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8:0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1)

1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建立在公共空间中且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和方式就是公共艺术。它是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同时和社会公众具有一定关系的一种艺术。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观念,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城市文化内涵和公共形象的代言者,它用自己独有的一种理念来诠释城市和公众活动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大多数和传统的雕塑和建筑艺术相关,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或一组建筑,而是超越了这些传统艺术独立在外。也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和其他的形式艺术是没有可比性的。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包括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壁画、雕塑、装置和景观小品等,而近几年它的表现形式也扩大到灯光、水景、烟雾、多媒体和一些动态装饰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集体活动使用的室外空间,比如说公园、广场、街道和大型公共体育场等。当然上面所说的是狭义上的公共空间。而广义上的公共空间则是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如说商业区、绿地和中心活动区等。不管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的城市空间,都可以看作是城市的一个舞台或客厅,它就是城市对外的脸面,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丰富的色彩。

2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体现了我国公民的民利和公众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但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使公共艺术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质量并没有得到保证。就那北京来说,北京市有百分之八十的城市公共雕塑据检测是不合格的,这些雕塑不仅仅质量不行,而且艺术性也不够强。不仅没有美化环境,反而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这种不合格城市艺术设施存在的现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根据以上分析的各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现在我国城市的公共吸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与城市整体规划、环境、设计相脱离。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的存在和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和环境设计都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它一旦脱离了城市这个平台和载体,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不过我国因为在这一块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很多城市在做整体规划和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设置问题,所以在后期安放时,多是在城市改造中设置的。这样一来就使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当然有些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很成功。(2)整体设计水平不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在各个城市中大多相似,尤其是广场雕塑类,在形态上多是一些柱体、圆球、三角等几何体组合,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所以体现不出来每个城市的个性,更体现不出雕塑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就说明了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设施的整体设计水平很低。当然这不仅和设计者的自身修养、工作态度和能力相关,同时也和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有关。(3)制作工艺整体较差。这个问题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施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显示的是制作者的技术和水平,同样也显示了其工作态度问题。例如,很多制作者为了节约成本和制作时间,使制作工艺的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这种制作工艺和质量极差的公共艺术品。

3合理发展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所以怎样合理、有序地发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现在我国需要加大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研究,对于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机制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1)加强相关行业的配合,减弱行政干预的意识。在我国是以行政来决定很多行为,而我国很多的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设置都受到各种程度的行政干涉。甚至在一些城市,领导的品位直接就决定了艺术品的形态。这种现状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价值丧失而变成艺术垃圾。所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行政决策者,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最好是只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直接下达行政命令,因为行政权力一旦超越了相应的界限,那就一定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设施,它的设计和安放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假如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对其设计和安放进行干涉,那么这个公共艺术设施一定会是不成功的。(2)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想要得到合理、长远且有序的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出合理详细的指导性文件。这一点在国外早已就得到实施,像美国在八二年就颁布了百分比艺术法令,这项法律规定了所有的公共工程计划方案中一定要有百分之一的经费用于艺术品的设置。自从这个计划案实施之后,纽约公共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可以说这个法令的实施对于纽约艺术设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比不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忽略这一块,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样公共艺术设施的发展也是为了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所以制定一项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安置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使用后评价(POE);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203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界定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含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则可扩大到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1]。纵观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等多项特性[2];在城市中易于市民到达,面向市民公共开放,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城市景观塑造、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等具有重要影响。

1.2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影响

李德华等人[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社会生活活动所需的设施和场所,主要解决市民交通、商业休闲、观光游览、节日聚会、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地方文脉的重要使命;如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通过其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向市民和外地游客述说当地悠久深厚的治水文化。三是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处理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反映该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对城市至关重要,而回归该空间建设的最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论证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关注该类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功能组织上、景观设置上等是否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满足程度是必要的,鉴于此,形成本文的相关内容。

2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方法

2.1游憩适宜性定义

游憩m宜性,是反映公共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游憩指的是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等活动。适宜性指的是场所空间、肌理、内容及环境质量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3]。游憩适宜性指的是公共活动空间在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设施内容布置、景观设计、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满足居民游乐、休憩使用的适宜程度。

