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31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1)

一、“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1.“立体交叉”的含义

“立体交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利用跨线桥、地下通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生活中,我们已充分认识与感受到各类立交桥的优势。“立体交叉”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固有框架的创新。

2.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3.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

(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贯穿三层的“枢纽”柱,是学校德育、心育及儿童品德诸多板块之间“立体交叉”、相互促进的枢纽,也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流程联通和优化的集中体现。

(5)力求体现“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显现德育的基础性和宽泛性,故将德育层置于模型最底且设计成最大圆片。

(6)品德层置于模型中间,一是展现儿童品德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二是诠释德育与心育本是“殊途同归”,最底层的德育和最上层的心育,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品德高尚的儿童,模型中两者所处位置与目标方向虽然明显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

二、实践反思

1.“立体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当切实灵活地运用

当儿童出现具体的心理问题时,如儿童厌学症,我们并不是机械地依据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去直接“析”“化”问题,而是及时下移至品德层,与儿童的“知”“情”“意”等相结合,推敲学生厌学的根源与走向,务求分析切实到位。同时,还下移至德育层,适时地“通途径”,将家校合作与个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相结合。最后,我们还对厌学案例进行了总结,适时向理论领域增“长”,并进一步作用于德育层“选内容”板块,择时进行群体性教育。

2.“立体交叉”:着力实践,尚需理论思维来进一步指引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2)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于推进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出意见,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1.品德发展水平;2.学业发展水平;3.身心发展水平;4.兴趣特长养成;5.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内容。根据文件精神,指向儿童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待于学校提出具有个性化、符合学校实情的可操作方案。

基于这样的背景,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提出了“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尝试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奖章评价体系为载体,对儿童进行具有激励性、发展性意义的评价,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

一、“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及设计思路

德天实验小学“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环节组成:一是集章环节,二是兑章环节。

集章环节所集的章包括“智能章”“德能章”“潜能章”三种。“智、德、潜”三枚章分别指向学生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日常学习习惯、各学科的课堂学习情况、作业(书面、实践)完成情况、质量监测情况等;行为能力――礼仪交往、规则意识、卫生习惯、互助关爱等;发展潜力――儿童基于兴趣爱好所呈现出的特长、潜能等。奖章的获得渠道来自儿童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体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发展观,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集章的过程重在平时,倡导“日积跬步”,旨在促使好习惯能够随着奖章评价的过程逐步养成。

兑章环节则主要分为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以获得的奖章参评班、校各级“全能少年”以及校级奖学金;另一个途径则是用奖章兑换“爱的邀约”“行的体验”“学的驿站”“换我喜欢”四个版块的内容 。

“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设计,基于两个核心思想:一是体现“生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通过评价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让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二是体现校训“尚德崇文”的核心思想,从评价入手,将学业评价和能力评价融为一体,培养有学识、有品行、有能力的自信少年。奖章评价通过自主兑换转化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使得校园生活呈现出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存的和谐之美。具体来说,“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要体现“四性”:

“发展性”――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其过去,重视其现在,更着眼于其未来,保护孩子天性和成长中的一切可能,用发展的眼光为儿童营造成长空间。

“综合性”――重视学生评价的综合,意味着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其学习方面的情况,还要关注其身心发展的其他各方面。

“激励性”――每个评价既是对前一个行为和能力的肯定,也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方向,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自我认可的信心。

“选择性”――评价的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给孩子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有助于唤醒儿童的自我发现。

二、“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实施

1. 借助“集章手册”,呈现评价轨迹

学校给每位儿童人手发放一册《“全能少年”集章手浴贰J植嶂校有奖章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儿童知道了奖章的种类以及获得奖章的路径、方法,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争章计划,选择适当内容开展相应的争章、集章活动,在集章手册中留下轨迹。

2. 突破学科界限,提升知识素养

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开展“智能章”的争章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学科教师量化评价标准,使其和每节课、每次作业、每一个学习成果相挂钩,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评价。相同的学科、年段在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上相对统一,每月的总分相对均衡。学科评价标准量化后,教研组报教导处备案,学科教师负责将评价细则告知每位儿童,并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获得奖章,收取成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基于《德天公约》,养成良好行为

学校征集了全校师生的意见,将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对儿童每日在校各个环节的要求归纳为《德天公约》(见图1)。这些指向仪表、礼仪、用餐、两操、诵读、放学、卫生等领域的公约内容虽然都是儿童和老师共同制定的,但如何落地、内化,还需要结合每月的养成目标,把“德能章”和学校主题争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本的“德天公约”视频课程来端正行为,我们把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实施路径,结合值周教师、队员的检查反馈,环环相扣,逐步让行为规范要求外化于儿童的行为中。

