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4 10:02:33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1)

关键词:绘画活动 儿童 情感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77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在绘画中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儿童的天赋,收获快乐、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在众人的呵护与关爱下成长,孩子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小朋友相处的不融洽,唯我独尊,缺乏自信等。这些缺点的暴露,也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情感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

一、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儿童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情感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儿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认知上的发展,也表现在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在成长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小学教育阶段,往往会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环节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在如何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如何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以及技术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足之处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儿童不愿意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不能更快更好的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后来尽管有人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在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儿童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的工作中,还依旧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儿童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不顾及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儿童在绘画中,可以适当的增强自信,培养儿童独特的情感,还可以发展对美的感受;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能使孩子学会欣赏和感知美,创造美,在画中感受到自然美。

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兴奋、快乐的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忧虑、紧张则为消极的情绪情感,绘画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假如教师处理的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绘画有助于调节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作用,可以疗伤儿童受损的心灵,绘画能表达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绘画是沟通儿童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纽带,可以把压抑的情绪描画出来,我们知道绘画能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世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美感,还可以消除儿童不良情绪,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保证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情感教育,步入21世纪的中国儿童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儿童实现认识、情感、能力、个性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每个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合群、认生、自私、缺乏自信心等。儿童时期是孩子是健康情绪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该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的培养好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是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样的载体,积极鼓励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孩子自身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出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体验成功的创作中享受过程和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自己自身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

教师与家长过于关注儿童知识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许多儿童出现自闭、思想偏激的主要原因是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重智商,轻情商的陈旧教育误区造成的,严重的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自身情感素质欠缺

教师言传身教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情感素质较高,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与提高儿童情感素质,同时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儿童消极情绪情感的变化,能够科学合理的帮助儿童消除消极情绪,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进行情感调控,获得情感认知,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原因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偏重认知、偏情感教育的思考,甚至根本就没考虑情感的问题,造成儿童情感欠缺,严重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绘画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策略

绘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个别差异,缺乏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技巧,教师不但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还要帮助与引导情绪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策略和技巧,对儿童采用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实施绘画时,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都是千人一面,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个性儿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一)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状态

儿童的情感变化较敏感,在绘画中儿童的情感体验时好时坏,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自信,有时胆怯,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搞分裂,有时团结友爱,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情感状态,处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采取正确方式及时耐心的给予引导,恰当的掌握情感教育时机,为儿童日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绘画环境

儿童情感学习常常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它不同于认知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情感对儿童健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一心一意、积极地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主动去带动和感染儿童,才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绘画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增强儿童自信。为儿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绘画环境,让儿童确实感到绘画是享受,而不是负担,才能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在绘画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孩子的缺点,努力为儿童营造和谐的良好环境,在绘画中有意识的分析每个儿童的情感态度,用教师的爱心去理解儿童,使儿童学会合理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渐渐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

加强儿童的情感教育,应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因为教师教学的经验,知识含金量、心理承受力,处事态度是直接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情感不稳定而且比较脆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积极健康的情感实施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情感教育观。在绘画中与儿童交流时,要用平常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儿童,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区别对待,绝对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儿童;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在绘画中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建议,让儿童自主、自愿的绘画,绘画要满足儿童的意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才能更好地加强儿童情感教育,作为个合格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教师情感教育的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绘画中儿童情感教育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真确引导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另外教师利用非语言动作传达情感,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时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儿童时期没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日后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绘画是学前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教育对学前进行情感教育主要任务。通过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分析得知,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情感教育认识不足,有待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也应不断的提高,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情感教育的良机,使幼儿充分体验和理解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达到教师与儿童心灵共鸣。总之,为了培养儿童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儿童情感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绘画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情感教育健康快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绘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家雄.学前绘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钱初里.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高蕾.情感・艺术・生态式艺术教育――试论情感教育的审美模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2)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对一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感受、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方式,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心理、智力等发展水平。青少年宫的儿童绘画教学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不断改善儿童绘画教学。

