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信息化三年

教育信息化三年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13:19:09

教育信息化三年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1)

关键词: 贵州教育信息化 大数据 发展策略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后,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十二五”以来,贵州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经济增长在全国一直名列全矛,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的成就。贵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指明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一条更高效、简明的技术路径,这是贵州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贵州教育如何抓住省里的两大战略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成为贵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认真总结贵州省“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和经验,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砥砺前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后发赶超,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下面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2.贵州教育信息化现状

2.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三年来,全省上下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创新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章节予以单列。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出实施教育“9+3”计划决定(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并下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黔教电发〔2013〕85号)等文件,将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教企结合”的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破解建设经费政府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推进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工作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举”、“投入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成绩,为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提供技术保障。截至2015年末,“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中小学有117300个、中职学校有4411个班级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实现了80%多媒体终端“班班通”建设。

2.3“两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教育大数据初见成效。

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4年12月开通试运行。资源平台着力解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面向学前、基础及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2014年中职学生管理等三个系统上线运行,2015年数据核查等六个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教育管理模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将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突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书记评价大数据是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而且重要的是要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更好地用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3.2挑战。

目前,贵州省已经上线运行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企业数据统筹交换共享平台――“云上贵州”,获准创建国家级贵阳贵安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贵州的差距非常明显,突出体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致、应用和创新程度不够充分、发展不平衡;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增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

4.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4.1完善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全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2)

一、关于湖南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1.适应湖南省情的湖南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设计

(1)发展方向上: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

建设标准制定上加以引导:在全国率先编制《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及应用标准(试行)》。

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采取“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源开发草根化、资源选择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

(2)实施路径上:从“先易后难”转变为“整体推进”

制定县域内整体建设标准与建设要求:印发《湖南省县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奖补资金评审指标体系》,明确了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标准及奖补指标。

县域内的整体协调发展:以城区优质市场换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内整体推进,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

设置县域内三通建设奖补资金:2013年,我们通过评审与检查,奖补了10个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奖补100万元;2014年将持续增加投入,奖补15个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激励、引导和奖补的力度。

(3)建设模式上:从“政府投入”转变为“企业参与”

①引进优质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机制,先后与北京安氏领信公司、湖南电信和湖南联通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家企业都对我省“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进行了实质性投入。同时,还与中国银联、电广传媒、湖南移动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了前期沟通,就这些企业参与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商讨。

②推动企业参与――打造与推广“华容模式 ”

2013年,我省在华容县实施了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试点,鼓励北京安氏领信公司通过BOT/BT模式,参与华容县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服务。由北京安氏领信公司投资2500万元,完成华容县“三通工程”及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负责全县2013年至2025年的运维,并通过设计增值服务――大数据服务模式来实现盈利。据了解,华容县是全国第一个通过“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的县。下一步,我们计划召开全省推广会议,面向全省其他地方复制和推广。目前,我省有资兴市、宜章县、嘉禾县、汝城县、永兴县、茶陵县、涟源市、宁乡县、双牌县、安化县等多个县市区正在全面展开推进工作。

2.推进湖南“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技术路线

(1)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购买服务

充分突出互联网思维:云计算、草根化、大数据以及用户体验。

基础设施建设与承载平台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和基础运营商战略合作,共同开展“三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我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承载平台的建设政府没有任何资金投入,全部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2)坚持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

湖南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三个结合的理念:一是教育需求、行政推动和互联网的模式相结合;二是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社会信息化工具,充分运用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学校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团队相结合。

(3)构建“两级五类”空间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先后构建了“教育新干线”及“职教新干线”、“高教新干线”、“基教新干线”、“教师新干线”等一批机构平台,形成了“两级五类”空间管理平台体系,并依托“湖南教育新干线”,开发构建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平台”、“湖南省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建设奖补资金申报评审平台”、“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空间管理平台”、“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培训空间管理平台”、“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平台”、“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通报平台”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平台,通过空间管理形成整个教育信息化管理生态体系,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益。

3.适应湖南省情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政策框架

(1)完备工作机构

调整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省本级成立专门处室、专门人员和每年不少于一个亿的经费;建立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督促市州、县市区成立专门机构,构建省市县校四级体系。

(2)坚持规划引领

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强省”六大专项规划 ;认真组织全省教育信息化分类专项规划。包括:高教、基教、职教、教师等;详细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及应用标准》。

(3)构建政策合力

外部政策合力:①省直九部门颁发专门文件;②“校校通”与中国电信“村村通工程”相结合;③教育信息化列入经信委“智慧湖南”规划。

内部政策合力:①纳入两项督导评估;②纳入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③纳入教育强省监测指标。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湖南省各市州机构建立、经费明确、召开会议