2.2POE(Post Occupancy Evafuation)方法简介

“POE”使用后评价,英文为Post-occupancy Evafuation,是指使用状况评价,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进行系统描述和评价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由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日渐成熟; 80年代后,达到实际应用阶段。POE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已经广泛被采用。近年来,该方法也不断被应用到景观设计领域来关注和评价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使用状况,如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等对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4]。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可运用POE方法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轨迹、活动特点,并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评价,以掌握该空间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程度,并以此分析总结衡量该类空间使用及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1室外公共空间属性使然

首先,城市室外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空间呈点、线、面的分布状态,点状的广场、公园绿地,线状的街道、滨水区,面状分布的居住区户外场地。由点连线,由线串面,构起城市空间景观的骨架,其环境景观质量如何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的塑造影响至大。其次,从城市社会功能的运转来看,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地空间、滨水区空间是城市居民开展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的规划、功能的组织、环境景观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促使地方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研究此类空间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适宜程度是必要的。

3.2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闲置”现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居住环境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广场舞的流行反映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也论证了室外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的重要性。此外,诸如散步、休闲、购物、唱小曲、交流等也需要更多公共空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城市规划、还是从城市设计角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规划设计出来,并力图形成点线面系统,这固然是好事,但在实际中存在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设施景点布置人性化设计不充分,导致空间使用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宜人的使用效果,出现很多设施及场地出现无人问津或鲜有人使用的“闲置”现象。

3.3直线型设计程序

目前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相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其项目的建设实施大体遵循“设计―施工―建成―使用”的程序式流程特点。其中,在设计阶段,相关设计团队或个人虽然在方案开展前,会对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这对于整个方案形成来讲无疑是好事。但是,设计对策的提出直至实施,主要是设计者从自身角度凭借自身专业及经验提出,此为“直线型设计程序”。对于专业素质强及经验丰富的团队或个人,规划设计对策或许能有效创造和利用场地空间,但有时也存在规划设计的空间无法真正发挥预期的场所功能,实现预期的使用目标。其次,设计团队及个人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效果如何,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却鲜有关注;导致目前很多项目规划设计理念非常好,方案图纸成果呈现效果耀人,但所建成的场所空间使用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最终导致公共空间使用出现一些问题没能反馈给设计团队或个人,可能导致在以后的案例设计中或相近的案例中,同样的问题存在,而这也是目前众多“草坪本无路、走得人多自然形成路”及“景观亭”、“景观花架”存在的重要原因(图1)。

3.4“设计―使用―u价反馈―设计”体系建立势在

必行构建和谐社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空间设计及使用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势必凸显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鉴于此,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建立“设计―使用―评价反馈―设计”的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关注使用者在建成空间的使用状况、使用评价,可以言之有据地反馈给设计团队、建设单位,掌握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依此作为后期空间管理或相近案例设计对策的借鉴之处。

4结语

作为提供市民开展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使用效果,是影响市民乃至整个城市社会活动能否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时,可以运用POE方法,借助空间体验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市民的游憩体验和使用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场地空间布局、设施使用、景观塑造、环境绿化等方面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室外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分析影响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状况的因素,提出了针对该空间存在的问题相应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时匡等.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赵相争.大型住区户外开敞空间的休憩适宜性研究――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6.

[4]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J].新建筑,2011(1):114~117.

[5]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刘佳.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憩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城市建设

“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呼唤人本主义,城市呼唤公共空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然而在经济发展高速、城市化建设超速的我国,近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更显缺失。不少知名学者纷纷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趋同化、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忧虑。

一、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

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Urban Space)?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作为城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具体来看:对居民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居民可以无拘无束光顾、自由自在活动的地方,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贸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领略城市魅力;对城市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对于社会而言,作为重要介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归属、共享其中,甚至还能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等。总之,无论对城市居民、对社会还是对城市本身,城市公共空间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正在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

