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8 10:33:58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1)

在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隐藏在繁荣发展态势背后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从“e租宝事件”到部分P2P平台倒闭等问题的出现,愈发凸显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创新作为金融行业中的新兴组成部分,如果我国的监管政策处理和管控得当,互联网金融将推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助力;如果监管失控或处理不到位,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总体框架基本成型

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和新兴业态,只有制定松紧适度的监管政策,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相互支撑,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随着2015年7月18日央行、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关实施细则。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从将监管提上日程到《指导意见》发布,以及实施细则的最终落地,使得千呼万唤的指导思想和规则等都得以落实,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总体框架基本成型。 

我国金融监管创新的探索应该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坚持基层探路与顶层设计相结合,让监管跟上经济社会变化的节奏,实现市场、监管和社会的多元互动、良性促进。只有把美式的以行政监护为主、市场监管为辅,和英式的以社会创新为基础、政府监护为辅的经验吸收进来,才能实现中西结合,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中国模式。 

首先,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互动。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发端于基层探路,比如说30多年前,农村改革是从农民按手印包产到户开始,后来得到最高层认可,变成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向全国全面推广。2013年启动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以基层探路开始,得到最高层的认可,并且以《指导意见》为标志,进行系统顶层设计。然而进行了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制度就已经完备,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层探索工作。今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基层探索来丰富发展的模式和监管创新的道路。 

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际上是通过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来寻找一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创新的领域中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通过基层草根与高层设计等多方的社会力量相互结合,形成社会主体多元互动,产生良法善治,共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并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平衡的问题,是创新监管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国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金融领域中也有相应的规定和行动。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创新起步,历经产品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后,正亟待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需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的技术进行监管。 

再次,技术创新与监管创新因应。监管创新应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为前提,创新驱动既要发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如果只有技术创新那就像是一个汽车只有发动机,没有方向盘,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由制度创新来正确引导,才能保障在正确的道路上加速前行。随着今后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相继问世,监管创新就显得越发重要,监管必须跟上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的脚步,而不是用传统的监管方法,让新的产品和技术适应原来的监管模式。 

最后,法律底线与创新扩展结合。互联网金融从一开始就必须在法律框架之内发展,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诸如P2P借贷和众筹等,都完全可以适用现有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应该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底线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共识,所以互联网金融还是要遵守已有生效的法律。互联网金融能且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这个底线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从技术到产业,再到社会创新的过程,这种新的变化最后又会推动我们的制度不断推陈出新,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創新到法治变革、监管创新环环相扣,不断在进行创新链式扩张。

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创新思维

只有不断探索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模式,在创新中加强规范,在规范中支持创新,互联网金融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从观察期进入了监管期,新的监管模式需要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思维与之配套,四年前笔者曾提出十六个字新思维的建议:“软法先行,硬法托底,刚柔相济,混合为治。”已有的法律和已经生效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执行。 

软法先行与硬法托底。我国政府实行的新政,一方面倡导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优化金融环境,以底线监管为多,确定了一些领域的指引,放权的清单等。另一方面放管结合,提出一些新政策、新规范和新的思路,《指导意见》就是新政策规范,但是还没有创设新的法律。全国人大出台法律、国务院出台行政法规,需要按照程序一步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跟不上互联网发展变化的节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鼓励发展“软法”的法律观念: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企业形成产品规则、交易规则的标准流程,提炼形成行业标准、惯例和公约,行业性组织以及没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探索出台规范、准则、公约等“软法”进行尝试,经过事实验证之后再上升为法律,变成“硬法”,这样软硬结合,相互转换。让制度变革跟上创新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创新时代,必须有软法的体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提出的“软法治理”理念已经得到地方实践和认可。

    同时互联网金融要以硬法托底,金融监管以法律来保证实施,这点尤其重要,不是提倡“软法”就不要“硬法”。相反,我们认为坚持“软法先行”的前提是“硬法托底”,现在已经生效的法律必须要执行,尤其对于涉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必须严打,毫不留情,否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市场混乱,最终出现系统性风险。 