一、儿童画教学现状及问题

儿童绘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儿童如何绘画,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技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完善儿童的身心健康,并有利于儿童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笔者从事儿童绘画教学多年,从中发现儿童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绘画教学一般遵循儿童家长对绘画规则的认知经验,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儿童绘画的好坏,决定儿童学画的过程和结果。这种教学上的偏差扼杀了儿童对绘画最原始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还丧失了教学中对儿童绘画潜力的挖掘,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现,影响了儿童画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儿童在学习绘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2)儿童绘画教学容易造成儿童误入模仿绘画的歧途,使儿童绘画形成鲜明的“样式化”和“概念化”,违背儿童学画的根本目的,错失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机遇。(3)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儿童绘画心理及绘画阶段规律的认识,单纯按照教师的意图和经验去组织教学,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儿童的创造性。

二、儿童画教学的改善策略

1.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无法与成人相比,对绘画的审美评价好没有完全形成,与成人对绘画的审美存在一定的距离。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儿童时期天真好奇,智力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从认知思维特点来看,儿童绘画一般是根据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凭借主观想象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随意的绘画,因此儿童画常表现为离奇的、夸张的,但这并不能表示儿童的绘画不符合审美。在儿童绘画教学中,首先应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在绘画中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创造力。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正确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改变传统对儿童绘画的评价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画教学质量。

2.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

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不是抄袭与模仿,否则只会扼杀儿童对绘画的天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绘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思维、想象,这种表达方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明确教师教儿童绘画的最终目的,从教学目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儿童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引导儿童注意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并发挥创造力将事物画出来。儿童美术教师不仅具有绘画教学技能,还要学会引导儿童,避免过分规定儿童绘画内容,不能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刻意修改儿童的绘画。

3.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

儿童绘画阶段规律是从抽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过程,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必须遵循其学习认知规律,按照规律开展教学。儿童绘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置要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以此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教学方法,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与教学相结合,逐步提升少年宫儿童绘画水平。

4.创新儿童绘画教学方法

儿童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例如音乐、图片、故事、小视频等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其次,有目的地组织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参与活动与游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原型变式、诱发想象等方法,打破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单一思维方式,培养儿童绘画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教学不仅是一项学习绘画的活动,更是儿童在学习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儿童心理、思维等不断发展的过程。少年宫儿童画教学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审美价值,在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的同时,根据儿童绘画阶段规律采用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云.美术教学中由儿童绘画向写实绘画转化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57-15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学习兴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32-01

一、我国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与问题

我国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学前的美术教育,更是培养儿童综合能力的有效学科。

1.我国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1996年,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中指出:学前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儿童的感知美的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当然,学前美术教育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

(1)感知美的能力

儿童喜欢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对于故事性强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更加偏爱。感知美的能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只是这种能力的发展程度因人而异,所以,在学前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儿童感知美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鲜花作为教学用具,让学生自由观察,自由表达,自由发挥想象,并且将自己所看、所说、所想的内容通过画壁,呈现在纸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抓住了儿童的兴趣、心理,加深儿童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2)开发儿童智力

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观察、想象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开展课外教学,将与绘画有关的、儿童感兴趣的课外内容,适时地教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实现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让儿童进行回忆、想象,进而得到新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儿童智力开发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儿童的创造力。

(3)激发学习兴趣

学前美术教学以其大量的图片、实物等教玩具,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儿童喜欢这样的,符合他们年龄发展的美术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自己亲自动手感知所要绘画的实物等,通过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过程,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进而教会儿童简单的绘画技巧。

2.我国学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学前美术教育者,虽然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稍显单一。

(1)内容刻板。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以为地遵循教材中的绘画内容,很少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效力较差,儿童的认知能力受到限制。

(2)合作能力差。很多教师认为学前儿童的合作意识淡薄,组织合作交流教学较难,所以就放弃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单向地向儿童传授绘画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纪律,致使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受到限制。

(3)强调技能,忽视情感交流。学前美术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教会儿童必要的绘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绘画来表达情感的能力。很多学前美术教师只注重对儿童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利用绘画来与儿童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这样儿童在美术学习上,只是模仿教师,没有一定的情感交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创新思路

