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交媒体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9 14:53:21

社交媒体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篇(1)

仅仅在Facebook上建一个“比利即食麦片”网页并试图让人“喜欢”它是不能显著提升品牌认知度的。对Facebook的使用应该基于与“听众”的关系,而不是“听众”数量。你要了解什么能吸引“听众”,让他们与你交流。这种动力来源何处?

Facebook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交流和发现平台,但是最近却招来投资人和媒体对其圈钱战略的质疑。传统上行之有效的做法在Facebook上行不通,这让人们开始认真思索对市场营销人员来说,Facebook究竟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今天,很多市场营销人员不是想办法适应新模式和新的市场战略,而是正在把成功的机会浪费在老一套手段上。社交媒体虽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它并不是全部。

社交媒体既不是电视也不是广播

过去,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品牌推广的主要内容。但如今已经过时了。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渠道建立起的广告网络刚刚显露雏形。它们有很好的互动性,并可被精确估算。社交媒体让营销人员能够实时评估“听众”的数据,据此做出基于信息的、更明智的决策。因此在某些特定时刻,品牌可以建立和评估“听众”忠诚度。那么什么是忠诚度呢?从社会化营销角度讲,就是每次你试图到达目标“听众”时,“听众”是否越来越有兴趣参与你发起的活动。

社交媒体不是谷歌搜索

用搜索结果衡量社交媒体的效果是错误的,特别是将其和某个搜索引擎的功能相对比时。当人们搜索某个特定内容时,企业可以在搜索的相关结果旁边做广告。根据谷歌的设计,这时企业的竞争很少,因为如果人们搜出一大堆结果就会感到很无助。

Facebook的形态与这种注意力集中的模式截然不同,它提供了一种不间断的注意力转移流。出现在新鲜事里的内容,从消息到文章再到图片,都随着用户注意力的转移而实时更新。因此在Facebook上做广告需要营销人员从全新的角度考虑何时以及如何传递信息。幸运地是,大量的数据让这种实时更新不仅成为可能,而且相当精确。

社交媒体营销是参与式营销,不是到达营销。它的核心是价值,而非规模。

首先,社交媒体要求品牌建立“听众”忠诚度。社交媒体上的“听众”告诉你他们现在对什么感兴趣,你就能猜出他们接下来将对什么感兴趣。当美联社提供给我们感兴趣的消息时,它就建立了受众忠诚度。如果你也能时时产生“听众”感兴趣的内容,你就赢得了“听众”的忠诚。

当你获得用户信任后,用户就会更深地参与进来并对品牌形成概念。营销人员要牢记,用户的信任是与用户建立进一步沟通的基础。

如果你做得不错,你就会看到点击、转发、评论和分享的数量迅猛增长。这时你要保持住这股势头,继续增加用户信任度。你采取的每种战略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这时你的目标已经从追求眼球效应变为建立彻底信任,意识到这点对营销人员很重要,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充分理解和发挥这个渠道的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篇(2)

关键词:自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33-02

一、自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代表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新兴媒体已成为移动网络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这种通过个人独立的媒体来向大众信息的媒介就是自媒体。随着传媒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校园无线网络等的推广和普及,自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日常交往的主流载体。而且人们对于信息的完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经营”自己的自媒体。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生活越来越便利、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更重要的还有网络负面信息的扑面而来,给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例如网络传播的社会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老师的传统权威日益被消解。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认同问题,如何正确分析自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并净化自媒体生态,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带来的机遇分析

第一、自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器”。

自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微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大学生全覆盖,“微生活”成了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自媒体具有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功能使大学生的交流更加高效 便捷。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成为大学 生获得新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利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价值观认同教育。如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突破场所、环境和时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通俗易懂 的文字、趣味十足的漫画、生动活泼的视频等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自媒体的交互性很强,可以通过微信群发言、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正能量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率必须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利器”。

第二、自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随处都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大学生将微信、微博等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介或教师、同学等途径。此外,自媒体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宽自己的交往空间。自媒体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也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可以通过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事情。