柔性监管和刚性监管。众所周知,在生产制造中“柔性制造”的理念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同样,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数据监测作出创新模式来实施辅助刚性监管的约谈,或者窗口指导等方法,都是柔性的监管方式。刚性监管是必须以行政力量,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时候才实施。而为了防止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中间增加一种协调的力量,即第三方介入的机制,由社会组织来使得市场的无形之手推动行业走向繁荣。 

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指导意见》的出台,一方面表明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是积极促进和鼓励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互联网金融需要健康发展,不能走入歧途和病态。意见出台后,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按照《指导意见》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就如何实现意见的落地先后出台实施细则,从而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机构按照《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另外,目前业内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协会、俱乐部、沙龙等,就是通过行业自律来引导整个行业习惯、形成惯例,对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也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

“监管沙盒”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未来

“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由英国首创,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在适用范围内测试,FCA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广。通过沙盒测试,一方面可以在监管机构的控制下实现小范围內的真实环境测试,在沙盒测试中,受测试者不因测试本身而丧失任何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沙盒测试可以为监管机构提供清晰的视角来看待监管规定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及时发现因限制创新而有损消费者长远利益的监管规定,并第一时间调整,真正让适度监管、包容监管等创新监管精神落地。 

国外“监管沙盒”模式的实践: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引入了监管沙盒来进行监管的探索,比如致力于打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国伦敦和新加坡,在监管金融科技的发展上推陈出新。 

中国“监管沙盒”及未来趋势: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国很早就有了同“监管沙盒”不谋而合的柔性监管思路,而且也正在实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和标准工作的启动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方面中国比欧美早了三年,又相映成趣,中英两国就监管沙盒的国际合作交流达成共识。2017年2月16日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透露,北京政府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沙盒”模式的试验,以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作为试验地。“监管沙盒”模式的试验过程中将着力打造网贷行业协会。 

北京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的示范作用可在五个方面体现:第一,组织示范,互联网金融生态中的企业应组织起来;第二,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示范出来;第三,技术是示范产业园的核心,以技术驱动进行广泛的、共同的对接和试验;第四,标准示范,通过互联网金融安全示范产业园,制订一些北京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甚至世界的标准;第五,打造一批国际顶尖、国内领先、在行业起到示范作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企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监管沙盒”,都是基于承认和顺应“变”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兼顾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而提出的监管思路,在“变”中寻求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内容和丰富内涵的经验,同时也将会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调整,这是互联网金融1.0版。今后期待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把这些经验进一步进行提升,对于顶层设计进行落地、实践,从而实现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2.0版早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是大势所趋。如何在当前的法律框架内将软法与硬法,柔性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在现代法治框架内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仍有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雪冰亦对本文有贡献)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2)

“互联网+”计划,成两化融合升级版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涌动,“21世纪不能错过互联网”。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家层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次数最多、篇幅最重,并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概念和方向。

国务院总理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集中三个段落提及互联网发展,包括在关于2014年的工作中提及“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互联网+”被普遍看作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有望成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正经由政府的强力引导辐射至行业创新驱动,成为2015年各行业的发展风向标。马化腾在《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两会提案聚焦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与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两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CEO雷军则建议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等。科技界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具体内容不同,却都暗藏互联网线索,意在发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在此之前,一系列政策已在酝酿,互联网将加快渗透―二产业。工信部牵头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审议,未来20年将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明确2015年宽带发展目标,新增“宽带对制造业、工业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地方政府也已着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规划,例如,上海计划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黑龙江2015年将力推工业互联网……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工业和互联网融合渐行渐近。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威下一个风口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到地方政策酝酿渗透,“互联网+”绝不是传统互联网的简单提升,而会是一次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于经济转型、调结构,尤其是产业升级将会是一个具体的执行路径。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集中在第三产业,并激发了相关行业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近两年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异军突起并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在由野蛮生长逐渐进入理性监管阶段。这是互联网影响第三产业的一个缩影。李彦宏表示,整个服务业都和互联网有非常强的结合点。所谓OTO就是从线上到线下,通过互联网和技术的方式,提升线下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刺激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健康的驱动力。

未来,互联网对二三产业的渗透市场空间巨大,势必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宏观经济转型。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梓钧认为,产业互联网是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大市场,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生活互联网发展已很活跃,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对于身处变革中的产业链各方,具体到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电信运营商等都面临机遇,市场空间巨大。全国两会代表廖仁斌就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建议国家层面要组织科研机构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对技术、业务和网络引进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对全国的互联网带宽、IDC资源等关键基础能力进行合理布局,破除互联互通的瓶颈,真正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程通畅。

