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8 16:45:16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1)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性表现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其内在的灵魂,现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重视其艺术表现,让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来感受生活,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内心情感。当然,现代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俗易懂的、晦涩委婉的、抽象的,等等。同时,丰富多样的艺术种类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音乐、绘画、电影等。这些艺术表现满足了我们的精神层次的追求。电影音乐就是将音乐融入电影中,包括一切有唱声的和无唱声的音乐,其必须与电影的内容和所展现的主题相融合,用于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感。因此,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失去了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音乐丰富着电影的内容,使电影作品更具美感,更富有艺术性表现,也使电影的思想情感能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所以,电影音乐对于提升电影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能使电影作品能够更丰富更完美地展现给大众。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

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在电影作品中,画面展现是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其关系着电影作品能否将故事情节更好传达给观众。通常来说,电影音乐都是和电影画面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音乐来诠释和表达。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最显著的特点。电影画面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而电影音乐则是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电影音乐在画面中的融合,使电影画面更富立体性、真切性,也使画面表现直达观众内心,增强了对电影画面的艺术描绘。比如,欢快的画面融入欢快的音乐,悲感的画面融入悲伤的音乐等等,使电影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地诠释了电影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画面。所以,电影音乐具有画面描绘性,是电影音乐典型的审美特征。

(二)电影音乐具有情节表现力

电影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的,电影情节是电影情感表达的关键,也是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在电影作品中,音乐都是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中的,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变换着。比如,在情节的展开阶段需要一种表现期待心情的音乐加以陈述,增加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期待感,在情节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而融入恰当的音乐,而在情节高潮时又需要配以烘托气氛、抒感的音乐,如高亢激昂的、绝望悲伤的、欢欣鼓舞的,等等,电影音乐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等特征来增强电影情节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情节表现力,能够更好地诠释电影的情节发展。

(三)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音乐和电影的剧情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电影作品。电影音乐依附在电影剧情中,使电影剧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电影剧情的表现又离不开电影音乐,使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更突出。单方面来说,电影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音乐在创作时都需要把握电影的内容,体会电影的情感,也要了解导演的音乐风格,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后,才能进行音乐创作,才能够使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加深电影的故事表现。所以,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创作,是受电影内容限制的,是依附于电影剧情的,通过音乐的有效融合,使电影剧情更真实,更富表现力,更淋漓尽致地展现电影作品。

(四)电影音乐具有气氛渲染性

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剧情和内容外,还有音乐。音乐是渲染电影气氛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常常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来烘托电影气氛,营造一种特定的电影效果,加强观众的视觉体验。电影音乐在渲染气氛时,并不是刻意地刻画主题,也不是单纯地解释画面,而是通过音乐这种手段为影片营造出某种效果和气氛,这种抽象的电影元素使观众能身临其境,捕捉更多的电影色彩。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整体渲染和局部渲染两种形式,整体渲染是以主题音乐的形式出现,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旋律。而局部渲染是将音乐穿插在情节中,表达特定的场景效果。总的来说,电影音乐通过抽象的手段来烘托电影气氛,渲染电影艺术效果。

(五)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电影作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体会作品情感,加深对电影感情的体会。电影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基石,而电影音乐就是情感表达的调味剂,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法抒发感情的。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可以将电影情感升华,使观众获得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比如,很多电影到故事高潮时都会融入特定的音乐,借助音乐手段将整部电影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这种艺术效果将大大减弱,降低了电影的情感艺术表现。所以,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是电影作品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乐器,也可以通过人声,不同的形式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音乐来说,多样的音乐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体到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使电影更有艺术魅力,音乐的缓、重、轻、急,音色的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相互交织,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比如人声和乐器对电影作品诠释就有差别,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能够满足电影内容的需求,人声通常表达得更直接,乐器的表现则更隐晦,根据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使电影的艺术效果更丰满。

(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

音乐是一种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具体的,但透过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又是抽象的。音乐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表达其内容。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需要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音乐内容,而反过来,音乐的内容又必须能够表现电影作品。所以,电影音乐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轻快舒缓的音乐可以包含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自然环境、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爱情,等等,一种音乐风格或者音乐旋律可以蕴涵很多内容,增加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使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观众对电影作品有更多的畅想和体验。

