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8 07:00:46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篇(1)

[关键词]出口货物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一、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进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和关注的热点,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学派,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持“促进论”观点的代表性学说包括Smith(1776)的“剩余出路”学说、Ricardo(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Ohlin(1933)的“要素禀赋”理论、Innis(1935)的“大众商品”学说、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Robertson和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以及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认为贸易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或起阻碍作用的学说包括Bhagwati(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Prebisch(1950)的“中心”理论、Findlay(1984)提出了一个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认为,当国际贸易推动一国的产业向非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发展时,它会持久地减少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Kravis(1970)的“折衷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对外贸易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二、福建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1.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且顺差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平稳增长。就近十年而言(见表1),2000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为129.08亿美元,2005年达到348.4亿美元,而2008年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70亿美元。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福建省的出口额稍有所下降,为533亿美元。但总体而言,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平稳增长的势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六,这对一个经济总量仅排在全国第十的省份,是十分不易的成绩,也说明了出口贸易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1 2000-2009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差额2000年129.08 83.15 45.932001年139.22 87.02 52.22002年173.70 110.3 63.42003年211.31 141.93 69.382004年293.94 181.32 112.622005年348.41 195.69 152.722006年412.61 213.97 198.642007年499.40 245.10 254.302008年570.01 278.3 291.712009年533.19 263.30 269.8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福建省的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且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269.89亿美元。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口贸易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首先表现在近十年来福建省初级产品在出—70—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一般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即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来表示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图1可见福建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一直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89%一直稳定到目前的94%左右。说明福建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福建省出口的主导产品,贸易结构呈优化状态。

图1福建进出口商品转换率(2000-2009年)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进一步分析占福建省出口商品主导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主要包含化学成品及其制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如家具及零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等产品。其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化学成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对2003—2009年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出口结构分析(见表2),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17.88亿美元,同年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79.67亿美元;而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316.8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80亿美元;

这说明了近几年来虽然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表2福建省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2003—2009年)单位:亿美元工业制成品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化学成品及其有关产品4.3 5.8 9.17 12.6 17.1 20.3 14.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9.50 38.54 50.85 69.4 84.5 91.5 86.3机械及运输设备75.37 108.10 129.60 147.8 177.0 211.5 165.9杂项制品88.38 117.24 137.18 156.4 191.0 214.1 230.5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3.出口市场初步呈现多元化从全球五大地区分布看,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的数据统计,2003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为59.8亿美元,占该年出口总额的28.3%,其次是北美地区为34.2亿美元。而2009年福建省对亚洲的出口额已经达到2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1.6%,说明福建省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为更深入分析目前福建省的出口市场,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出口贸易中的前六大贸易伙伴。

由表3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前六大出口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和新加坡,该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合计占当年福建总出口额的60%以上,说明了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2009年福建省的前六大贸易伙伴基本没变化,但是对这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份额已经降至出口总额的48.6%,说明虽然福建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地区,但是出口市场国别已经慢慢呈现多元化势态。 表3福建省前六大出口贸易伙伴

单位:亿美元2003年2009年出口市场出口额出口市场出口额美国51.3美国108.4日本42.8日本50.7香港21.8香港35.1德国7.6德国25.4英国5.0马来西亚16.4新加坡4.4英国14.5占该年出口的份额63.0%占该年出口的份额48.6%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4.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外贸经营主体多样化,不仅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还包含了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作为福建省出口贸易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8.9%;而近十年来,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出口额3.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95.5亿美元,逐渐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起成为福建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表4福建省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情况单位:亿美元2000年2009年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企业47.3 55.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集体企业2.2 8.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3.6 195.5外商投资企业76.0 273.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

三、福建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福建省近十年来出口贸易额作协整分析。在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处理上,考虑到这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小(物价指数均在100之间轻微波动),因此没有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只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量纲的处理上,把两变量分别转化为以亿美元为统一单位的量纲。另外分别对GDP和出口额取对数以消除数—71—庄新霞:福建省出口货物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异方差。数据变量定义如下:GDPL=LN(GDP);EXL=LN(EX)。