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创新学前美术教学,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降低美术技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引用先进的学前教学观念,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应用到学前美术教学中,积极努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2.解读儿童绘画内容

学前儿童的识字量还很少,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很丰富,所以儿童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与感情,教学要善于解读儿童绘画的内容,通过了解儿童的想法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比如,某一个儿童交给教师这样一幅作品:两个白白的雪球上,有眼睛、鼻子、嘴巴,不远处一座房子着着火。教师通过和家长、儿童的沟通中得知,这个儿童是在听过《小雪人救火》之后,画的这幅画。教师在课上将作品展示出来,对儿童的创作能力与想象能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并且趁机开展一堂画雪人的美术课,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通过与儿童的情感交流,了解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开展学前美术教学,一举数得。

3.强调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即教师有意识、有规律地放任儿童自由创作,完全释放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比如,在进行花卉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种花卉摆放到教室中,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春天,百花开放。教师带领大家去郊游,你们都看见什么了?将它画下来。通过这样的提示,让儿童自由观察、想象,创作,儿童画出来的作品也许会有不足,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加以表扬,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以发展儿童的个性。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当中,教育的开始部分,所以学前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创新思维、观察、想象等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创新的学前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因势利导,使儿童爱上美术,爱上学习,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以及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儿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4)

【关键词】尊重接纳;自主创造;打造自信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五花八门,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教师欣赏的目光,或者简单的一句话,满意的一点头,一个轻微的动作,他们都觉得是对他们创造力莫大的肯定,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赏识教育”。通过对儿童创造力肯定,催生他们潜在的巨大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教师用尊重接纳、赞许的态度、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使学前儿童在满足中产生,受到激励,在无声的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

1.用稚气的眼光看待

学前儿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他们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前儿童的绘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

在笔者曾进行过以“冰激凌商店”为题的绘画作业中,学前儿童用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桌子的四条腿,这个学前儿童并没有受到专业的透视教育,却在桌面上是一个俯视角度的茶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个子真大”,大冰激凌回答:“你是个小弟弟。”这都是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充满了学前儿童对生活无限的遐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教师,在看到儿童画出绿色的花以及红色的叶子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武断的“教育”他们,花应该是红色的,叶子应该是绿色的,他们在没有完全读懂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而简单粗暴的用成年人的生活体验做出的指点,他们没想到,也许学前儿童想画出绿色的牡丹花,或者想画出几片秋天的枫叶,只是他们不知道绿色的牡丹花和秋天的枫叶不会同时出现,仅此而已。

在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教师看来,学前儿童的绘画丝毫无所谓的“画理”所寻,他们天马行空的表达,是一次次心灵的自由旅行,这种自由的心灵体验甚至穿越了时间的更迭以及空间的跨度,因此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指点”,扼杀他们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想象力,带给他们的是受挫的自信心,让他们以后都不愿意画,到最后不敢画。

所以对儿童画的评述不能以成人的“固有观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怀着一颗童心,才能对儿童画做出恰当的评价。

2.用想象的思维倾听

笔者长期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也常常惊叹于绘画对学前儿童的巨大吸引力。学前儿童在进行每一幅绘画作品中,都是用真实的心灵在表达,无论其结果对于成人来说是如何的难以理喻。这也正是儿童画有别于成人画的地方,就是源自那单纯稚嫩的天性,对新世界饱含热情的好奇,驱使他们用无所顾忌的手法,去表达生活。比如笔者曾以“小火车”为题,有某个学前儿童的作品,却赫然看到一个个数学符号,笔者直接感觉到他对数学的浓烈的爱好,希望小小火车能带他进入那充满未知欢乐的数学殿堂。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每一幅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无论是一条最普通不过的直线,还是最简单不过的图案,都带着他们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感悟,反映出他们真实的内心,充满对未来的向往。所以尽管绘画的手法尚且十分稚嫩,在画面构图上面还不够完善,但在图案背后凝聚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想象力,这是艺术得以存活的最基本的元素。通过每一次绘画练习,学前儿童在情感体验以及智力提升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想象是儿童画恒久不变的主题。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前儿童画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和学前儿童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那梦幻般的童画世界。

