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制作技巧

电影制作技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14:02

电影制作技巧

电影制作技巧篇(1)

1、不规则物体建模的制作技巧

物体建模在3D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物体建模不单是动画电影制作的核心部分,更是全部贴图和材质的载体,还是灯光渲染的对象,3D动画电影的效果是基于物体建模存在的。因此,3D动画的物体建模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必将耗费大量时间和制作经历,物体建模方法包括多边形物体建模、细分曲面物体建模和NUBRS建模等。在3D动画电影实际制作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物体模型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因此,设计人员掌握多种建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在3D动画电影《和气四瑞》中,主要包括四种模型,分别是大象、猴子、小鸟和兔子,同时组成动画电影的还有不同场景。对这四种模型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透明都属于不规则物体,而且难以分解成多个规则的几何形体,由此,对这种物体的建模可以采用细分曲面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基本的几何形体创建出简单的模型形状,再利用网格、网格平滑、多边形、降噪等工具对物体模型的细节部分进行划分。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能够采用任意的多面体来控制网格,再根据自动生成的网格来平滑曲面。由此可见,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网格形状,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物体脱皮结构,始终保持物体曲面的光滑性。而且,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对细节的划分,即使增加物体的细节部分,也不会造成整体复杂化和结构化,同时能够始终保持细节部分的光滑性。

2、添加贴图和材质的制作技巧

材质是3D动画电影中物体的外观属性,物体材质主要利用3D MAX材质编辑器制作而成。3D MAX材质编辑器中的材质分为标准材质和复合材质,例如混合材质、双面材质、多维材质、变形器材质等。将贴各种类型的图像加到材质上就称作贴图,贴图可以详细展现物体表面的纹理形象。在3D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为动物添加贴图时经常采用的技术是凹凸贴图技术,凹凸贴图技术的制作原理是:将贴图中较为黑暗的区域作为地处,较为明亮的区域作为高处,通过Photo Shop制作软件可以很快实现设计人员所需的凹凸贴图。在对3D动画电影中花草树木进行贴图时,主要采用透明贴图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贴图的明亮度来准确控制花草树木的透明度,同样,透明贴图也是基于Photo Shop制作软件实现的。

3、创建角色骨骼的制作技巧

3D MAX制作软件中的CAT属于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可以实现双足动物到多足动物的骨骼创建和搭建过程,同时可以任意添加骨骼控制器,节约了设计人员定义不同动物骨骼的时间。而且,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还能够提供跑、走和跳等动态骨骼设计,可以帮助设计人员轻松实现动态化、个性化和细节化的角色设计。CAT与传统CS骨骼设计相比来说,不但可以自由实现曲线动画调节,还可以完成动物骨骼的拉伸动作。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自带的肌肉弹性动画,适合3D动画电影制作中高写实角色的创作。CAT骨骼系统的自动读取BIP文件功能,能够轻松实现捕捉相应文件,将完成调节的动画存储到BIP类型文件中,有助于将不同动态混合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真实的、令人满意的骨骼设计。因此,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实现的动画效果更加逼真。

4、角色骨骼蒙皮的制作

“蒙皮”指的是将物体模型和骨骼绑定在一起,只有将物体模型与骨骼进行有效结合绑定之后,才能实现物体角色和骨骼的共同运动,产生动作过程中的变形。3D MAX制作软件中的Skin和Physique是蒙皮制作插件,这两种插件与蒙皮制作的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利用调动权重值使物体骨骼可以驱动网格物体,但是,这种插件与Bonespro蒙皮插件相比来说其效果非常一般。Bonespro蒙皮插件属于智能化外部插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在节约大量设计制作时间时,还可以提高蒙皮制作的动画效果。

5、添加灯光和摄影机的制作

首先,在3D动画场景中准确设置摄影机的位置,根据动画场景的真实效果和大小远近来完成灯光添加。对于单帧画面来说,应该选用“三光源照明”布光理论,“三光源照明”包括补光源、背光源和主光源。在动画场景中添加灯光过程中,必须将主体光位置和光源强度确定好,之后才能进一步设置辅助光源的位置和强度。最后,添加灯光装饰和背景,采用这种添加灯光的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更好地反映3D动画场景的真实感;二是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三是有效减少了物体建模和贴图的数量,还能使动画场景生机勃勃;四是烘托动画电影中的场景和气氛。

电影制作技巧篇(2)

关键词 电视节目;电视摄像技巧;摄像工作者;无剪辑拍摄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05-02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满,人们对电视节目画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电视节目画面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后期剪辑和处理,更是和电视拍摄技巧息息相关。电视拍摄技巧包括电视拍摄技术和电视拍摄艺术两大方面。只有正确运用技术和艺术,才能出色的完成电视摄像工作,为后期制作提供高品质的素材,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1电视摄像技巧