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大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此变量存在单位根,该变量的序列为不平稳的,应在存在单位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其单位根的阶数;反之,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该变量的序列是平稳的。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5单位根的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EXL(C T 1)-0.973-4.196不平稳1.530EXL(C 0 1)-3.861-3.423平稳1.722GDPL(C T 1)-2.394-4.196不平稳1.973GDPL(C 0 1)-3.554-3.423平稳2.193附注:a.其中检验类型(C,T,K)中的C和T表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b.ADF检验统计量及相应临界值来自软件EVIEWS 3.1;c.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由表5得出:EXL和GDPL,因为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其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对于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它们的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水平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2.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由于两变量都是I(1)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同阶差分平稳,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协整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关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下利用简约阵的秩来检验协整并对协整向量极大似然估计,即Johansen检验。本文主要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ADF检验来求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按照协整理论,首先对GDPL和EX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GDPL=3.61+0.73EXL+Ut(5.62)(3.39)Prob:(0.0001)(0.0001)R2=0.46 DW=2.26如果上述二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上式中的Ut应该具有平稳性。所以要对Ut进行EG检验,检验结果为:表6残差分析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Ut(C 0 0)-3.47-3.29平稳1.99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GDPL与EX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0.73个百分点。

四、促进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对策

由协整分析可知,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福建省的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贸易这匹强劲有力的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贸易出口额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推进市场多元化

目前虽然出口市场呈现多样化,但是出口市场仍然过于集中,所以为了促进福建经济的增长,必须扭转这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格局,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贸易伙伴,规避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2.转变观念,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改变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服务甚至品牌战略等手段使产品增值,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培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加大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福建省私营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业务。对内要强化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信贷制度,以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求私营企业有序出口,对私营企业提供各种相关支持,建立倾销与反倾销的预警机制,增强其面对反倾销时的信心。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则要合理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努力加强对外商投资资金的引进,进一步落实有关外商投资的优惠规定。

[参考文献]

[1]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2(74):678-688.

[2]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53-279.

[3]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

出口贸易篇(2)

全球化时代流通链太长而需要分工

我想先把观点亮出来。

外贸公司做内贸,或者外贸公司内贸化,我觉得不是一个太确切的提法。这会被误度读为内贸怎么做,外贸也怎么做。我的观点是什么呢?全球产业链中间有一段叫做流通链。生产出来了,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一段流通过程叫做流通链,或者叫流通渠道、或者叫销售渠道。当代分工不但产业链越来越长,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研制、开发,产业链越来越长,而且流通渠道或者销售渠道也越来越长。可以说,当代商业社会,几乎没有一家厂商可以不去分工协作,依靠自己的力量覆盖整个流通渠道。因此,必须有扬长避短和分工。

外贸公司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就在进口和出口的环节上面。如果不用外贸公司的这些特长,一味强调外贸公司内贸化的话,外贸公司大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情况。

那么确切的提法是什么?如果承认全球商业链、流通链太长需要分工,应当提倡外贸公司、内贸公司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联手做贸易。那么,外贸公司、内贸公司如何联手呢?

内外贸公司应当找准

各自优势分工协作

我们以消费品的出口为例,来看看内外贸公司应当怎么样分工协作联手做贸易。从商品跨出国境线之后,如何去国外市场打交道、如何建立培植管理并开拓好自己的销售渠道,应当是外贸公司比内贸公司更有优势去做的事情。而内贸公司的特长可能在商品生产出来以后跨出国境线之前的一段流通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外贸公司并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到自己有特长的地方,这点下面还要详细分析。

我们再看进口。外贸公司的所长同样在国境线之外,它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什么东西。外贸公司了解国外市场、具备客户网络、把握谈判机会、善于规避风险。而内贸公司的所长可能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上。

总之,我的观点是内外贸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在出口问题上外贸公司应当重点去拓展国外的销售渠道,去占领销售渠道的下游;在进口问题上外贸公司应当重点参与进口环节上的工作,去占领销售渠道的上游。内外贸公司要根据各自的优势有分工,而不是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广交会助长“偷懒”的坐商作风

外贸公司今天做出口,只做好了一半。

今天我们的这个销售渠道,到国际线上嘎然而止,没有延伸出去。我们外贸公司做的是内贸公司也可以去做的这一段上游渠道,而下游渠道则拱手相让给国外的销售商。由于坐失了国外渠道的增值机会,因此今天不少外贸公司抱怨出口赚不到钱。为什么?你大批量地卖给了人家,后面的国外渠道这一段,你没有去做,当然赚不到钱。出口要赚钱,有两个因素:品牌和渠道。你没有好的品牌,你渠道又让人家去占领,如何能赚到钱呢?