三、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

第一、自媒体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正在遭遇自媒体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从自媒体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弱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政治课教师凭借年龄、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等优势,在师生交流中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知识渊博的形象往往会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和敬仰。但自媒体时代,建立在师生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逐渐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时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大学生的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课教师,加上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关注超过正能量信息。政治课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位随着知识大爆炸、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出现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真正产生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治课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道德叙事的方式,用有力的证据驳斥网络上的一些“谣言”,用身边的案例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第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虽然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但对自媒体传播的不良、不实信息缺乏较强的辨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容易出现盲目跟帖、传播等问题。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目前网络上有些大V,为提高点击率和赢得人气而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渲染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约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裂变式传播和扩散。这种传播和扩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的话,情况可能更可怕。这将会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认同到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认知认同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并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只有实现认知认同才能在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这一过程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第二是情感认同阶段。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它是对认知认同的深化,同时又为行为认同奠定感情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是大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并添加自己的情感因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实现认同,就不会轻易改变。当然在情感认同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情境、道德叙事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方法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在心理上、行为上更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但情感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等不良环境的干扰。第三是行为认同阶段。行为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最后环节。通过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大学生对社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智上产生了认可,在感情上产生了依赖。但最重要的认同是行为上的认同,即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于行。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牢记“二十四个字”要求,尤其是在行动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

既然自媒体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和事实,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迎合自媒体时代的变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乘着自媒体的东风,真正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一认同过程也必须符合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过程,即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

1.积极开发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许多传统媒体有了自媒体平台。当然,思政课自媒体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建设好自媒体平台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通过正能量信息,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也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自媒体平台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无声”。要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微信等平台上积极推送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让大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

2.大力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高校不仅要从形式上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媒体平台,更要从内容上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传播校园正能量。还要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自媒体时代,刷微信逛朋友圈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谣言,暗流涌动,其危害不可小觑。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造谣传谣入刑”。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

3.将自媒体平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没有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不彻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策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阐述“爱国”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媒体获取爱国主义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增强其内心的认同感,并适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为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总之,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自媒体为我们提供了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多元化、立体化的认同路径。只有实现认同,才能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2]陈传枝.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社交媒体价值篇(3)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26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55-02

[本刊网址] http://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突破了传统报刊、广播等媒体形式,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实现媒体的传播,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的信息。总而言之,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势必会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是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所必须借助的途径。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是在信息化时代出现的,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具备以上的特点,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新媒体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必须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理性地借助于新媒体作为手段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扩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覆盖范围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98%,几乎是人手一部,并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天天都要手机上网浏览各种信息、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等。针对这种现状,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拥有如此广泛的覆盖范围优势,可以将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超强辐射力,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拓展教育阵地,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狭小、覆盖范围偏窄等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时效性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突发事件,只要在场的网民拥有一部能拍照的智能手机,现场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到互联网上,同时这种信息的即时性又是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媒体的介入,必然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运用新媒体,就能够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信息包括最新出台的文件、政策或者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精神的新闻、资讯等迅速及时地传达至大学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早已习惯浏览和接收小容量、碎片化却极具即时性的信息,大容量、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为大学生们所厌倦和抵触。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生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和传播的形式,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将新媒体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当中,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采取更多的大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开展教育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就能够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避免传统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和困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挑战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网络的主导者,它们利用所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控制着互联网的信息走向和舆论方向,通过信息载体大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受认知能力所限,其综合判断力还不足以支撑其正确地辨别在互联网中遭遇的纷杂信息,很容易在不同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中迷失方向,并且最终影响到正确信仰、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形成和树立。

(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化的自由,提升了个人的成长空间和学习空间,与此同时,往往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会造成个人意识膨胀,个人主义盛行的局面,这是新媒体带给学生的弊端。言论自由、文化多元的时代,让传统的道德观念丧失,文化号召力下降,学生的个人品位降低,更有甚者会出现极端的自我主义,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具有两面性,在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还有可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唯我,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培养。

(三)对大学生建构正确价值体系的挑战

新媒体是依靠信息化所出现的,同时它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息息相关。随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和我国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中一些信息对市场经济现象过度宣传,导致大学生浮躁心理,产生急功近利心态。并且随着一些西方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的传人,更多大学生倾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崇高精神、为社会作贡献人生价值观念淡薄。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会在无形之中夸大某些思想,对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片面影响。新媒体往往会使大学生更加物质化和功利化,导致很多大学生没有个人原则、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追逐过多的物质和功利,很难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如何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一)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

由于新媒体传送的知识和信息非常多,作为大学生很难从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正确的信息,一旦掌控不到位,就很可能导致信息的失衡,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高校来讲,就要营造积极宽松的舆论氛围,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培育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文化;公开抵制批判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言论和消极思想,坚定立场。不断地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的品德素质,帮助他们在是非善恶的鉴别和选择中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校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二)打造强有力的新媒体宣传队伍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网络宣传队伍,能够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引领力。通过座谈、经验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常态化培训,不断提高各层级网络宣传员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他们在面对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言论和消极思想时敢发声,会发声,会正确发声,在高校中弘扬正能量。此外,通过培训选拔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微博微信“达人”等,通过他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古论今,畅聊人生、理想、信念,对其他大学生施以正面影响,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网络风气。