1.1电视摄像技术

电视摄像技术主要是指电视摄像工作者对于光和色彩的把握以及对于稳定、移动和构图的运用和处理。

1.1.1光和色彩还原

在电视画面中,基础和灵魂是光,没有了光或者是光线不够理想,都会导致电视画面黯然无色。光线变化时,画面构图和氛围也会随之变化。光线除了可以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氛围,更重要的作用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白天黑夜,清晨傍晚,晴天阴天,都由于光线的不同而使人们自然而然的知晓,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

另外,色彩的还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主要方法是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总之,光线和色彩的还原是一个电视摄像工作者必须掌握并且熟练的技术。

1.1.2其他技术方面

稳定是一个好的电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一切画面的拍摄均离不开稳,要求在稳定中开始,并在稳定中结束。稳定,就是要求画面平稳适度,拍摄过程中的一切动作都离不开稳定。切忌镜头摇摇摆摆,东倒西歪,记忆使人产生不愉悦感。要想保证稳,就要在拍摄过程中做到缓而不慢,心态平和,注意力集中。做到了稳,也就容易实现清、平、准、匀的原则。

运动是电视画面的灵魂。移动技巧的运用保证了画面的运动性和连续性,是得动态的画面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移动包括镜头变换和机位移动,通过移动使画面富有连续性和多变性,给予人们无时无刻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尤其适用于多景物、大场面的复杂场景,易造成气势恢宏的氛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构图是指摄影人把要拍摄的人物和景物在取景画面内合理分布,以取得最大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的构图要简单明了,基本原则是一个画面突出一个典型事件,杜绝一个画面出现多个主题。此外还要主题鲜明,立意明确。因此,摄像工作者应该准确的运用构图技巧,捕捉摄像过程中动态的、有趣的并且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1.2电视摄像艺术

电视摄像过程固然有着其特有的规律性和必须遵守的准则,但其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摄影人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此即电视摄像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其通过摄影人的想象力表现出来。想象力是一个摄影人的灵魂,是摄影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

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和摄影工作者平时的生活和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想象力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它影响着摄影人的思路,如对机位、环境和角度的选择,以选出更加合理的构图;其二是观众能够和通过想象力拍摄出的画面产生共鸣。因此,摄影工作者平时在认真的埋头苦干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期望在娴熟的运用摄影技术的同时选择有感染力的画面和构图,组织出精彩的画面语言。切记生搬硬套的沿袭以往的固有模式,忽略摄影工作者的想象力,使摄影工作显得生硬呆板,毫无生气,导致一部失败的作品的出现。摄影工作者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要积极的掌握光线、透视和色调等技巧,既保证画面的艺术性,更不失科学性。

2无剪辑拍摄

无剪辑拍摄是指摒弃以往拍摄过程产生大量无用的素材,只拍摄出较少但是实际有价值的素材的一种拍摄方法。它来源于电视新闻拍摄,由于没有了大量无用的素材,大大减少了后期制作过程中的工作量,节省了编辑设备等各种资源,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拍摄方式。它是及摄像技术和摄像艺术于一体的一种工作方式。

无剪辑拍摄的关键是要做好拍摄工作的前期准备和拍摄过程中的镜头处理。拍摄前,摄影工作者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拍摄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要拍摄的画面并,有些情况下要进行现场调研。其次,如果要拍摄的事件有足够的时间,要进行详细的策划和安排,并在需要的时候查阅相关资料,列出拍摄流程和拍摄主要内容等。如果是突发性事件,则需要在事件现场及时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迅速列出拍摄提纲和主题。拍摄过程中的镜头处理,则是重中之重,是前期准备工作的实现,更是无剪辑意识的体现。摄影工作者按照前期设想逐步的完成镜头的转换和衔接,还要遵守拍摄和剪辑的基本原则。拍摄完成后应留有检查的时间,若有漏洞,及时补拍。

无剪辑拍摄集认真负责的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拍摄技巧、遇事应变的能力和耐心一起,体现了一名摄影工作者超越常人的高素质。在拍摄前期阶段,摄影工作者不仅要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编制出拍摄的内容和流程,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基础;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工作并不会像设想的那样一切顺利,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摄影工作者有娴熟的拍摄技巧、极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足够的耐心,保证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不会产生大量无用的垃圾素材。无剪辑拍摄技术的运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摄影工作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常思考、常练习,反复实践和总结,有意识的培养。

3结论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因此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电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电视摄像技术并将其熟练应用于拍摄过程中,才会制作出精彩的、有思想的、高品质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朱晓春.浅析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技巧[J].电视技术,2005(10).

[2]胡小刚,赵立,晁引兵.浅谈电视摄像人员的一些技术技巧[J].新闻知识,2008(7).