目前,全省14个市州教育局、122个县市区教育局及106所普通高校均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12个市州教育局和76所普通高校已召开党组(党委)会议专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工作;14个市州教育局和96所普通高校已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规划或行动方案;9个市州教育局已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郴州、娄底、张家界等地已明确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

(2)各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

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科技厅、人社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3]458号),明确了各部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职责,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

积极与省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等部门密切沟通,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布局。省经信委从“数字湖南”引导性资金中安排了300万元支持“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省通信管理局和湖南电信同意每年免费新增1000所农村小学或教学点通宽带,免费开展1.5万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2.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1)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稳步推进

湖南省于2010年启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目前已建机构平台260个,师生个人空间100多万个,学习空间教学视频150余万个,发表文章2590多万篇,师生交流互动近15000多万人次,视频浏览数达2600多万次,文章浏览数突破4.7亿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深入推进空间教学方法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挑战式、闯关式、翻转课堂、多维交互式等一批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型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空间教学改革与应用案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院教师去美国费里斯大学访学,利用空间教研苑的功能,把费里斯大学变成了国内师生培训的场所。

(3)农村“音体美健”空间课堂建设收效明显

通过持续开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创新农村学校“音体美健”教育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实施网上“师徒结对”的帮扶策略,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共享课堂”等协作教学课堂模式,目前我省所有因缺乏“音体美健”专业师资不能开课的农村中小学校,都能开齐这些相对薄弱的学科,并享受到优质的“音体美健”教育资源。

3.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

(1)教育部文件转发王柯敏厅长的讲话

教育部印发《关于转发湖南省教育厅王柯敏厅长在湖南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讲话的通知》(教信推办〔2013〕6号),指出:“王柯敏厅长的讲话,体现了湖南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刻认识与先进理念,对各地、各校全面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要求各地和部属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参考学习”。

(2)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送阅件

《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总2045号)》以“借信息化之力破解职业教育难题――湖南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观察与思考”为题专题介绍我省的经验,指出:“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其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

(3)教育部关于华容模式的评价

《教育部2013年10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指出:“华容县对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

(1)全面完成我省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与应用

“三通工程”建设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任务。教育部有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指标。为完成建设任务,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双向融合与深度应用。计划在2015年前,按照70%、100%的年度进度推进我省“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按照70%、100%的年度进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覆盖与应用。按照60%、90%的年度进度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与应用。

(2)职业教育领域和教师培训领域的湖南慕课建设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的要求,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潮流,依托“名师空间课堂”,积极推动在全省高职院校间和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内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启动“湖南慕课”在线课程建设试点。

2.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1)创新网络教研社区应用

建立集“管理、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教研社区”,在延展研修时空的基础上,按照“联片、落地、扎根、高效”的教研理念,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打造专业引领、资源共享、协作交流的新空间,营造广泛参与、互相支持、深度对话的新环境,建立新型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2)加大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力度

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双向融合与深度应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和《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安排,将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和“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工程奖补资金项目”的规模与力度。

3.构建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服务,实现智慧化管理

(1)构建基于教育电子身份证的实名制管控系统

实施以教育电子身份证号为基础的实名制上网工程、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和教育网络舆情管控工程,构建全省教育系统实名制上网体系,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人员的实名制上网;同时构建实名制增值服务体系,全面提供实名制的数据查询、比对与预警等服务。通过“关联认证与单点登录”、“资源归集与精准推送”以及“服务整合”等工作,构建导航与推送体系,以全方位、个性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各领域,人们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各行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化程度加深,特别是教育行业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民学习、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都说明我国职业院校已进入教育内涵建设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立离不开教师团体,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二、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

(一)传统教学

17世纪30年代捷克教育家Comenius(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是基于传递―接受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即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一味被动接受,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能很好地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

在现代先进教学思想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信息化教学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及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信息资源为核心要求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信息化教学中教学活动要素主体地位发生改变,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从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到为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化教学各环节中都涉及信息化手段。从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