4. 结合主题活动,明确发展目标

儿童天性中都带有各自的符号,针对他们不同的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儿童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同时,结合选修课、社团活动、学校主题活动和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对某些方面有潜能的儿童颁发“潜能章”,激励其有更长足的发展。让儿童对自我的个性与差异有逐步明确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意愿。

三、“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价值所在

“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是一个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评价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可喜的现象,它的独特价值也在不断显现。

1.让儿童认识自我,找到发展的增长点

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情况不一,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发展层次上的差异是正常的,在以年龄组班的班级授课制中,单一的、结果性的学业评价势必会抹杀儿童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当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儿童 “日积跬步”的成长都能及时得到肯定。如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积累,明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最终引导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增长点,激发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2.让儿童发掘潜能,实现发展的个性化

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花期不同的种子”,孩子们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和个性,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合他的土地、阳光、养料……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儿童的潜能,使之在任何一个他擅长的方面(体能、艺术、品行等)表现出他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及时的肯定,让儿童在充分尝试成功、逐步认识自我的同时,带动其他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积极自信的独立生命体。

3.让儿童自主选择,彰显发展的主体性

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形式,是源于它直接与升学、选拔等目标挂钩,简单粗暴,这样自然就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屏蔽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将儿童发展置于“被发展”而不是自我发展的尴尬境地。而“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则提供了一个涵盖面极广的平台,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自我发展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来,儿童行为的主体性由此得以彰显。例如,获得若干的“智能章”“德能章”和“潜能章”后,可以选择兑换全能章,为争取班级、校级“全能少年”做积累,也可以在“奖章兑换日”进行四大主题内容的兑换,充分提供选择性,争章和集章的动力由此显现。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4)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弱智儿童少年的乐园。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校园美如花园,空气清新,活动器材齐全整洁,环境优美并富于教育性,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使之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性情得以陶冶,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还可利用校园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学校、家长与社会要相互协调配合,为弱智儿童少年创造安全的参与活动场所,寓德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普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也都适用于弱智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如品德课、课外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观、纪念活动等途径和形式在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注意,利用这些途径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必须符合弱智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家长与社会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为“弱智儿童少年充分参与”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信心。又如在助残日里号召社会为弱智儿童学校捐资助学,弱智儿童向来宾--献上自己动手做的书包、围裙、小工艺品等,这样能增强弱智儿童少年的自立、自强勇气,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感。

三、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弱智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

弱智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孝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的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记忆功能失调,偶然错拿了别人的铅笔、小刀;有的因语言障碍,说话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骂人,等等;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其实是弱智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弱智儿至少年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五、弱智儿童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常规制度是一 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弱智儿童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

另外,为加深学生对日常规范的记忆与贯彻,我们一月一个重点项目训练,周周有检查评比,并把条文式的规范编成押韵易学的儿歌,使学生易说、易做、易评比。

六、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5)

1、计算机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使用计算机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运动技巧以及对数字和字母的认知能力,同时,在幼儿园教学中,计算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了计算机做支撑,幼儿教育配合动画,影像,声音等形式对幼儿教育的效果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2、网络是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传统认知途径的局限性,使得网络的优势更为突出,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占据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比重,成为与电视机并齐甚至超过电视机的途径,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网络也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电视节目固定的资源之外,网络为儿童获得知识提供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搜索的途径,这些网络途径对于儿童扩展知识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网络途径的社交性,网络为儿童提供了交友的平台,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qq,MSN等途径与同学和朋友联系,对于儿童主动往的意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的独立性和适应性的形成。第三,日益丰富的儿童网站对于儿童获得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网站中,儿童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的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对于丰富儿童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作用第一是改变了幼儿学习的方式,第二是转变了幼儿和教师的角色,使得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传输知识变为指导儿童自我探索知识的角色。

二、如何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才能引导儿童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限制儿童的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

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对于看电视和上网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家里面父母要控制孩子的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里面教师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防止幼儿沉迷于网络和电视,除此之外,在学校里面,对于幼儿上网,教师要陪同幼儿一同上网,对幼儿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及时的作出指导,在家里面父母也要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和上网,对于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和网络信息可以适当的多看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要少看和不看,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媒介出现的不良的知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学校里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活动和课堂,使孩子养成高雅的性情,把信息媒介中出现的丑恶的一面也要告诉幼儿,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3、确保幼儿浏览网页的安全