典型事例是广交会。我可能要对广交会提出一些批评,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报纸上面对广交会提出批评。广交会举办已经105届了,上世纪50年代,我们商品出不去,怎么办?就在离香港最近的一个城市广州搞一个交易会。这个广交会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我们解决了我们的出口问题,赚到了当时非常紧缺的外汇。然后习惯成自然,路径变依赖。50多年过去了,广交会的交易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化。这种强化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广交会是一种思想僵化的路径依赖。我们好好的商品,在广交会上只能非常便宜地卖给老外。有没有更好的销售机会呢?如果你能够大胆到国外市场去开拓,你一定能够发现更好的销售机会!为什么参加广交会的外商把他们从我们这里采购去的商品怎么样再转卖不对我们说呢?

其次,广交会造成了我方被动的摆摊格局。在广交会上同类商品集聚一起,有利于外商的压级压价,不利于我方价格同盟的坚持。老外一来,货比三家,一个客人,大家都抢。

再次,广交会助长偷懒的坐商作风。我们的出口公司以为出口就是坐在家里摆摊头,忘记了出口更主要的工作是到国外市场去开辟销售渠道,是去做个行商。

最后,广交会使得我们的出口商坐失渠道的增值机会。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把艰难的销售渠道的建立管理和开拓拱手让给了外商,同时也把这段下游渠道的增值机会让给了外商。

可以说,广交会是一种解决出口创汇的交易模式,不是一种解决出口创利的模式。反广交会之道行之的对策措施是:把外贸公司赶到国外市场上面做生意,把它赶出国,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参展。

内外贸公司

应当联手做好进口工作

再来谈外贸公司的进口,当前的进口大有可为。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贸易顺差太多,出口降了,进口也降了,但是进口降得更多。为了消化这些贸易顺差,大量进口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出口贸易篇(3)

从中国主要林化产品的出口结构来看,松香产品出口额占林化产品整体出口额的比重在1992~2012年期间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的80.75%下降到2012年的43.17%。活性炭产品出口额占林化产品整体出口额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2年的15.80%上升到2012年的53.53%。可以看出,尽管松香和活性炭的出口比重有所变化,但它们依然是林化产品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分别对这两类产品的出口流量和流向进行分析。从1992~2012年松香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变化情况来看(图2),2004年之前,松香产品历年出口贸易额变化不大,基本在1.4亿美元上下波动。2005年以后松香产品出口贸易额有所增加,但出口波动剧烈,2009年松香出口额仅为1.8亿美元,2011年却高达5.9亿美元。从1992~2012年活性炭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变化情况来看(图2),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有所减少外,基本上都是每年增加的趋势。从出口流向来看,2012年中国松香产品出口额为26834万美元,其出口市场以日本、葡萄牙等为主,表2还列出了松香产品出口流向前十位的其它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松香产品出口额占出口世界总额的83.46%。2012年中国活性炭产品出口额为33274万美元,其出口市场以日本、韩国等为主。表2还列出了活性炭产品出口流向前十位的其它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活性炭产品出口额占出口世界总额的72.64%。由此看来,不论是松香产品还是活性炭产品,其出口市场都相对比较集中。

二、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一)贸易引力模型及其扩展

贸易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他们通过研究指出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规模与两国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就是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之后许多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一些影响双边贸易流量与流向的其它因素,如Linnemann(1966)引入人口数量和贸易政策变量,Bergstrand(1985)用人均收入代替了人口数量,并引入汇率和是否同属一个经济组织等变量,AndersonandWincoop(2003)引入是否拥有共同边界变量,AndersonandMarco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如交易成本等),DeGroot等人(2004)引入政治稳定性、管制质量和腐败程度等制度变量。近几年,文化差异也被作为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引入到贸易引力模型中(Felbermayr,2010)。随着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该模型来预测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Sohn,2005;Batra,2006;张英,2012)、检验某些国家的贸易格局(EvenettandKeller,2002)、分析影响某类产品对外贸易的因素(戴明辉,2010;张凤娟,2013)、估计两国双边贸易中可能存在的本地市场效应(刘磊,2013)等。这些研究为我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因此,本文拟建立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对林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及出口潜力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和出口实际,综合考虑本国供给、进口国需求、贸易成本等因素,在贸易引力模型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引入以下变量。