当然,挑战和机遇并存,全国政协委员、美特斯邦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指出,“产业互联网的痛点在于,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商业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提供更好的品质、性价比和服务体验问题。”

创新思维运用好“互联网+”工具

归根到底,工业互联网是信息通信业与工业的融合。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带动下,两化融合将步入新阶段。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3)

>>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与机制探析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风险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探析 “互联网+”与减灾救灾探析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展望 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保险发展探析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析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互联网文化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发展新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 “互联网+”形势下政治自信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析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韩翼祥,陈世瑛,韩维仙.国有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发展研究[J].苏高教,2000(4):48-50.

[3]王红满.浅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32-133.

[4]邵蕾,曹顺仙.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体系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188-190.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工作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推动之下不断加快,但这对商业银行的创新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创新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其中主要包括风险管控理念以及风险管理方式。传统风险管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现阶段业务创新方面还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所以这也是导致风险管控手段相对落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功能重构与风险审视

1.1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路径选择

互联网企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会在这一过程中面临互联网的多种冲击,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两点并进行仔细分析。1)传统业务网络化。该策略主要将银行信息化基础与前提,并将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主要依据促使信息业务以及银行业务实现有机融合,这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功能的重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融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精神对业务创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开发、平等、协作以及分享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服务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趋向于网络化以及平台化。商业银行会涉及到多种衍生功能与业务,错综复杂是其显著特征,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没有将其视为工作重心。在对金融业务路径进行选择时注意将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其发展模式与功能。

1.2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银行金融功能重构

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银行金融功能可通过全资产经营战略进行直观体现,特定的客群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现与整个经济服务体系的转变,存款资产的多元化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这对竞争优势的培养与构建能力的转变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帮助商业银行以更好的面貌面对金融行业的危机与挑战。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机融合对金融功能的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金融功能在实际进行重塑时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下面对其进行仔细分析。1)商业银行获取客户的渠道是共享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其客户来源也存在一定的联系。2)专业性以及复杂性是银行产品的主要特征,在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银行金融功能重构基础上其依存度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通过专业的能力以及专业的团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金融重塑的驾驭以及推动。3)多样化是资产以及负债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资产驱动与负债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4)互联网精神主要包括共享、创新以及合作,这部分内容也作为核心要素存在于互联网精神中,互联网精神可通过银行经营管理体系进行直观体现。

2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商业银行不仅是一种避险产品,也是一种增值工具,主要是针对投资者提供上述两种功能。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针对不同风险的金融资源发挥不同的作用。银行功能重构需要在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相对于传统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首先是银行客户对金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传统金融没有覆盖到的板块提出越来越越高的要求。其次是大量的创新业务出现在金融服务的板块中,其受监管程度较强,尤其是针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来说具有更强的监管力度。在此种趋势与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属于带有明显的创新属性,从业务发展角度来说,风险管理带有相当大的滞后性。相比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具有风险可控性低、风险传染性强以及风险的外部因素作用显著等特点。传统风险管理手段难以较好地应对内在资金、技术等风险,以及不断严格的外部监管风险,已不能被简单复制运用。

3互联网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互联网金融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功能重塑,既形成了新的经营风险,又给传统风险的管理带来了新变化和挑战。基于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路径趋势,“大数据+平台经济”业务逻辑将会颠覆传统商业银行原有风险管理的模型方法和体系,并会对原有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互联网金融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其监管体系、发展路径和最终形态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其风险管理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诸多特点。这需要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共同努力,形成符合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特征的新型风险管理框架。对此,在更广的审视框架下建立了三层级体系模型内在机制,从动态、过程视角入手,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以期为传统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