电影制作技巧篇(3)

【关键词】视觉暂留 动画转场 技巧衔接 无技巧衔接

1 前言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动画电影在现实中不是很常见,往往在生活中出现大多数是短小的片段。比如:产品的介绍、传递关爱的公益广告等等。动画片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著名的光学家兼画家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创作了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并且以《一杯可口的啤酒》获得最高荣誉,成为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动画片。正所谓泱泱大国不甘落后的缘故,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它带动了我国的动画事业的蓬勃兴起与发展。

2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

动画电影时空交错顾名思义是指动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利用软件进行修饰和改正。在动画中往往会引用到一些在大家都看不太懂、猜不到的东西来代替它。正所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方法来解决,所以这些动画电影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样也着其他的方式来解决。段落是电影中的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好比戏剧表演中的幕、小说里面的章节一样。之后又从一个个小小的叙事段落组成一部部精彩的动画影片。因此上述中的现象可以看出一部好的动画电影是离不开哪默默无闻的段落的。构成动画电影最小的单位是镜头,然后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段落。而每个段落往往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比如表现一个动作的过程、一段话语的对白。动画影片在内容层次上需要段落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样段落需要动画内容来充实。而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需要过渡和衔接,这就出现了动画电影史上著名的观点―动画转场。动画转场这个观点在大家的脑海里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没关系在下面我们会对动画电影转场进行详细的解释。它不仅仅关系着整部动画的和谐性,更加决定着动画电影的流畅性。在许多著名动画电影导演的述说中都会提到对电影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见解,他们认为场景和段落之间的各种关联和衔接都将会直接的影响整部动画电影的创作思想和故事的新颖力,这些因素都将在动画电影中被直接表现出来。

3 剪接技术

在上面的分析中提到了动画电影的转场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在动画电影的创作阶段转场又同样分为2种转场:“无技巧剪接”与“技巧剪接”。顾名思义“技巧剪接”就是利用一些光学技巧来达到时间流逝或者是地点转换。主要方式有淡入出于淡出、叠化、划、帘和圈等。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软件的日渐更新,同时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并且电脑和英特网的普及化,造就了“技巧剪接”的多样化。用过“技巧剪接”的人都明白使用后的动画影片乃至电影都带有很厚重的主观色彩,所以“技巧剪接”运用的不是很频繁。相对而言,现在动画电影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所谓的没有技巧剪接。用文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指“无技巧剪接”。“无技巧剪接”顾名思义就是在转场的同时不用任何的光学技巧来剪接,而是直接的对短片进行剪接,在拍摄过程中前后相连的镜头上进行关联和剪接,从而使得场景与段落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其实在以前有人曾提到过,用“无技巧剪接”其中的“切”就能更好的体现动画影片的流畅性和和谐性,使观众去注意剪接镜头的方法从而不破坏动画电影的流畅性。

利用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作的相似性转场,他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也就是用物体和人物的基础动作进行动画中必要的转场和衔接。也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相似性进行链接。例如在《麻未部屋》的开始部分,影片就将人物的相似性多次转场,就是为了达到想要的那种效果。这就是我们看到银幕中未麻在现实和想象中来回闪动的结果。又如正在哼着小曲儿摇动双手的未麻,转到正在演唱会上做着各种舞蹈动作的未麻;又从舞台上转到正在超市买菜时扭头看看价格的未麻等等。其实就是同样的一个人利用转场的方式使他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给人造成时空交错的感觉。这样反复的利用人物的相似性使即将被打破的不同时空情节进行很好的衔接,使得故事的流畅性得到了保障。短短的几分钟就将剧本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运用声音的相似性转场是受很多导演的推崇的,因为一部动画电影中声音占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利用声音的相似性转场也就是借助前后镜头中的对白、音乐、音响等,声音的相同性和相似性进行衔接。除了相似性转场外,还有“无技巧转场”的体现。例如不存在的镜头之间的转场;人物场景的特写转场等等。虽然在电影中运用的没有声音相似性镜头转场那么频繁。但在我感觉电影中适当的出现一些其他的转场方式,使得动画电影段落与段落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衔接的不是那么的麻木,这样既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短暂的休息,又能使过渡更加顺畅自然。

利用场景相似性与内容相似性转场。普片的动画电影往往都是在内容相似性转场的。因为故事和场景是动画电影不可缺失的元素。但在这种情况下转场还是需要注意几点:由于转场前后的两个镜头的相似性比较高,同时场景又是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为了使得动画电影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瑕疵或者说的画面的起伏波动。所以在运用这种方式转场的时候,往往得适当的运用到“技巧剪接”中的叠化、遮挡等方式。使得他们之间各取所需、相辅相成。

在这必须指出的是,相似性方面的转场在现实中真人电影运用都是很普遍的。而且在许多的动画电影导演的手中更是运用的淋淋尽致。

4 结语

总结以上几种动画的转场方式都是很有特色的,我感觉如果能将他们结合在一起使用,也不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电影制作技巧篇(4)