3.用赏识的目光观赏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于是他们往往会以“无师自通”的方式,达到“画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艺术水平状态。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他们锻炼想象力表达力的机会,不应该用简单的好与坏粗暴的评判。教师应该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鼓励他们在绘画中表达出自我的意识,并对他们每次大胆的创作尝试后,及时给与肯定,鼓励他们通过每一处细微的表达,传递出对现实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

笔者曾提出以“午后”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学前儿童的表达异彩纷呈,有的把小鸡和蜗牛画成了好朋友,有的画出冒出黑烟的烟囱,地面上的人们没法生活了,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对前者,肯定他们友好的态度,对后者表扬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的培育,是为将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学前儿童的表现欲望,在自己微不足道的绘画作品得到教师充分的赞扬之后,大大的激发出来,从此逐渐养成了“一物多写”的发散性思维。

学前儿童通过教师赞赏的目光以及肯定的态度,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生命的创作者,自由的情感充分在绘画中得到了抒发,不断的寻求自我创新和探索的道路,逐渐建立起人生重要的自信,成为将来自主学习的基础。学前儿童的自信心以及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及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正是源自教师一次次的鼓励与肯定。

4.用疑惑的意味指导

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学前儿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甚至会影响学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他们往往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成为学前儿童最信赖的“伙伴”,成为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时候如果在学前儿童主动提出绘画请求的时候,教师开始他们循规蹈矩的“示范性教学”,势必让学前儿童过早的养成依赖性,自信心在教师的示范下慢慢消磨,不愿意积极独立的思考。事实证明,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过早过多的干预,其实是变相剥夺了学前儿童天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发挥的自由,使得绘画中最宝贵的原创性的水土流失严重。成长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当学前儿童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开始逐渐画的像。

在以“小猫的烦恼”为题的绘画过程中,教师给出的绘制要求是把鱼、小猫和老鼠绘制在一幅画面中,用自己的方式安排构图。看到地面上的鱼缸,教师有了质疑:

“鱼缸放在地面上,小猫就可以吃到鱼了吗?”

“小猫的头和鱼缸的口是一般大的,小猫吃不到小鱼。”

“那小猫为什么不吃老鼠呢?”

“这是两只小飞鼠。”只见这是学前儿童为小老鼠添上了对翅膀。

教师要达到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尽可能的把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通过以上的绘画过程中,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干预,而是通过对对学前儿童事前充分的了解和观察,对他们绘画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之后设置的人为的“绘画障碍”,让学前儿童通过翻越这些所谓的“障碍”得到思维探索与尝试的体验。

当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师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主导兴趣,只是提倡恰如其分的“引导”,别看学前儿童貌似对周遭事物漫不经心,其实他们内心不断在成长,所以,这种引导必须建立在学前儿童的兴趣之上,用适当的方式,教授他们必要的技能。

须知,对美的欣赏理解以及美的修养都不是靠“教”可以得到的,需要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引导和启发的“培养皿”一点点的催生出来的。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发散性的思考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貌似“无中生有”的“无师自通”,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合理引导,真诚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的同时,自主探索性的学习。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创作的本能,细心挖掘他们的自我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面对世界的自信心,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帮助他们释放出创造力的思维,用接纳、赞许的态度对待学前儿童的每一次艺术创作,达到敢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在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2]欧阳禾子.从图形走向发散思维的训练[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科教育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5)