(三)表现色彩的变幻性,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电影音乐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还具有变幻的色彩,虽然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是抽象的,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能让电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说电影作品是画板,音乐就是调色笔,让电影作品充满艺术色彩。比如,在电影作品中,当电影画面温馨祥和时,可以运用舒缓轻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如粉红色般的恬淡。当电影画面是黄昏或深夜时,就可以运用柔和的曲调,表现出一种蓝色调的音乐色彩。而当电影画面清新愉悦时,可以运用愉快的音乐,表现出一种绿色调的音乐色彩。所以,不同的音乐曲调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电影场景,使观众体验色彩斑斓的电影世界,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表现画面的美学性,加强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创作艺术,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观众对电影热爱,其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这些因素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电影美学艺术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为音乐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才使得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能充分发挥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变幻的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电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电影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观众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也增加了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

(五)表现情感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一段时间。就目前来说,电影作品需要声音、音乐去增强效果,没有音乐的电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艺术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并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电影音乐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不管是其形式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感,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悲伤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将使这种情感升华,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之情,让观众的感情得到释放,电影艺术也因此而发挥了作用。所以,电影音乐能增加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三、结 语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在表达电影主题,抒发电影思想情感,表现电影艺术美感,提高电影艺术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将电影音乐运用到电影中,才能使电影更丰富,更具吸引力,也才能使观众在电影中尽情享受,释放感情,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2] 熬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

[4]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2)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生成;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在这两种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诗化转述,不断发现和展现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研究。

一、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传达,并且这两种特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能够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诗化传达,获得一定的审美生成。电视艺术是近现代社会人类步入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形式的新艺术样态[1]。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质,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画面语言作为本体性语言。同时,区别于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电视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不在于其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复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会以单一的手段维护电视艺术作用的发挥,而是通过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精神传统进行融合和变异,逐步促使电视艺术更为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电视艺术审美,并进一步推动诗化电视艺术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本体论相关研究中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艺术来说,受到其自身个各项特质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性和逼真性的统一、同时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能够实现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结合、重视留白的艺术性、客观具有物的尺度存在完善性、受众群体存在针对性、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多个方面,下面本文就选取其中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1、传播方面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是自然存在的,电视艺术在向受众群体传播相关艺术信息时,可以借助图像和音频的形式保证传播的逼真性,促使电视艺术对受众群体的艺术吸引力逐步加强,获得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同时,电视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假定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假定两个主要方面。实质上,电视屏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其通过屏幕展现出一个四维声画世界,是将审美幻象世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电视叙事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影像性、假定性基础上的艺术形式[2]。在电视艺术中,其叙事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不能够等同,电视艺术时间可以结合艺术创作需求进行自由的加快和倒流,假定性较为明显。而在空间层面上,电视艺术表现出的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通过对各种镜头的搭配和组合,营造出一种新的虚拟环境,与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空间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电视艺术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

兼容并蓄,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取艺术精华并且具有因人而异的可选择性,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重要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是我国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有结合体,能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视听综合形式。从综合视听艺术的感知角度和审美关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艺术形式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指人、影、光、色、声等等,任何一种元素一旦进入到电视整体艺术中,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其具有兼容性。同时,基于电视艺术在艺术形式选择方面兼容性,其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选择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简单的说就是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需求,保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追求。

3、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审美尺度

美的对象与人的审美尺度相符合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审美特征。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并且其从产生之初就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项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艺术,并将利用更为高级的艺术形式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可以说其艺术美的对象能够达到与人的审美尺度吻合[3]。电视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不仅促使其在大众生活主流价值的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对受众群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电视艺术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电视艺术作为上世纪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历史存在一定的联系,其能够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构建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当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走向成熟时,其作为根本性的审美对象自然也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美学范本,能够进一步推动时代精神的构建。

作者:谷丹 单位: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

参考文献:

[1]刘恩.接受美学视域下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14):4,6.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3)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色彩语言;象征性

色彩是电影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电影艺术中色彩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艺谋是摄影出身的导演,他十分注重电影色彩艺术的应用,在长期的探索和追求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艺术风格,他通过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使电影艺术有了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和美感,极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张力。同时,色彩运用也是张艺谋影片的独特之处,是其影片的生命力之所在。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

色彩能够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刺激,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同时,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是电影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色彩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电影的内涵,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对色彩语言的运用,他常常用绚丽的色彩唤起观众的联想,进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1]在影片中张艺谋将色彩作为一种与观众沟通和交流的叙事语言,常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张艺谋影片中的色彩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表现影片主题、确定影片风格;增强叙事效果、渲染环境、营造氛围;有强烈的象征性,能够深层次挖掘影片意蕴;可以增强视觉美感和感染力,等等。色彩的运用上张艺谋也有着明显的特点,如他特别喜欢红色和浓郁的色彩;喜欢用大胆的夸张;常用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和光与色的巧妙搭配,等等。色彩是张艺谋电影中最生动、最深刻的视觉语言,是其影片的华丽外衣,也是其影片的生命之所在。