(三)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手段的丰富性

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手段的丰富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应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而且教育周期过短,教育时间不能保证,容易导致教育阵地过于狭窄、教育效果不佳的、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就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网站、管控论坛、短信群发等方法,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关的内容经常性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老师可以通过建博客、发微博、QQ群聊天、邮件交流等方法,与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而且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走出课堂,达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l]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2]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陶绍兴,朱芬华,计宏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社交媒体价值篇(4)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

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1]。如何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培育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分析

新媒体又称数字化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形式主要有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等,大众可以随时随意地通过网络、QQ、微信、飞信、易信、微博、博客、播客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介来获取或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2]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复合性等。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全天候、及时、创新、互动、直观、虚拟、海量等形成了其独特魅力。如今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大数据,每个人都成为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被分析者。互动性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者;是大众,也可能是个人。其复合性体现在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环境,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教育生态,必须清醒认识,认真对待。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最近,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进行调查,并适当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预测分析。调查显示,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新常态,成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手段。抽样回收有效问卷1470份,据统计,大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左右的达1313人,占89.3%,半数同学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左右,有33%的学生每天玩手机电脑超过3小时。95%以上同学经常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学习、浏览、交流信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选择课堂的871人,占59.2%,网络新媒体达1338人,占91.2%。大学生喜好的教育方式调查,78.3%的学生经常利用手机微信等手段与学生、老师、朋友交流沟通,认为新媒体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67%的学生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阅读主流媒体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新媒体环境的正面影响。一是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拓宽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新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平台,其海量的信息,好似浩瀚的数据库,便于学生通过查询和浏览,及时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新最全面的时政信息和学科知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和设备限制,携带方便,普及广泛,私密性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全新路径。[4]二是网络新媒体信息的便捷性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可以运用新媒体图文并茂、传播及时、方便快捷等优势,创设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三是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网络媒体具有个性化、平等性和互利性的特点,可以适时交流,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个性化沟通交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提高实效,也便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新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难免鱼目混杂、良莠难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信息传播的多元化,难免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一是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夹杂的不良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网络媒体文化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信息的即时性和全球性,容易出现虚假信息,造成公信力不高,甚至垃圾信息泛滥,一些不良的负面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二是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工具主义倾向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网络新媒体的双向互动,需要大学生不断了解掌握应用新的专业技术。年轻的大学生对网络软件、计算机语言等比较热衷,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相对弱化,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是网络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自我约束力的放松,甚至出现言行的放任、道德责任感的弱化、诚信感的降低等,影响着人际交往沟通中的真实性和诚信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四是网络媒体信息的海量和查询的便捷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同学们利用网络便可获取不少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冲击着传统意义上教师言传身教的权威形象,逐步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究

网络新媒体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态,如何利用其优势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着眼网络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任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网络媒体的创新作用等途径,综合施策,理实一体,增强实效。一是重视强化新媒体环境下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重视依靠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结合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特点,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特点和时政形势,及时拓展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发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立体性、快捷性等优势,抢占舆论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传播阵地。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及时补充。把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衔接,把专业实践和思想释惑相融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刘延东指出,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将新媒体技能融入课程。发挥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重视改变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增强直观性和现场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平台,以彩信、博客、微信等图文并茂的交流方式,及时便捷、平等灵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再次要把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和客户端,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教师要结合所任教学科,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逐步形成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新体系。二是持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任课教师要带头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养。为人师表,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大数据运用意识,立志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要及时跟上新媒体传播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科学运用大数据,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真正发挥率先垂范、指导引领学生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媒介手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新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调整学生心理认知范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直观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我们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或者利用节假日,走出课堂、学校,走进社区、社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确定诸如“诚信”“友善”“敬业”等主题,使用新兴媒体手段,搜集素材,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照片集、动画、漫画、视频等作品,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展示,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教育效果明显。三是努力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首先要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网络数字媒体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便捷有效的平台。高校必须重视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去占领网络阵地,积极探索形成有特色、有影响、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品牌和网络环境。我们探索建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微信群”“博客群”“短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克服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同时在校园网上重视整合网络资源,创建特色专栏,创新培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其次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校园教育环境。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应用大数据,把握“互联网+”潮流,主动创设新颖生动的文化教育环境。“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预测人们思想背后规律性的东西,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7]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多媒体、影音及公益微博、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及时传播正能量信息,开展点对点的思想理念传输,经常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排忧解难,增进互信,增强认同感和主动性。四是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教育的创新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用马列主义做指导思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动脑动手,创设新颖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精心采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信息,采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趣和认知规律,便于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和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和手段,发挥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以及学生处、思政部、辅导员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搭建交流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建设。“教育精神就是爱与智的融合,教育的责任感、厚重感等都是在爱'的前提下产生的”。[8]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爱与智的融合。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其自主参与自主教育的能力,增强思政教育的持续动力以及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核心价值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等主题教育活动,以专题研讨、主题演讲、朗诵比赛、歌咏比赛、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公共课和专业课相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再次要创新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大数据思维,“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9]严格遵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反馈机制和安全有效的网络巡视员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净化网络内容,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可以建立包含学校、系部、班级、学生等各方人员组成的网络监管体系。由主管副校长统筹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团委、网络中心、系部、任课教师、辅导员等,负责学校网站、微信、微博、QQ群、微信圈等新媒体平台正常维护和巡视,及时筛查和过滤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同时,通过专题媒介讲座、实地参观学习和举行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理性批判精神,努力提高他们信息鉴别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网络资源驾驭能力和各种媒介的掌控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自觉抵制负面的不良信息,选择使用科学、真实、有效的教育信息,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2013-12-23.