和过去相比,现代城市生活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公共性,同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济增长、假日制度等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这使社会对公共空间的需要增长;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其所伴随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与公共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这会相应引发城市公共生活总量上升,增加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第三,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量闲赋的老年人口除了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需要适宜的公共空间容纳相关的公共活动,从而带来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第四,从城市居民角度而言,由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过程中的积聚效应已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密集地聚拢到城市核心地带,随着城市日益拥挤和人群个体出现潜在的孤独感,人们在追求效率便捷的同时,身心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滋生了更多公共空间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与人沟通、交流,需要散步、放松的空间环境。

然而,面对正不断上升的城市公共空间需求,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却是:城市正在被蚕食、城市公共空间正在被挤占、日渐萎缩,对现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缺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有学者分析,这是所谓“工具理性”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起主导作用而产生的后果,是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土地规划者的“工具理性”策划了当代被压缩的城市公共空间。对规划而言,“工具理性”原则把经济价值和土地利用的最大化作为城市规划的优先原则,某种程度上将城市的公共空间推向对立面,使公共空间成为被压缩的对象;同时,现代社会的“速度”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重视物质表现的规划理论造就了“直线式”的城市改造思维和“推土机”策略。最后,全球化、商业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把人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受到过分强调的私人空间也在不断挤占公共空间。可以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颠覆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作用,导致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危机,出现了诸如步行空间缺失、公共空间私有化以及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脱节等问题。

三、 城市公共空间呼唤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建设正面临着困境(Dilemma),一方面是城市生活对公共空间的诉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是正在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城市公共空间缺失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来的人性化缺失倾向。其实在许多城市,我们能够见到的城市公共空间可能并未减少或消失,但要面对的现实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下降,个性魅力正在褪色,人文关怀的淡薄等。随着工业、后工业社会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本尺度。当前人性化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比比皆是,例如到处可见的大规模的景观广场、世纪大道,大型绿地蔓延成风,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使人感觉到是仅他人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使用,城市设计遗忘了人性尺度,或为城市肌理带来突兀的隔离,并且动则运用僵硬的平面几何构图与植被设计,形成貌合神离的气氛。此外,城市建设中还有如下一些倾向,也是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例如城市设计过于追求形式、过于追求规模和尺度,在构图上讲求严格的规则、对称,气氛上追求宏伟、大气,象征性,尺度上追求大,太重,公共空间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尤以国内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表现最为突出,这类公共空间常常忽略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塑造, 缺乏地方应有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当地民从熟悉的生活氛围,这类设计正在使城市空间环境走向人性化的反面,离大众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远;另外,有的设计者常常以自身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是最具人本主义特性的场所,这一根本属性往往在现实中被忽视了。

四、 构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

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面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缺失现象,著名的景观规划专家俞孔坚教授指出:“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也不是为君主设计的,更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的这一观点无疑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使用者,城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应体现人文关怀,提倡人本主义设计理念,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这应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那么,应当如何来构筑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呢?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设计的核心是“人”,即人的需求,所有的设计应针对人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五个阶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还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先生提出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三个原则:第一,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第二,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例如倡导无障碍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第三,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

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言:“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环境和氛围,应成为考评城市建设水平高低、管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尺。”构筑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设计,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也应成为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呼唤人性场所[J].城市环境艺术,2002,1:65-68.

[2]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公共学刊,2006,5:38-41.

[3]廖方.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J].规划师 , 2007,4:71-72.

[4]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 城市规划学刊 , 2006,6:92-9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神农城

一、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设计概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主要包括广场、公园等,是人们举行各种活动的休闲游憩和开放性场所。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因此城市的空间形态变得复杂,使得城市居住者和旅游者难以识别,缺乏安全感。信息导向系统完善的城市空间,容易给人们安全感,更好的识别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城市的人文关怀,所以可视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信息导向设计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1、图形符号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图形符号比文字和绘画更使人易懂,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或任何一个场所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形有其独特的语言,传播性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感知性。比如在城市公共场合有禁止抽烟的标志,禁止的标志的基本形式是带斜杠的圆边框等。