二、张艺谋电影色彩的典型特征

(一)以意义为主导的色彩选择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的选择和运用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精心选择的,他总是先将影片的主题确立好,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意向选择具体的色彩。张艺谋曾说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作画贵在立意,其实我的电影也是这样的。在电影《黄土地》是以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为背景,用黄色和红色等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以及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用一整套象征封建家长权利的仪式象征封建专制的权威;在《英雄》中将色彩的运用推到了极致,他用色彩来讲故事,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了表达两个红衣女子决斗的翩翩身影,导演特意选择了一片胡杨林,在风中打斗的女子的衣服色彩鲜艳、喷薄欲出,打斗中大片的红叶坠落,表达出如同泣血般的悲伤。在《十面埋伏》中,导演为了突出重重危机和唯美的爱情故事,特意选择了一片葱翠的竹林和金色的花海,为了突出色彩的效果,张艺谋特地找了一片花地进行拍摄。

(二)以色彩图像渲染情感

色彩具有象征性和情感性,导演们常根据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对影片的色彩及物象进行加工,从而创作出有利于主观情思表达的色彩。在所有的颜色中,最强烈、最艳丽的色彩就是红色,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激动、紧张和兴奋,还能给视觉以紧迫感和扩张感。因而,红色是一种最令人醒目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红色脸谱代表着忠诚正直,同时红色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色彩。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民俗十分感兴趣,因而常选用红色为影片的服务。在《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红高粱》等影片中都有红色物象的镜头。[2]同样,黄色也是张艺谋使用较多艺术语言。黄色既有明朗愉快、积极进取、德高望重的含义,又有沦落、背叛的含义。在中国古代黄色象征着皇权、力量和权威。在影片中张艺谋也使用了大量的黄色,从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明亮浪漫的金黄色到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耀眼夺目的金黄色,张艺谋都将黄色用到了极致。此外,在张艺谋电影中黑、绿、蓝等色彩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色彩的巧妙运用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张艺谋是西洋美术的造型构图与中国民俗色彩一种艺术嫁接,是通过对造型语言的控制强行限制观众视觉欣赏的范围,从而达到强调画面的作用。

(三)以“典型物象”为载体的“色”“意”相融

张艺谋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与他的色彩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张艺谋电影色彩不仅体现在电影的情感和主题表达上,还体现在人物化妆、道具、环境等方面。在影片中张艺谋常用红色表现结婚喜庆的场面,从《黄土地》中翠巧的出嫁到《红高粱》中九儿的出嫁,作者都用了大量的红色调,红嫁衣、红盖头等更是常见的道具,然而在这些红色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种被逼的无奈和一种悲剧的命运。[3]

在道具的选择上,张艺谋的电影也有许多独特之处。《菊豆》中的染布、《秋菊打官司》中的辣椒、《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贴纸和绸布、《千里走单骑》中的锦旗等,这些道具都有着鲜明的色彩,都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意蕴。例如在《红高粱》中,高粱酒的血红色象征着一种阳刚血性,传达出一种生命力,用高粱酒的红色渲染人物内心的畅快淋漓。在场景方面,张艺谋也是独具匠心,常常赋予各种景物新的内涵。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灰褐色的院落,影片《三枪拍案惊奇》中的麻子面馆,影片《红高粱》中土黄色的酒坊等,这些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而且还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其中的灰色、土黄色等象征着封建制度和邪恶势力对人的压抑和迫害。《千里走单骑》中灰色的山地和弯弯曲曲的小路象征着山村的偏僻和荒凉,也巧妙表现出了高田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十面埋伏》中的金黄的花海和翠绿的竹林,这些如诗如画、如幻如梦的场景,将激情、浪漫的爱情巧妙地映衬出来,也表达了导演对爱情、自由、生命的关注。可见,在张艺谋影片中那些典型的物象承载着导演特殊的情感,这些典型物象和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视觉语言,更是电影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张艺谋电影色彩的价值