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在《教育大词典》中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为特殊能力,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能力为一般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教学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专业能力(指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能力是基础,教学能力是保障,信息技术是支撑。在专业能力基础上借助教学能力使用信息化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教育部在2012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体系中将考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计划。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以后全国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W大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比赛,各省、市,各职业院校都按要求各自开展了选拔赛,通过积极备赛,层层选拔,推动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促进了参赛教师及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以湖南省为例,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通知要求,积极举办信息化教育大赛。2014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其中高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五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测绘、轻纺食品专业大类组三个专业大类;中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微课程开发六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公共艺术课程组,石油化工、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类组两个专业大类,共有来自13个市州的180名中职选手和40所高职学院的239名选手分别参加了11个赛项的比赛。2015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同样是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但是根据国赛比赛项目精神在比赛项目上有所减少,中职组和高职组比赛项目相同,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三个赛项。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组设英语组、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组、交通运输专业大类组、财经专业大类组、旅游专业大类组、公共事业专业大类组,中职组设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教育专业类组、休闲保健专业类组、体育与健身专业类组、文化艺术专业类组。大赛共有来自12个市州的161名中职选手和42所高职学院的259名高职选手分别参加了中、高职各3个赛项的比赛。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沿用了2015年比赛的组别和比赛项目,只是比赛的专业发生变化,全省共有936名参赛选手报送了521件参赛作品,其中14个市州94所学校467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94件参赛作品参加中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46所院校469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27件参赛作品参加高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从三年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开始取消了网络课项目,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趋于科学化,倾向于考察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应用。每年轮换设置比赛项目专业大类,参赛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以赛促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教师中大多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对信息化教师理解不透彻。一些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使用Office或WPS等辅助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演示;一些教师虽然信息技术基础好,却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还有些教师未能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各环节中没有使用信息技术;

二是一些教师没有参加过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学习或培训,有些教师虽然参加过但学习时间较短,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三是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认为前期备课工作量大,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凭借教师个人力量很难建立起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是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感觉自身能力欠缺;

五是教师对Office或WPS,QQ或微信等信息化教学常用工具普遍掌握较好,但是除了相应专业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对音、视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PT高级应用、虚拟仿真软件等方面软件不熟练,甚至有少数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软件;

六是部分教师存在惰性,缺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二是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和培训时间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四是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应当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建立以学校、省市、国家三个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各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培训内容。职业院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参加不同级别的培训和学习。如能力稍强的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培训。通过立体化的三个层次的培训从信息化执教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交互能力、信息化教学测评能力、信息化教学协作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

职业院校管理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教学团队培养,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建立以“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信息化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包括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家、名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省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教师等。建立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团队课程建设,开发以信息化教学为目的的课程资源,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团队课程中相应任务,集思广益,协同工作,相互学习,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以教师个人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任务,如制作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的系列微课,既能使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又促进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经过各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后,要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应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推荐优秀教师并积极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以至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研室定时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为适应时展从各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出台相应标准,如新进教师标准、教学名师标准、骨干教师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等。目前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考核或评价标准尚未成熟,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院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出发研究、建立校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并积极推行,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方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隆平教授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已出台校极试行标准,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很快,在全省、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得好成绩。

六、结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需要从宏观战略上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开展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类信息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主动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新时代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静,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6(9).

[2]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隆平,刘学民,呙中美,曹红玲.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8).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唐文晶.试论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教教师能力提升的拉动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6]梁云真,蒋玲,赵呈领,黄志芳.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4).

[7]刘丽萍,郑志辉,王淑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市职业院校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13).

[8]刘立云,葛福鸿,赵慧勤.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4)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 机制创新

1 教育信息化

1.1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及内涵。教育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调整其信息教育发展方略,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优化学习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2 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育更为重视学习者的作用,要求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合理配置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1.3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升级,深化信息化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信息教育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三通两平台”

2.1 “三通两平台”的提出。要说三通两平台的出身,那就是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点。其后不久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推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2 “三通”

2.2.1 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宽带网络建设,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保障校园网络安全,优化网络管理,增进对外交流,学校还要定期进行网络维护及保养,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要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建设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通过教学应用和学生实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2.2 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想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及时输送到每个班级,就必须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即:专递课堂(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名校网络课堂,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2.2.3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要积极打造一个实名制网上学习空间,为学校师生开展网络学习,进行跨区域网络协作科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技术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当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听课、远程协作以及互动听课等活动,积极推动城乡学校网络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2.3 “两平台”

2.3.1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其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3.2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具体要求可概括为:其一是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其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其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2.4 三大主要任务

2.4.1 硬件升级改造

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终端、云眼等)

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投影、白板等)

2.4.2 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2.4.3 教师应用培训。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

3 “三通两平台”的实现

当国家首先提出一个政策方针时,从上到下落实这样的政策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所以,在这样的时间段中,政策里面的内容要落实必然会有先后顺序。结合“三通两平台”的政策,笔者认为,①宽带网络校校通的落实,就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在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硬件基础的完善是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让尽量多的学校完成网络覆盖也是推进后两个通的基础;②关于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落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研究员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这项工作是国家正在做的,也是需要科研与市场相结合的一项工作,从其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层面的意思。