[2]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研究,2014(2).

[3]王婉妮.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4(12).

[4]马蜂.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5]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Ν].中国教育报.2016-01-22.

[6]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讲话[EB/0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2-25.

[7]牟玲玲.大数据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甘肃理论学刊,2014(4).

[8]王卫国,张翔升.提升职前幼儿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践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社交媒体价值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48-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这种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形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对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一)多元价值取向与心理失衡倾向

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传播更加多样性,数字信息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东西方文化、主流非主流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等相关交融与冲突,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和价值观多元。“90后”大学生生活一个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科技发达的社会环境,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超大量的信息和无死角的传播,造成了正处于价值观动荡时期的他们价值取向不稳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各种多元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使得“90后”大学生在追求个人成就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和徘徊,产生冲突。容易造成心理状态不够成熟的他们产生心理困惑和失衡,更严重的产生偏执和极端的行为。

(二)个人主义倾向与集体主义淡漠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以致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越发关注自我,关注自我的形象、地位、名誉和利益,部分大学生把个人事业家庭的成功视为最重要的目标。在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上注重个人的利益,追求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对于“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等观点表现淡漠和不支持。

(三)从众心理膨胀与批判精神弱化

当今社会三人家庭结构下,“90后”大学生在父母的关注与爱护下长大,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被动地顺从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迎合大众的方式处理各种大事小情。赶时髦、比穿着,你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心理膨胀。再加之长期的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桎梏,使他们只需掌握能获取高分的记忆与复制的本领就行,不必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既缺乏对个人成长反思的态度,更缺乏对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批判精神,对于网络信息不假思索地盲目跟帖造成社会不良舆论的形成。

(四)实用主义盛行与理想主义退化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90后”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只要对自我有利,就要是试着做一做。为了取得社会的接受和认可,他们更愿意把目光转向生活的现实和自身既得利益上,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送礼”“走后门”“挖关系”等表现出某种认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们不惜采用卑鄙甚至是违法的手法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严重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慢慢抹杀了理想主义信仰,具有高尚道德主义情操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们追求的目标。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环境中开放性导致文化多元的冲突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受到“90后”大学生的青睐,依靠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良莠不齐,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的主义、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西方国家在输出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夹裹着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冲击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群体产生困惑,或是盲从西方,价值取向混乱。

(二)新媒体环境中隐匿性、分散性使得监管难度大

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交往的形式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人们之间可以隐藏在网络背后,不受时间、空间、地域,不受身份、性别等的干扰,自由的进行交流和互动。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似乎不受虚拟空间的控制。新媒体还打破了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人们通常即是信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切换着身份,通过网络、手机等即时工具随时随地的传播,各种信息资源经过别有用心的粉饰、歪曲、煽动以后进行迅速的传播和扩散,新媒体这种隐藏性和分散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

(三)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容量无限性导致不良信息泛滥

新媒体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传播空间,各种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频频传送各种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到体育、影视、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的了解。海量的信息、丰富的资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加之可以无限制的自由去和获取信息资源,只要身边有网络、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传播各种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一些西方势力或不法之徒会传播西方文化及非主流意识等,其中不乏色情、暴力、低欲等信息夹杂其中,造成不良信息的泛滥。