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经验,包含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理动因和美感体验。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其审美心理体现为人们在电影审美中心理活动。张艺谋电影色彩意象深深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张艺谋电影中斑斓绚丽的色彩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认知以及审美需求,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在代表作《红高粱》中有红轿子、红衣服、红高粱等各种道具,红色成了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和感情基调,饱满、浓郁的红色承载着导演的情感与思想,凸显了主人公强悍的生命力和悲惨的命运,红色的画面摄入观众的眼睛和心灵,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而悲壮的审美体验。[4]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将三太太房里的灯全部点亮,满屋浓郁饱满的红色让人感到恐惧和悲凉,在红灯笼的光照下颂莲面无表情,犹如一个祭品,从而将全片的悲剧感推到了高峰,让观众在触目惊心的红色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净化。

从《红高粱》中热烈、激情而张扬的红色,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代表压抑、恐惧、嫉妒的红色,再到《我的父亲母亲》中代表忠贞爱情的红色,张艺谋的影片总是通过强烈的色彩效果刺激观众的情感,提升观众对色彩表现力的认知。同时,在张艺谋电影中同一种色彩可以象征和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内涵。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用黑白画面显示现实的凄惨、寂寞和伤悲,用饱满的色彩突出浪漫、唯美和动感;《三枪拍案惊奇》就像一个调色板,桃红柳绿、五彩的丹霞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命运的偶然性就悄然诞生。张艺谋电影通过不同色彩与物象的结合,巧妙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使色彩从抽象物具化为脑海中的意象。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有一种形式的美感,常常通过色彩的表现和运用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巧妙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色彩和情思交融的画面中体会一种深刻的思想意义,并通过色彩渲染人性、命运、封建礼教等,给人心灵的震撼。色彩斑斓的画面和深沉的思考相结合,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还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品位。其中,《英雄》的制作之精美、色彩运用之独特,创造了中国票房的新纪录。《夜宴》《投名状》《赤壁》等大制作影片的出现无疑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拉动了市场的需求。

(二)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张艺谋电影的创新之处在于形式,他常用色彩语言为主的视觉画面反映电影的思想内容,通过形式和色彩的极度渲染来服务主题和思想内容。因而,张艺谋在色彩语言上的创新值得其他艺术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张艺谋对民俗色彩的成功运用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中国赤、黄、青、黑、白这些颜色分别与季节、方位、身份等相对应,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涵,五色与民间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色彩一般以大红、大绿为主,强调鲜艳强烈、层次分明,突出视觉效果。[5]张艺谋的“用颜色讲故事”的方式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例如,在《英雄》中就用不同的颜色来叙述不同的故事,这对我国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艺谋通过《无极》《夜宴》等电影的色彩运用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主题,传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例如《英雄》中就探讨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以国家大业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并为之牺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是由于色彩承载着内容,色彩的张扬才不会减低内容的深度。

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视觉语言,色彩的运用决定着电影的审美品位和思想高度,电影色彩的运用包含有意识运用和无意识运用两个方面,而色彩意象是有意识运用的那个方面。无论是电影、广告还是视觉设计的其他领域,色彩都是极为重要的,色彩能够传达出强烈的主观意图,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研究和运用推进了电影在视觉和思想的结合,而张艺谋就一直为此付出努力,他的电影在视觉和思想结合方面的创新,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为电影色彩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调。在他执导的影片中往往会产生难以抗拒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会流露出一种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78.

[2]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67.

[3]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81.

[4] 王晓梅,袁媛.张艺谋电影色彩辨析[J].电影文学,2011(24).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4)

一、数字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应用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中,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存在着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成了社会的主流媒体,如:数字杂志、微信、微博等,传统的媒体艺术空间不断的变小。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便捷性等特征,而对着新媒体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数字艺术逐渐与新媒体结合,同新型媒体及科学技术具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的普及,数字艺术跨越了设计、艺术集科学个领域,消除了传统艺术深度的模式,具有虚拟性以及交互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了崭新的审美形式,创造出一系列数字时代的产物。其主要体现在创作流程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即时性以及艺术作品的大众化上。

1.艺术设计方面。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数字艺术创造除了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能带给观众一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可以将文字、画面等结合,改变了单一的艺术设计特点,使现代艺术的魅力得到了增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时代气息。同时,为了达到美的艺术效果,运用数字媒体特有的声、电等效果来设计图像,可以为人们带来精美的网站主页、影视介绍画面等。