2、文字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文字可以使人们对导向系统所要传递的内容更加易懂明确,在导向系统中占的比重较大,也是信息导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城市广场上的文字指示牌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写着“小草含羞笑 请君勿打扰”,引导人们不要践踏草坪,绕道而行。

3、色彩在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色彩作为最活跃的视觉元素,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信息[1]。它对人的视觉神经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具有导向系统的同时,色彩还可以营造气氛和创造意境。

三、株洲市神农城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分析

1、株洲市神农城信息导向设计现状

(1)项目概况

株洲神农城位于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 2970亩,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620亩,拓展区规划面积1350亩,株洲市政府准备将其打造成“神农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全球华人炎帝景观中心”。

(2)神农城信息导向系统设计的内容

①文字引导性信息导向

交通标识是为游人指路的重要载体,往往会出现在交叉路口。在路人不知道那个路口是自己想去的时候,这个指示标识是最佳选择,并且促进了人和空间之间的互动,更具人性化。如一进到神农城就可以看到神农城景区导览图,看到你所在的位置, 每到一段路都有相应的指示牌,其中包括公厕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等。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指示牌的提示到达目的地,非常节省时间。

②色彩识别性信息导向

识别性信息导向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其自身特色。神农城的形象标志系统设计就有自己的特色,从标志的选材、色彩、肌理都与其整体的环境相统一。神农城的标志就是刻在石头上,运用鲜艳的红色加大视觉冲击力和强度,其与大环境相统一的同时,又易于识别。

③图形符号警示性标识

警示性标志是在提示游客注意安全及保护安全等一些较温馨的提示。注意台阶、设备带电、 禁止嬉水等警示牌在神农城的危险之地随处可见,它在一定程度上给游人心理暗示,起到规范游人行为、预防事故的作用。

2、株洲市神农城导向系统文化分析

在全球性激烈竞争流动的资本投资时,城市都在调动起文化的作用,使文化变为“引诱资本之物”。[2]农耕文化、陶瓷文化、贸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社会文明等五个主要方面构成了炎帝悠久的神农文化。

3、株洲市神农城导向系统设计整体性分析

(1)导向系统与神农城环境

神农城导向系统设计与广场雕塑小品、公共设施等广场环境融合统一。在景观空间中因为受众者的需求不同,因此神农城也提供了一些稍大的模糊空间,以满足使用人群的扩大或使用功能的变化。神农城中提高外部景观设施像花台边缘、可观景的踏步、湖边的木质景观座椅,设计了符合人尺度的座位区域来增加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和形式,这些都是导向系统和环境联系的一种处理方法。

导视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性分别表现在:

①导视系统设计将丰富的色彩材质融合在一个大色调环境下,以中国炎帝文化主色调红色系为主、大理石的颜色为辅与广场的塑小品,公共设施等相协调,使整体看起来统一有序。

②导视系统的指示引导功能适合多种人群的使用,依据指示系统人们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设计中道路与炎帝雕像所形成的景观轴线中间加设一座巨大的石质日晷加重了整个入口景观的分量,也更加强调了整个景观轴线。加强了炎帝像的庄重感,而巨大的炎帝雕像便是整个炎帝广场的中心标志性景观。入口两侧各设置一组四尊高8米左右的人物雕像,体量巨大的雕像在展示独特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入口空间的庄重感,吸引人们进入广场。既具有信息导向作用,又能和广场环境相统一。

(2)导向系统与神农城的空间认知

神农城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向作用。整体上,以炎帝广场雕塑像为中心扇形展开根据建筑的分布形成一条主干道和次干道,并与其中穿插6条支路便于人流向中心广场移动。道路上的铺装图案也是导向信息元素的一种,图案一般都以传播炎帝文化为主。根据“边界效应”理论,人们都喜欢在在大空间的边界上逗留,在神农城的边界设计中布置了大量的座椅,这个座椅除了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合适的尺度,且在与道路距离上的控制也显得十分恰当。

(3)导向系统与神农城公共设施

神农城公共设施导向系统设计都采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材料上融合生态环境的材质形态,使用木材或石头等自然肌理,达到了与广场公共设施的视觉效果上的统一。在神农城我们发现在活动空间内有一定的休息和活动设施,可以方便弱势群体使用。