[关键词]自闭症 儿童 治疗 自主绘画

一、 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绘画课。绘画内容是苹果的表现,要求儿童独立完成。

人员构成:一位教师,四位自闭症儿童(年龄分别为3岁半、3岁3个月、4岁、5岁),四位孩子妈妈。教室构成:四张课桌,9把椅子,三个柜子。

过程发现:课程30分钟,教师采用15分钟进行感统、语言、手部动作练习,2分钟的材料准备, 10分钟绘画练习,3分钟作品评价。一个儿童开始不能自主握笔,在妈妈的帮助下握笔,其他三个儿童可以自主握笔。四个儿童不在妈妈帮助下无一人能画成苹果形圆圈,两个儿童画的是没有规律的线条, 5岁的儿童画的是几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儿童画成扁长的椭圆形,中间画了几条竖线,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皮球”。四位妈妈见孩子难以画圆,都不由自主地手把手帮孩子一起作画。在上色时,一个孩子拿红色,两个孩子拿绿色,另外一位儿童拿黄色蜡笔进行涂色,被妈妈阻止并引导孩子换成了红色。孩子持续作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精力不集中现象,在老师或家长的提示下纠正。

这类案例我们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自闭症康复中心、学校或治疗机构,在对自闭症儿童绘画教学训练中,常常存在以下现象:

(一)教师或家长手把手式帮助孩子绘画;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孩子感知或语言训练时间安排较长,留给孩子绘画和对创作体验、作品评价与解释的时间太少;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内容或技巧要求稍高,孩子不能自主完成;

(四)教师或家长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和引导孩子;

(五)美术活动室布置不太合理。

这些现象造成的问题是,儿童长时间不能脱离家长或老师的帮助进行自主绘画;孩子不能完全进入自我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状态,无法充分享受艺术体验;家长或教师以成人的概念误导孩子,孩子无法通过艺术表现过程真实的表达自己,作品具有太多的成人气息;孩子注意力分散,不能持续作画等。

针对这些现象,对于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绘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自主绘画过程中充分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做带来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注于艺术表现过程,达到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 采取的对策及实施方案

1、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儿童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首先,绘画是一种有效的艺术疗法。事实上,儿童绘画的研究在精神治疗、心理学、绘画治疗以及教育领域中发展已久,诸多研究者关于如何运用儿童绘画进行治疗和教育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绘画活动是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传达儿童的意识与潜意识,并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因素①。诸多医学家、精神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者等认为,绘画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绘画不仅有助于儿童提高注意力,放松心灵,而且有助于儿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帮助儿童发展缺乏的能力,挖掘潜能,以达到心理上的完善。其次,绘画也是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内心世界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表达。“当儿童不能通过语言表达时,绘画是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当大人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儿童画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和自然的交往方式。②”

因此,在目前用医学方法不能治愈自闭症的情形下,教育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主绘画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需求,学会与儿童沟通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欣赏和鼓励儿童,让孩子关注到自己的强项、价值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让儿童对教育者产生信任,这对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十分有益。自闭症儿童情感方面存在许多障碍,比如情感需求轻微,对父母和老师没有明显的依恋,却会对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情感表达方式障碍,比如烦恼时会尖叫或自伤,高兴时会拍打人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接纳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产生共鸣,孩子就会配合各种训练。具体做法:日常多关心、爱护孩子,用身体拥抱患儿,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受到爱;利用图片帮助儿童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哀、伤等,让孩子观察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并且教儿童如何帮助与安慰别人,学会交往;在儿童尖叫或发脾气时,仔细分析原因,给孩子予帮助,消除烦恼;在孩子高兴时,教给孩子表达的方式,并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感受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调动动作及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等。