2.在游戏方面。目前,通过数字编程等软件,运用数字化平台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在电视或者电脑上播放其汇成的图像,如:动画片等。同时,在电脑上,利用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可以让使用者清楚地感觉到三维空间中虚拟世界真实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模拟感官,让人们身临其境一般,感觉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件。

3.在影视方面。数字艺术能够为数字设备制作存储,利用物理媒体传送,使电影产生很好的效果,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影视要求的影像。如:很多好莱坞精彩的大片都是运用了数字媒体艺术。

二、数字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大众趋势

1.同新媒体结合的大众化魅力

在目前,微博、微信、网购等新媒体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与这些新媒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下,数字艺术自身的优势与特征不断地拓展,其艺术形态不断的发展与转变,保持着自身旺盛而独特的生命力。在这种背景下,新媒体向大众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创作空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数字艺术的创作者,甚至一些没有从事过艺术活动的人们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自行创作数字艺术。如: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视频、文字等,微博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新媒体使数字艺术产生了真正的大众化变革。同时,网络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可以让不同受众创造性地产于其中,大众是数字艺术的参与者,也是数字艺术的创作者,在这种模式下,数字艺术作品体现出了强大的生长能力,就像一个程序一样。

2.数字艺术平民化的发展

目前,在网络环境中,个人气息与个性化特征使数字艺术具有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如:个人视频、电影、直播媒介层出不穷,大众化的发展带来了数字艺术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数字艺术越来越体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同时人们也感受到了数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数字艺术带给了人们大众化的体验,如:网络中各种各样的网络歌曲、无厘头视频、搞笑广告等。新媒体带来了有民主的力量,使数字艺术不断地平民化,促进了数字艺术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5)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

中国艺术电影同其他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常被观众贴上晦涩难懂、沉闷严肃的印象标签,在普通受众的印象中, 艺术电影并非容易接受与审美的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给观众的既定印象与艺术电影的诞生直接相关, 艺术电影伴随着艺术家对现实与理想的愤怒、失落与彷徨, 甚至带有一丝黑色、阴郁的味道, 肩负着电影艺术理想与美学内涵的探索精神,艺术电影的审美趣味始终游走在大众审美的边缘, 甚至与主流审美趣味相距甚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 2015 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 440. 69 亿元创造了近五年的票房高峰, 其中国产电影票房 271. 36 亿元, 占总票房的 61. 58%。《捉妖记》 《速度与激情 7》 《港囧》 《复仇者联盟 2: 奥创纪元》 《侏罗纪世界》《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 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碟中谍 5: 神秘国度》,前十名商业大片共同支撑起 2015 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从市场角度来看, 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电影艺术创作,电影人纷纷投身于商业电影创作, 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电影人坚定不移地走商业电影的道路, 大众文化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最大驱动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电影艺术承载的精神消费价值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 以 艺术消费 之名进行娱乐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也是后工业时代大众消费的整体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崛起促使艺术电影日渐式微, 尤其是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被推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 成为不被电影市场容纳的 类型片。可以说, 如今的中国艺术电影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 艺术寒冬,并不具备投资方期待的商业价值的艺术电影, 成为不被主流所包容的存在。如今的商业电影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因为票房收入始终不是艺术电影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终极目标是对更高艺术张力与表现力的触及。因此,即便是陈凯歌获奖无数的 《霸王别姬》, 拿到今天也无法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其并不具备与商业电影环境相匹配的艺术内核, 文革、同性之爱、封建文化将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也套上了另类的艺术电影标签, 禁忌的话题是中国艺术电影倾向于表达的内容, 也剥夺了这类电影走入市场、广泛传播的权利。还有贾樟柯早期的导演作品, 如 《小武》《站台》 《小山回家》 《任逍遥》等, 写实的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 现实主义的内容呈现, 直击社会底层、探索社会内部矛盾的艺术自觉, 都让贾樟柯早期拍摄的艺术电影阻挡了大众的集体欣赏。正因如此, 很多人认为贾樟柯是以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去讨好国外电影节, 所谓的真实是自揭其短, 自取其辱, 并不值得广泛传播、大众欣赏。

因此, 中国艺术电影的现实境遇也与其长期以来的内容呈现、思想表达和美学理想有关, 中国艺术电影对历史的过分解读、对现实的过分悲观,令其被打上了 反动 和 黑暗 的标签。观众无法以像对待娱乐电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的严肃、沉闷、晦涩、黑暗,都阻挡了观众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二、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责任