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信息元素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设计。它是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形象视觉传达的重要途径。通过与认知、趣味等功能连接起来,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整体性;人文关怀;感性思维;拒绝同一;设计功效

构筑公共空间景观整体性

如今,各种各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被建成,达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到小城镇小村落,都慢慢将脚步放至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我们共同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空间里也需要别致的景观规划来达到层次的丰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人文关怀的缺失,历史上不管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崛起还是到当今社会的外国国民大选,无不代表用闲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人为物之根本,物位世界的本源,很好的运转这个微妙生物链会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有别样的色彩,而放眼望去,现阶段建成的一切公共空间景观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城市这个人类构建的生活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的集居开始到如今全球化的地球村,不仅其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其含义的变化。

而何谓城市公共空间?又为何要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改进?

这个项目是我们一直在分析探索却成效微小的一项根本性事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含义的,乃至多功能的公共系统,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于其中,它是我们饮食,居住,娱乐,休闲等其他众多社会交往生活的舞台,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这就造就了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体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具有人性化的主旨,完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根据对西方众多的历史名城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学习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里需要感性战胜理性

理性思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怀抱理性思维也可以使一些大框架和数据上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各异,用同样的眼光和理念来进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得发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或者说过于死板毫无创新可言,也让广大民众得不到更丰富层次的感知,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如何使这一系统更好地强化其城市功能,首先应该考虑将其整体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在建筑实体定位定型后随意用其填补空白的。感性思维是什么概念上的胜利?感性思维它不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设计感知,而是一种讲设计生动化充盈化的设计手法,暂且不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规划,哪怕是一部电影一场歌剧也是一个感性思维冲破理性定式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物以及观众都被内容中感性的塑造打动,也就是被感性创作的活灵活现出动一根根敏感的神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含有冲动含有灵气的景观才让置身其中的民众感到身心放松和灵与景的交融。

拒绝同一追求历史差异性

西方国家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设计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它是历史名城抑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世界中心城市,尤其是欧洲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水平之高以至于界各地的人们都把这些城市当做旅游的首选之地。因为一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出色的城市必定是独特韵味的城市,而一座可以让世人向往的城市必定是用着无比出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其二者皆为因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古罗马在公元前开始建设城镇,维罗那在公元―世纪开始建设.很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经历了兵器时代的古罗马、漫长的中世纪、闪耀的文艺复兴等多个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街道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均有所体现,历史建筑的延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罗马的街道空间有由古罗马时期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围合形成的自由街道和封闭式广场的遗迹,有中世纪形成的自由式布局的街巷,也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形成的轴线街道景观;威尼斯城市则以其中世纪形成的不规则街巷和水街一体的形象而著称于世;巴黎既有中世纪的自由式街巷,也有19世纪中叶欧斯曼城市改造后所形成的轴线街景,而真正成为巴黎城市风格的则是欧斯曼时期形成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壮观的城市轴线景观及沿街建筑整齐划一的特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体现的体型环境特征与其内涵始终是统一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些城市的街道景观控制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相比较之下,我国大多数城市严重缺少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差异性,每座城市发展进程相似,大力投资建造的城市只是粗略的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没有吸取各地的历史风味,而我国地域辽阔,对我国的许多城市而言,缺少的不是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及风景园林之间的有机衔接,即缺少系统化处理,景点过于分散。系统整体大于要素之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有助于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城市公共空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因此了解地域历史特色,将其融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质的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之功效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的前些年,一些沿海城市十分注重自己的公共空间建设,为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另辟蹊径,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口碑,也通过对公共空间景观的足够重视带动了大方经济发展,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繁荣向上的良好措施。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规模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一半,它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公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好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建议将各类城市法定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旅游建设规划中关于公共空间的内容整合为专项或专篇,结合城市、城区的性质、规模和用地分配,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实现公共空间的网络化。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消极空间、公共交往需求、空间重塑、城市更新、城阳区绿道规划

