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关于论文

教育关于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26

教育关于论文

教育关于论文篇(1)

(一)选题——论文写作成功的基础。

1、尽可能要避免的选题:

(1)选题太大、太宽泛。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谈家庭教育》、《论高中课改》等。

(2)只谈某学科的细节,缺乏概括和提炼。如《解数列题的两种常见方法》、《并联和串联的区别》、《作文的开头技巧》等。

(3)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如《新课程与建构理论的关系》《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理论探究》。

(4)只有案例没有反思。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实验观察》教学设计、《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课》。

(5)老生常谈缺乏个性。如《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2、如何选题?好的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1)切口小探讨深,以小见大。如《课后小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感恩行动从这里起飞》

(2)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设想。如《儿童焉能丢失了人生“余裕”》、《教育是被遗忘筛选过的记忆》。

举例:            

(3)研究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普遍现象。如《一个被忽视略的问题:教育人际关系》、《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4)具有争鸣性的话题。如《校长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5)充满着教育智慧与思想。如《教师管理“方”和“圆”》、《教学“意识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

(6)散文式的论文,真情实感。如《自信,点亮心智的明灯》、《把悄悄话装进我的行囊》。

(二)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

1、功夫在文章之外。成功属于“有心人”,平时抽空看有关的论文。碰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将有关的问题写下来,记一些笔记。(勤于积累)

2、写文章最好先写提纲。如果可能的话,写论文前拟一个提纲。层次清楚,前后呼应。(提笔写作)

3、给文章取一个精致的标题。能抓住文章精华,体现出创新的地方,标题能吸引人。(精心构思)

4、观点和内容。观点要正确,又有一定的新意。论点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证?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文字表达恰当,修辞加工润色。文章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选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思想和情感,能写好文章的人通常是有思想的人,情感丰富的人;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消极忧伤的人也许能写好艺术作品,但很难写好教育论文。写好教育论文需要激情和智慧,只有“有心人”才会具有这样一颗好奇心和敏锐感。(标新立异)

(三)教育论文的写作要求

1、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

(1)方法型教育论文。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

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最实用;最易写。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

(2)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程式:

A、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概念诠释。

B、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介绍方法实施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C、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育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

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

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教育关于论文篇(2)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技术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电视、手机、电脑及各种先进的通讯形式遍布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形式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是获胜者,生活随机遇而改变,这就是说,学生只学会知识而没有技能,势必为社会所淘汰,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怪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滔滔不绝的老师,无精打采,打哈欠、伸懒腰,对知识的掌握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在底下偷偷地玩手机、玩游戏,虽说是学生破坏纪律,但也说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促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出现了多边性、复杂性和多元性。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空间里过早地充斥了大人的形象,有的甚至超出了大人的行为,一些疯狂的、极具性的文字、图像,影响腐蚀着学生幼稚的头脑和心灵,使他们在成熟以前就看到和经历了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刺激、趣味和挑战,也使不少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适应生活的技能,让他们学会识别优劣、分辨真伪,抵制不良影响和行为,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生活、创新,迎接时代的挑战。

二、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替代父母。

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强化管理,强化学习与竞争,禁锢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在学校的学习中,虽有老师的教诲和熏陶,但也缺失了很多的人情味;再加上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形式,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使很多学生的父母出外打工挣钱,家中十室九空,很多的学生成了“孤儿”,生活孤单,无人管理,学生像断线的风筝,无拘无束放任自流,沾染了不少的不良习气;还有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或多或少要受到影响;还有父母离异、酗酒、吸毒、邻里环境贫困不堪等,这样就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里,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教师就是和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孩子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才能融于学生们之中,关心他们,影响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体贴他们。教师承担保护和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父母、为他人的责任,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关注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环境,教师还要经常反思自己与学生父母的差异,不断总结及时修正自己,真正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

