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4 14:52:25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1)

一、高中数学概念学习的现状

1.学生学习的现状——对概念的学习停留在记忆的层面

虽然在目前高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承认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都能认真地学习数学概念,但是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方法.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单纯的去记忆数学概念,而没有去理解数学概念,更谈不上去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意识到去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我们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数学概念有重要的意义.

2.教师教授的现状——没有足够重视数学概念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教授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数学习题的教授.要知道,数学概念就相当于盖房子的砖,数学习题就相当于我们要盖房子,没有充足的砖,我们怎么可能盖好房子呢?在学生对数学概念不理解、模糊,还是“夹生饭”时,教师就要求学生进入到概念运用教学中,去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更有甚者要求学生练量的课外习题,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只能忙于抄录老师的笔记,疲于应战,从而使“听课”变成“抄课”.

二、高中数学概念自主学习的策略

1.激起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要切忌直奔主题,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抵触、恐惧的心理.因此,在上新课时,教师应该适当创设有趣的情景.这样不但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还能克服同学们面对新课胆怯的心理,从而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概念的时候,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在读小学的时候,一天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1+2+3+…+100=? 同学们都拿出笔来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计算结果,费时费力,但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5050,那么高斯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如此迅速地得出了结论呢?同学们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机引出了今天要教授的内容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寓数学于趣味之中,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寻找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对数学概念进行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高中数学课学习内容、时间、要求的不同,将教学的形式分为:课前预习,寻找概念形成过程;课内引导,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课后练习,对概念的运用进行巩固.

(1)课前预习,寻找概念形成过程.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数学教师要完成五本必修教材还有若干本选修教材,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而在概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从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去很好地理解概念,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对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移到课前,这样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上下一次课之前,要提前告诉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询.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记录下自己的疑惑,以便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内引导,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运用数学概念,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能自己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独立的数学理解力和感悟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数列概念的时候,在运用图形和实物归纳得出数列的定义之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又设计了以下的问题:“4,5,6,7,8”与“8,7,6,5,4”是不是同一个数列呢?与“4,7,5,6,8”是不是同一个数列呢?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判断,这样同学们就会加深对数列概念特点的理解.

又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在两个数列中,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否则为不同的数列”这个概念之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数列中的数和它对应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呢?哪个是变动的量,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我提出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重新对数列定义进行了反思,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列定义的理解.

(3)课后练习,对概念的运用进行巩固.

在课前同学们探究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掌握了相关的概念,那么课后呢?课后就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同学们可以练习课后习题,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几道题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哪些掌握了,还有哪些不熟练了,一目了然.对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可以放心运用,对自己还不熟练的,应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同时配合习题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2)

下面是本人在学校今年的教学节开放日活动中所上的一堂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内容是“平面解析几何”复习.这里是课堂刚开始时有关概念复习的片段:

师: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复习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直线、圆与圆锥曲线,具体的概念请看白板.(我拿着事先画好的有关概念的知识网络结构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直线主要包括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五种形式的方程、三种位置关系;另外直线方程与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以及线性规划等问题也有密切联系.圆主要包含两个方程: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三种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每一类中具体又包含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介绍概念时稍有停顿,讲完马上撤掉知识网络结构图的投影)有关概念的复习我们就到这里,同学们对这些概念都清楚了吧!(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二、诊断分析

本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章节复习课,之前已经分课时复习了相关内容,按理说学生对这章的基本概念应该已经熟悉了,但为什么课堂上当我问到对概念是否清楚时学生一脸茫然呢?课后经过认真反思,觉得原因有三:

1.课堂展示有关概念的知识网络结构图时过于匆忙,从放到收只用了三分钟时间,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白板上就结束了,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据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难达到兴奋点.因此,课堂之初不宜快速展示高容量的概念网络图.

2.课堂展示概念网络图时,我是自编自导自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概念复习时蜻蜓点水,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在课堂之初本来精力就不太集中,加上老师又忽视他们的存在,所以只能疲于应付,具体对有关概念清楚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3.高三数学的一轮复习课要求侧重基础,知识点覆盖要全面.我们所使用的《完胜新高考》资料上每一个课时都有“基本脉络贯通”模块,这部分就是要求对基本概念进行梳理,为解答后面的题目做准备.但是我在平时的复习中为了赶进度往往忽视了概念复习的重要性,认为概念没什么好复习的,学生应该都懂;有时也会以题带概念,但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这也就解释了学生这次对于概念的不熟悉并不是偶然,而是由于平时教学中架空概念复习的一种必然结果.