Abstract: urban negative space remodeling, is to our country of urban renewal way to build public space of activ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public demand and spac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space city the problems of theory analysis, with both chengyang green way plan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urity spac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e negative space make another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 negative space, public communication demand, space, urban renewal, the production of remodeling green wa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消极空间”是以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使人的心理产生不愉悦、不舒适感的空间的统称,这类空间呈现出用途不明、使用率低、空间零散而缺乏秩序等特征。在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包括建筑间的中介空间、边角空间、废弃空间、高架桥下空间、零散的生态斑块等等。

本文将借鉴总结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国内外消极空间重塑再利用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新技术与新理论,以青岛市城阳区绿道规划为例,探讨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符合我国城市发展与更新特点的消极空间再利用途径。

(一)国内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研究

1)国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

国外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城市扩张、环境破坏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休斯顿Buffalo Bayou休闲绿地改变了高速公路下‘迷宫’般的露天空地,改善原本脏乱且影响河流水位控制的消极空间,提供了3000英尺长的城市带状公共开放空间,变消极为积极,连接了休斯顿商业区中心和河西边公园。对于消极空间,通过植树、水质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生态坏境;通过连续慢行道将零碎公共空间串联,利用亲水平台使人与河流互动;通过设施的完善与夜间照明设计增加空间体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活动策划聚集人气;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公众艺术倡议”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公众的共同参与。

2)国内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理论与实践

国内对消极空间转化为公共开放空间的探索目前主要偏向于理论研究,包括对废弃地、高速公路两侧消极空间的再利用研究等等。在实践中许多城市改造更新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缺乏引导的建设下,导致公共交往空间的缺乏,而面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公共空间的营造成为地区活力提升的必要途径。在对整体历史风貌保护前提下,对该地区现存的消极空间和违建建筑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评价,提出改造措施,选择性改造为休憩公共空间、特色文化空间等,最终形成街区丰富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改造后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吸引大量人气聚集。

3)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总结,消极空间向公共开放空间成功转化途径有以下特征:以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特色塑造与功能为提升;以政策鼓励、多方参与为保障。

(二)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1、空间与公共交往需求的关系分析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逐渐增长。1995年美国的两家公司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购房者把自然开放空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排在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的前4位(分别占77%和74%),由此可见居民强烈的公共交往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公共交往需求属于社会需要层次,因此在消极空间的改造中应该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交需求。本文对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应对关系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作为消极空间改造对策的依据。(表1)

表1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

需求层次 空间体验 相应的空间要求

生理需求 舒适感 环境干净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交通可达,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安全需求 安全感 无障碍设计,空间形象的标识性与序列,完善的标识系统、安全设施与夜间照明,适度开敞,安全的空间尺度,具有社会监控的周边社区

社会需求 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 丰富的活动支持,适宜交往的空间尺度与私密性,适于交流的休闲设施,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景观风貌

2、消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功能模糊,设施缺乏,不具活力

消极空间作为城市中被忽略的角落,通常环境较差,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各类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缺乏,导致缺少人的参与,失去活力。

零碎分散,可达性差

消极空间多呈现零碎分散在城市中的状态,包括许多零碎生态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城市周边重要的社区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交通联系,可达性差。

管理维护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消极空间多被荒置,成为城市维护与管理盲区,长久缺乏维护,荒草丛生、垃圾堆积、设施损坏,缺乏夜间照明,导致这些空间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角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3、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空间环境品质的重塑,满足使用舒适与安全需求。

从舒适度与安全性出发,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环境品质。通过连续慢行交通串联分散斑块,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功能与特色的重塑,强化公众心理认同感。

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基本需求前提下,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整体环境品质。结合地区发展需求、资源生态与文化特色,为空间注入多元新功能,组织多样活动,打造可识别的标志形象,提升空间内涵与活力,从而强化公众对于改造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7)