3.1构建全方位、松紧有度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其不仅依赖于市场驱动,更需要监管政策助力,推动其规范、健康发展。尤其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初期,诸多问题和风险隐患开始暴露,从而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和平台创新,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完善有关财税政策等方面加以鼓励和引导。对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端和支付业务上进行创新,以及提升在P2P、网络借贷等领域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树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风险管理理念。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传统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区别在于,要将互联网金融思维和理念贯彻到风险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识辨互联网金融风险并有效加以管理。新常态下,面对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不仅不能简单地畏惧风险、回避风险,更要站在经营角度勇于直面风险的挑战,把握好收益和损失的有效平衡,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高效发展。互联网具备明显的平台效应,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和自我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机会。

参考文献

[1]逄明亮.我国P2P网络货款平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5)

政府在推动“互联网+”上更多是聚焦于产业,理解的“互联网+”主要有两个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产业+互联网”,即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进行革新,原本传统的产业在和互联网融入过程中,依托这个技术使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比如做汽车的加上互联网的因素成为互联网汽车、智能交通等,做金融在金融产品中加入互联网的因素成为众筹、P2P等。

第二条路径是“互联网+产业”,即互联网企业主动向产业去延伸。我们可以看到,阿里、Google等一些互联网企业,原来是做互联网的,阿里向金融产业里面延伸出现了余额宝,向信用产业里面延伸出现了芝麻信用等;Google向导航产业延伸出现Google地图,再向汽车行业延伸出现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等等。

政府更多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因为需要“互联网+”来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但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发现“互联网+”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复杂系统。

这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了企业、人才、政府、创意、资金整个协同应用过程,创新的应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具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创新的主体不确定,创新的领域不确定,以及创新的周期不确定。

这种不确定性带给我们很多挑战,政府的思维和管理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第一,政府在这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上,还有很多的思维停留在传统工业时代的产业规划上,往往习惯于圈定一些范围,做一些规划计划,投一些项目,推动一些模式,搞一些产业园区,而这种模式似乎是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很难再用这样的思维对产业进行推动。

第二,在监管上,很多的监管手段、政策还不太适应行业创新的要求,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各种宝宝类的产品在去年曾经经历过疯狂的发展,但被银行所抱怨,后来银监会出台了一些的政策来限制或者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等等。当然,创新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风险的地方,但是我们总是试图在用传统的这种审批制的监管手段来对待“互联网+”创新,不批准就不能做。如“互联网+”打车,滴滴快的、专车等就是当下我们遇到的困境。

如果我们能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到“互联网+”这个创新系统,那么政府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变革?

第一,市场化的思维。我们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利用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让市场选择淘汰企业。

第二,包容性的思维。由于复杂系统里面个体的差异是极大的,对于这种创新的监管,要采用差异化的方式,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强迫新事物符合旧的框架,应该在监管与被监管的过程中,创新监管的制度。

再就是适度的监管,要给创新有一个试错的空间,让监管手段能够慢半拍再上去。还有内生性的治理,通过消费者选择、企业竞争、行业自律、政府与行业之间的充分协商,使监管对象在自发进化中对风险进行化解和预防。

产业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盈利,如果这样一个产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没有很好的避免风险的机制,这个产业最终也是不可能被盈利的,所以规避风险也是企业能长久盈利的根本,在这一点上,企业、政府、消费者是一致的。

第三,服务的思维。政府在互联网+创新里面可以做的是什么?“互联网+”民生,“互联网+”政务。比如上海市政府已经和腾讯做了很多的尝试,“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可以查到哪路公交车,在什么时候到达哪个公交站,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查到社保信息,可以交水电煤费用。

“互联网+”民生方面,“互联网+”医疗完全可以做。这就是服务的思维。此外,还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研发,移动网络的更广泛更快速地覆盖,5G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都是对整个互联网创新生态的一种主动的服务。

第四,开放思维。这里主要是政府大数据资源的开放,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项工作是政府思维的变革、体制的变革,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关键是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制。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8]张超,李梅,丁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18-19.