三、教师是情境教育的实施者。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它强调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可见,情境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具有的典型性、情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创设案例情境,不仅能满足学生求新、求真、求趣的心理需求,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向。从分析这一现实生活中人们择业上的种种表现,引发学生对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和劳动者在择业中种种现象的思考与探索,得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劳动者要成功地就业,就必须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同时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展示案件,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讨论,在分析和探究案件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诠释,情境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教师是学生教育学意义的影响者。

教师,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亡,教师的工作在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整个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受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之间的教育学影响无处不在,因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每一情景都要做出反应,每一行动都是规范性的、负责任的,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必然的影响。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知识上、语言上、行为上应时时刻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于教师形象教师人格的事情,给学生以正确教育意义的影响。

五、结语

教育关于论文篇(3)

论文摘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从思想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志在1994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归纳了五点: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四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五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此外,同志还经常联系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在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又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无神论思想教育;他还在多种场合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同志有关论述看,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强调,其一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同志特别强调“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4]要求学校一定要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其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同志非常重视邓小平理论在我党的指导地位,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此他明确指示教育系统要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作为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1998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专「丁开会讨论并通过了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方案,“邓小平理论概论”成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

教育关于论文篇(4)

1.1新市民传统思想较严重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地方新市民道德观念的改变比较困难,封建意识仍然严重制约了许多新市民思想的进步,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新市民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新旧道德观念交织,使得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低,发展缓慢。

1.2新市民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了基层图书馆、文化娱乐室、远程教育和其他公共文化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但新市民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薄弱,相关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通病。而且,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新市民对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有效利用不足,参与度和认可度都不高。

1.3基层组织对新市民的文化素质缺乏

认识文化和娱乐活动可以影响和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但由于协调组织不足,许多基层组织受领导干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意识不明确,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2图书馆是加强和拓展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场所

2.1图书馆对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1)以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基础,激发求知欲。知识需求是新市民的基本心理需要,优秀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加强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满足新市民在专业方向的学习需求,加强新书、畅销书、文学书籍购买和推广,以满足新市民休闲和学习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指导新市民读好书,创新社区读书活动,激发读书荣誉感。广泛吸纳新市民的参与,请优秀馆员作老师,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对阅读活动的杰出人物进行公开报道。推出年度图书借阅排名榜,对前若干名读者授予“图书馆自主学习”荣誉称号等。图书馆通过新市民阅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2)以认知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知识引导。知识是新市民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识教育入手,引导新市民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和健全认知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市民通过在图书馆阅读和学习,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的主页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宏扬社会文化的主旋律,让图书馆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其次,要加强图书馆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检验标准。图书馆应成为新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创新活动,使新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来。通过图书馆的业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对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认知心理。

(3)以情感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心理是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情感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新市民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主导因素。首先,图书馆的情感心理教育需要馆员“以美丽的语言、外貌、气质和个性选择”等人格魅力,来指导、关怀和鼓励新市民、教育新市民,用高尚的行为和热心的服务,给予新市民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情感上贴近新市民,与他们产生共鸣,必能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化效应”。其次,发挥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优雅的特点,以清洁的学习场所、浓郁的学习氛围愉悦读者身心,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新市民。培育新市民的高尚情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新市民对美的情感追求和享受中。

2.2数字图书馆在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育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公共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更多的新市民会选择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文化素质教育形式。面对机遇和挑战,对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市民地域分散、工学矛盾复杂等情况,数字图书馆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将传统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加工成现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网络提供给新市民,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远程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任何时间学习,极大地推动和提高新市民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学习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远程教育教学的同时,还搭建了数据库资源、资源导航、文献传递平台,网络平台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从而促进新市民自主学习时查询、下载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参考咨询平台,新市民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地得到解答,了解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帮助自主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电子资源。通过资源导航平台,可以帮助远程学习者根据分类导航快速找到电子资源。

(3)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远程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可以让新市民通过网络远程搜索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而且也为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还逐步培养了新市民的自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效率。所以,数字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角色。