艺术电影始终以探索并拓展电影语言为己任,质疑规范、违反常识、颠覆传统的艺术电影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寻求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并且,艺术电影的不断试错和尝试, 最终成就了主流电影艺术, 它所做出的成功美学探索融入主流美学。可以说,艺术电影是主流商业电影的试金石, 如今商业电影美学都源于艺术电影的反复试验和不竭探索。

艺术电影也始终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方向的艺术责任。虽然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让大众美学成为普遍的审美范式, 大众文化的突袭对精英文化造成的破坏性有目共睹, 但是大众的审美趣味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大众文化美学当中仍然需要兼容并包地吸纳多元化的美学元素。例如,现如今风靡全球且成为主流商业电影重点表现的奇观美学,在一开始并非直接应用在商业电影当中, 而是最早出现在艺术电影当中, 被观众当作真正意义上的 奇观 进行审视, 但也因此给予了大众对于奇观影像的消费体验,促使 视觉奇观日后大规模地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要创作方向,成为 3D 和 IMAX 技术发展的动力。当艺术电影产生在中国, 这种审美导向的功能性和责任性亦然存在。 第五代导演 早期的电影创作始终坚持艺术电影,他们将艺术电影看作是实现其艺术理想的唯一通道。张艺谋早期拍摄的 《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艺术片, 并没有将商业电影市场利润放在第一位, 而是将这些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放在首位。张艺谋早期的几部艺术电影酣畅淋漓地表现着张艺谋关于电影艺术的理想。曾经作为一名摄影师的张艺谋努力用镜头语言说话,在一个个极端风格化的镜头、画面当中, 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这是一种主观的美学形态,其中蕴含了多重隐喻和象征。即便是在日后的商业电影转型之后, 张艺谋早期艺术电影创作形成的美学风格仍然没有完全舍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大和收敛过程中, 更为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主观美学意识。此外, 第五代 导演陈凯歌也同样在艺术电影创作上独树一帜,引领着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学走向。《霸王别姬》在当年作为 禁片经历了一个被禁和解禁的过程, 影片涉及敏感的当代史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接受、并不被主流电影表现的同性恋内容, 凭借这两点, 《霸王别姬》 可谓是一部极其边缘化的电影, 是处于大众审美范围以外的艺术电影。但是, 《霸王别姬》 对于中国艺术电影、对中国主流电影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影响至今。陈凯歌对敏感的历史问题、不被理解的同性恋问题的影像呈现, 并没有踩踏主流话语的权威性, 而是在历史批判的边缘将叙事重点放在了人性上面。人性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生存选择, 是陈凯歌在 《霸王别姬》 中主要探讨的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美学表达。

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导向不仅针对电影艺术的内部,电影美学的继承和发扬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 对于观众的审美导向是艺术电影更重要的艺术责任。在争议声中成长的贾樟柯, 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美学, 从他早期的电影《小武》 《回家》 和 《任逍遥》 开始, 这种现实主义美学表达从未停止, 即便是其最新电影 《山河故人》依然延续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基调。贾樟柯的电影始终提醒着观众, 社会上仍然有一群人需要被关怀, 嬗变中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变迁中的时代都需要被人们关注, 他的艺术电影引导观众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三、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 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已经走向了大众审美的边缘,无法真正走入电影院线的艺术电影, 游离在大众传播之外, 传播的受限导致艺术电影被大众观看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 无法走进院线的中国艺术电影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审美价值, 与之相反, 在 这 样 一 个 商 业 文 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代, 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更加迫切地需要艺术电影巩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需要艺术电影呈现商业电影所缺失的美学内容。

20 世纪末,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经典艺术电影定义了中国艺术电影的艺术规格, 敏感的历史问题、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叛逆的颠覆传统道德问题等, 成为第五代导演电影故事创作的主要背景, 批判现实、人文关怀、人性反思成为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旨。在大部分人眼里, 第五代导演电影的艺术格局最大, 他们生长在政治、历史巨变中的中国,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因此,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电影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纯粹的人性之美。他们在塑造起一个个淳朴、真诚的人物形象以后, 将他们置于一种严苛的环境中, 企图通过这些人物建立起一种民族性格。无论是 《秋菊打官司》中咬定道理不放松、申诉到底的秋菊, 《霸王别姬》 中追求真爱、容不得半点虚假的程蝶衣, 还是 《那人那山那狗》 中邮政员父子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情感联系, 时代背景下的执著、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逐渐形成。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6)