关键词:电影;叙事;非线性

电影,是时空流转,是琐忆沧桑,是亦真亦假的如梦如幻。而影像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至于如何接续空间意义,往往在于叙事技巧的把握。

一、电影与叙事的缘起

电影叙事技巧的初步发展。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的导演,他的《火车大劫案》(1903年)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从1904年起,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形式。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党同伐异》(1916年),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党同伐异》的四个故事之间在主题上有关,在时间上、情节发展上则大相径庭,叙事技巧无比精微。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好莱坞叙事风格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好莱坞电影风格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弹性。它能够应经济变革和技术革命,调整来自其他风格体系的影响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电影创作者各自的美学要求……简言之,如果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从历史角度讲十分有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止僵化的实体,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套与历史旧在的实践。”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的阴影遮没。

1.开创性的《公民凯恩》——叙事技巧转换,凸显人物性格。与好莱坞在制作技术上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传统叙事技巧近乎保守的迷恋,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非限制性的叙事技巧让观众即使只注意一个人物,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但也易使影片变得平面且逻辑牵强。但时移势易,“古典惯例被改良、模仿,到最后被颠覆,它的透明性就慢慢地消失,变得不透明:我们不再穿透形式去看理想的自我意象,而是注视形式本身去检视和欣赏它的结构与文化吸引力。”美国电影学院在20世纪末评选百部优秀英语电影时,高居榜首的是《公民凯恩》。报业巨头凯恩病逝前,喃喃吐出“玫瑰花蕾”的遗言。记者汤姆逊访问了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故事,但却始终无法解开谜团。最后,秘密也随着标有“玫瑰花蕾”的滑雪板一同烧掉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瞬间能化为永恒,而拥有一切却会等同于失去一切,富可敌国的人物临死前最想念的,是幼时玩过的不值钱小玩意。现实本来就是坚韧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复杂性的混合体。”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和迟缓的情节,往往让叙事者陷入预设陷阱难以自拔。而奥森·威尔斯却把非线性叙事技巧发挥到极致,将一个传媒大亨的人生经历由不同的见证者来讲述,用多角度叙事技巧表现凯恩的多元化性格。:

2.里程碑的《罗生门》——叙事技巧革命与深邃主题。在《公民凯恩》中,暧昧性来自由每个人不同背景所决定的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得出的不同看法、态度,片中的客观事实却是无可争议的。而黑泽明的《罗生门》讲述的不是一个复杂的凯恩,而是一起看似单纯的劫杀案,可是五个人证却各执一词。《罗生门》把《公民凯恩》非线性架构的“混淆”的模糊,改变成了某种“欺骗”的模糊,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却可以不断重新来过。《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原著,作者素以对人性无可救药的普遍悲观著称,而黑泽明沿用小说的视角构建影片叙事,在回忆的真实与错乱之间使叙事摆脱僵直的状态,直指人心。饥荒战乱、罪恶滔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失去;猜疑、惊愕、心虚、恐慌,每个人都出于自身利益在叙述中改变了事实的真相,但真相本身已经不重要,黑泽明让人们把注意力从事实转移到人类内心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

二、后现代叙事技巧与《罗拉快跑》的颠覆特质

1.后现代的反传统叙事技巧。后现代的电影作者们,在叙事技巧上将精英文化的某些精髓渗入其中。如《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而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手段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低俗小说》中,昆廷·塔伦提诺则把正常的故事进程拆解成为不同空间发生的三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并随着影片的继续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人们联系起来。而德国1998年最卖座的电影《罗拉快跑》,则体现出多元性叙事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

2.《罗拉快跑》。《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都是描述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而《罗拉快跑》则边缘而新奇。二段开场均是从电话开始,罗拉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后,就开始一刻不停的狂奔,去争取时间、争取钱、争取男朋友的生命,然后也是在争取自己的未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人生——而罗拉的疾走是不变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向前、向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拼命的去奔跑,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同情罗拉。

电影制作技巧篇(5)

关键词:新浪潮;法国新电影;探究

(一)新浪潮诞生背景

上世纪中叶法国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阴影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但由于国内政治局势过于动荡,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12年内共存在21届内阁政府。1958年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发生军事,且成立了临时政府,此事震惊法国国内,法国民众面临着国家分裂的复杂局面。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先前隐退的戴高乐重新执掌法国政坛,建立了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时期,法国政府进入“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新时期。在新的社会政治形势下,动荡的社会状况需要社会各方面思想的变革,积极突破传统的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评家与电影理论家,他是新浪潮的精神创始人之一。巴赞是纯粹的影评家与理论家,其并不是电影导演,他长期担任《电影手册》的主编,在电影理论方面的突出研究是写实主义美学,即强调电影的写实性。在其《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著作中提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解释真实”的观点,“摄影机镜头拜托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他提出“写实主义理论”,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即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应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巴赞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评中鲜明提出了反对电影戏剧化、故事化的观点,但在此同时也对写实主义的内涵做出解读,他指出: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像一首诗。这种观点与我们当代所倡导的“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有相似之处。