2.3图书馆对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

(1)应注意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和建设,包括数据收集、描述、分类标准组织、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应具备可移植性、可变换性和普遍性。因此,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要实现联合共建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必须在资源的选择上将规范化、标准化摆在首位,选择品质高、相对稳定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将收集的网站进行堆积,要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使教育资源数据库具有实用价值,成为新市民读者自主学习的常用工具。

(2)提高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选择的准确性,保障知识创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是资源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才应该被有效地组织。知识创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有特定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技术手段,为用户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选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是网络文献信息资源都存在价值效用明显差异的问题,良莠不齐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不能给知识创新提供保障,反而还会给知识创新带来障碍。

(3)知识发现和有效协调的重要性。应特别注意隐含文献信息资源的揭示,使其成为新的文献信息资源或知识点,是知识创新的一种方式。图书馆不仅要找到和发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和潜在作用,而且还要对新市民读者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施加影响。

3图书馆是新市民终身教育的最佳所在

3.1图书馆在新市民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新市民终身自主学习的需求。学习的过程就是占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通过学习加以理解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观念。对于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来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丰富的,应有尽有的。有古代的和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文献信息资源;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视听文献信息资源;有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和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等等。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分类,便于新市民学习者检索和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范围被放大,可以是图书馆的现实馆藏,也可以是虚拟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这种文献信息资源形式,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保障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2)图书馆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掌握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技能。2000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必须提供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目的是“通过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新市民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利用各种方式有目的的针对新市民开展导读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3)图书馆安静优雅的环境,为新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氛围和场所。阿根廷作家博尔赫说过:“我一直偷偷在脑海中想像,天堂就像一个图书馆。”作家把天堂看成图书馆,这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书馆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优雅环境,是新市民终身“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理由。

3.2图书馆对新市民终身教育功能的保障

(1)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图书馆真正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职能,第一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单位的任务、目标和分工。第二,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图书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第三,建立不同教育部门(如学校、图书馆、情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教学协作体系。第四,逐步建立依托于各级图书馆的网络学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教师和教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终身教育功能的作用。

(2)筹集资金,改善馆舍条件。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创造一个更好的终身学习环境。要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图书馆。由于社区图书馆规模小、投资少,贴近新市民,使他们可以在门口轻松地借阅文献信息资源,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育关于论文篇(5)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化学论文《化学教学与德育 论文》。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育关于论文篇(6)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 功利性 目标体系 评价机制

    学校是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重视。但在目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实践主体的某些错误和偏颇的认识,致使道德教育步人了功利性的误区。如何找准其深层次的原因所在,走出误区,这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学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形式之一:学校道德教育尚未能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由于只注重自身的需要,而忽略了人的成长过程其他阶段的需要,使道德教育彼此分离、孤立,没有形成合力,表现出教育动机的功利性。

    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把共产主义的道德观、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强调,忽视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认知特点。使得这种终极目标式的教育因失去现实的土壤,而表现出一定的理想化、空洞化,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难以收到应有成效。

    形式之二:道德环境的弱化和恶化,形成道德真空,一些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出现目标性失范,处于无序状态。道德教育为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表现出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目前道德教育环境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都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分数至上”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采取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方式,逼迫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不仅以牺牲孩子的快乐去获取“近期发展”,而且由于家长一味追求分数和特长培养,忽视对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有的甚至将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价值观念灌输给缺乏识别能力的孩子,致使青少年价值观念扭曲,甚至造成悲剧的发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同样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一度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导致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造成教育者个人的道德境界与道德教育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无形中也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教育方面,一些领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已成为社会公害。使得道德及其道德准则不能对社会道德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并导致人们的道德思想的混乱,出现道德行为的无序状态。

    形式之三:“消防”应急式的教育方式,导致道德教育失去长期效用,表现出教育手段的功利性。

    由于学校道德教育长期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社会、家庭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未能形成合力,因而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意识。此时的道德教育就成为一种应急措施,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如大学生中出现了诚信危机,马上提出要加强诚信教育;中小学生中出现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等行为问题时,又提出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近来,有关部门又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规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可以加分。这种应急式的教育管理,常被称为“消防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效果不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往往造成道德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二、学校道德教育功利性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都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特别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多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使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教育也表现出功利性的趋势,需要我们深人分析。