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表现为很多新类型的公共空间。包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使用空间,比如居住社区范围内,为社区居民共有共用的公共空间。也包括一些权属、便用甚至开放情况不是那么明晰的场所,可以称为公共性的私有空间,或私有性的公共空间等例如,在美国城市中,因为区划条例的规定,在属于私人机构的高层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一些城市成立政府与私人联合机构开发的公共空间,有的城市委托给私人公司管理的公共公园一些可以进行多样公共活动的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所有这些可以容纳多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称为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两种概念的比较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的特性,都具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意义。相比之下,狭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表征,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反映市民的需求,形成特色的城市文化。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或为特定人群服务,或限制使用时间和内容,或在空间的外在表现上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并形成潜在的消费文化。扬•盖尔认为这是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人和活动有效的封闭起来,城市因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因此,虽然广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丰富城市空间的内容,却不能替代狭义城市公共空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协调二者的发展,充分发挥狄义公共空间在城市社会组织、形成空间秩序方面的作用。

1运动的感受

设计师应考虑在空间中的主体—市民以不同速度行进对空间的感受,人在不同空间所产生的行为心理等。人的行为活动就是路径和住所。形成城市时,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与居民就形成了它在城市地面的肌理组织,它反映了城市地面和立体空间的状态,并反映城市新旧更替和发展开拓的过程。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诸多城市生长的论述,强调仔细推敲不同城市所采取的运动系统和设计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设计结构就是从运动系统出发构成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骨架,不同的活动节点与城市有机整体相联系。

1.1同时运动诸系统

培根提出一个清晰表达的运动系统能抓住人们的思想并且产生向心力。城市在系统历经一段时间后重建其任何重要部分时都能达到基本的设计法式的连续性,此系统能为设计者发挥创造性的才能提供基本方向,每个系统的正确设计必须联系运动的速度和周围环境的一般性质。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即感受的连续性与同时的连续性。培根认为要将有机的系统从开始就能有效地应用到城市的各部分,并留有在相当时期内发展的余地。那么在制定一个城市大范围开发设计问题时,一开始就需要研究基本的运动格局,以便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开始建立建设性的、有目的的运动系统。并对这个中心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开展设计,这样同时运动诸系统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的概念将更为清晰。而从运动中轴移出的单个作品中都有一个可明显感到的韵律,和形式的共同纪律相连的同时各具变化。由于运动中线强有力的内聚影响,把各部分结合成整体并使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感。

1.2设计结构

城市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肌体的有机组织,及城市内外的组织,城市系统之间的组织,城市功能之间的组织,总之是各影响城市要素之间关系上的组织。“要影响城市的发展,设计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的观念,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一个基本设计结构是许多人共享的感知序列的结合,由共同的感受发展成一个组合形象,从而产生一种基本的秩序感,个人的创作自由和变化都同它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影响城市的发展,设计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的观念,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使用于城市局部的任何设计应当能够修正并延伸到不断扩大的地区中去。北京的城市中轴线的延伸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心老城区的城市格局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通过中轴线的延长,使得新旧城市设计得以很好地衔接,从故宫紫禁城一直到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体育场,在这条众人瞩目的中轴线上,深刻地记录着北京乃至中国的时代变迁,它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一条结构线,更重要的,它成为了文化与地域空间的一条记忆的轴线。

1.3城市运动系统、设计结构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城市形态的产生是由其特定的空间与时间、特定的运动系统、由设计结构决定的城市形态各元素的整合。

1.3.1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犹如树干与树形的关系,对城市的形态起着控制作用。树干建立起成千上万管路运动的路线,可以相似地比作城市的运动系统。在城市中各个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必须加以突出,它是设计上丰富所在。由于一个城市的各运动系统范围日益明确,并在一段时期内为更多的人使用,从社区群体心理来说它们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符合逻辑的延伸、连续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开始出现。随着当代城市立体竖向的交通方式逐渐发展,如地铁与高架、立交桥与地下通道等交通方式的出现。在城市的交通方式改变的同时,原有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交通方式与城市建筑结合形成复杂的城市综合体,为城市提供了不同的功能的建筑使用空间和交通枢纽空间,建筑群体的形象改变着原有的城市形态。所以城市运动系统在城市原有形态的垂直发展与交叉联系中起着基础作用。青岛城市街道,街道两旁为欧式的古朴建筑,同样古朴、温馨的街道和交通方式以及用白色的栅栏围合起来的两旁绿带,与建筑和城市文化融为一体,街道空间交通体系顺应地域空间显得如此融洽。由此可见,城市运动系统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之巨大,它对城市形态的生成、发展及演变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运动系统对城市活动的联系和支持,带动周围的发展,使它们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中。这个系统又通过生长,深刻地理解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实践基础。