3.1 国家可以从物质和政策两方面鼓励企业做班班通,这对企业来说,必然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据其介绍,去年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有两万亿,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约占到2千亿的比例,可见,这样的政策环境是教育装备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教育装备企业若能顺势而上,必然收获颇丰。

3.2 国家要和企业一起做优质资源的班班通,换句话说,哪一个企业班班通做得好,国家就联合哪个企业做,也就出现了各大教育装备企业竞相参与到诸如《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中来一样,笔者认为,在当下,如果国家还未出台某些项目的建设标准的话,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另外空隙,参与到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至少不会偏离国家轨道。

3.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一通的实现,是三通工程的核心,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做的事情,笔者为什么说是未来呢?因为就目前看来,将教与学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不是说硬件设施具备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就通了,而是从意识上引导其这样的观念。所以,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靠企业,意识上的引导需要靠国家,因而,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从学生和老师这些用户的角度考虑进行研发,就会很好地适应整个趋势。

3.4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从这两个平台的建设过程来看,前者和后者分别交予不同的国家单位去做,而对于教育装备企业厂商来说,不论是跟随哪一个国家单位去做生产,都必然掌握“资源”和“管理”两个关键词,基于此去搞研发,思考如何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最大范围的实现资源集中效应,如何去方便校方、教师和家长管理,建成简单实用的管理平台,哪怕是傻瓜似的操作,依次打开市场,再进一步做产品的升级换代。

4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国家主动提出与企业共建教育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下,对于教育装备龙头企业和准备进入教育市场的潜在者而言,都极为有利。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当下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非是两条路,一是走集成解决方案的路线,集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硬件和软件为一体,集中推向市场,二是走窄而精的路线,结合公司产品,集中精力生产专一产品,做到极致。而对于那些正在犹豫不决又想成为唯一的产品生产商,又想统揽所有装备的企业而言,最好择其一条路,以保障信息化发展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邵晋蓉,王桂香.宁夏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构想[J].现代情报,2004(04).

[2]刘芳.浅议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2).

[3]张臣文.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

[4]李金辉.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4(05).

[5]谢丽平.教育信息化下独立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9(33).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5)

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12月,教育部明确我省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省份,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1.8万所学校,658万名学生信息入库,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今年3月起,系统正常运行。学籍系统建设和运行半年来,初步显现出一定成效,在教育管理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多年来,由于统计口径、人工填报等诸多原因,学生数据处于不太精确的状态,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目前,学籍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使我们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对规划工作和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例如, 目前贵州小学、初中、高中在读学生数分别为3804274人、2051331人、743242人。

二是全面加强了控辍保学。控辍保学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过去的方法较为陈旧、落后。现在,我们依托学籍系统,开发控辍保学功能,要求学籍管理员定期操作。省市县校四级均可掌握辍学学生情况,及时做好劝返复学工作,为控辍保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7月,统计辍学学生1.32万人,劝返复学5526人。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对超龄生和不足龄生的管控。

三是及时掌握了学生异动。新时期学生异动呈现数量大、时间长、区域广等特点,没有信息化手段难以实现动态监管。我们利用学籍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异动状况的有效监管。今年上半年省内学生异动总数达134799人,跨省异动29047人。

四是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方便了学生。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十分繁琐,学生转学、升学程序复杂。应用学籍系统后,主要工作都通过系统来完成,简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学生转学、升学等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转学、升学提供了方便。随着这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应用。

二、建设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我省领导高度重视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亲自安排部署,要求抓好建设,经常过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我省教育系统全力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等方面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部门协同。部门协同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三方协同、五级联动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三方协同是教育部司局负责统筹协调,省教育厅基教部门和信息中心负责整体推进,系统开发公司负责技术保障。五级联动是部、省、市、县、校共同推动。

三是培养队伍。系统高效运行,管理员是关键。我省重点培养两支队伍。一是学籍管理员队伍,通过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培养了两万名学籍管理员。二是系统管理团队,通过现有人员培养提高、学校遴选借调使用、公司企业协助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支精通技术、熟悉业务、作风过硬、服务周到的学籍系统管理团队。

四是甘于奉献。我省建设学籍系统面临软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无论条件多艰苦,我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发扬“5+2”、“白加黑”的作风,推动学籍系统建设高效快速开展,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三、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精心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我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快速优质发展。