三、概念复习的建议

1.教师充分备课,重视概念复习

数学概念是解答数学题的理论支撑,教师在高三一轮复习中需重视概念的梳理与复习.“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概念梳理清楚了学生接下来的做题才会如鱼得水,从而不必担心耽误进度.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将各个章节的数学概念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依高考考纲要求有重点地灵活复习,特别要注意讲清容易混淆型概念.

2.课堂师生互动,深化概念复习

教师课前编制好概念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课堂上不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应该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便发生了.本堂课复习平面解析几何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回忆相关内容,教师作点评.对于回忆全面到位的同学,予以表扬,激发学习兴趣.当概念内容比较复杂时,教师也可以先给个大的框架提示,让学生补充完整.

3.作业精心设计,巩固概念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的作业设计不能是纯题目,最好在题目之前设置概念填空,并要求学生认真作答.不少学生对概念复习梳理不重视,只是简简单单地看一遍敷衍了事就开始做题,目的是想通过题目去巩固概念.这种做法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应该在事先掌握正确的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然后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要设计概念题,至少是与概念巩固有关的题目,最好是要求学生自行编制本课时的概念网络结构图,从而培养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取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这是教育学建构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身的建构学习,强调学习是建构在其原有旧的知识基础上的,而概念的网络结构图可以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促进整合过程的形成.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3)

(一)基本程序知识链接

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知识链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变式训课题概念练,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落实概念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

(二)环节阐述

1.知识链接:提出课题知识链接,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2.创设情境:感受概念创设情境,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找到答案,使学生在对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理解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3.自主学习:理解概念自主学习,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4.例题示范:应用概念例题示范,示范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5.变式训练:强化概念变式训练,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

6.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主归纳,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7.自我诊断:落实概念自我诊断,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二、定理推导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定理推导课基本程序

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二)环节阐述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激情导入。这是一个感知阶段。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十分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有时太过于呆板,掩盖了数学的生动形象有趣特点,所以在实际授课时,老师就要把呆板的知识生动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同学思考,进行更好地理解知识。

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设疑猜想。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是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应用学会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模塑人格。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自我概念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Byrne,1986),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1890年James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理论,其后自我概念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了多维多层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理论由单维转向多维化,为自我概念实证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模型中,Shavelson第一次把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

1.1学业自我概念

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成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习者执行任务的毅力、成功期望和成就归因,而且影响学习者对学校课程的选择和学业成绩。Marsh和Yeung(1997)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提出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业自我概念对该学科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

1.2外语自我概念

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外语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英语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综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描述。英语学习自我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认识与评估。有关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层面。但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研究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学习者课堂学习的影响,而课堂学习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教育领域有关如何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争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语言学家提出了外语自主学习的概念。Holec(1981)将其定义为“theabilitytotakechargeofone’slearning”.这个定义被看作是后来自主学习研究的开端。

其后开展了大量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发现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设置、意志水平、性别角色等,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以及文化因素等。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要促进自主学习,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少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自主学习,如华维芬(2001)等探讨了通过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来促进自主学习的方法。

3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3.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教学经验少,对学生的要求较少,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很多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导致学生学到的实用知识较少。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多,不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课本的讲解,但是却不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地锻炼。

3.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对英语学习缺乏动力

高职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学习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所以这就到这很多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不懂、写不出、英语水平较差,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悲观心理明显,学习英语中遇到问题也不敢直接请教。另外,目前高职学生热衷于等级考试,在英语学习中对考试内容兴趣高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忽略了英语教学的要求,对英语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日积月累,慢慢地学习就跟不上了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时间较短,基础不扎实,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对英语工具书的使用较少,遇到问题时很少自己主动解决,对教师有很高的依赖性。

3.3学生对学校有排斥性,觉得这是无奈的选择

高职院校的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再加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而学生对这一培养层次缺乏理解,对此有排斥心理。很多学生入学后情绪不稳定,或想通过自考等其他方式获取更高的学历,有的甚至想退学。