3、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真正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儿童绘画的表现内容并非儿童看到的真实世界,而是他们知道的或记忆中的形象符合的记录。当儿童利用铅笔、蜡笔、黏土等艺术媒介进行创作时,他们就正在进行一种表露性、体验性和游戏性的活动,而且这样的过程是充满创意和象征的,这些图画的内容都是他的故事或他故事的一部分③。比如儿童涂鸦期的绘画是一种无序乱涂,具体画的什么内容要根据儿童自己解释和命名我们才能得知。所以儿童在绘画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儿童,非得画的像苹果而不能画成“皮球”或者画苹果非得使用“红”色不能使用黄色(成人固定概念苹果是红色或绿色,或许案例中的儿童对黄色苹果印象更为深刻)。由此,教师和家长只有建立在掌握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儿童绘画,并通过绘画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4、鼓励与诱导孩子自主绘画,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自主绘画就是让孩子不在成人的帮助和影响下自己绘画。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感知、动作、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孩子绘画过程中会体验出一种焦虑和悲伤,甚至气馁而放弃绘画,这时候教师或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处理这个阶段的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克服困难。比如,有些儿童由于机体发育障碍,不能自主握笔,家长或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儿童握笔画画,同时辅助以手指伸缩与抓物训练,通过一段时期锻炼,鼓励儿童学会自主握笔,决不能长期手把手不放。再如一些孩子由于心理障碍不愿绘画,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欣赏、模仿诱导、游戏、或外物刺激等各种方式,勾起儿童绘画的欲望。另外要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作品,鼓励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5、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智力、机能发展迟缓,学习和接受能力比一般儿童要慢。比如有的儿童已到学龄或青春期而绘画能力还停留在涂鸦阶段;再如有的儿童手部动作能力障碍,不能够进行精细动作,甚至不经过训练难以握笔。所以有些知识和动作需要反复学习和锻炼才能完成。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绘画课程可以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由小目标到总目标逐步完成。具体措施:限制艺术媒材的种类;尽量避免高难度技巧;提供反复练习同一媒材或艺术经验的机会;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实行;学生技巧日趋成熟后,提供成功机会,以获得有效的艺术经验④。

6、多给儿童艺术体验与释放机会,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

儿童的绘画过程,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灵体验与情感释放过程,它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儿童在绘画时不知不觉就会把内心世界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愿望和价值观等投射到绘画作品中,也会不知不觉将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很快地释放出来。儿童绘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对儿童情感的表达、情绪困扰的调适以及对儿童促进自我认识、人际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绘画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以达到发挥儿童的最大潜能。

7、美术活动室的布置

美术活动室布置的要温馨和安全感,要有利刺激儿童绘画的欲望,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具体做法如:美术活动室选用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的房间,窗户不宜太大,可使用百叶窗,让孩子有一定安全感。活动室可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活动区,一个是作品展示区。活动区空间较大的、显眼的位置摆放绘画媒材、玩具架与活动桌,配以材料舒适的椅子;作品展示区摆放儿童美术作品。

三、建议与反思

自主绘画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信,提高感知、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能力,以及人格的健全等许多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与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自主创作与自主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与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儿童绘画只是教育训练的一个部分,针对自闭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训练方式,不同的教育训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要结合修订过的PEP能力量表定期测量教育训练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改进训练方法。

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但对自闭症的教育与治疗并非是一个短期过程,教师与家长要以耐心、爱心和恒心为动力,坚持不懈,天才儿童会在我们的教育训练中诞生的!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27

[2]葛明贵《心理学经典测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83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6)

关键词:儿童画;童趣;“新”;“法”

一、儿童的绘画行为心理

儿童画创作是指儿童用绘画工具,以绘画的手段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孩子们用画笔分享美的世界和美的生活带来的愉悦。儿童画要画出新意,画出童趣,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们的绘画行为心理。

1.画笔是玩具

对于儿童而言,画笔是一个玩具,它能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发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孩子对那些本不是玩具的扫帚等是常玩不腻的爱物,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那些仅以观赏为目的的玩具会因孩子失去新鲜感而弃之一旁。

2.绘画活动是游戏

孩子没有绘画概念,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拿起画笔来会想到事业、前途,而是把绘画当成游戏,同打雪仗、捉迷藏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游戏是用彩笔在纸上完成的。

3.绘画是表达方式

人类有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发泄出来的愿望,儿童表达能力差,积蓄的情感不能从语言的渠道上导出,却可以较容易地借助画笔,从儿童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儿童画创作教学方法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许多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能”力,但欠缺基本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儿童画画出新意,画出童趣呢?以下便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五个“新”和六种“法”。

1.引导儿童绘画的五个“新”

(1)观察角度新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绘画中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要画出新意的画,必须引导儿童进行细致的观察。例如,在画《踢足球》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的片段,叫学生必须对运动员的拼抢等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的角度要有新意,除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还要对一些精彩的镜头去观察,例如,射门的那一瞬间,扑球的一幕等。