[关键词] 电影艺术;传统色彩;美学;审美;意境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扩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型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术中,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 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说(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意”的境界。“意象”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特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中国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追求超越画面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空间的哲理意味,在以“象”写“意”,以“象”达“意”中,获得“意象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陈凯歌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电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凝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块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果、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番别具风格的新貌。

二、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是其作者或作品,还是其内容或形式,中国电影主要还是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获得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认可,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中国电影在美学追求方面,从纪实到影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并结合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从强调本体特质到展开多种叙事形式,渗入了民族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特殊气质,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张力。在电影艺术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要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选择场景,布置色彩与光线,营造意境与氛围,拍摄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色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而在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恰恰就在于此。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古装武侠片,为了传达给观众一种具有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画面呈现的 “灰白”色光线基调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那复古怀旧的旗袍风格,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画面弥漫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使整部电影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由此可见,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各种美术元素赋予观众的心理形态本身属于电影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中国电影中传统色彩的审美意味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也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深化影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影视色彩语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造者在色彩审美上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他们在影片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色彩、设计、形式,构成等美术元素的审美感受融入其中,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以表现自己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唯美追求。

色彩可以产生象征和隐喻。它具有主客观的联想性,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联想,电影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属性来表达象征和隐喻的意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叙述故事情节,表现具有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色彩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①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浓酽到能滴出油来的红色怀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而在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中,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当属那一抹具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对“红”的情有独钟也反映了张艺谋特有的传统色彩情结,张艺谋的高明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大胆地运用了特殊的色彩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成功,首当其冲的当属他在造型、摄影和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在艺术上,整部电影完全被辉煌灿烂的红色调所浸透:红太阳、红高粱、红轿子、红盖头、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红色鲜血……红色象征了个人情爱仇恨和民族血性,也反映了红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自然的图腾崇拜色彩,具有浓重的陕北地域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红嫁衣等,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我的父亲母亲》中“我的母亲”穿着“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围着红围巾、戴着红发卡,表达了对父亲执著和忠诚的爱;《英雄》中残剑、飞雪、如月和无名等人穿的红衣、红头盔、红枫林和红字,红色代表了爱和背叛、王权和杀戮、野蛮和血腥、死亡和绝望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具有含蓄的隐喻并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他大多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以红色构筑野性,柔中蓄刚和意象合一的美感。“尤其是用红色赞美女性,用红色讴歌生命,用红色表现人性。一句话,用红色构筑电影。”②张艺谋用独特的华丽色彩讴歌生命、表现人性,红色与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紧紧相扣,共同参与情节,构成了作者银幕视听艺术的整体逻辑结构。

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影响着人的情绪,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可以用来确定影片整体情绪和主题基调,展现影片的风格特色。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的秦宫拉开帷幕,黑色是秦国崇尚的国色,影片在色彩处理上遵循了客观历史事实,以黑色为主调,不同的场景空间分别搭配红、黑、黄、绿、白五大色调。这种色彩结构在本源上是属于东方主义的色彩观念。但张艺谋的用色匠心并非仅此而已,黑色不仅具有神秘和悲哀、庄严和肃穆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秦国强大的势力,同时也象征影片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因而《英雄》在色彩处理手段上被后来很多影片汲取延续。《满城尽带黄金甲》继承了《英雄》的用色观念。回忆起这部影片,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在影片的美术制作上张艺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他在色彩基调上别有用心地选择黄色,画面的黄色基调也正切合了“黄金甲”的“黄”字,黄色是传统阴阳五色学系中最为尊贵的色彩,自阶级社会运用彩色装饰以来,黄色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唐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黄金甲》影片中真正的主角应是张艺谋使用的金黄色,一向擅长色彩的张艺谋将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肉欲在金黄色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金黄中屡屡渗出的猩红似乎在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光彩背后的黑暗。它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对于人性和家庭的腐蚀作用。此后的影片《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在色彩运用上虽各具千秋,但用色观念却是一致。

此外,陆川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奢华色彩,故事的讲述采用无彩色画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的视觉震撼。根据剧情主题的需要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这种借助黑白无色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怆的寓意象征,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升华到一定深度的文化层面,使东方主义色彩与现代电影主观色彩达到完美契合。色彩也从附属的影片角色逐步转变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格,从而我们可以读懂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电影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细节的刻画和情绪气氛的渲染来象征与隐喻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为了影片中某一个画面与镜头是否好看,它主要目的还是融入影片内部结构体现出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四、结 语

