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35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篇(1)

福建省动漫产业尚在起步发展期,目前小企业较多,以作坊式的加工模式接单动画片业务为主,自主研发产品还比较少。20世纪末21世纪初,福建省政府加大了对动漫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使动漫产业呈良性发展。在2009年至2013年间,共有186部(95255分钟)动画电影(电视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发行许可,审核通过的比例超过了65%,年均自主研发的游侠产品也高达30款,特别是福州动漫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近三年,福建省动漫游戏总收入分别为102.4亿元、136.2亿元、170.37亿元人民币。2014年第二、三季度推荐27部国产动画片目录中福建省就有5部作品。目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有150多家,从事动漫行业的工作人员接近20000人,生产产品包括了漫画出版、手机动漫和游戏、网络游戏、闪客、2D和3D动画等。福建动漫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福建省动漫产业采取“政府主导、园区集聚”的发展模式,以福州动漫产业基地、厦门软件园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集群逐渐成熟,带动周边城市的动漫产业发展。现阶段,该省的动漫产业发展机制主要分为外部支持机制和市场运营机制。在省委和政府的推动下,省内的多个城市,如厦门、福州不断推出了新的优化政策,给当地的动漫研发、创新及时、培养人才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促进全省和当地动漫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还着力打造长乐海西动漫之都、厦门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重要动漫产业的发展平台,为了全省动漫产业的崛起奠定基础。

二、福建动漫产业发展机制的SWOT分析

(一)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1.经济实力雄厚福建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有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的侨乡众多,有雄厚的民间资本,给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使动漫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全省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福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老君岩、湄洲岛妈祖文化、古田会议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郑成功、林则徐、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为福建省动漫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动漫设计师创作出富有特点又不失文化内涵的作品和产品有重要作用。3.基础设施完善福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国内一直位居前列,有先进的数字电视网络、IP宽带网,中国移动的“全国手机动漫游戏研发运营基地”也在该省设立。同时福建的交通发达,高铁、高速、港口、航空等均发展迅速,为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4.地理优势福建作为海西发展战略的主体,东接台湾,南承珠三角,北靠长三角。尤其是闽台之间隔不断的血肉亲情,使得福建在对台交往中有着先天优势,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两岸文化交往的重要基地。福建对于台湾动漫产业的承接互惠互利。这不仅从经济上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节省运费、沟通成本,更从感情上使得闽台交流更进一步,这将为两岸合作创新带来崭新局面。5.传统产业优势福建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轻纺工业较发达,生产加工类企业众多,如鞋类制造、玩具、文化用品、食品、服装饰品、工艺品等,福建拥有的这些产业优势,成为动漫游戏产业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的有力的产业配套。

(二)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劣势1.发展规模小当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和福州两市,且这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工的企业居多。即使有原创企业的存在,但是这些企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补助、电视台播出的收入为主,通过自主研发产品获取的收益较少。2.投融资渠道狭小动漫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以动画片为例,完成一部动画片大概需要投入百万或千万的资金,拍摄时长至少要一年以上,耗时耗力。即使完成拍摄,盈利也很少,甚至都收不回成本,给企业后续的制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投融资渠道有限,产业链断裂。

(三)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1.市场广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竞争在国家竞争力结构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动漫具有传播范围广、易于接受的特点,是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财富的需求,动漫产业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将会有很大的市场。2.政策利好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对福建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福建省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四)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威胁1.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一家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出了一个产品,但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盗用,这将严重挫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研发动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虽有发展,但仍不够完善,研发组织及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这将成为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力度还有待提升。2.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省动漫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北京、广东、上海等。除了要面对国内这些先进地区的竞争压力外,还要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尤其是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可见,地区竞争是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威胁。

三、推进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动漫产业投融资渠道福建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经历过承接外包、外加、代工等运营创收模式,盈利能力不足,难以积累足够的创新研发资金,严重制约新产品的开发。原创动画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所需技术力量和人才需求甚严。福建动漫产业要实现初级阶段的快速升级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就需要政府搭台牵线引导,促进多元资本介入,实现多渠道的融资,以期达到以资本为链接,让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动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跨行业、跨地区协同整合动漫产业资源,打造动漫产业链。

(二)完善动漫产业链动漫产业链包含前期创新研发、中期生产制作和后期营销推广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连贯发展才能实现完善的产业链。跨界整合是必由之路。整合行政、科研、企业、金融等多元资源,基于福建动漫产业现状,分析短板,在跨界中优势互补,寻求突破,打造新的、有序合理的、贯穿整个动漫产业链的生产流水线。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促进动漫产业稳固发展,提高动漫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被别人盗用,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打击企业职工的工作动力,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完善的动漫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是当务之急,福建应该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推出系列措施,将提升动漫企业和个人创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步进行。