3.4角色转变,无所适从

进入大学,由于学习模式的转变,很多同学变得无所适从,表现得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到大学以后,没有老师的压力和指导,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重点难点在哪,更不知道要怎么自学。

4教学应用

4.1帮助学生调整英语学习策略

高职英语学习策略与初高中时期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在自主程度、心理认知、环境与教师因素等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用来获取、存储、提取和运用英语语言信息的一套做法和步骤,以及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各项活动。

针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调整。

首先,帮助大学生有效运用已习得的英语学习策略强化习得行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都使用了哪些策略,与学生一对一访谈,让学生之间开班会交流,或在针对英语听说读写某一技能的培训和使用时有意识地探讨其曾经使用过的策略等,都是教师了解和帮助学生加强习得行为的有效手段。在设置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把强化学生已习得的、效果好的学习策略运用到学习中去,用得越熟才能用得越好。比如,在英语写作课上,可鼓励学生多运用从前学习过的英汉对比认知策略,突出英文写作惯于开门见山的特点,增强有效使用这一策略的信心。

其次,帮助大学生对不同英语学习策略进行选择。班杜拉指出,自我概念影响人对环境和活动的选择。在突出听说能力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大学阶段,通过多听英语材料提升词汇量是个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任务相同而策略不同,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还是最熟悉的学习策略,受学习者对该策略的自我效能感的控制与调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自己不熟悉的学习策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够从多种学习策略中受益。

4.2指导高职生自主学习英语

自我概念与自主学习之间关系密切,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性因素。除了学习策略的影响,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自我概念也在任务选择、目标设定、努力程度、情绪体验这四个方面发生作用。任务和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导航,并且为自主学习过程提供监控标准。为自我评价提供依据的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特征。可从如下两方面指导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

首先,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在把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在把自身感觉与概念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一种自我认知。发挥自我效能的作用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是动态变化着的,大学生将大脑中先前存在的英语知识和刚刚接受的新知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选择性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自我概念。

另外,教师可以在学年、班级、各合作小组里树立英语学习的榜样,包括策略适当、效率高、成绩好、听说读写某一项技能突出的典型。另外,给学生积极的信息反馈,提高他们对自身的积极认知,进而调整自主学习行为,就会把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结合起来变成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4.3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的高职英语成绩评价体制是根据学生成绩来评判的,学生通过期末考试的单次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减退。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建立之后,评价机制也应该转变为重视过程轻结果的形式,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积极性,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在学生判定过程中加入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评价学生就更加全面,学生有了好的自我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被全面调动起来,这种评价机制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Benson,P.&Voller,P.Autonomy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2] 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外语界,2001(5).

[3] 惠亚玲.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5)

一、构建概念图,加深印象

在复习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法,能使学生主动梳理学过的知识,并在旧知识中进行探索,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目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开展小组复习活动时,教师应巧妙利用知识概念图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复习.在构造概念图时,教师要格外注意概念图的精简性和实用性以及高度概括性,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进行压缩罗列.此外,教师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这样,既能减少过多使用粉笔对教室环境带来的粉尘污染,又能使概念图构造得更为规范和清晰明了,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图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复习“有理数”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复习PPT,尤其要构建好相应的概念图,并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开展小组复习活动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构建好的概念图,并利用概念图对学生进行复习引导.教可以向学生展示高度概括性的概念图,并让学生回顾性思考有理数主要分为哪两块,整数、分数与有理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小组知识梳理、讨论、得出结论:“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分数和整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是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是负有理数.”教师应在予以学生口头表扬的同时将相应的概念图展示出来.通过分组复习,结合概念图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并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梳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利用复习概念图对学生予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对知识框架进行自主构建,还使学生对“有理数”这一已学章节的知识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复习梳理.尽管如此,这也只是让学生对该章节知识内容的概念和定理进行初步的印象加深而已,并且这属于一种瞬间记忆,学生对这些知识记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概念图对学生进行典型的习题训练,持续性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力度,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转化为复习的主体,注重对学生自主复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查漏补缺.教师通过概念图对学生予以点到为止的引导,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将经典的课堂教学习题融入到概念图中,引导学生对经典习题进行解答.如,教师在概念图中设一一元一次方程式“3a+4a=35”,并向学生进行相关讲解:“某数的3倍与4倍的和等于35,假设某数为a,那么如何求出这个未知数呢?”此时,学习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会立即在草稿纸中进行演算,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会翻开课本寻找相关的知识和例题进行解答.当有学生算出答案后,教师可要求其上台进行演算,并在其得出正确得数后予以肯定和表扬,而后在概念图中引出具体的算法.