2.1场面调度理论

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两方面主要特征,首先是画面与音响的完美融合,与文字叙述的小说艺术相比,它以真实的时空展现的视听效果作为艺术表现的元素;其次,电影拥有时间与空间的切割、拼接自由,超越了戏剧表演中的时空限制。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手法破坏了感性的真实性,而景深镜头可以实现对事件的记录,它尊重感性的真实性。巴赞认为电影人需要意识到电影画面本身的原始力量,虽然艺术价值的表现需要一定的画面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进行创作表达也需要艺术技巧。这些成为了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的基本组成,一般也被称为“景深镜头”或“长镜头”理论[5]。场面调度追求无需人为解释的时空统一,以及记录性导致的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强调画面制作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则强调原始画面的固有力量。“场面调度”理论给电影创作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变化,观众由被动的艺术接收变为主动分析,观众开始对事件进行自主分析,这个理论变革影响了一代电影人。

2.2 新浪潮的分类

对于新浪潮时期电影导演的研究,《电影史:简介》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浪潮派,他们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导;另一类是左岸派,他们起初是资深的文人、艺术家后转至剧情电影拍摄领域。

2.2.1 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派最早批评主流电影中的片场僵硬和改编文学的创作模式,提倡个人视野与影评写作的必要性。这群年轻电影人从团队合作开始,以互助的方式以电影短片开始,再推进至剧情片。他们的前几部电影(特吕弗的《四百击》、戈达尔的《断了气》、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日》、《表兄弟》)均广受年轻人的喜爱,逐渐成为主流影片[6-10]。

年轻的电影人与观众是二战后成长的新一代,他们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人生有一种理想破灭的虚无感。新一代的电影人热爱电影,他们对电影史以及电影创作的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对前辈电影人怀有极大的崇敬之情,这一点鲜明体现在其具体的电影作品中,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优秀电影作品的致敬。

2.2.2 左岸派

左岸派导演在年龄上比电影手册派稍大,他们对电影并没有极大的热情,其创作方向偏向于文学,因而其作品以纪录片和短片为主。左岸派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电影创作的文学艺术倾向,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成年时经历了二战,他们对战争的记忆理智清醒且深刻,战争与人性也因此深深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时代给予这批电影人独特的时代记忆,相对于年轻的、充满激情的电影手册派,左岸派电影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其对电影创作的创作理念也远比电影手册派更宽广。另外,左岸派导演还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通过画外旁白将自由流动的意象与幻想表达出来,真正诗意的文学气质也是左岸派创作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左岸派电影人大部分有偏左的政治立场,有反权威、反体制的政治倾向。例如杜拉斯主张主流电影是国家体制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她主张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表达性,其作品大都隐含了许多隐喻与象征,因此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11]。

2.3 法国新电影的美学思想

新浪潮的兴起使得大批年轻电影人逐渐占据法国电影产业,虽然广大年轻创作者对电影创作都有极大的热情,但年轻群体内部并未形成统一的创作风格与理念,但同时新浪潮下的法国新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有一些共同点。

2.3.1 电影创作回归本质

由于对旧式电影创作古典模式化与文学改编的强烈抵制,新浪潮初期的电影作品最排斥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改编式创作,新派导演主张电影创作回归本质。无论是电影手册派导演还是左岸派导演,他们都主张突破古典叙事的局限,特吕弗的电影创作在蒙太奇与场面调度中自由转换,左岸派的瓦达尔等发展出声音旁白与画面对位、不对位的叙事张力,采取疏离方式向知性方向发展。

电影手册派的许多年轻导演都是影迷出身,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并用电影代替真实生活经验,因而其电影创作的灵感也常常来自电影,使得电影创作呈现一种衍生性。

2.3.2 强烈的个人色彩

基于年轻导演们生活经历的局限,以及其用电影代替真实生活经验的创作方式,新浪潮中的电影创作者的电影创作带有自传色彩。例如特吕弗的影片《四百击》中的叛逆少年安托万、夏布罗尔来自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家庭、马卢的战争回忆等。个人色彩的优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冷漠的叙事风格,但是散文式的缺乏整体结构使得电影的艺术表达背离了社会面。电影人的影评人背景使得他们善于运用技巧来操纵观众观影时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新浪潮中的电影外表具有主体性、自传性、理智性,这种创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的弊端。