(四)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地推动省内主要动漫基地的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两个基地的设施和服务。同时要加大对全省内有潜力发展动漫基地地区的政策、经济、技术等投入,要做好对各个基地的考察,做好规划,以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浪费投资。

(五)构建完善的原创动漫品牌产品为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必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的构建相互影响,品牌建设提高前期动画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扩大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构建,尤其是动漫衍生产品的营销,在回收前期动漫产品制作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以后建设品牌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鼓励动漫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培养人才,协同高校共同优化动漫专业的专业设置,促进高素质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培养。对高校而言,必须重新认知和明确动漫专业的正确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动漫专业的设置。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动漫产业“项目实战课程”。

四、结语

产业发展对策篇(2)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产业发展对策篇(3)

【关键词】 产业政策;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影响力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内容及特点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

产业政策因各学派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还没有国际上统一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对有关产业所做出的一切政策的总和。二是产业政策还可以理解成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存在障碍时,由政府来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政策。如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三是将之理解成产业赶超政策,即工业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采取政策的总和。如有中国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个国家产业处于比他国产业落后状态,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状态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的各种政策。

产业政策的定义因其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各个学派给产业政策下的定义中,还是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产业是政策的作用对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业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组政府政策的总称,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中资源配置或者是通过干涉一些产业的组织形式,来避免市场机制中的一些非限制功能造成的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产业政策实质上是政府对一些产业的扶持或保护。

(二)产业政策的内容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依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过程,并依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要求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调整供给结构,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矛盾得以协调。

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选择高效益、能使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产业组织形式,保证供给有效增加,使供求总量矛盾得以协调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为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就是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得到尽可能减小。

(三)产业政策的特点

1.调整经济结构。即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区域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在各产业、行业、企业之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即改造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3.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区域布局政策表现为一种集合的政策。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依据,直接调控市场、间接调控企业,起着宏观作用。

4.调节供给量。即通过促进或限制部分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供求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平衡。

二、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影响

(一)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全社会共识和肯定

回顾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的地位逐步提高,这与政府对其地位的肯定是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重新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私营企业开始出现,私营经济逐渐形成。中共十五大提出民营是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及技术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等定义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先进思想,这一理论认识问题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思想方面的障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数量超过百万家,安置了大量待就业人员就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占相当高的比率,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民营经济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五大召开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确立之后,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下面以广东为例,从广东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数为175.3万户,注册资本为436.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25.9万户,注册资本3380.1亿元,共有495万从业人员。1995年到2002年间,广东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7%上升到2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3%,从税收收入上来分析,2002年广东国税收入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纳税总量大致占税收总量的33%。

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收入则从1980年占总收入的0.9%上升到21%,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民营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从1992到1997年广东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0%,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3%,与同一时期相比,来自国有经济税收的增速12.5%高出20个百分点。可见广东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民营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民营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从广东社会投资完成的情况看,1995年民营经济在社会投资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0.7%,到2001年底全省社会投资中,民营经济的投资上升到16.5%,从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间,民营经济的投资额增长11倍,同期国有经济投资只增长3.6倍。从投资额的增速,可见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产业政策的力量不可低估。

(四)政府环境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阻碍

一个国家产业政策的提出和目标取向都是善意的,但过细的产业政策原则上只适用于指导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对相关模式的分析完全可以证明,不宜用过细的产业政策去抑制某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民营经济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使某些行业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对民营企业应该淡化产业政策的影响,在政策上对于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尽显产业政策的公平与等价性,让民营企业通过社会组织的试验,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证明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产业政策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它在调节资源配置、修正和弥补市场缺陷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充分肯定政府产业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政府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

首先,是政府环境不够理想,主要是存在一些歧视政策,有些民营企业没能真正享受平等待遇,限制其进入市场,部分外企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却不允许进入,如铁路、电信、电力、市政设施等行业,民营企业便只能望门兴叹。

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审批难、用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民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资信度较低的现象,可供抵押的物品少,所以他们向银行贷款和利用商业信用等方面融资比较难。如一些崛起的民营影视企业资金相对紧缺,无法取得担保,银行不好判断其经营效果,无法取得贷款。较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据统计: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与问题调查中,66.9%的民营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首要原因。一段时期内,社会上三角债情况较为普遍,造成社会信用不理想,银行不敢把钱放贷给企业,企业不敢把商品交给另一个企业,担心商品发货出去收不到货款,得不偿失。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应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合理调整产业政策,使其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世银.论区域产业政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产业发展对策篇(4)

摘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县林业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经营层次低、科技支撑不够、发展思路不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扶持与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机制及提高林产品含量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 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产业发展对策篇(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19-01