1.森林资源差异。

林化产品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通过化学加工生产的产品。森林资源与林化产品之间有着直接联系,不同林化产品需要不同森林资源来支撑。因此本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时,引入贸易双方之间的森林资源差异这一变量。由于很难区分林化产品具体来源于那种森林资源,以及考虑到森林资源数据的可获取性,这里没有考虑生产不同林化产品的森林资源差异,而是用贸易双方之间的人均占有森林总面积差额的绝对值(DFAij)来反映他们之间的森林资源差异。计算方法为:DFAij=|FAiPi-FAjPj|,其中FAi与FA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森林总面积,Pi与P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总人口数,这样,FA/P就反映了各国森林资源的丰裕程度。

2.人均收入水平差异。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Linder提出的需求相似理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和贸易量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而某个国家的需求偏好又取决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两国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越小,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之间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李国疆,2005)。因此,这里引入贸易双方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变量来反映他们之间的林化产品贸易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人均收入水平差异(DPCIij)用两国之间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差额的绝对值来反映,计算方法为:DPCIij=|PGNIi-PGNIj|,其中PGNIi与PGNI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

3.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汇率达到调节贸易收支的作用(施伟,2008)。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出口贸易的减少,汇率的贬值则能够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里引入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这一变量,来观测汇率的变化是否会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有所影响。

4.其它变量。

除了以上影响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外,这里也考虑了多数研究者考虑的出口国人口数、出口对象国人口数、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是否属于同一贸易组织等变量。一般而言,出口国人口越多,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越大,出口贸易量就越少,出口对象国人口越多,国际市场需求规模越大,进口贸易量就越多。当贸易双方拥有共同边界时,贸易成本将会下降,贸易量因而会增加,这里拥有共同边界指的是与中国陆地上接壤和海上相邻的国家。当贸易双方属于同一贸易组织时,由于优惠性贸易的安排,会使双方间的贸易量增加,考虑到中国林化产品出口对象国中APEC成员占大部分,所以这里引入是否属于APEC成员这一虚拟变量。引入以上变量后,适当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为:LnTij=c+α1Ln(GDPi×GDPj)+α2Ln(POPi×POPj)+α3LnDij+α4LnDFAij+α5LnDPCIij+α6LnEij+α7BORDER+α8APEC其中,Tij表示某年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国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其它各解释变量的含义及对被解释变量的理论预期符号见表3。

(二)样本确定与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2~2011年中国对其主要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国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横截面数据的偶然性。回归方程中的变量,除了虚拟变量,都做了对数化处理,这样有利于消除异方差,同时方便解释说明。具体选择的是2012年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排名前30位的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地区)。2012年中国对这30个国家(地区)的林化产品整体出口额约为565.95百万美元,占出口世界总额的91.04%,因此,这些国家(地区)的选取能够反映中国林化产品的主要出口贸易状况。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流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各国GDP、总人口数、人均GNI、汇率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与各贸易国之间的距离数据来源于http://www.timeanddate.com,这里计算的是北京到各贸易国家首都之间的理论空中距离。关于各个贸易国家的森林总面积数据,由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周期为5年,只有逢尾数为5和0年份的国家森林总面积数据,所以样本期内其它年份的数据只能通过森林面积年度变化率来间接计算。