(2)取材新

儿童画创作和小学生写作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取材要新。如《画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或游戏》,有的学生选择的题材是大家都经常表现过的活动,如,跳绳、捉迷藏等。在组织这堂课教学前,让学生都去参与各种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有很多学生就选取一些“眼中常常有,画上人人无”的内容,如,“跳拱”“背罗汉”这些活动,把这些游戏活动通过彩笔在纸上来完成,既真实又有趣。

(3)构图新

当学生选好题材,就需要构图。好多学生在构图时有一种定式,如,画《打乒乓球》时,学生常常采取这样的常规死板的构图。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中间一个球台。如图:

在组织构图时,要引导同学们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抓住一些精彩的片段和特写镜头来构图,让他们能打破定式。如图:

(4)表现方法新

一幅画的内容和题材选定了,一般的学生最喜欢用彩笔、蜡笔这些常用的简便作画工具进行作画,如果能够尝试运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作画,可以提高作画的创新能力。如,画夜晚天空中的烟花,色彩明亮鲜艳的烟花之间的背景却很难涂,可以利用蜡笔不粘水的性质,先用蜡笔对烟花着色,再用深色水彩满涂背景,这样涂背景色也就方便而且美观。

(5)命题新

给一张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好像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如诗如画的题目一样,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命题一定要用儿童的语言,富有童心童趣最好。如,一位小朋友画了一个地球,在她的周围有许多身穿太空服、手拿卫生工具的小朋友,或许一下子还不能明白这幅画意,加了《我给地球洗个澡》这个的题目,也就使人一目了然。

2.指导儿童绘画的六种“法”

(1)增补法

在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运用增补法可以满足这些儿童的绘画饥饿心理。例如,一年级《画青蛙》一课,有小朋友会问:“我可不可以再画几只青蛙呀?”等问题。这时启发他们各抒己见,再加以引导:在画面上补充些什么,就能表现出一幅幅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内容的画。小朋友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加上联想,进行增补,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2)素材组合法

儿童作画并不能凭空想象,丰富表象的储备是想象内容更为生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有时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些直观素材,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进行自由组合,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为幼儿提供水果、蔬菜等,请幼儿选一个主题将这些图形组合成一幅有情节的画。

(3)课题延伸法

课题延伸是指在坚持有利于儿童主动发展的原则下,对教材中原有的命题作适当的补充或改变。如,《蔬果动物》一课,课题改成《蔬果动物园》,蕴涵合作精神,这样的内容范围广,质量也高。

(4)正反思维法

儿童画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而是为了帮助每个儿童在各个方面,发展他们的认识与智力。而儿童画教学中正反思维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这一点,正反思维法是指从正反两个角度对所要描绘的内容进行想象的方法。如,在指导《想象中的房子》一内容前,从正向思维角度出发,则考虑人类居住的房子将是如何的好;而从反向思维角度出发,面对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等,怎样使想象中的房子表现在良好的环境之中?启迪儿童进行想象,提高认识,开发智力,这样的引导,产生的画面是将人类移居海上等各式各样真正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5)仿生想象法

仿生想象法是指将所画之物模仿成另一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画教学中甚为常用。例如,在启迪儿童画《想象中的太阳》这一内容时,儿童对太阳作拟人化处理一般都能掌握,从太阳公公引导出太阳奶奶、太阳叔叔等较为容易,但这并非能满足儿童的想象欲望,继而分别出示长耳朵的太阳及西瓜形的太阳,再加以引导、鼓励,儿童思路如泉流水,想象中的太阳画面就会一一呈现。

(6)学科结合法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为此,很多勇于开拓的教育者已着手探索美术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努力尝试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结合转化教学。在儿童画教学中,也可以将其作出另一种诠释,与音乐等学科知识结合转化,从而表现具有想象力的画面。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画是孩子们心迹的表露,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画笔去描绘世界,让他们的画更有新意、更有童趣。

参考文献:

[1]肖芳.儿童绘画从游戏开始[J].北京教育,2002(04).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篇(7)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