(四)新媒体环境中虚拟性引发道德弱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新媒体环境中数字化和虚拟性使得交流主体和客体之间会自动降低法律约束和道德自律,在“自由空间”里,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在无他人监管及快乐随意的状态下,人的行为限制变小,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会在无约束的状态下肆意宣泄,从而使得“90后”大学生常常出现道德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混乱,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辨别,道德判断力不断削弱。

三、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新媒体环境下,面对“90后”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多元化、价值取向摇摆不定等一系列现状,消除新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媒介空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有效的媒体监管、优化校园媒体环境、提升思政人员及大学生媒介素养,重塑“90后”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一)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对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未来大学生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显得尤为重要。

1.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以数字媒体、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即时性、互动性、覆盖广、承载量大等优势受到“90后”大学生的青睐,高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借助网络MOOC、微课平台、开发红色APP应用等平台,通过写微博、评论、短信等方式,超越时间空间限制,更主动、更快捷、更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2.丰富和新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和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微博、微信、论坛、手机短信等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灵活、快捷的特点,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服务,借助新媒体,运用用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新媒体技术,通过直播、交流、聊天室、短信发送等方式,生动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丰富和新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3.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会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新媒体弥补了传统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的不足。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以双方交流的方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者可以与受教育者平等地参与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平等地和接受信息,平等地进行感情交流。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可以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亲和力。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营造清洁的网络环境

健康的新媒体环境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有力保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前提,从国家层面上,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如:加快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加强网络监督,通过实名制等建立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通过网络信息过滤技术等滤清不良信息,尽快完善舆论信息的法制化建设。高校层面上,要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一支高素质懂新媒体技术的网络舆论评论队伍等,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优化校园新媒体环境,占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阵地

1.开拓主流价值观及主流文化的新媒体宣传阵地

校园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新媒体环境。高校官方网站要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效的服务,从而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点击率;网站还要强调互动功能,通过话题的讨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开展思想教育,使大学生使用校园官网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高校还要开设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APP,制作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相关的主题、图片、视频,设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主题讨论,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中的手机了解和掌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建立校园新媒体的监测系统

高校可以建立校园新媒体的监测系统,通过大学生对媒体内容的,监测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违法、不良、煽动性的信息及时的进行处理;通过实名制注册等方式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等等。

(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和“90后”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媒介素养

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和媒介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团干部和政工干部。他们都负有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对大学生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访问交流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变单向教育学为双向互动交流,多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游戏、音乐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网络慕课、开设微课课堂、课程网络互动、QQ交流群等进行课外指导,实现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多种对接;辅导员和班导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要紧跟学生的时代特点,通过新媒体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团干部和政工干部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在网络上具有正能力和主流的观点和信息,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更好地引导“90后”大学生群体。

2.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接触媒体越来越多样,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他们缺乏对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令人甚忧。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的课程,使大学生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不恶意诽谤,理性的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教育管理,让大学生们提高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学习独立思考和去伪存真;教育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而不是被新媒体所绑架。

参考文献:

[1]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2]邹国阵.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术论坛,2012(1).

[3]蒋海升.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价值方向的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社交媒体价值篇(6)

(一)冲突和调适 

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和调适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题。当今艺术院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自主意识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加之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量广泛,而且艺术院校大学生个性突出,喜欢标新立异,不愿接受教育者既定的价值观,这也加剧了他们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应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二)背离和趋同 

与主流价值观的背离与趋同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关键。新媒体背景下,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的应用,各种不同的声音纷繁复杂,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干扰,每个人都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而不是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错。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受众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传播受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主体的“意见领袖”地位不断弱化,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偏离。因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是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特别是院校思想政治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分化和融合 

自我调适与主流价值观的分化和融合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核心。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处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社会阶层、社会文化及利益的多元导致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体系认同度的危机和内容结构方面的缺失,将使社会稳定性与向心力减弱,从而引起社会矛盾与冲突,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也会观望、彷徨和迷失,陷入价值观的迷途。因此,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改变强制性权威说教的方式和直线式硬性规定,转而以双向、互通式交流为主,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重要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化做蒙蒙细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二、新媒体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冲击和机遇 