(三)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首先利用整理后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拒绝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又考虑到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个数相对较多,而面板数据中时间序列个数相对较少,横截面数据相对较多,不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而这里选择混合模型进行估计。由于面板数据具有两个维度的特性,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时,容易产生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等问题,而且文中横截面个数大于时间序列的个数,所以本文使用PanelEGLS方法,先后对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做截面加权回归(Cross-SectionWeights)、时期加权回归(PeriodWeights)和时期似不相关回归(PeriodSUR),这些估计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处理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回归估计结果见表4。从回归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三种方法的模型回归估计中,所有变量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符号一致,大部分变量的系数估计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整体方程也通过1%显著性水平下的F检验,调整可决系数(分别为0.859672、0.582569、0.561207)较为理想,这说明构建的贸易引力扩展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但是,进一步观察DW值可以发现,模型一与模型二的DW值较小,分别为0.49、0.22。根据经验,DW值接近于0时,模型存在自相关。由此,前两种模型存在严重的序列自相关,可能会导致模型存在谬误回归。所以,这里选择模型三,但是模型三中的变量Ln(DPCIij)和APEC没有通过10%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因此剔除这些变量后对模型进行重新回归,即模型四。最后,确定模型四中的方程为表达中国林化产品整体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

(四)基于回归结果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中国林化产品整体出口贸易额与两国经济总量的乘积成正相关,与两国人口数量的乘积成负相关,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负相关,与两国森林资源的差异成正相关,与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成负相关,与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成正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1.反映出口国供给效应的因素。

两国森林资源差异的弹性系数是0.1517,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出口对象国森林资源的差异每增加1%,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将增加0.1517%。说明两国森林资源差异是影响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林化产品是以森林资源为原料来进行生产的,没有足够的资源,就不能保障林化产品的供给,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因此,针对不同林化原料林资源,优化其结构、提高其质量,能够增强林化原料林资源的林化产品供给能力,将会推动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2.反映出口对象国需求效应的因素。

(1)经济规模的弹性系数是0.6110,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国i或出口对象国j的GDP每增加1%,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将增加0.6110%。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以松香、活性炭等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前景,为中国松香、活性炭等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2)人口数量的弹性系数是-0.1757,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国i或出口对象国j的人口数量每增加1%,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将减少0.1757%。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是人口越多,国内市场规模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小,从而双边贸易流量也越小。(3)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一因素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影响两国之间林化产品贸易需求的因素多而复杂,人均收入差异难以很好的反映两国之间林化产品贸易需求的偏好。

3.反映两国贸易成本和制度安排的因素。

(1)两国之间距离的弹性系数是-0.8770,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出口对象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将减少0.8770%。由此看来,因为距离所带来的运输成本、通讯成本等因素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起阻碍作用。(2)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的弹性系数是-0.0626,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每升值1%,中国对出口对象国j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将减少0.0626%。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的升值,将导致林化产品出口企业利润的下降,从而消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的弹性系数是0.3315,表明拥有共同边界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正面的影响。拥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与中国距离较近,因而贸易成本较低,另外,拥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一般在语言、文化上有相似的地方,对林化产品出口也有促进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中国林化产品出口市场一部分集中在周边国家,如2012年中国对周边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占出口世界总贸易额的43.33%。(4)两国是否同属于APEC组织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一因素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已经与多数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因而APEC组织的影响作用较小。四、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测算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还可以用来测算中国与出口贸易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潜力。其原理是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模拟出的理论出口贸易额与实际出口贸易额进行比较,如果模拟贸易额超过了实际贸易额,说明“贸易不足”,如果模拟贸易额低于实际贸易额,说明“贸易过度”,把实际贸易额与模拟贸易额的比值称之为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刘青峰和姜书竹(2002)根据出口贸易潜力系数将贸易伙伴国分为三类,比值大于或等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比值在0.8到1.2之间属于“潜力开拓型”,比值小于或等于0.8属于“潜力巨大型”。根据上面估计出的贸易引力模型,推导出测算理论出口贸易额的方程:Tij=e9.0790+0.3315BORDER×(GDPi×GDPj)0.6110×(POPi×POPj)-0.1757×Dij-0.8770×DFAij0.1517×Eij-0.06262011年中国与样本国家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测算结果见表5。从测算结果来看,属于“潜力再造型”的国家有比利时、印度等13个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已经用完,对这些国家进行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出口贸易因素的同时,争取发展培育其它的新的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潜力开拓型”的国家有韩国、澳大利亚等4个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已初具规模,但还有扩大的空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促进对这些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属于“潜力巨大型”的国家有德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应该充分发挥对这些国家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潜力。通过加强贸易谈判和重视开发新兴贸易市场,以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2002到2011年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扩展模型,对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与出口对象国的经济规模、森林资源的差异、共同边界等变量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与出口对象国的人口数量、两国之间的距离、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的汇率等变量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均收入差异、是否同属于APEC组织这两个变量对中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两国之间距离、两国的经济规模、共同边界等变量对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而森林资源差异、人民币对出口国货币汇率等变量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2.中国对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13个国家的林化产品出口贸易仍然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应重视这类出口市场,进一步发挥对这些国家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的潜力。而对比利时、印度、日本等传统市场,其出口贸易已趋于稳定,应在保持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同时,争取培育新的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二)对策建议