    (一)道德价值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功利性.导致道德教育的急功近利.表现出动机的功利性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多元化的倾向。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了“价值真空”。过去指向遥远未来的美好理想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对人们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而道德教育科学体系中适应新时代的主导性价值理想还没有设计出来或者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同,社会失去了主导性的价值理想。人们在这种多元化的道德理想状态中,表现出道德价值观念的功利性,即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急功近利。在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上,由于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体系,而仅以受教育者的易接受性为前提,实用主义地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果出现了一度被人们概括为“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教育倒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由于过于追求教育的现实需要性和效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完整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导致道德教育出现了与道德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表现出教育动机的功利性。

    (二)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偏差、教育环节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导致道德教育环境的恶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学校是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这些年来,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育环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恶化,导致道德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只重视教育与升学关系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对培养对象的道德要求、道德评价的含混或矛盾。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受学科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加分析地将学科教育中的讲授法机械地套用到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地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道德教育的重点是人的综合素养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与确立。这种违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的教育模式,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过程的方法,必然直接造成了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指向未来社会的崇高的理想道德由于远离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道德实践,显得要求过高、难以达到,逐渐被人们在心理上所怀疑、所放弃、所拒绝,使道德教育的高层目标常常落空;另一方面,指向现实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由于被忽视而没有养成,结果是道德教育的低层目标同样落空这种教育环境的恶化,导致道德真空的形成。而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又使道德教育在目的和功能上呈现出功利性的特点。

    (三)道德主体的市场化,导致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功利化,道德教育手段的功利性

    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正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多元选择。市场经济所需求的竞争和效益已成为道德主体所追求的目标,独立自主、大胆创新是青少年的奋斗方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人的主体解放,也激发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有力地冲击着“以义制利,以道德限制人们追求利益欲望”等传统观点叫。因此,当代青少年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时,道德行为也就变得功利性了。

    而我们的道德教育尚未能适应这种变化,在教育体系上未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在教育环境上未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受教育者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养成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我们的受教育者由于这些教育环节的不健全导致道德素养缺失,但影响和约束他们道德行为的新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观又尚未形成。此时,社会一旦发生道德危机,个人的道德行为一旦处于无序状态,道德教育就必然成了一种应急式教育手段,成为补课式的教育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三、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误区的思考

    (一)制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教育关于论文篇(7)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长篇报告。报告对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部署。事实上,自1989年berners lee引入基于超文本的多媒体信息系统以后,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普遍认识到,internet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要很长时间,internet将会成为最大的信息载体和信息的传播途径。internet的出现不仅会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早在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纲领。要求2000年底全美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要联上信息高速公路。为了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开展高水平、高效率教育的教师队伍,美国教育联合会和其他有关教育组织联合创办了“21世纪教师”网站以组织、鼓励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克林顿总统还提出1997年为美国中小学校的网络年。同样1995年10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一个代号为“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保证拨款1.6亿英镑用于全英32000所中小学的联网工作。1998年4月,英国政府又公布了题为“我们的信息时代”政策宣言。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日本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面对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社会,具备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日本于1997年11月17日由教育审议会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学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已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正在和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计算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对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重视。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八五”期间,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已增加到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视,全国的中小学校已基本解决“一无两有”。

目前计算机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加强,价格不断下跌,更多的计算机将会走进家庭和学校,这就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据此,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旨在推进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我们的许多教师对计算机知之不多,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internet资源具有高度动态、极其分散、且质量没有保证这些特点。将internet引入教学不仅仅在于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在于可以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乃至国内与国外同行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加速教学经验、学习经验的交流,提高教育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各类教学课件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率,增加资源共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客观地讲,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