一、基本情况

我县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突破口,以壮大龙头、延伸链条、创建品牌、辐射带动等工作为主线,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预计全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带动农户3.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5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落实政策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近年来,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扶持现代农业龙头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东观蔬菜、古县酥梨、峪口苹果、城赵和贾令畜牧养殖4个市级“一村一品”精品片区,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为农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税费减免、项目配套、金融信贷、品牌创建、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全方位扶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注重体制创新,探索产业化新路子。一是土地制度的创新。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使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有序地进行。二是经营形式的创新。通过转变经营机制,建设和完善个体、联合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多元化的流通加工体系,鼓励一批加工企业、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三是投资体制的创新。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户、企业投入为主的新机制。

3.加强科技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科技人员。不断加强与国内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融合创新资源,借助外力开展创新创业、凝聚人气,如华祁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湖南辣妹子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管理;鑫盛牧业引进了山西农大、中国科学院畜牧专家等。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企业改扩建项目,着力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实用新型科技人才。在省级龙头企业中共引进各类技术、管理、销售人才30余人。

三、存在问题

1.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果、菜、牛三大优势产业,缺乏领军企业,现代综合实力体现乏力,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超过900家,但组织化程度、市场化运作水品都处于滞后状态,由此所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市场、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企业与农户处于不稳定、不规范的联接状态。

3.融资途径狭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如设施蔬菜产业、养殖园区产业,银行贷款一年期为多,在需要资金的关键节点上,银行就催还贷,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四、下一步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深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纽带,加快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伊利、统一、恒兴果汁等市场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装备和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农产品酿造业――引导扶持燕京啤酒、乔家醋业等企业重点提高制曲、酿酒的技术工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扶持山西千朝实业、青山绿色生态有限公司促进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一批部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县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集中用活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对策篇(6)

关键词:产业需求;高职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经济发生了跨越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的转变。为了提高高职教育对产业需求的贡献度,加速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必须积极为一、二、三产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时间里,不断加强与内地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断改进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理念,使得其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同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净土产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政府缺乏指导及扶持力度

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高职教育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自成立以来,其发展规模、专业设置覆盖面有限,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业发展形势不能同步。另外,从高职教育在推动教育进程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目前总人口有324万人,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26%。这表明对教育的需求处于一个急需高速扩张的时期,大众受高等教育率不高,需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因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二)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反馈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专业覆盖面窄、涉及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人数不多、专业设置及规划上缺乏行业专业指导规划、没有过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能服务于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的问题。同时,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一线的生产、技术和服务了解甚少,极易导致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缺乏职业针对性,从而使高职教育的特色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随着各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有关政策,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指出,应“加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面向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为目标,培养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因此,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后,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某种程度上虽然满足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2.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高职院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现有在册学生(员)5039人,教职工367人,其中专任教师304人,可以看出专任教师师生比严重偏低。学校在解决师生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兼职“双师”队伍不稳定,并且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没有完全对接专业需求,出现师资水平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3.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能力薄弱。目前高职院校为本土培养的人才质量正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方向不断深入。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剩余劳动力丰富,每年都会通过技能培训方式转化一部分农牧民成为企业劳动力,来解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高素质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充分说明社会服务转化能力薄弱,多数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对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所需的信息技术、传承技艺等方面还未起到为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力度不够

在行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行业组织是人才供需双方的桥梁,起到人力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所以,行业组织对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应该充分发挥其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尤其是在人才引进难的情况下,聘请行业专家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甚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学生的实践技能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模式

首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侧重于发挥学校与行业的自身优势,加强校企之间互动合作,最大限度地施展其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德国高职教育主流模式。其次,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创建了“学习—工作—再学习一再工作”的交替循环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限制,将职业培训和技能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并据此作为专业设置导向,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开发、建设,以达到培养出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再次,深圳职院的“三明治”模式是以“实践—理论—实践”为主的工读交替、工学结合学习形式。授课方式强调以能力为重点,以“通晓专业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成功经验

上述几种高职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表现为:①专业设置以行业、岗位、技能为坐标;②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③课程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④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方向发展;⑤人才培养途径以产学合作为主。

(三)启示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性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挖掘,许多发达国家创建了完整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纵观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纳如下:①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石;②实践的教学体系是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功能性的根本;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高职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在分析产业需求对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及取得的突破性成绩,总结经验并得到启发,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储备。

(一)加强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的监督职责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监督指导,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同当地行业发展相匹配,同时也要推进高职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紧紧抓住科教兴藏的中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下定建设大美山河的决心,积极转变传统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局势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因此,应切实履行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职责。

(二)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需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主动融入人才市场中去,积极进入行业需求的轨道上来,及时了解未来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找准方向,突出特色,吸引更多行业专家参与办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认准市场方向,从而突显高职教育特色。