出口贸易篇(4)

摘要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政府、企业和学者也都高度重视,加强了对我国的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研究探讨。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问题、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问题、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出口贸易篇(5)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一带一路 区域 贸易 产业 政策

我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确立,意味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国内钢铁价格持续降低,螺纹钢每吨已经低于每吨5000元,其它钢价及铁矿价格也都持续走低,2013年以前,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钢铁行业整体低迷,产能过剩,钢铁行业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纵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70%均为钢铁净进口国家,随着“一带一路”自2013年起正式确立,我国钢材、铁矿能源在国外市场迅速走俏,有效转移了过剩产能,改善了行业低迷现状,仅2014年的钢铁出口量就较2013年有了40%以上的大幅度增幅。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对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助力进出口贸易,具有深远意义。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全面落实,我国从贸易及产业等层面开展了政策的支持性调整,为充分抓住发展机遇,需要对当前政策展开全面分析,以下本文就对当前进出口贸易政策展开探讨,明确当前政策的调整方向,并提出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对外贸易顺差状态,自本世纪初我国加入WTO起,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达到35%增幅,之后从2005年至2008年持续稳定在25%左右,从2009年起收到全球经济危机所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但对外贸易始终处在居高不下的顺差状态。但我国在2013年以前的对外贸易对象十分集中,主要是日韩香港,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进口原产国和出口目的国长期以来均大致一致。但自2013年正式确立“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以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日益活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2009年起全球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有效转移了国内剩余产能,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的构思源自历史上联通东西方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陆路连通中亚、西亚、北非直至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向南通过水路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组成区域性大合作关系,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进出口贸易格局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二、新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研究

所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合作机制。虽然源自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曾在历史上实现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多角度有机连接,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今天的陆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及地区,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和千年前有了很大差异,因此要想有效推动一带一路的落实,就需要从贸易政策及产业政策等多角度开展全新调整,通过有效的政策平衡一带一路合作国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在当前对外贸易战略下,进出口贸易的不断繁荣。

(一)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迅速融入了这一由西方国家所制定并主导的贸易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中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在许多领域都已经成为了领头之羊。在此种国际贸易的格局下,为了重新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决定重新打造贸易体系,如TPP及TTIP等。如果欧美的新贸易体系成功建立,就意味着我国将可能会失去以往在WTO体系中所累积的贸易优势。而“一带一路”同样也具备贸易体系的重构功能,这能够有效与TPP等新贸易体系实现对抗,助力我国突破西方的贸易限制,因此未来的贸易政策应当充分重视“一带一路”的贸易体系重构功能。

此外,以往的贸易体系主要以美元为主,美国以此掌握了世界的贸易主导权,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在这一贸易体系下,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贸易自,不得不以自身大量的资源去换美元货币,影响自身利益,且2013年以前与我国贸易频繁的国家也均在这一体系下,因此人民币要想突破这一贸易体系的限制,取得一定话语权,则有很大难度,因此“一带一路”的提出,也有助于人民币取得一定国际话语权。

最后从贸易优势角度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优势得力于我国的低劳动成本,这以竞争优势在世界贸易环境范围下十分显著。但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劳动成本优势也不在显著,甚至有逐步被越南、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的趋势。纵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有发达国家,但大部分仍以发展中国为主,我国和这些国家相比,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则更加微弱,这也为贸易政策方面的调整带来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二)产业政策的演变发展方向

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效果,将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直接影响。从第一产业角度来看,我国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仅2015年粮食进口总量就达到了1亿吨以上,位居世界首位。而“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多是农业国,因此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不可避免会和相关国家展开密切的粮食贸易,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并保障我国农民利益,就需要科学调整第一产业的相关产业政策。