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孩子的浏览页面进行筛选,例如,对一些不适合儿童浏览的网页进行禁止,通过安装一些网页过滤软件,屏蔽一些黄色网站,或者为孩子浏览页面进行定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

4、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

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引导,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一起唱歌,绘画,游戏等等,让幼儿明白除了网络和电视,生活中还有更多丰富的东西值得体验,只有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才能防止幼儿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6)

一、引言

在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正在给孩子们布置任务:用游戏区里的积木搭建一座大桥。孩子们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昨日参观的大桥,一边开始用五彩缤纷的积木专心致志地搭建起心中的大桥来。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大桥线条流畅,有的大桥气势磅礴,有的大桥色彩和谐,但也有些大桥摇摇欲坠,有的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完成任务的孩子每人得到一颗糖作为奖励。为了表示鼓励,在幼儿园参观的一位客人也特别地给了一个未完成任务的孩子一颗糖。可是,这个孩子接过糖以后,显得很伤心,以致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观察到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认为糖并未起到安慰孩子和鼓励孩子的作用,相反地,这一举动反而使孩子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伤心,从而产生一种羞愧心理,仿佛手里拿着的是一颗“苦味”糖。

上面这个“甜糖却苦味” 的例子,说明了儿童已经具有了羞愧感。所谓羞愧感(shame),又称羞耻感,并非天生,而是指个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等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荣辱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前苏联的德育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娅是研究儿童羞愧心理的专家,让我们来看看她做过的实验。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通过创设能引起儿童羞愧感的情境来研究儿童产生羞愧的条件,即了解儿童对自己的哪些行为感到羞愧,在哪些人面前感到羞愧。

2.实验过程

前苏联德育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娅曾经设计实验研究了幼儿的羞愧感,她创设了能引起儿童羞愧感的四种情境。

第一种情境中,库尔奇茨娅把一个五岁的孩子领进房间,让他玩一些玩具,并且告诉他其中有个包装精美的新玩具是别人的,不能动。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玩了一阵子,当他玩遍了所有他能玩的玩具后,显得很无聊,于是想去玩那个包装精美的新玩具,犹豫了很久,终于,他有些按捺不住了,打开了包着玩具的纸。这时,库尔奇茨娅走了进来,让他拿着玩具走出房间,同时观察他的情绪反应。

在第二种情境里,库尔奇茨娅来到幼儿园,组织孩子玩“请你猜”游戏。她用小手绢蒙住被试的眼睛,让另外一个孩子击鼓,其他孩子围成一圈,顺时针传一个苹果,鼓声停止之后,让蒙住眼睛的被试去找苹果,如果找到就能得到奖品。不同年龄的孩子轮流蒙住眼睛参加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若有孩子为了找到苹果而在手绢下偷看,库尔奇茨娅就把这种行为告诉全体小朋友,并观察此时该孩子的情绪反应。

第三种情境里,库尔奇茨娅让被试说出一首能从头到尾背出来的歌谣的名字,然后让他当着大家的面背这首歌谣。当他有什么地方忘记或者背错时就羞他:“你不是说你能全部背出来吗?”观察被试的情绪反应。

第四种情境是库尔奇茨娅给幼儿园各个班的小朋友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用纸头折餐巾,第二天带回学校作为送给其他小朋友的礼物。为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强调餐巾是第二天联欢会急需的,不管是谁都要完成。第二天早晨,她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注意观察未完成任务的孩子的情绪反应。

为了进一步探索儿童的羞愧心理到哪个年龄阶段会受到舆论的影响,库尔奇茨娅还设计了“去学校”的游戏情境。她要求儿童正确地、富有表情地朗诵一首儿歌,参加者分别为本班教师、本班部分儿童、全班儿童、陌生教师、大班儿童。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三岁儿童已经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羞愧感,但这种羞愧感还没有从惧怕中摆脱出来,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在一起。它并不是因为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成人的直接刺激——带有责备或生气的口吻时才产生,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羞愧感全部显露在外部。儿童只有形成了个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种品质,首先哪些是优良品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作出评价,才懂得哪些行为引起了成人不好的评价,并为之羞愧。学前期儿童不需要成人的刺激,已经能自己认识到行为不对而感到羞愧,并且惧怕感已经与羞愧感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羞愧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但羞愧感外部表现的范围在缩小,对羞愧感的体验在加深。儿童还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条件,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会努力克制可能使他再做错事的行为和动机,并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逐渐变为自己的要求。

