能位置,加之各警车在3分钟之内可以到达的地点可能重复,因此上述要求似乎很难满足。但是如果采用Monte Carlo方法求警车在3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的概率就显得很容易。也可用顺序聚类算法,对地图中所给节点进行聚类,要保证每个区域在划分以后,所包含的最长路径应小于等于警车6分钟的车程。

由此可见,数学建模中所使用的知识或方法并不深奥,关键是针对题目选择适合的方法,这就对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方法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正确灵活地去运用,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2.3在数学建模中,创新性思维体现在把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简单问题。

把复杂问题简化分解也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大型复杂问题,不可能通过一种模型或一种方法就完全解决。一般的做法是用熟悉的知识去近似描述不熟悉的对象,不断地把未知问题化为一系列的已知问题,通过求解一系列的简单问题就可间接达到求解大型复杂问题的目的。此种思维方式在理工科的科研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的第四个问题要求制定疏散方案,实际上只要了解十几个居民点(堰塞湖附近是无人居住区,对这些地方的水位无需关心)最大水深、最大流量(这是产生危害的重点时刻,这时的情况可以应对,其他的时刻肯定可以应对)的情况,但这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为此需要有把一个大型复杂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技术路线。首先找起点,寻找造成十几个居民点最大水深的水的来源,源头显然是来自堰塞湖的溃口最大水流量。然后继续向下扩展得到技术路线:

溃坝最大流量水路水速各居民点处最大流量及时间地形图最大水深淹没区域疏散方案。

3.结语

除上述之外,我们在数学建模中,正确选择解题的突破口,使用直观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实际问题也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此可见,正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然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做到以上几点,把上述思想方法具体现数学建模的活动中,把它体现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当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较为正确快速地形成。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tieba.省略/f?kz=689457854,2010,2,23.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2)

化学;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4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自动长毛的鸭子”、“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气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

(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

(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

(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三、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一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氯水的成份”,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3)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除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还具有求异性、潜在性和独创性。思维既是数学的基础,又是数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校教育不只是掌握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及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创新思维,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第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第四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四个方而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也就是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只有建立了创新思维,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要具体落实到各个学科。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的学科优势,为培养创新人才多做贡献?本文作简要探讨。

二、数学能力的主要构成

瑞士心理学家魏德林曾给数学能力作了如下定义:“数学能力是理解数学的(以及类似的)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本质的能力,是学会它们,在记忆中保持和再现它们的能力,是把它们同其他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结合起来的能力,也是在解数学的(或类似的)课题时运用它们的能力。”数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数学材料形式化的能力;对数学对象、数和空间的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记忆特定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形式化的数学关系结构的能力。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新、求异。但“新”和“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知识的高度概括和广泛的迁移基础之上,需要思维校大的灵活性,需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结构的敏锐观察力,需要不断涌现活跃的灵感。我们从数学能力的组织成份上可以看到,数学能力的建立,不仅仅使学习者建立了规范的思维方法,使之成为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也能为创新思维所需要的高难度思维技巧服务,并为发展思维的灵活多变性奠定基础。

三、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材料。这些材料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通过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日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学生的思维尽管是简单的,但较少受到束缚,因此往往能表现出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我们应运用与现实生活结合最紧密、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数学材料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最初的算术运算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创新意识。但是我们在学生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尽力将其思维纳入逻辑思维轨道的了倾向,对学生的不合逻辑的奇思妙想简单地予以否定,这样,就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旱期的学生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个性特点已经发展得比较明显和突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着手研究所有学生在数学上最大限度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将数学作为筛选有能力学生的工具。创新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没有个性就谈不上“新”和“异”。应试教育用机械的分数扼杀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极其不利的。

2.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追求解题方法的新和奇,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例如,数学中的构造法解题,是体现创新思维的范例。这种方法通过构造全新的模型(如几何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等)来解决问题,将看似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运用到了解题过程中,实现了大范围的知识迁移,因此更好地体现了创新思维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更好地展示构造法的思维过程,无疑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开放性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13-01

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课堂是我们的主要授课渠道,课堂教学也就无可厚非的成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那么在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变“被动的接受”为“创造性的学习”呢?经过实践,我们清楚的指导,课堂中的教师是关键。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基础教育,而数学教育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领域。教师要致力于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更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 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民主,设置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学生只有在亲其师的情况下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宽松、和谐了,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相反,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书本的复制者,课堂的受害者,教师的傀儡!新课改呼吁还课堂给学生自己,教师必须摒弃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思路,和同学成为朋友,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任,并在老师精心营造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创新,和老师一起探索新知,讨论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辩证。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课堂真正高校,而且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具参与兴趣,思维更加活跃,甚至在其中擦出智慧的火化,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课堂中所需要的,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关键。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引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意识需要从小就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必须以基础知识为前提,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只有把知识学活了,我们的思维面才能更广,想象力才能更加丰富。

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好似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几?姐姐身高是妹妹的几分之几?妹妹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姐姐好似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

经过上述的反复练习,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的正确、灵活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

在国外,父母不会更多的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么的谦虚,总是在孩子面前夸人家的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缺乏了自信孩子自然就不敢创新,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以免出错。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首先应该给予肯定,然后再进行引导,并能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如,“这个简介很特别!你真棒!我们相信你,你一定行”等等。对于那些可以用简洁的计算方式给出答案的学生,我们不要只是用简单的对错来点评,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让他们感到成就感,并因此而传声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电视机24000台,进年头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