三、变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经上述两个环节后,学生对已学知识中的概念、基础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也就相当于打好了一定的复习基础.不论是教材中精选的典型例题,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常见题型,都无法让学生对主干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数学学科的奥秘和趣味性就在于利用数字进行各种变化多端的计算.因此,仅掌握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是无法满足该学科的学习要求的.因此,教师应在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使学生对各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深入性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相关例题时,可以利用概念图注解功能的灵活性,将其进行适当的隐藏或显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理念;概念教学

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掌握三个主要环节,首先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概念物理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方便课堂引入物理概念;其次是要是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物理概念;最后是不断地运用、巩固、深化以及活用物理概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

一、中学物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中在新课改之前就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侧重点不同。下面就具体分析传统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物理概念的基本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老师在上课期间按照物理概念的定义、内容、物理意义、延伸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相关概念的异同点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技巧和知识结构,进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2.不足之处

传统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两部分。

(1)老师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时,主要是侧重于讲解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这样就会导致老师在引入物理概念知识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的延伸内容和意义,并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即将考试的时候,老师一般是让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物理知识的复习,虽然学生的习题量加大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掌握。

(2)物理概念教学的课时少。在中学的传统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是用五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其余时间是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较短课时的物理概念讲解,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无法充分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学习和习题练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同化相关的物理概念知识,使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营造物理概念学习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引入物理概念

首先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概念引入环境,一般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环境:利用实验演示,老师提出物理概念的问题,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新课的物理现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的过程中进入学习情境;引入物理概念相关的故事,使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进入物理概念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物理知识的经验引入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

2.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

在老师营造的物理概念学习情境中引入物理概念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概念相关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给物理概念下一个严格的定义。

一般说来,老师要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和意义,这样能够准确地概括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并能够透过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问题思考,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并能够长久地记忆物理知识,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性认识,不断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分析、抽象总结、综合概括,进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物理素质,并且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思考,归纳物理概念。

3.老师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并能够关注异质反馈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课堂上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案,都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和疑惑,并能够通过交流时关注的已有共识中的同质性问题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关注异质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馈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观念和意识思想的变化和碰撞,使学生能够从理性上进行物理概念的认识,并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多方了解科学家在研究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形成自我学习习惯,找到自身学习的困难,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从理性上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

4.灵活运用、巩固、深化和活用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引申到实际的生活中,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在讲解一个物理概念的知识点之后,要分析相关知识点的例题,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并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区分。

总而言之,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三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对物理概念的引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了解物理情境所要呈现的物理概念,明白自己将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定义物理概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将自己总结的物理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并能够不断地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物理概念知识结构,不断地活用物理概念。

5.注重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学

一般中学的物理知识教学有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事例分析、实验,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然后做题目进行物理概念的应用。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物理知识总结,这样就忽视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和记忆是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理性分析物理概念相关知识,无法构建理性的物理学习方法。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要注重过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有。

首先,应该要注重整个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这样学生能够理性、正确认识到物理概念知识。所谓的物理概念都是一些客观的物理属性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和生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吸收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时,最好是利用一些感性材料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比如说中学物理在引入质点的物理概念时,可以举例研究雄鹰的飞翔状态,使学生先各自进行雄鹰飞翔运动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出雄鹰的大小、形状会影响到整个雄鹰在空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方法忽略掉影响雄鹰运动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引出物理运动时质点的概念。

其次,在进行物理概念的过程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物理概念进行还原,主要是将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历程进行还原,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索,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和掌握整个物理概念形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思维,并能够透过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高中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地方进行思考,面对最原始的加速度问题(如蜗牛在15秒内速度能够从0加速到0.2cm/s,在7s内,磁浮列车能够以433km/h的速度匀速运行),使学生比较和体验不同速度变化,然后再举出类似的速度变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速度变化的概念,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而在比较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探索出基本的速度变化概念,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加速度概念。

最后,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和兴趣,进而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够总结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在遇到物理概念教学难点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有耐心进行物理概念之间的比较,在比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进而能够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不仅是要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物理概念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将物理概念和人文文化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探索和生活体验,不断形成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老师要对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并能够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良好的物理概念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在此期间,老师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灵活运用物理概念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活用物理概念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永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29(04):65―68.