(一)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影响力正面临新媒体侵蚀。新媒体体验式、交互式、传播方式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相当严重。在许多艺术院校思政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工作被“边缘化”的倾向,究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吸引力,而是在于自身施教理念滞后于社会转型和时代进步,原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单一内容已逐渐被信息流主导的个人趣味交互平台所取代。作为艺术院校思政部门更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抵御新媒体的负面侵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艺术院校大学生身体和精神都面临新媒体冲击。从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提供了联系世界资源的途径,面对海量的网络游戏、低俗小说等,艺术院校大学生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加之一些披上民主、和平外衣的不良信息的引诱,让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颇;从传播的方式看,新媒体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以体验的方式传播信息,极易使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典型的“上瘾”症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等。同时,新媒体的快捷和消费信息的模式极易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出现简单化思维倾向,缺乏独立思考,特别是艺术院校大学生为了彰显个性,往往在价值观形成中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陷入价值观选择的迷途。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正面临新媒体的冲击。首先是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思想道德理念、文化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受到质疑,教师的“意见领袖”地位被削弱,一些社会精英阶层在价值观上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特别是一些媒体放大了事物的善恶倾向,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精神的引导,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虚拟空间思潮的酝酿、发酵和涌动,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言,具有很强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从而导致艺术院校对院校大学生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其次,就新媒体本身而言,由于服务器、虚拟IP地址等网络技术的发展,难以寻找信息源头,对于一些消极甚至反动的思想侵蚀,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无疑增加了。 

(二)机遇 

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新媒体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平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制度背景下形成的多种思想观念都在这里汇聚,这是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教育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艺术院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增加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院校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强化他们对不同价值观的甄别能力。 

新媒体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新媒体颠覆了艺术院校思政工作传统方式,传统思政工作只要求教师会“讲故事”,忽视了传播方式。而新媒体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更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新媒体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民化、大众化、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更利于深入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让大学生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艺术院校思政部门及教师还要重视由“重点覆盖”向“全面覆盖”的转变,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细化服务,建立各类“服务群”,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共性问题。

新媒体以虚拟的信息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因为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面对教育者,可以避免面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更加放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同样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增强思政工作趣味性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三、新媒体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艺术院校层面 

应当建立规范的新媒体监管体系。艺术院校现有的网络应对机制已不适应于新媒体时代。虽然对智能手机的监管有些鞭长莫及,但加强学校校园网站、论坛、贴吧及其他社交网络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可以间接规范手机微信、微博,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教育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交流与手机共享,让新媒体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要做好平台创新。新媒体已经迅速编织了大学生社交网络,为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学生认可的传统媒体平台;另一方面,要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博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做好更新与维护,创新报道形式,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打破交流的藩篱,缩短沟通距离,寓教于乐。除艺术院校官方媒体外,知名教授、教师的微博、博客等自媒体也值得关注。利用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现象。各类学生社团的人人网主页、认证微博等开设公共主页,更能满足同龄人需求。 

首先,要积极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传递社会正能量。传统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要课上好、内容讲好就能成功。但在新媒体时代,这只是最基本的功课,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新媒体的渠道。其次,从施教为王到受众为王。过去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思政工作中,往往从学生角度考虑太少。在新媒体浪潮中,“谁是焦点”从根本上是由全体用户提供的,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引导关注模式。再次,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他们喜欢更简洁、更突出、阅读更快的产品,从而符合移动互联时代IPAD、智能手机的使用特点。因此,必须制作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主流价值观产品。最后,要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传递社会正能量,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二)政府层面 

新媒体时代,政府必须意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新媒体对政府的媒体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政府获得对大学生更为深刻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强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和控制,以艺术院校党团组织为抓手,组建本单位的数字化和互联网研究中心,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服务艺术院校发展,真正做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知己知彼;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当前网络环境复杂,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院校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对网络上一些披着西方民主、自由外衣的所谓价值观缺乏应有的免疫力,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改善网络环境。 

(三)社会层面 

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取决于多方合力,除了政府和院校担当主力外,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环境。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社会应以家庭、社区为单位,坚持通过即时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新技术,引领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确保网络消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对此,全社会、媒体从业者、社区、家长和每位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交媒体价值篇(7)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94-0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在、静态的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或素质,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外在、动态的社会责任行动;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和特殊情感认同,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决态度及负责的行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的有机统一体[1]。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自觉意识和对应承担责任的义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国之栋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We Media) 的定义由美国媒体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解释说来,自媒体的主体是人,人人都是信息、新闻的传播者;依托信息科技高度的交互性、自主性的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2]。自媒体作为经济全球化孕育下最受大众青睐的科技产物之一,其自身多元化、草根化、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平等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着当代人渴望自由、平等、多元、多面的互动交流需求,是大众自觉意识的表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使用即时通信的网民规模达5.88亿,使用率为90.6%,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人群;报告指出有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以63.9%的高认同比位居第一。自媒体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年学生中有极高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及用户黏度。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平台占比较高的使用群体,自媒体平台改变了其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自媒体环境下,言行相对自主、开放和隐蔽,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隐患也日渐凸显,并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点。