2.3.3 强调实景摄影

强调实景摄影是新浪潮中电影创作者的共同点,但是这种对实景的强调仅是以满足电影艺术表达为目的的,纪实并不是其创作目的。以电影《广岛之恋》为例,导演罗布格里耶把广岛设置为电影背景,故事与人物都只存在于导演所创建的这个时空界限之中,像杜拉斯的《印度之歌》等都是这种创作手法。

2.4 法国新电影的美学技巧

法国新电影所带来的影响从电影创作理论与电影创作技巧上给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发展带来了革新,下面将从几个方面简单介绍新浪潮下的法国新电影在艺术创作中所应用的美学技巧。

1、长镜头:“现实的渐近线”

景深镜头是新浪潮下法国电影人对蒙太奇手法的一种美学创新,它可以展现统一时空中被拍摄物体的时空连续性与完整性,展现出镜头画面的真实性。井深理论由新浪潮的创始人巴赞提出,他主张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对真实的还原。蒙太奇手法将画面内容进行过多的人为操作,分切、组合等手段破坏了镜头画面的真实时空关系,破坏了电影画面以及艺术表达的真实性。与之相反,景深镜头通过摄影机方位与不同景别的连续变化,以真实展现出画面原貌,使得电影创作无限地向现实渐进。

2、多文本:后现代的影像策略

文本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术语,是存在于时间、空间的任意表意系统,新浪潮中的电影创作者大部分是影评家出身,因此其在电影创作中喜欢融入艺术观点。例如《筋疲力尽》中帕蒂与米歇尔听莫扎特、巴赫的音乐,导演用音乐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感情。另外,新浪潮导演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其对先辈电影人的崇拜,使得其在电影创作中常常通过某些手段以向前辈致敬,在影片中添加模仿经典电影的文本就是一种常见的手法[12]。

3、跳接:突破古典连戏观念

传统电影创作对古典品质的推崇使得传统电影在艺术创作中的很多创作方式都遵循一定的规范,比如古典连戏观念下的镜头链接、过渡等规则。然而,新浪潮导演则纷纷无视固有的创作规则,采用跳接的主观手法对法国电影剪接的创作方式进行革新。跳接突破了古典连戏观念,摒弃了切换时的时空与画面动作的连续性,以跳跃式剪接以突显镜头所要展现的重点,这种手法为影片的艺术表达服务,逐渐成为现代电影的基本美学技巧[13]。

(三)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的影响

3.1 对世界电影发展的意义

从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来看,法国新浪潮以及新电影给陈旧的电影创作带来新鲜的创造力。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理论方面,还是电影创作技巧与相关的创作模式,新浪潮与新电影都带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进步。最突出的是,新浪潮运动使得电影产业首次在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为电影产业的市场化健康发展带来了良好开端[14-15]。

新电影的纪实性以及个人主义色彩,都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传统价值取向的界限,用电影艺术去真实地展现现实世界的全貌,在摄影技巧、音响处理以及剪辑方面,新浪潮都带来根本性革新。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都对其电影创作以及艺术表现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 论

新浪潮电影运动使在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出现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运动,它对传统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本文从新浪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深入研究了新浪潮下的法国电影。具体包括对新浪潮重要创始人巴赞的电影思想的介绍,研究了新电影导演的分类。最后对新电影艺术创作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技巧进行详细研究。虽然法国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影响范围是巨大的,法国新浪潮与新电影的研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性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浩.复古中的遗憾――默片《艺术家》创作特征浅议[J].电影评介,2014(06):45-47.

[2]何岩.影视剪辑的技巧研究[J].科技传播,2013(15):34,44.

电影制作技巧篇(6)

关键词:互联网 微电影 剪辑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网络视频同质化竞争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自制微电影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自制微电影不但成本低,而且能保证网站在运营中享有更多主动权,同时,微电影的灵活性和投资决策的风险都更加可控。

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没有影视技术的进步普及就不可能有微电影,这是微电影制作的最现实的物质基础。

微电影的“微”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电影长片和纪录长片一样通过完整故事的描述、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来表达,因此微电影更多的是创作者思想灵感的纪录、“点”叙事而非“线”叙事的、大量使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的一种犹如“梦境”的视觉和碎片美学。然而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的参与内容生产和实践的机会,受众不再囿于“受”的角色,而是有更多“传”的能力。微电影在网络的盛行让“人人都是艺术家”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现实的证明。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在编辑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蒙太奇”手法。它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专题片编辑制作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画面的转换、特殊效果的处理等。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剪辑是微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可以说剧本是电影的第一次创作,导演在现成指导拍摄是第二次创作,那么剪辑就是第三次创作了。

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微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同的剪辑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味,这就是剪辑的意义。用不同的画面组合产生不同的意味,这就是剪辑的趣味所在。但是究竟哪一种意味是好的哪一种又是不好呢。剪辑和其他所有的元素一样,都是应该为电影的整体服务的。