1.3.2设计结构与城市形态—各元素的整合当今城市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早地注重形态。形态是由设计结构推导来的,而不应照抄照搬设计结构。设计过程如果从开始就带来任意性的形态,必然会使思想变得荒谬,阻碍基本设计创新精神的发展,且在它不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施加影响。城市形态构成中各元素应相互依存,经过选择、合并,创造空间写作单元,增强它们的适应能力,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由此建构城市形态的整体性。整体性同时还意味着连续性,空间和时间连续性的结合构成了城市形态整体性的基础。城市形态构成中的所有元素得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整合,包括街道、组群、广场、绿地、道路网络等,它们与建筑彼此关联,在动态的平衡中,构建着可持续的形态发展。天津马场道两旁的欧式小洋房前的景观,马场道和谐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在此驻足,在五大道街区内部整体设计都顺应着建筑的风格进行,形成天津独特的风景线;青岛的两处道路景观则是城市的形态顺应着青岛自然的地形,以山体为依托,自然地生长,各元素通过整合形成了青岛这个城市特有的肌理——红屋顶与盘山路。

2对当今城市设计的一些思考

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一种整体、宏观的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建设,结合社会和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参与性的分析,始终把观念一设计一实施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论。培根领导下的费城建设是个优秀的范例。作为费城成长发展的基础而不断演变的设计结构之所以能够体现统一性,是由于每个局部都是根据同一个有机成长过程的原则而同其他局部相联系的。它还将作出充实与修订,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构成费城全部创作程序的基础是个完整规划程序,它是以前阐述过的原理的实际运用。培根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探索,对我们城市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必然设计多种相关利益的协调平衡,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开发的多重性、城市管理的局部性及城市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都会对城市设计实施造成影响。因此,城市设计必须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层面相结合,实现对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具有连续性的控制和指引。基于此,城市设计实践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互动机制,它的建立是两者相互完善的保证。并且正如培根所认为的城市设计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参与者,包括设计者、开发者、政治家、行政长官和广大公众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而实现的口这种影响经过许多人的感受,最后使许多人的共享概念能向前延伸和丰富。对于城市设计这样一项在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背景下开展的设计活动,不可能形成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多变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设计方案与现实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城市设计的实质不是追求一个终极蓝图,而是寻求一种形体创造凭借的政策框架,并在设计层面上设计城市组织构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2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城市设计的结果反映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上,城市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的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城市原有的形态格局,城市的发展要反映历史的传承性、整体的和谐性。由于城市设计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对城市进行部分的设计,所以与其他部分的关联决定着设计的有效性。城市设计绝不是自身能够完结的,而是以融人网络结构为前提的,这是城市设计有很强的社会性的力争。虽说是部分的设计却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要明确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政策中的位置,它只是城市综合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城市的每一次增长建设活动都应当以使城市完整为目标。它既包含完善已存在的整合,也包含创造新的整合。所以每一次新的建设行为必须在它周围创造连续的整合结构。

2.3城市设计内涵的拓展

如果说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那么在其向应用发展的过程中,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作用实质已不再是单纯的设计城市空间,而是重点转向设计阐明和控制指引城市空间发展的进程以形成理想的可能形式,及对城市设计与实施过程的指定与影响。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居活动不同层次条件下的物质空间及场所和环境所要求的设计。城市设计已从单一的城市空间设计,扩大到城市发展全过程的决策,涵盖城市建设的物质空间、改造的公共方针与策略、经济增长与近远期目标体系的建立。良好的城市设计应将空间作为资源,塑造健康的、方便人使用的高效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