1.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博弈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无国界对接,不同文化相互交织、冲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西方敌对势力抢夺互联网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介肆意传播,意图侵蚀消解我国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达到垄断全球互联网舆论的目的,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其立场、认知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不成熟,对自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判断能力较弱,加之部分大学生存在从众性与盲目性,极易被自媒体信息中夹杂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侵蚀,淡化自身社会主义的优越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陷入价值认同困境,在困惑中,易将自身错误的价值认同观念借由自媒体传播给他人,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价值观认同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与养成,甚至会给国家的安定团结带来隐患。因此,高校应通过发展主流价值认同来引领、整合、推动社会责任感教育,围绕“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教育,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师生间寻求价值认同、构筑价值共识的过程[3]。

2.自媒体环境失范问题

自媒体构筑了开放性的社会话语系统及话语空间。在自由、开放、无约束的大环境下,不论是民间话语还是主流话语,无论在民间舆论场或主流舆论场,自由意志在相互碰撞、融合,激发思想观念新火花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低俗、暴力、色情、虚假、、反道德等内容的话语失范问题。

由于互联网环境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不全,网络话语失范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自媒体独特的隐蔽性、匿名性、免责性等特点,使部分用户将平日无法释放的压力宣泄于自媒体平台,或夸大其词,或刻意营造网络谣言,各种负面情绪或谣言容易蔓延,因此,自媒体环境更凸显了规范监管不力这一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人格趋于成熟的“半社会人”,甄别能力有限,易盲目相信或投入他人谣言推波助澜而不自知,潜移默化中降低了个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来自学业、未来职业规划、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有很强的同理心,抗压能力弱,他人在网络上宣泄的负面压力易使其陷入消极、颓废的情绪中,若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极易迷失自我,失去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信心及责任心,失去对社会责任的坚定立场,将无法承担社会责任。

3.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地位的消解

传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多是教育者向学生单向灌输主流的教育理念,内容多以教育者的视角解读,在教育主阵地有着强大的主流道德观念及舆论优势。但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话语严肃且说教意味浓厚,教育内容和形式多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大学生相对差异化、分散化的看法在主流思想的浪潮中易被忽视,学生自身个性及特点易被埋没,教育收效不明显。自媒体打破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权威性地位,自由、生动、快速、无障碍、无时空界限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赋予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提供了反复学习教育课程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即时反馈、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创了学习进度动态化的网络模式,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加强了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诉求,释放了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充分给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热情,网络化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学生的青睐,消解了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影响力。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诠释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核心是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和情感,调节人的思想与行为,固化成为个人实践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牵引着现实的主观改造和客观改造活动[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保障和实践伙伴。而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更广泛、快速、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可以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渠道和新尝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承担着“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其科学性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遵循事物客观发展之规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舍弃陈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吸纳多元化教学成果,契合时代之发展和民族精神,牢固树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开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在现阶段能解决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自媒体自身开放性、交互性、自由化等特点,加速了知识传播的宽度、深度及广度,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课堂教育延伸至互联网,加强各校大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评价体系,给予大学生自身更客观,更多元的分析评价。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为大学生丰富和扩充知识体系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更满足其作为“半社会人”了解社会资讯的诉求,为日后融入社会群体积累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下,开拓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领域,打破原有教育界限的桎梏,为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个性化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成效。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突破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较依赖的媒介载体,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新视角,也带来新的改革路径。

1.自媒体时代教育队伍素质的提升

自媒体时代,急需打造一批责任意识强、熟悉自媒体、善于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和教学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群体走上互联网道德教育之路。

第一,培养与深化队伍的自媒体认知。因教育者对自媒体的认知良莠不齐,高校应积极开展培训,普及自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联动自媒体相关企业,熟悉自媒体运作方式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自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和网络教育意识的敏感度,系统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认知,激发教育队伍的潜能和兴趣,达到提升队伍自媒体化的目的。

第二,鼓励与创建队伍自媒体化。高校应大力支持教育工作者开通自媒体平台,亲身体验、熟知自媒体,借自媒体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填补网络社会责任感教育空白、抢占自媒体平台教育阵地,为教育发声。