三、实验应用

羞愧感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但如果不加正向引导,由于过多指责引起的极度强烈的羞愧感可能会束缚儿童的发展,从而形成不良个性。因此,羞愧心理对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对儿童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

羞愧感的引导培育一般来说不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性教育存在,因此也没有单独的课程设计。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施。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学校里学生羞愧感形成的基本途径。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与环境陶冶相结合。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都对羞愧感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有意识地加强校风、班风建设,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集体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榜样,使其树立完美的自我形象。适当开设羞愧感培育与过失感、尊严感确立的讲座和咨询,较系统、较深入地给学生提供此方面的帮助,提高他们的羞愧感素质。

如何通过上述途径实施羞愧感的引导和培育,我们有如下三项建议:首先,必须以知育情,在道德、伦理方面抓好辨明是非的“启蒙”教育,让儿童逐步学会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引导儿童以有羞耻之心去求“无羞耻”之境,保持向上的态势;其次,必须帮助儿童确立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儿童羞愧感确立的一种心理背景,自尊者方能知耻,一个自尊自爱的人,当他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便会受到良心谴责,产生羞愧感;再者,在引导和培育学生羞愧感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情境氛围的创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情绪体验,羞愧感当然也不例外。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7)

关键词:诚信教育;故事教学;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0-000161-03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是幼儿德育的核心。受认知水平和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系统的诚信规范知识,传统的成人化说教式的诚信教育不仅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容易适得其反。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的形式要具体、形象、直观。故事教学通过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形象激活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对诚信规范的认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故事教学是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幼儿园诚信教育重要性

幼儿期是道德教育的启蒙时期,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诚信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深入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幼儿园诚信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而且对个体诚信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里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的需要

诚信作为优秀传统,历来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孔子就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人伦规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将该条规范放置首位。以儒教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教育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内容。其中,“信”就是诚信,是诚实、不疑、不欺,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诚信也是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原则,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没有对契约的尊重和履行,市场的交易行为不可能持续下去。因此,尊重契约、信守承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建立社会信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决定》将诚信作为一种文化,认为解决诚信危机不能单靠法律制度,更要生成诚信的道德氛围和道德文化。十报告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并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建设”。学校是承担诚信教育的重要机构,对诚信社会的建设担负着重要责任,幼儿园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诚信教育对培养诚信的合格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人格是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健全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人格的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幼儿园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己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2]个体人格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诚信教育则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在整个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使幼儿初步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诚信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故事教学能凸显幼儿生命的主体性,应该成为幼儿园诚信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个个体都是生命的主体,教育应该尊重和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诚信教育应尊重和遵循这些特性。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此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3]故事教学因其综合的的教育价值、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叙事性的教学方式,能凸显幼儿的主动性和生命的活力,是幼儿诚信教育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全面的教育价值,关注诚信教育中幼儿整体性

作为生命的主体,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生命的完整性,教育要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作为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除了要促进幼儿形成诚信的道德认知外,更应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情感和行为。故事的对话性语言将“诚信”这一抽象化概念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让幼儿更好地形成对诚信概念、诚信原则的认知;故事的情境渲染性易于使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故事中的情绪情感,激发幼儿诚信道德情感的形成;故事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通过其中的象征意义,让幼儿体验诚信的品质以及具体的诚信行为,把各类抽象复杂的道德规范具体为一些小故事的具体事例,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分析,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感受、理解、激发诚信道德动机,生成良好的诚信行为。

(二)叙事性的教学方式,关注诚信教育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具有主观能动性,诚信教育是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幼儿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故事教学法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只要是适合的故事,幼儿都喜欢。故事教学运用叙事性的教学方式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根据诚信教育主题,关注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选择故事内容,吸引幼儿主动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去认知领悟其中的精髓,在听读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事教学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它不是以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的方式去理解,而是通过提供一个人际的、情感的、想象的情境去亲身体验。故事教学情境下,诚信教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训导和灌输,而是师幼间的平等对话,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他们有时间去感受,有机会去表达,有意识去内化,进而根据故事中的诚信榜样行为去模仿和改进,幼儿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故事教学能照顾到幼儿的差异性。每个诚信故事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由情景来阐释。幼儿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体会不会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故事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以替代性的方式扩大生活经验,获得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因此故事教学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三)生活化的诚信教育内容,关注幼儿经验