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好的微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

微电影的剪辑方法主要是运用镜头来讲故事,为影片主题服务。尽管经过剧作构思、分镜头摄录,但电影叙事的生动、戏剧性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剪辑能否控制关键镜头的时间安排。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在镜头动作事态的连贯中,选择恰当的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动作的新发展都在戏剧上最合适的时刻表现出来。

内容或形式不同的镜头间的对列,是创造性的剪辑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引人注意的是通过剪辑的安排和穿插,将一些与直叙故事的内容相对比或者相类似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情绪气氛的艺术效果。表现性剪辑则注意在保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利用连贯性表现超越直叙事态之上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剪辑不但不使观众感觉到跳跃和不舒服,反而恰恰符合情绪和节奏的需要。它大胆地简化自然动作,有选择地运用统一的情绪,来集中渲染气氛和情绪。

当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技巧在空间的具体造型方面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急迫、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缓乃至压抑感;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因此,剪辑控制画面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动作事态的速度,调整与叙事内容格调相应的情绪节奏。

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参考文献:

[1]温向军.论电视专题片制作与技巧[N].山西:山西科技报,2011(4).

电影制作技巧篇(7)

[关键词]影视字幕;翻译特点;策略

语言,是用一种特殊而其他又不能够代替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沟通中是无处不在的,也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影视中,语言字幕翻译的特点主要是传播民族文化,影视字幕在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影视字幕语言有口语性、通俗易懂和跨文化等特点。

一、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英美电影翻译为了结合片段的时间、空间性要求,需要采用简要的句子进行分析,主要是精简的句子居多。常见的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另译等方法。以上译法都难以实现对等时,可采用另译、对白翻译等。

影视语言对于影视翻译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技术,利用影视语言就是采取了影视语言的一般特点。影视语言的一般特点即时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有声特点进行的瞬间即逝的处理,一般要求演员语言的强调性,要求能够让观众听懂这个语言的表达意思。语言的艺术对于电影片段来说,它的演绎方法与技巧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技巧,需要对作品添加一定的内容与色彩,对于绝大部分的电影来说,语言的即时性很有意义。

影视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它对自身的语言处理,也是在于它的翻译需要和文字的表达息息相关,这跟普通书面的翻译表达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语言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针对观众的需求以及生活所需的特点阐述的。在国际交流方面,影视语言的表达技巧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同时,还需要采取简洁化、地区口语化等语言的处理形式进行,它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电影影片的传译方面。

综上,根据上述分析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应主要从影视字幕的句子句型、影视字幕的翻译方法策略、语言特点、作品艺术、作品内容、语言的表达、语言的翻译、语言的文字、语言的生活相关联、语言的交流、语言的作用、语言的风格等方面对影视字幕的翻译做详细的策略。

二、影视字幕的背景产生

影视字幕的技术无论从国内外技术分析,还是从时间上技术分析,质和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影片字幕的翻译解决了国际国内交流与沟通的障碍问题,也从经济角度上发展了影片的速度和数量,也发展了当地经济与同行经济。影片数量的加快发展,证实了影片的需求量的增加,也证实了经济速度的加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更喜欢原汁原味的电影。字幕翻译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原作的风格与特点。

近年来,有些影视作品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进入了外国市场,英文字幕也被搬上大银屏,其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功夫》影片中,有两个人物很丑很丑,可是他们的真名居然叫“小龙女”和“杨过”。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拼音英译西方人体会不出喜剧效果。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影视字幕都是非常重视的,译者非常注重归化策略,分别译为“Helen of Troy”和“Paris”。《功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优秀的字幕翻译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细微之处。

影视,主要是因产生于国外,我国的影视还有待提升,特别是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影视字幕也是源自于对物质的追求,也对事物新发明与提升人们物质生活等方面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影视字幕的背景分析不仅仅在于对它的时间技术方面,还在于对它空间技术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三、 影视字幕翻译特点

英文影视片段主要采取字幕句型的翻译技巧,影视字幕语言如何转换到最好,这就需要译者对句子进行书面形式的处理。其最大的目的是跨越语言的差异。因此,影视翻译就具有大众性、瞬时性、时间和空间限制性、跨文化等特点。

(一) 大众性

大众化对于观众来说,这个解释非常有现实意义,观众需要能够听懂、易懂、简单的句子,这些共同特点就是英文影视要求的重要特点。上述已经对影视字幕的翻译特点做了概述,现在将对影视翻译特点的理论做简单概述,现在主要讲述影视翻译特点的大众化问题。作为与日常生活最接近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剧中的对话基本上来源于生活,是供普通观众欣赏的,所以影视剧的语言必须是符合大众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必须要求影视字幕翻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连贯流畅并注重口语化。