[2]许锴明.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0(49):185―186.

[3]王秋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的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9):7.

自主学习的概念篇(7)

一、引 言

“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集诸多教学要素系统化的目的。教学设计的设计基础是在析清“人类是如何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组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学习内容、教师、学习者和媒体等教学要素的组织。关于学习含义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几大学派:第一,以机能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有爱德华·桑代克、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纳金、克拉克·伦纳德·赫尔等。桑代克倡导联结主义,通过选择和连接进行学习,学习是渐进的而不是顿悟的;斯纳金是激进行为主义的代表,通过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结合强化奖惩等措施进行教学研究;赫尔则通过探究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二,以联想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巴普洛夫,他认为学习的发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提出了预期学习理论观点。第三,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为皮亚杰、乔纳森,他们认为学习的发生基础是基于学习者原有知识,通过同化、顺应等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发展。第四,以神经生理学为主导的学习理论代表为唐纳德·奥尔丁·赫布和罗伯特·C·波尔斯,他们从脑组织、神经网络和进化论的角度研究生物体与学习的相互影响及学习理论。[1]

从四大学习理论派别的发展来看,前两种学习流派过于机械化、简单化,忽视了人类的身心发展;认知学派较前两种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同化、顺应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很难由学习者自己独立发生;第四种学习理论从生物体的层面考虑了器官与学习的联系。然而安德烈·焦尔当认为,学习是从学习者的概念出发进行学习的,学习者的概念是他们用以理解的唯一工具;只有学习者本人才能转化他们自己的知识;学习者不能在没有他者存在的情况下学习。[2]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和“如何促进学习”提出了新的视角,笔者结合这一学习理论探究了如何进行基于变构模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对该变构学习教学设计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ALID)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变构理论学习观

(一)变构理论隐喻

变构模型是学习科学视域下的一种新理念,是在分析和弥补从机能主义到认知主义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层面的理论而创造的一种新学习观,它源自生物中“变构蛋白”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隐喻。这些生物酶是生命的基础,其形态变化及由此而导致的功能变化取决于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3]这一隐喻得出了极具启发性价值的两个结论:首先,学习者的思想(即概念体)是由学习者能够启用和调动的关联决定的;其次,教育者只能通过操作教学环境等外部条件来干预学习者的概念体,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变构理论学习观

变构模型的学习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命题:第一,学习就是转化学习者的概念。学习者的概念不仅是学习者学习的出发点,还是学习活动的结果,也是学习过程所使用的工具本身,学习就意味着从一种概念的结构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概念的结构状态。[4]第二,概念体由五要素构成: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个体的一个概念总是首先对应一个质问,质问又与相应的(模糊性)问题而存在,概念的炼制通常使其得到明确,同时其他相互作用的四个参数对学习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概念体既是学习者的工具,又是他们的“智力牢笼”。学习者只能利用自己的概念对信息进行处理、编码和解码;相反已存在的概念体会阻碍新概念的加入,尤其当新知识与已知概念相对质时,因为学习者认知、接受新概念时,总是用已有的概念进行解释,在这一解释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对质,从而阻滞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变构学习教学设计(ALID)模型构建与依据

依据变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笔者提出并构建了变构学习教学设计模型。

(一)ALID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者原有的概念体发生变化,然而对于教师而言,学习者的概念体并不能人为地直接进行操控,只能像变构蛋白一样通过控制外部环境来影响和改变它。显然,基于变构模型理论的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这是利用和对质概念体的前提,同时也是确定学习出发点的依据。第二,创设情境,旨在影响和变构概念体。概念体的变构分为直接建构和对质变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概念体进行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概念体的变构是通过学习者与自身概念体的对质、解构和建构等不同阶段来实现概念体的重组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人际互动等创设启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对质和动机。教学设计旨在使学习更有效、更高效、更吸引人。[5]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制定、开发、实施、评价、修改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全过程,亦即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所需的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6]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型旨在基于变构学习理论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织与规划,为践行教学活动制定出具体可行、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