(三)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

1.创新性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教学模式上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技能性培养模式,切实贴合本地产业发展,对接本地特色支柱产业,创建“教研合一、学做合一、校企合一”的“三合一”的发展模式。2.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采取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和外出深造等有效途径,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按照校企“动态交流、互通有无、专兼组合”的要求,着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创建一支专兼结合、拥有“双师型”结构的人才梯队,并建立人才资源的“共引共享”机制。3.开展“立地式”社会服务。“立地式”社会服务,一是基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二是基于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应用平台。主要协同行业协会及中职院校,形成优势互补,极力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加强同内地各兄弟院校合作交流,尽量缩短与内地高职教育发展及服务能力差距。4.加强职业培训服务。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就业导向性越来越明确,呈现出“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学习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对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及促进我国职业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结合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研一体等优势,在区内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做到细分客户类型,确立职业培训服务的特色定位,共建共享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开拓职业培训服务市场,完善培训体系与过程管理,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使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于。

四、结论

产业发展对策篇(7)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2-02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至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个,比2011年增加17个,增长14.41%。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12.772 4亿元,比2011年增长7%,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111 0亿元;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32.775 1亿元,比2011年增长27%,带动农户数83 980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数53 256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8.097 0亿元,比2011年增长10%。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增强

至2012年泾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19家,评选认定了33家县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泾县茶叶、蚕桑、畜禽、粮食、宣纸书画纸、蔬菜(食用菌)、木竹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强。2012年粮食类龙头企业18家,销售收入8.029 5亿元;蔬菜类龙头企业5家,销售收入7 946万元;茶叶类龙头企业7家,销售收入1.352 0亿元;畜牧业类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38 7亿元;林业类龙头企业31家,销售收入7.507 0亿元;其他类(主要是宣纸书画纸)达19家,销售收入4.609 9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县一村一品特色村达37个,其中省级专业示范特色乡(镇)、村达7个,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1.2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

泾县制定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着力将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将其培育成3个产业化示范区。2012年全县3个产业化示范区实现产值25.25亿元。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省级种植业示范区1个、部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2012年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hm2,牲畜饲养量达4.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2 100万羽。其中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种植业生产基地达1万hm2,牲畜饲养量2.4万头,禽类饲养量500万羽。

1.3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宣纸集团、云岭星火、中徽茶业、兰香茶业等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红星牌各种纪念宣纸、三力牌富硒蛋、乌龙茶系列、云岭锅巴系列等一批新产品得以开发并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18家。涌溪火青茶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泾县兰香通过商标注册。通过品牌创建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进一步拓展

通过加大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泾县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酱菜、大米、肉鸡、茶叶、休闲食品、林特食品、木梳等产品已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的超市;全县有24家企业318个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大中城市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7亿元;全县有30多家企业在苏、浙、沪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270个;茶叶、酱菜、木梳、宣纸、油画笔等农产品实现了网络销售;全县有7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茶叶、宣纸书画纸、木珠门帘、酱菜等产品出口,宣纸集团公司分别在日本、韩国等设立办事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农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农业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少,实力不强。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

泾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而且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设施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银行放贷门槛高、手续繁琐,企业亟需资金很难及时到位。

2.3 产加销连接不够紧密

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对合同履约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 对策

3.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一是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形成一批以茶叶生产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宣纸书画纸加工、木竹加工、酱制菜加工、粮食转化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畜禽养殖发展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招商引资壮大发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县内外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来泾县兴办各类龙头企业,搞好优势互补[1-2]。

3.2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一是发展链条连接,以裴顿食品、天丰粮业、丁渡酱菜等龙头企业为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园区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优势,有效聚集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三是推进订单生产,通过“外找订单、内建基地、以销定产、实现双赢”的机制,把市场、基地和农户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四是推行中介服务,依托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搞好产、销衔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3 加强指导服务,努力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环境条件

一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立足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拉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农业园区建设和食品工业发展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依托泾县农业信息网和农委短信平台,及时为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抓好科技培训,为企业建立的各种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品牌。

3.4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引导企业由一产向二产转型,延长产品链,由产品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布局转型,由龙头企业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型,启动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型。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做强品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向名优茶、畜禽、宣纸书画纸加工业流动。着力建设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化示范区。做大做强泾县兰香、涌溪火青、花一堂牌乌龙茶等茶叶品牌。抓好畜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扶持华昌公司肉鸡屠宰和熟食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宣纸文化园项目Ⅱ期工程建设。

3.5 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泾县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高泾县农业开发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对接会,加大泾县农产品向合肥市及长三角市场的扩张力度,提高泾县农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占有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3-4]。

4 参考文献

[1] 李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王亦兵.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