(二)瞬时性

影视作品与文本类阅读的显著差异在于影视作品是通过声音表达人物的感情转瞬即逝,然而文本类阅读是通过文字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读者可以反复阅读。瞬时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有声特点进行的瞬间即逝的处理,一般要求演员语言的强调性,要求能够让观众听懂这个语言的表达意思。语言的艺术对于电影片段来说,它的演绎方法与技巧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技巧。所以影视字幕是一闪而过的不能像书本一样反复前后翻阅,也不能有太多的加注用以说明。这一特点就给影视翻译带来了难度,要求必须简洁明了,能让观众充分理解人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瞬时性主要是针对影视翻译特点中的演员的语言表达以及观众观看剧情的需要同时综合起来阐述的。

(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

在时间上,由于字幕的出现和消失都必须和人物说话的开始与结束相一致,这就使得翻译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将人物想表达的感情流露给观众。在空间上,字幕是指出现在屏幕或电视荧屏下方的外文文字的译文或者注解,因此在空间上有了限定性。这些限制就要求译者要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将人物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译文的简洁明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都成为必要条件。

(四)影片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既是语言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融。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比如,一些中英文词汇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如“He went out west”,意思是“某人去世”。所以影视文化的翻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口语化和通俗化

影视语言翻译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主要是针对影视艺术与语言艺术两者结合处理而来,一般影视剧在对语言使用方面要采取日常用语以及句子需要浅显易懂。

四、影视作品翻译的策略

影视作品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要达到“信、达、雅”,给读者呈现出优美的文字,重视作者的意愿,而影视翻译的大众性、瞬时性、限制性、跨文化性等特点,要求译者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为了照顾观众的语言水平。因此将影视翻译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译文应以简洁易懂为原则

字幕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洁易懂。译者要在体会剧情、语气、背景的情况下用最一目了然的表达形式和最清晰的逻辑关系将原句的原色原味呈献给观众。表达语义中的意思是翻译的重要目的,不是简单地逐字翻译。如果字字对应的翻译就有可能与译文要求的通俗易懂背道而驰,反而使译文更加繁琐拖沓,显得译文生硬,逻辑关系更加复杂。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既能使句子表达流畅,又能充分流露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二)选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词汇

影视字幕语言有口语性、通俗易懂和跨文化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影视字幕翻译时,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针对语言的技巧要求句子句型方面主要是要选择的句子有简单、易懂、词汇精简等特点。很多句子都需要很大程度地进行简单的翻译与应用,译文的文体上的应用技巧要特别注意。在空间上,字幕是指出现在屏幕或电视荧屏下方的外文文字的译文或者注解,因此在空间上有了限定性。字幕语言的应用在选择句型中,它的主要理论在于:字幕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宜简明,力戒繁复冗长,惜用过长的插入成分、分词结构和从句。如 be miserly,stingy 不宜翻译成“悭吝”,最好译为“小气”或“吝啬”更合适。

(三)缩减法

为了剧情的清楚以及时间的缩短,减少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应该采取对字幕句子的压缩策略。译者要在影视剧情中经常采取缩减的相关策略,主要是在句型上的精简以及对时间、空间上的压缩等进行分析与采纳。受制约性、缩减性等特点就是上述讲述的特点,本段理论也阐述了句子的缩减方法,缩减的目的是为了句子的精简: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例如 :

——She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as old as Alabama.

——她住在一间很旧的屋子。

——Harriet: You can go there if you want,but don't open his refrigerator.

——哈丽亚特:去呀,但千万别开他冰箱。

五、结 语

通过对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出发,还需要从以下思路对此问题解决完善:初步分析与了解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及技巧;同时,对影视字幕的背景产生进行全面的解读;对影视字幕翻译特点分析与研讨很重要,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很多,例如,大众性、瞬时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影视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口语化和通俗化等。最后,就可以完善对影视作品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以简洁易懂为原则;选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词汇;巧妙使用缩减法等。

电影的语言特点主要证实了影视文化的重要性,也是文化与影视语言的互动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最近几年,我国与英美国家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影片翻译的逐步升温。作为理解电影情节的辅助手段,影视字幕翻译有别于常见的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影视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以及剧情的快捷易懂等特点,体现出了语言的即时性、大众性等特点。除了上述特点外,还需要讲述的语言翻译特点在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影片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口语化和通俗化等特点,影视文化主要是传播地区、国际等语言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 刘堃.从目的论看电影《霸王别姬》字幕翻译[J].电影评介,2011(23).〖BP)〗

[1] 李利.从目的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J].枣庄学院学报,2012(04).

[2] 管慧.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剧字幕翻译——以《吸血鬼日记》为个案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3] 刘春雨.从电影《非诚勿扰Ⅱ》英文字幕翻译看目的论的解释力[J].文教资料,2011(26).

[4] 俞川.从目的论看中国功夫题材影视剧的字幕的英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