(二)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型的内容

根据概念变构模型理论,并结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念构建了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体现了概念体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概念体变构的重要作用。

基于变构理论的ALID模型包括分析阶段、解构与建构阶段和评价阶段三部分。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是学习结果的最终预期目的,也是教学工作者通过创设与操控学习环境欲使学习者的概念体发生变化的最终理想形态。学习目标的分析是利用学习者自身概念体的前提,也是与其对质的关键。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与其相关 的支持性概念,即既要理解学习内容,又要探究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概念体进行变构的支持性概念。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概念体、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学习者本身概念体的分析主要涉及概念体的五要素: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获取学习者概念体的策略主要包括问卷、谈话、画图等形式。学习者的概念体是学习者对现实世界和所获信息进行解释的唯一工具,同时确定和把握学习者概念体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它关系到后续概念体变构的成败。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根据每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安排;学习动机主要分析学者当前对本学科内容的动机强弱以及原因。通过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来确定学习起点,还应注意学习的起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即将全体学习者的基本水平与单个学习者的个人起点水平对立统一起来。

变构模型学习理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解构和建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环境创设、资源设计和教学策略安排为学习者概念体的变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概念体的变构成败。根据概念体的性质,即概念体的可利用性和障碍性进行不同教学形式的选择。如果学习者自身概念体能够直接同化和顺应外在知识,教师将会选择“利用”的教学流程;相反则会进入到概念体“对质”的教学流程之中。(1)“利用”模式。在“利用”教学模式中,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不存在错误,同时概念体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内容的组织形态处于一致或类似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创设启动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为学习者的概念体变构提供信息资源,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提供逐步的帮助和指导来完成概念体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环境创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变构;学习环境的创建必须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产生共振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的创建必须以学习内容为基础,为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与学习内容的结合创设条件。(2)“对质”模式。这一模式应用的目的旨在排除、撼动、驳斥学习者原有概念体中的错误,将学习者的错误概念清除出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和学习者的概念反着来。基于这种理论观点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师要制造导致思想对立的情境,这种对立可以是学生本身的,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内部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要突出真实感、真切感和共振性,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学生真切感受到的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由于对质的形式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在自我对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数据资料、实物接触、现实接触、实验观察等形式实现;在协作对质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辩论、小组讨论以及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等形式展开。(3)评价阶段。动态性是评价的主要特征,因为在教学预设、进行中、结束等阶段,教师都在实时地进行监控与评价,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策略的调节。

四、基于ALID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经过对学生教材的设计、实验对象的选取、资料的查找和研究的论证,在2012年2月确定了基于变构模型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过程,即基于ALID模型的应用研究实验。

1. 课题选取

研究的目的源于探索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应用方法。实验方法为准实验研究法。实验对象源自七年级的教学班级,选取两个班级的生物学科进行实验研究,即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采用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其他变量相同,同时对教材的教学预设分别进行了两种模式的教学设计开发,便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

2. 建立假设与确定变量

研究假设:对于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基于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的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项假设中,条件因素C=学生进行七年级的生物课程学习;自变量X=两种教学模式(即变构理论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因变量Y=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干扰变量为被试者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时,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对数据分析产生的影响,笔者每周一都进行课堂调研及时发现及时排解,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最终数据分析的参考。此外两个班级采用同一位教师、同样的媒体进行授课,避免这些差异影响最终数据的效度。

3. 选取实验对象

首先对河北省遵化市地北头镇中学的七年级所有班级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生物教学,在第八周时进行七年级所有班级的生物测试,这次测试以第八周的月考试题作为对学生生物学习效果的前测;接着对各班进行生物成绩平均分和方差齐同性的分析,并检查他们的成绩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两个班级,分别是七(1)班为实验班和七(2)班为控制班。

4. 教材内容设计

教师讲授的教材为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前八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第八周后对七(1)班采用基于变构模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对七(2)班继续延续前八周的教学设计形式。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并运用学习环境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与现实对质、与同伴对质、与自己对质等,学习环境的设计仅仅围绕P(问题)、C(参考框架)、O(心智运算)、R(语义网络)、S(意义符)这些概念体的要素进行。教师通过获取学习者概念体,然后创设环境来解构和变构学习者的概念体,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