由此可见,色彩造型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能够增强电影艺术浑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在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造型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赏方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相对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隐藏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寓意表现,却是西方电影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 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运用与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② 田杰:《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新闻界》,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2] [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篇(7)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 审美意识 时代特征 设计风格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定义

审美意识的实质是一种带有社会性意识特征的感知能力。在不同的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审美性心理特征,同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程而变化。平面艺术是一种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艺术形式,拥有表现度极强的审美特征。平面设计是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完美结合。例如把生活用品设计成各种萌宠的形状;把灯具设计成不用样式的花朵形状;插花的花瓶被设计的反而比真实的花朵更美丽。这些平面设计都体现了人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这也是人们的自由意识和精神上的满足。创造艺术作品时应结合时展需求,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相结合,突出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特征。

(二)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审美意识的时代性是与时代文化气息紧密相连的一种时代精神。熟知中国历史都知道,汉以纤细轻盈为美,而到了唐代又以丰盈为美,转而到了现代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明朝衣服的布料有着鲜明的阶级规定,官员着针织丝绸,商贾富有却不能穿丝绸,平民不限制却因贫困只能穿棉麻,而当今棉麻衣料则是绿色环保,休闲时代气息的体现。原来只有乞者才衣着破洞褴褛,到了现代破洞牛仔裤是经久不衰的流行,这种残缺美流行于当下,凸显了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每个时代艺术作品的设计在微观方面体现的是设计者的审美特征,在宏观方面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整体审美文化内涵。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为依托。平面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与一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所以平面设计在表达实用性的同时,也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例如,从1905年中国电影产生后,随着电影产业和报刊业的兴盛,很长一段时间的宣传画都以电影时尚女郎为主题。建国初期,在工业复兴时代,宣传画册又以政治色彩为主题,纺织女工、钢铁工人跃然于作品上,祖国繁荣建设的蓬勃气象,以鲜明的暖色调表达出来。到了现代,更多企业更新了自己的标志图案,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满足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二、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一)文字的时代特征

文字是人文明的象征。各个时期关于文字运用都体现了该时代的特征。图形文字的成熟运用在于商周青铜时代,是当时生产生活的具体反映。设计师将这种经过历史沉淀,充满原始情调的远古图像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字体,体现中国历史的悠远韵味。在建国初期,文字在设计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政治色彩。鲜艳的暖色系选色,字体加大,字体工整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后,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电脑字体”将技术运用于个性化的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展现字体的个性化。通过技术手段,将文字进行夸张的变形,不仅达到了装饰作用,也突出了其意识形态的表达,让用户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到了现代,涂鸦式设计更多的表达了当代的审美需求。在文字变形的基础上,涂鸦式设计进一步加强了文字在个性化方面的突出,充分的表现了现代思想中对个性化、自由化的追求。很多网站采用涂鸦式设计,表达其自由的思想和个性化的理念。涂鸦式设计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更加突出地表达了当今时代的审美意识。

(二)图形的时代特征

图形的定义很广泛,可以是符号、图案、一幅画等等。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对比于不同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更为形象,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美感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表达。图形的设计中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可以感受到该时代的精神表达。例如我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大多出现在婚嫁用品中,这会使得人们产生对于中国久远的婚嫁文化的想象,让人联想到中国婚礼独有的隆重和美感。再如我国传统的青花图案,常用于茶具和酒具中,这会使人产生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想象,将强烈的文化气息通过这样的形式美充分地表达出来。设计者的情感通过图形艺术更为深刻的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更为浓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开拓性的将平面设计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将电脑技术运用于图形设计中,将个性化的涵义蕴藏于更为丰富的构图中,开拓用户的想象空间。因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更具有时代的审美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理念:一是个性化理念,个性化设计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人与物之间达到和谐状态的同时,集中表达了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在很多平面设计领域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特点,例如交通信号灯的盲人提示,社交软件中的语音信息,电梯中的盲文按键等。二是环保理念,2006年6月1日,我国颁布《限塑令》,取消无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从政府到个人,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很多包装开始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质而不在使用塑料了。奥斯卡金像奖的礼品袋选用具有“伦敦袋后”称号的Anya Hindmarch设计的一副作品――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这款环保产品受到很多大牌明星的青睐,广受瞩目,这个事件也加强了环保理念的推广。

四、结语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主要基于当下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人们可以从一个平面设计的作品中感受到该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所以平面设计要充分理解时代的审美意识,领悟时代精神,将这些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同时努力地凸显个性化的特征,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