“脱离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的世界而进行的道德教育适得其反,会培养伪君子,会造成童年的败坏、道德的败坏。”[4]诚信道德源于生活并形成于生活。由于年龄阶段特点,幼儿更适合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而非符号世界里学习,幼儿教育应该是综合化的生活教育,而不是学科化的书本教育。诚信教育要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生活中常见的诚信问题为切入点,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在幼儿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从而加深诚信道德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判断能力,体验到的情感,最终形成诚信品质。生活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合而成的,诚信故事来自生活。故事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基于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内容,而非抽象概念和成人说教,通过故事叙述使幼儿感到亲切、可信,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道德品性,未来遇到与格式相似的情景时,能够引起诚信道德行为动机。

三、基于故事教学的幼儿园诚信教育实施

(一)诚信故事的取材

生活不乏故事,故事的类型是多样的。幼儿只对自己喜欢的故事感兴趣,适合孩子需要的故事才会令他们认真听读,用心体验,才会产生教育作用。因此,利用故事教学进行诚信教育,教师必须将故事进行有效的分类,精选诚信教育故事,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故事,选择适合幼儿需要的故事作品。在选择故事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时,有二个问题是必须思考的:第一,故事的主题是否与诚信教育有关。第二,故事是否适合幼儿。应选择题材贴近幼儿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的诚信故事。而且在幼儿自己阅读的故事书绘本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段选择不同的类型。小班主要是以没有文字但是配有精美的图片的故事书,中班可以配有一定简单文字的故事书,大班可以提高要求让幼儿自己看着故事书创编诚信小故事。

(二)教学的途径

幼儿园里诚信故事的教学既可以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实施,也可以渗透在其他的一日活动中。课堂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分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由于幼儿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诚信故事教学并不仅限于语言活动,而是可以渗透在其他各领域中。教师选择具有诚信教育价值的故事,既可以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在语言领域中专门进行教育活动,也可以在其他领域的各活动目标下自然地融入。可将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利用故事或是故事的角色引导幼儿,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除了专门的故事教学活动外,诚信故事教育更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根植儿童丰富、生动、现实的生活世界,并通过设置各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迎合儿童生长乐趣的情境进行道德教育。[5]幼儿园诚信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诚信教育应该生活化,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全过程中,抓住恰当的时机融入相关的诚信故事,在问题情境和故事情境中启发幼儿。

(三)诚信故事的教学方式

根据幼儿特点诚信故事教学有多种呈现方式,故事叙述、游戏、情景儿童画等都是适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结合在幼儿喜欢的游戏,绘画等具体生动的形式上可以起到更好的诚信教育效果。1.故事叙述故事叙述有多种方式,概括起来针对幼儿基本有三种:一是教师讲读故事。以教师为中心,幼儿以听为主,讲故事强调教教师指导师的创造性的叙述故事,读故事则强调再现故事原貌。二是教师指导幼儿讲读故事。以幼儿为中心,借助于幼儿过去的经验或当前呈现的绘本。三是补全故事。强调师幼之间的互动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教师选择适合的诚信故事通过讲读等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停顿,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故事情境中体验,通过故事补全发挥想象力并形成对社会诚信伦理的认识。2.游戏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与故事相关的主要是表演游戏,以诚信故事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它体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加工和表现过程。通过表演游戏来呈现诚信故事,在形式上摒弃“你讲我听”的被动教育弊端,利于启发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内容上又能关注幼儿品德、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立足游戏活动,将故事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是较有效的途径。教师选择表演性强、情节有起伏、发展节奏要快、脉络清晰、有较多对话的诚信故事,先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为他们准备相关道具、服装等,指导幼儿根据故事原有情节或多故事进行床在性的改编来演绎。除表演游戏外,任何游戏都需遵循游戏规则,遵循规则本身就是诚信行为实践。游戏中幼儿几乎处于完全的体验状态,随时在感受和交流,他们的每个行动、每句话都具有体验的真实感,有关诚信的体验随之而生。3.儿童画儿童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材料,也是幼儿表现认知、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创造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儿童画情境,准备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的故事绘本,使幼儿乐于阅读,并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幼儿园还可以在墙面环境的布置上相应地贴一些诚信故事中的经典的儿童绘本图片以及经典小故事,让幼儿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接触到诚信故事,内化诚信,理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幼儿熟悉诚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激发幼儿将故事情节以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化幼儿的诚信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9

[3]余文森,林高明.经典教学法50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刘晓东.“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J].学前教育研究.2004(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