互联网金融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金融中介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46

金融中介学是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从金融中介在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建设中重要作用为基础,着重研究金融中介发展得内在规律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特征及基本行为规范。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中介变得越来越复杂,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而,金融中介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要发生转变,这将对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专业水平、更好适应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互联网金融也发展得非常迅猛。资料显示,到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那么,在以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以阿里金融为例,截至2014年2月,阿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已经超过70万家。并且,国内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显示,2016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共计174起,获得融资的企业数为168家,融资金额约为610亿元人民币。在投融资总额方面,2016上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融资规模比2015年同期数据增长了337%以上。

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逐步增大。资料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网络银行的交易额由2008年的285.4万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由2009年的3万亿元快速增长到了23万亿元左右,期间虽由于市场渐趋饱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6%以上;P2P网络借贷的交易额则由1.5亿元快速增长到了3292亿元,期间增速甚至均达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合作形式于2013年6月5日上线的余额宝产品至2014年底,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

2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2.1 加速业内竞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业内竞争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2015中国电商报告》核心数据,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交易额达到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网络零售总额达到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4.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约3.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进口约57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15年,我国制造业领域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平均达到37.24%,部分行业接近60%。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所需的创业融资、周转融资需求和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催生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变革,加速了与传统金融部门的竞争,使得本属于某些传统固定金融机构的业务变得在互联网上相互竞争。

2.2 改变发展思路

过去,传统金融业主要还是依托现场办公,客户要花费许多时间办理业务。互联网金融依托发达的网络,利用快捷的方式,可以让客户随地随时办理自己所需要的业务,真正实现了金融业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及其深化发展引发了金融业的商业和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直接推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环境、组织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此之下,传统金融业也要用于改变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在现代金融发展的市场竞争中,谁的动作快一步、谁能抢占先机、谁更好的满足市场、谁能实现精准转变,谁就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而获得客户的青睐。那么,传统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从传统的柜台业务向主动营销转变,简化繁琐不必要的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2.3 加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因为人们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需要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透明度更好的金融模式与之对应。需求推动供给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理念创新,不断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我们所熟悉的网银、P2P贷款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股权融资、网络保险、网络证券等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已是层出不穷。

2.4 完善风险管理

在经济金融日益发达的今天,金融市场已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动脉。我们知道,风险和收益一般都会并存。金融行业收益比一般的行I更高,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这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通过现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算客户的征信状况,建立起信用档案对客户进行评价,定期进行核查,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大为减少。

3 互联网金融发展下金融中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加强金融学前沿知识的储备

掌握丰富的金融学前沿知识,对于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的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学》课程内容覆盖广泛,包括存款类金融中介、投资类金融中介、保障类金融中介、政策类金融中介、合作类金融中介、扶助类金融中介、信托类金融中介、租赁类金融中介、财务类金融中介、信息类金融中介等类别。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上述金融中介的职能和范围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和衍生。因此,只有加强金融学前沿知识的储备,掌握好金融中介知识的发展动态,才能给学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最新发展状况,才能给学生演绎出最新的发展政策。一是要时刻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银监会网站等重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网站,及时了解发展动态。二是经常翻阅金融类报纸、杂志,看到新颖的内容、新颖的思想及时摘录下来。三是加强写作,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金融中介学知识的理解。

3.2 强化金融中介风险防范意识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一旦出现风险,很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带来致命冲击。那么,在互联网金融使用频繁的今天,各金融机构联系更为紧密,由于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系统风险,金融体系的稳定就要破坏,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近期发生了多起互联网借贷平台风险事件,如拥有10万会员的“哈哈贷”因资金问题关闭、“优易网”卷走60多位债权人2000万资金、“淘金贷”上线不足一周就突然无法登录,负责人无法联系。因此,强化金融中介风险防范意识责任重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金融中介风险的认识,作为现在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金融领域的人员来说,保持金融稳定发展将是主要职责。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中介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大量金融中介风险导致的金融危机案例进行教学。

3.3 加强案例教学,扩充学习视野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目的是,在我们之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比较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形式把一个部门或金融机构经历的情况描述出来。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对金融中介学理论知识的掌握。金融中介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纯粹由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听的乏味,对于定义及特征的理解不深入。所以,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加强与新型金融机构对接,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到2016年2月,我国成立了1329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超过了8000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互网金融服务的不仅是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些新成立的新型金融机构也依次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机构成立并投入实际工作之中,它们有利于满足具有不同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客户,这也是金融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加强与新型金融机构对接,与他们建立起实践基地建设,这样让学生更好体会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开展面临的难题,能更好地与其他类型金融中介机构形成对比。

参考文献

[1]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

[2]陈铭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与风险[N].光明日报,2014-07-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