(二)实验结果

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是IBM SPSS Statistics 18,分析数据包括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前测和后测成绩。

1. 前测成绩比较

对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前测平均成绩为79.37,控制班的前测平均成绩为79.28。两个实验班的前测成绩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差异显著性概率P=0.973>0.05,故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后测成绩比较

对两个实验组学习者的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F=0.072和P=0.791可以确定,两个实验组的方差具有齐性,不必进行置信度的区间调整。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后测平均成绩为89.29,控制班的后测平均成绩为80.21。两个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比较结果表明 ,实验班比控制班的平均成绩高9.08,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差异显著性概率P=0.013<0.05,故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基于变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的实验班在教学效果上明显高于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控制班。

(三)实验讨论与案例剖析

基于变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的生物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学习形式,这表明该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变构理论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笔者从变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ALID模型围绕四个维度详细论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及其关键点,并例举相关案例进行解读。

1. 概念体的获取与确定

概念体是变构模型的核心观念,因为概念体是学习者认识、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是新知识的解释系统,没有相关概念体的存在学习将无从谈起。显然,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是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在教学中,通常采用问卷、谈话、画图、文字描述、录音和视频等手段获取关于学习者的概念体。问卷法适合学期开学时的测评,如果在每一节课开始时都进行测试会对学习时间的分配造成影响,同时测评的结果并不能及时准确分析,也不能及时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谈话法也可称为问答法,即在上课或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通过问答的形式获取学习者的概念体,这种方式灵活、多变,但是教师所询问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全部概念体,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师所关注的,通常带有主观性,这一局限性容易忽视学习者起支持作用的概念体,为以后概念体的成功解构和建构产生负面影响。画图法是学生概念体自我表征的一种有效形式,与文字描述方法相结合效果更为突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尽显其所掌握的全部相关概念。因此教师可以规定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描述概念体,这种方式可以弥补谈话法、问卷法所隐含的教师主观性缺陷。录音和视频手段能够实时记录学习者概念表达的任何瞬间,为研究者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他们概念体表达的内容、形式。研究表明,学习者概念体的表述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环境设计,即创造激发性的启动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使学习者愿意、积极地尽显相关的概念体。

在《血液循环系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谈话、填图的形式对学习者关于血液循环体统的概念知识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明确学习者概念体中的错误概念、空缺概念,为变构他们的概念体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测试表明,学习者对血液循环的方向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认识,把握住学生概念体的这些问题关键点,将有利于进行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的设计与提供。

2. 通过概念体进行学习

学生是从他的概念出发进行学习的,学习者的概念是他们用以理解的唯一工具。学习过程本质上就在于学习者究竟如何解决本身概念体与学习内容的差距问题,即学习者如何在已有概念体的基础上进行对差距内容的编码和解码。利用概念体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理解已有概念体的特征参数,即问题、参考框架、心智运算、意义符和语义网。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外界进行解释、编码的过程实际是不断对自己已有概念体进行质疑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学习时,会不断提出一系列问题,“肺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血液是如何循环的”、“心脏和肺循环的关系和影响怎样”等。提问的同时,学生通过心智运算会在自己已有的概念体中迅速地搜寻参考框架、意义符,探索所有相关的语义网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即在确定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之后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防止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承载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概念体的参考系数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教师是否是在分析了概念体已有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的,是否存在着与新授内容相关的参考框架。简言之,是否能够利用已有概念体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的概念结构中。研究表明,通过概念体进行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补充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虚拟实验解剖、接触实物等。补充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从已有概念体到学习内容之间差距的概念结构,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化和顺应方式;此外通过虚拟实验、实物接触、媒体等手段能够解决学习者提出的各种质问,即通过学习者的观察、探索、质疑进行学习者概念的建构和解构。在《血液循环系统》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血液循环的半成品概念图,即空缺其中重要的位置和方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填充和通过资料进行查询。