(24000÷4×8+24000-24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部分学生又列出以下算式:24000÷4×8÷24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讲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的1/4,一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光中呈现出探索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这样数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的让学生去接受,鼓励他们多去质疑,并敢于争论

质疑无疑是最好的探索老师,有了疑问,我们才会去想办法解释这些疑问。无论哪项科学发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大胆猜想,并质疑,然后再经过思考后带领他们去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会被启动。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不急于帮学生去解决疑难,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充分调动主动思维能力去自己解答问题,老师从旁协助。这样学生就会在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疑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于教学中学生遇到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对于那些有难度,有深度甚至凭借学生自己一己之力可能不容易解答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己讨论,老师做引导。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与转化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的内在联系比较难理解,这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高,由此推出圆柱体积公式V=sh。

5 结语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生开始,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也强,在他们的意识萌芽时就给他们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的雏形可以影响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我们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霞.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途径探析[J].科学教育,2011(2):30-31.

[2] 朱春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2011(1):14.

[3] 罗东周.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5)

一、?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勇气。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同时使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生活动。在操作时,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不但能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智力得到开发,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两个不全等的三角形,让他们动手测量,分别找出边、角的关系,再通过讨论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 营造创新环境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心中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此时,应把学生当成探索过程的主体,让他们全心投入到创造性情境中去,从而开拓他们的知识领域。例如,在讲绝对值性质教学时,要使学生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应在理解绝对值概念的基础上,首先会用语言叙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其次会用绝对值符号表示数的绝对值。如︳-5︳=5,︳0︳=0,︳8︳=8.最后归纳数的绝对值的三条性质和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的特殊性质,为了寻找绝对值的解法且用简洁、明了的式子表达出来,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索、综合归纳:如果a为实数,那么︳a︳=a(a≥0),或︳-a︳=a(a≤0),总有︳a︳≥0.

三、? 激励学生勇于质疑、探索

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培养质疑能力开始。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前、讲课过程中、课后,都应鼓励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畅述己见。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拓展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6)

一、“以趣引思”,培养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2、20、200”三个数,问:“谁能赋予下列数字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分头讨论:“200总比20和2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闷开始思考,有的跃跃欲试:“2元=20角=200分”,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最后我接着问:“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学生的创造性虽然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首先要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从低年级就要注意这一点。例如,让学生看20以内进位加法表,看看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教学口算时,让学生想出不同的口算方法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年级探索积、商的变化规律,高年级探索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等。还要适当安排一些练习题,要适当加强发散思维的练习。从低年级起就要安排一些题目,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或解答。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同一个问题。例如,“豆腐坊用50千克黄豆做20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125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开始只要求用整数计算,以后可以要求分别用小数或分数计算,还可要求用比例的相关知识来解。在较高年级,适当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有一定好处。

三、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善于思考问题就是有科学的思考方法。在日常教学中,不论是讲解应用题还是计算题,不论是讲概念还是讲法则,都要在坚持讲新知识的过程中讲思考的方法,把思路教给学生。通过思考方法,思路的传授,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现以如何教学生解下题为例,“找出一个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看谁找得快。”请找到答案又准确又快速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是从奇数里找合数快,还是从合数里找奇数快?”同学们会讲10以内的奇数是1、3、5、7、9,再去掉“1”和质数,答案就是“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老师问:“如果要求找出两个呢?”“再从20以内的奇数里接着找。”引导学生找出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思路也要尽可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学生自己去找“路”,集中同学们的智慧,交流他们的思想才能广开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表述上的训练,锻炼学生正确地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途述模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中化学;策略研究

新课改的焦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更多空间留给学生。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设实验情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欲望,将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才能更好地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中。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爆炸实验、镁条燃烧和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等。但这仅是一种稳定和本能的兴趣与好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成为主导动机,才能真正发挥调控和持久的作用。同时,化学教师讲授得准确和生动、言谈举止的幽默大方等诸多因素,在学生学习化学动机和兴趣强化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善于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很少会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由于匮乏相应训练,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养成学习惰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首先,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并能主动发现问题。其次,培养学生质疑习惯,主动寻找疑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严谨的教材论述,以及各个章节知识的交汇、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更多思索空间,而不是将简单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学生展示自我、大胆质疑环境的营造,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学生经常性地获取成功的体验。同时及时鼓励和帮助学生,使学生拥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思想。允许学生提出异议,鼓励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盲从书本、教师和权威,具有逆向思维品质。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主要以实验为主,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不但能促进学生对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的掌握,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和常规实验相比,设计探究性实验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将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课本,安排学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对一些课外知识进行适当学习和补充。通过开展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同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创新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学生的知识面和好奇心是培养良好想象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活泼生动、巧妙思维和新颖构思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可将一些妙趣横生的事例和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使学习方法更高效。通过对各领域知识的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合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源泉,更好地发挥现象力。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环节的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题能力。另外,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反思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加深理解。在创造性学习中,教师应不断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自我创新和不断反思,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形成创新、反思和探索的新的学习模式,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将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出来。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质进行了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菁菁,周素琴.演示实验巧改进化学课堂显活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袁来德.化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