一是编制管理系统规划。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贵州实际,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努力实现各类教育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陆续部署教育部开发、提供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满足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服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6)

信息技术具备促进教育变革的潜在功能

记 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据我们了解,浙江省是继国家《纲要》颁布后最早出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地区。《纲要》中提及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作用”。首先请您谈一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施建国:我认为,这是国家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也是对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历来都是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动因。大多数的技术革新,诸如摄影技术、电灯、火车及电影等,都导致了时代性的变革。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是相继引发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推进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回顾人类社会发展,教育的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农业社会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教育方式也是手工作坊式、师徒式的个别化教学。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则决定了该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标准件流水线形式的班级授课制即集体教学。进入20世纪中叶,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它们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教育教学方式从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体现学生个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新型方式。在当前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面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因此,适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教育适应社会的必然需求。

当然,信息技术也具备促进教育变革的潜在功能。教育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情境虚拟化,从而为教育内容的遴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时空的改变等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为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教育管理方式落后、体制改革困难等提供了新思路,可以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做出直接贡献。

记 者: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规划》是基于怎样一个现实背景而出台的?

施建国:自“十一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不俗成绩,为全省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已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从2001年的600所学校增加到了目前的5230所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86.5%,“校校通”目标基本实现。截至2010年底,全省中小学生机比达6.4:1,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达70%。省级教育网站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等4个独立网站和8个子站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

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初具规模。10年来,全省以丰富资源内容、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为主要目标,以“引进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购买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为基本思路,努力加强资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建立了浙江省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完成资源建设条目7万余条;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开通浙江教育资源网,为全省中小学校师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经过二期改版,资源总量达461GB,深受广大师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和好评。我们还建立了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通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联盟网站,积极开展长三角中小学校的网络结对活动,在资源共建共享上迈出了新步伐,拓展了新模式。

三是,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具备。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各种形式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涌现出许多特色和亮点。如宁波市在数字校园建设、电子书包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海盐县在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温州市在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已在我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网络教研、教师博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家校通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普遍应用。信息、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阳光高考平台、就业指导等各类应用系统功能完善,为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推进持续发展。我省先后制定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等政策文件。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机构,75%的中小学建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我省经济发展和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教育信息化仍然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表现为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记 者:您刚才提及了管理与运行机制若不健全,将有可能成为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那么,您认为如何创新现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施建国:教育信息化是系统性工程,也是战略性工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认为,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应该从五个维度去考虑,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关键应用、教师能力和政策法规。加强体制建设,提高信息化领导力,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核心。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统筹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成立由省教育厅厅长任组长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管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县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目前,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在陆续成立。

记 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在浙江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有哪些令人期待的重点目标、重点任务?

施建国:目前,浙江省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9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共15年教育的跨越。浙江教育总体上已经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展望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根据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以服务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品质为基本宗旨,以“到‘十二五’末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需求导向与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与突出重点、项目示范与注重实效”三项原则,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主题,沿着“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学的新模式和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三条路径发展,组织实施五大任务和四项工程。

根据浙江省《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组织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启动实施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数字校园示范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四项重点工程,全面建成“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即: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网的骨干网,建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政务与校务管理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记 者:按照这一《规划》的描述,到2015年信息化会给浙江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具体到学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施建国:总的来讲,推进信息化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教育管理创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省将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90%以上的学校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这就意味着,到那时我省学校只要上网填一张表,就能解决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报送问题,可以大大减轻校园管理工作。这些整合教师、学生、财务、设备、科研等在内的数据,还能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一线教育的基本情况,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信息化三年篇(7)

【关键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程建设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二、主要目标

以“以点带面、分批建设,契合需求、强调特色,夯实内涵、创造精品,系统推进、制度保障”为原则,利用三年时间(2014―2016),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1―2门专业核心课建成项目课程,全校共建成50门左右项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实行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学习与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程序

四、条件保障

(一)人员保障

1.制订学校系统教师培训计划,有序、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让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配备信息化建设人员。负责研究制订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搞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指导师生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二)教学条件保障

1.完善已有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对新建实训室要按照能开展教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2.建设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每年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学校资助经费标准:课程学时32-46的为8000元, 48-62学时的为10000元,64学时以上的为12000元。学校资助经费分二期拨给,第一期经费为60%,在项目立项后拨给;第二经费为40%,在课程验收合格后拨给。

五、实际成效

我校项目课程建设自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迄今近2年。在这2年里,广大师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门项目课程,可供学生在线学习,25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

2.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提高。

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学校《项目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对课程申报、中期检查、评审验收严格管理,是完成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

2.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分表》,引导教师高效建设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