3. 对质与概念体

学习绝对不是累加式的机制,而且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同化和顺应,更多的情况则是突破学生原有概念的“智力牢笼”,与原有概念体对着干。学习者的概念体是对现实和所接受信息进行解码的唯一工具,不能完全被移除,然而教学设计者必须通过分析学习者已有的概念体确定其中的错误之处(即教学设计就是要通过学习环境设计来影响和对质这些概念),最终通过解构和重构实现学习目标。研究表明与学习者原有观念进行对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害怕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得到质疑、挑战而常常处于默不作声或置之不理;有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对质时情绪异常激动,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走到了理智的边缘,这完全源于自尊心和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改变并不会易如反掌,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者情感方面的维持,另一方面来自于与之保持较强一致性的概念体网络,只有当学习者的概念体完全无力维持他的观点并且认识到确凿的事实时,才会放弃原有观点,并通过解构和建构来接受新知识,新知识也只有在先拥知识失效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安置下来。在《血液循环系统》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与班级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质活动,即组内自我对质、小组对质和全班的人际交流。在对质过程中,学生对具有怀疑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教师应实时监控小组和班级学生的讨论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小组兴趣较低,应及时通过设疑、制造矛盾等方式挑起学生的 对质热情。

实验表明,与学习者的概念体进行对质的有效策略包括实物与现实接触、自我表述与评析、辩论等。最有效、最直接的莫过于通过实物的接触来驳斥学习者已有概念体的错误,这种对质是学习者通过实物真实感触的自我对质,比较温和且易于接受。此类方法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自我表述与评析是通过学习者不断进行自我质疑实现的,但这种方式对于改变学习者的概念体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学习者很难挑战自己的错误概念,然而这种弊端可以通过设计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来实现,学习者通过对自己的质疑和资源搜索不断地解构错误观点,同时建构正确的概念体。辩论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对质,辩论的双方或个体会调用所有与其观点相关的论据来驳倒对方。这一过程既是对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网络结构稳定性、正确性的检验,同时也是验证概念体对于事实完整性、稳定性的一种方式。当学习者已有概念体不能解释对方质疑或者所提出的概念被对方反驳成功时,这时就会引起概念体的“空位”和“认知冲突”,因此学习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概念体,通过解构和建构实行概念体的变化。辩论是激烈的、痛苦的,但是对于学习者的概念变构是印象深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辩论的激烈程度进行辩论过程的控制和调节,避免辩论过于激烈或平淡。为了避免面对面辩论过于激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聊天室、论坛、微博、博客和其他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中性辩解。

4. 学习环境与概念体

教师或教学工作者不能直接操纵学习者内在的概念,只能通过外在的学习环境设计来影响学习者的概念体。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概念变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展现学习者的概念体,获取和确定概念体的结构组织,为变构学习者内在概念体提供依据。其次,为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的对质创设学习环境,主要通过实践参与、实物接触、媒体虚拟等手段为自我对质、展开辩论提供有效的支持。学习环境设计的切入点不仅仅在于概念体中的要素,而在于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学习环境要针对不稳定的观念要素联系或错误概念及其联系创设一种不协调的外在情境,启动学习者自我质疑,寻求答案的动机。第三,学习环境应为学习者不同变构过程提供适当的信息支持,包括在概念体的表达阶段和变构阶段。在表达阶段主要以问答、填图与画图等形式进行设计,这些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来实现。在变构阶段主要通过实物提供、现实接触、数字媒体资源来实现,旨在为利用学习者概念体或对质学习者的概念体提供事实参照,促进概念变构效率。根据《血液循环系统》一课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基于网站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网站的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Flash动画、在线聊天室等这几项功能,目的在于向学习者提供自我对质、群组对质的条件,促进学习者识别已有概念体,变构错误概念体,建构新的概念体。

五、结 语

通过ALID模型的提出、构建与实证研究,旨在从变构学习理论的维度探索学习的发生机制和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变构模型的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获取、确定学习者原有概念体,这是学习者概念变构的前提;同时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学习者原有概念体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在对概念体的理解上一定要把握其双重身份,即可利用性和矛盾性,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环境、资源和教学策略的设计。ALID模型是通过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并结合概念变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其局限性在于不同学科的性质造成对学习环境设计、资源安排和教学策略的差异性需求,这也是以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B.R.赫根汉.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4] 安德烈·焦尔当,菲新宁.变构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裴新宁. 学习究竟是什么[J].全球教育展望,2008,(6):13~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