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直观体现,我国要想在当今世界市场中取得一定话语权,就必须积极开展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然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可模仿性大,甚至和“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存在相似性,因此要想在这一体系下占据先机,就需要加快工业体系的技术升级,在相关政策方面也应当以促进第二产业技术升级作为主要方向。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当前一带一路跨境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如金融、贸易以及相关法律服务都将进一步提升所占比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语言、政治、宗教等方面和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我国在金融、贸易以及相关法律方面的服务水平和西方相比,还有待提高,因此产业政策的调整还需进一步重视第三产业的支持。

三、优化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贸易政策

在西方国家师徒重构贸易体系的当下,我国应当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协作赢取更多利益,并重视“一带一路”框架下相关国家的力量,利用我国的经济优势,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中,以提升我国抵御欧美企图重构贸易体系的能力。此外,还可有计划滴尝试以人民币进行国际交易,为人民币取得更高的国际话语权。在贸易政策方面,还应考虑到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在贸易政策的制定方面,还可考虑适当让利,以提高沿线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积极性。

(二)产业政策

在国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容易因诸如产品质量标准、制造技术等差异,带来贸易纠纷,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如果不构建完善的相关产业,那么将不可避免地和沿线国家发生贸易纠纷,因此在产业政策方面,应当积极与沿线国家沟通,构建出科学的产业标准,使日后的产业合作实现有据可依。此外在第二产业方面,从国家内部,应当制定如鼓励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相关政策,如适当开展减免税收,资金补助等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经济转型。此外我国应当强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例如从政策角度促进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开发与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可采用税收部分减免的方式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机构的走出去的积极性,并可积极学习西方的现金模式,构建如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以及境外投资税收优惠等相关制度,也可开展商业险服务,强化风险应对能力,分摊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外出口贸易格局展开分析,并从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贸易的相关政策展开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全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晔,雷云芳.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否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基于中日贸易的经验分析[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02:22-26

[2]刘美秀,杨艳红.我国粮食对外贸易政策变迁与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3,07:84-88

出口贸易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产业;变参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76-02

一、模型与数据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贸易与OFDI互补的原因

OFDI促进出口贸易扩大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对外投资的类型及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两方面来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导向型。技术导向型O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增强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使生产率得到提高,产量增加,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增强,从而促进出口扩大。2010年中国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OFDI流量占投资总额的83.7%,而这些地区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就决定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一部分是垂直型的。技术差距的存在会导致一定的贸易创造作用,这种类型的OFDI会带动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的出口,也会带动其他中间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OFDI也会产生贸易关联效应,产品的出口要涉及许多中间环节,中国企业在国外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发展仓储、零售、运输、银行保险业和咨询等服务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其他国内相关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企业通过OFDI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更为先进的营销网络也会对国内产品和服务出口有促进作用。

服务业OFDI对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小于制造业OFDI的出口扩大效应,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OFDI规模相当较小。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机械等产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规模经济水平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服务业OFDI对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应,中国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以利用创造性资产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依赖。

三、农业和矿业OFDI与其出口贸易呈替代关系的原因

中国农业和矿业OFDI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导向型的横向直接投资,而横向直接投资由于对中间品等的需求少,不容易产生贸易创造作用,贸易替代作用比较大。农业和矿业中未经加工或轻加工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加之出口会产生运输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和费用,通过对自然资源丰富和存在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效率型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会产生贸易替代作用,不利于出口贸易的扩大。另一方面,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为了使母公司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向母国出口各种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促进了母国进口的增加。对农业和矿业的OFDI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也刺激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第三国市场出口至欧美等市场,这种“迂回出口”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

加强对农业和矿业深加工产品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应该注意在转型中促进行业内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注重关联配套,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

出口贸易篇(7)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连年经常项目顺差,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科技竞争力较差。虽然我国工业制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很大份额,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贸易利益被外商获得;还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产品,没有超绝对优势,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的厂商结构、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内部的问题,造成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严重流失。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防止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出口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改进技术,加大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力度,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2)改善出口的厂商结构,培育出更多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名优品牌,提高生产的本土化程度。(3)提升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拥有中国自己更多的知识产权。(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节约化、环保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德特:国际经济学.范国英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