第三,明确与强化队伍角色。自媒体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兼具多元化和跨领域性的特点,只有明确的工作角色,才能有效避免片面看待教育使命和教育内容等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扎实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大新兴媒体的操作技巧,洞悉自媒体发展趋向,强化自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意识,培养灵活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整和引导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动态化、常态化发展。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媒体素养的突破

所谓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是指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自媒体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是自媒体时代语境下对大学生提出的教育要求,是衡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内在素养修炼的重要标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仍处于自发状态,且存在基础性缺失,自媒体环境下一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唯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 吸收与内化自媒体知识的突破。随着技术革新,自媒体不断推陈出新,要求大学生不仅熟知自媒体类型、性质、特点、用途等,更应深入了解信息自身的价值取向,科学把握自媒体发展动向,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表象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内涵,实现自媒体的传播信息到自我素质提升的内化[5];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包含国家、集体、家庭和自我责任感四要素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自媒体时代充斥着碎片化信息,不少大学生养成依靠直觉和联想的跳跃性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削弱了自身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深刻性与系统性。无形中形成了受教育者思维方式跳跃性、连贯性差与教育内容完整性、系统性间的矛盾。高校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场所,应结合自媒体的特性,开展灵活多样的自媒体能力课程培养模式,组建专业队伍适时洞察自媒体技术发展动态,并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我素养。

第二, 接纳与构建自媒体价值观教育的突破。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呈多元化、低可信度、“去中心化”、复杂多样等特点,分散着大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关注度,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冲击着正统价值观念,促使“无核化”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自媒体自身特点,判断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把握大学生自媒体素养的核心,重点培养大学生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媒体环境时,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信息价值判断,明确信息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

第三, 改造与创新自媒体技术能力的突破。自媒体双向交互模式,突破传统单向性传播模式的界限,使人人都可能成为传者和受者,大学生群体往往习惯利用自媒体抒发己见、传播思想。需要大学生提高利用自媒体技术的能力,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参与自媒体传播,切实提升其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地位及作用,为日后把握、利用自媒体动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者应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传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分享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阵地自媒体传播动态化、常态化。加强自媒体的监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下结合实际,创立专门机构、掌握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专业化、规范化。

第四,颠覆与重塑自媒体内容方式教育的突破。自媒体自身便捷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裂变传播模式极大程度节省了参与者接收传达讯息的成本,其自身虚拟性、无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参与者在互联网环境拥有隐瞒、虚构自身身份,摆脱现实约束力、网络行为自由化的权利。低成本、低约束、高能效的传播能力,使自媒体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可信度低、网络参与者心理隐疾等问题。因而发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上与时代同步,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种种弊端,正确引导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心理抚慰,借助不同形式的沟通,缓解和解决因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产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开展自媒体环境下如心理知识推送、心理交流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形式的转换

当今社会,自媒体环境离不开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发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也一样离不开自媒体平台,但目前,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完全驾驭自媒体平台为其所用。因而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形式转换,是有效教育的关键。

第一,教育话语生活化。传统社会责任感教育传达的内容,多来自书籍文刊,表述形式文本化、语言凝练但略显晦涩,不具备生活化气息。自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形式自由且富于生活化,文本话语在自媒体语境下不具备竞争优势,需转变话语形式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利用生活化语言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发挥责任教育导向功能,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刻、自主地掌握自媒体环境下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成效,切实帮助大学生甄别自媒体平台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升华其道德标准;教育者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如“心灵鸡汤”等,题材贴近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透过富有感染力的生活点滴向大学生展示社会责任感教育,引起共鸣,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第二,教育对话平等化。科技的发展带动传播方式改变,自媒体时代,多视角、多观点、多立场并存的传播特点,实现了使用者自媒体环境下的平等化,带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由传统“师尊重教,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向师生平等交流的方向转变,促使传统教育单向输送的教育形式向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转变。教育工作者应舍弃“唯师尊”的习惯定位,明确师生关系平等化,释放教育工作中的绝对控制权,鼓励学生自主性发挥,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平等化,创建师生平等交流的自媒体平台,在交流中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社会责任感的新认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建立平等对话制度,净化学校自媒体交流环境,规范教育主客体交流行为,营造相对自由的教育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老师间的平等交流,为即时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现状提供了可能。针对大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为高校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推动自媒体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丁凯,曹石亚.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J].江淮论坛,2014(5).

[3]刘小兰,杨立国.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J].教育,2015(7).

[4]唐亚阳.杨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