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方针的核心

教育方针的核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24

教育方针的核心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1)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2)

    一、立足顶层设计,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坚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尽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我们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知。如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加革命遗址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生真谛,验证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必然从少数先进分子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蔓延和扩散拓展,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力量,榜样就是旗帜。榜样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后进,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二、把握路径选择,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由灌输式为主的方法转换为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灌输式方法是一种视受教育者为单纯接受客体的单边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种教育方法在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其教育效果正在弱化。积极建构的民主方法是一种主体维度、建设维度以及建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它强调的是“尊重的教育”的人本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立足于建设和培育。强调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民主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实际及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构建,为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袭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由单一整齐的方法向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层次、先进与广泛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因为学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差异,用完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大学生。这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为追求整齐划一效果而运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向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转换,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方法向“自下而上”转变,激发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牵引向内在驱动转变,促使其自觉运用科学的价值标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处理好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要在尊重学生基本物质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多角度强化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实现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跨越;三是处理好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关系,既要注重借助鲜活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价值引导并加以渗透,又要立足长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四是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又要坚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倡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结合的教育视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规定我们在融入过程的工作实践中要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和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一以贯之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不同形势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专业特征与个体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一是因势施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依托广普教育、团体引导、谈心辅导等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因群施教,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群体的具体特征及特殊需要,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规律,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三是因业施教,构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教书育人新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四是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教育内容,进行跟踪式培养和专业化辅导,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针对性教育引导。

    (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施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教育始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分阶段教育。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从受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具体实践中,要研究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主观感知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教育主体方面,要从体制入手,充分调动 “融入全过程”的全员要素,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体化、学团工作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要抓住核心队伍的关键要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教育客体方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模。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这些大学生带有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在一些道德领域,会出现道德问题,深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更新的延时性、新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决定的。我们必须给予“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理性的评价,根据他们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职学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全球化冲击下的思想文化多元化为背景的今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普遍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够正确的指引学生完成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的教育。

1.2 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陈旧

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改革,校的教育提出缺乏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灌输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教育课堂上都没有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和学生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笔者上就业指导课时谈到就业学生所要想到的钱,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那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很多非主流、职业素养不够等情况。

1.3 高职教育重才轻德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都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系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仍然是我国高校中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教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跟学生的交流甚少,很多专业教师的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知识,其他都不是那么重要。

2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上升到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也没有了解充分,甚至都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

2.2 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

高职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并没有完全养成,对是非的判断还有待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不足,生活经验缺失。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上,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量体裁衣式的制定教育方案。特别是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受网络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对一些副能量的事件缺乏正确认识。

2.3 社会压力导致家庭教育重成才轻成人

我国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绝大部分家庭都将学生的成才定义为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这就使得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的教育,很多高职学生从小备受父母的呵护,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导致了大学生缺乏长远的理念。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定不相符,追求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缺失值。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系的路径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要求,随着职业化教育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研究越发重要。当前,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针对性、实效性下功夫。

3.1 加强教师建设,树立全程全员育人的思想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切实到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加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融入全部课程中,每门课程教学中必须确保有一定课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做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高职院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的良好的网络成环境。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宣传如微信、微博、飞信、QQ、BBS 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及时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以优良的教风、学风感染学生

创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需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1)凝练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校训。(2)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良好的校风带动教风、学风的形成,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促进校风建设。

3.4 丰富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途径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单招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95-01

1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实施状况

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试点,计划招生2000人,8所试点院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入学测试及录取名单。近年来教育部将单独招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3年进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验区所在高职高专院校。在7年的单招实践中,招生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普通高中毕业生,扩大到试点院校所在省的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职中应、往届毕业生以及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的复转军人或其他社会考生。高职院校单招制度的实施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深层次的影响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单招生在学习和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班级管理及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议。

2 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现状

我院2013年单招生人数是686人,针对单招生庞大的数量及复杂的生源状况,对单招生在学校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在校的情况进行总结,发现他们的现状如下。

2.1 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

从我校录取的单招生来看,由于招生对象多元化,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对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入大学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没有达到相应的知识储备。对于单招过来的应届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就偏科或者是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中专、中职过来的单招生,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足;对于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复转军人及其他社会考生的单招生,他们社会阅历丰富、善于交流,但是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的薄弱。但是,他们的情商和智商并不比其他高考入学的学生差,在一些方面表现的比较的突出,比如在说话、做事方面都比较大方成熟。由于某些原因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致出现厌学情绪等。总体来看,单招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稍强,

2.2 个性化较强,缺乏集体荣誉感

处于青春期的单招生思想都很活跃,他们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喜欢穿着时尚另类的服装,对自己喜欢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在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和服务他人方面表现不足,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结心,缺乏集体荣誉感。

2.3 自控力差,纪律性差

由于高职院校与中学教育在管理和教育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没有了中学教师的督促,加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力差,单招生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的情况;课堂睡觉、讲话、玩手机的屡见不鲜;课后抄袭作业、沉溺网络游戏的比比皆是。

2.4 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目标

高职单招生对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难以适应,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学生因习惯了中学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对于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需要一定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在学习、生活上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和懒惰性,处于被动状态。而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独立性。

2.5 存在自卑和不自信心理

大部分单招生不能正确对待现实,认为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低人一等”,因此,悲观意识较强。对学校、自己没有信心,学习动力不足,还没有学就抱着学不会的心理,进取意识淡薄。

3 高职院校单招生教育及管理探究

单独招生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招生方式,而是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拔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单招生管理及教育工作的研究,研究一套适合单招生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估方式、班级管理及思想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针对单招生的现状,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3.1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针对单招生理论知识薄弱,厌倦对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层次化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单招生的不同差异,采用最能适应他们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技能培养、强化发展学生在专业某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用新颖的项目,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项目完成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单招生的现状,高职院校要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要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减少纯记忆理论知识的考查,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多采用过程考核法,适当增加口试,实践能力操作考试,项目设计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能力。针对单招生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要激发单招生发展潜能,就该积极探索针对单招生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并重,实践技能不仅包括校外实习实训考核,还应包括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只有科学的评价考核标准,才能引导单招生朝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体验成功、绽放希望,激发潜能,不断走向自我实现。

3.3 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体制

由于单招生与统招生的基础知识、智能结构、实践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中不能很好的兼顾,也不利于针对单招生实施的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此,为提高单招生的培养质量,对单招生和统招生应实行分班教学。

3.4 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态度;另外,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针对单招生的文化基础和智能展开教学,并采取对接性帮扶,在完成任务时进行肯定性评价,让他们感受成功,产生成就动机使单招生在体验成功与实现愿景的过程中树立自信。

单独招生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招生方式,而是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拔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单招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个性化较强,缺乏集体荣誉感;自制力差,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目标;存在自卑和不自信心理这些现状。

本文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模式、合理的班级管理体制、树立学生自信心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探究性的建议。这对单招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5)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于2016年9月13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聋哑学校肩负着培养聋哑学生核心素养的职责。由于聋生自身存在听力障碍,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被阻,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难以达到健全人的水平,这就造成聋生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常人的差距,对他们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只有我们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使聋生提高各方面素养,才能使聋生的综合素养达到或接近健全人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将来得以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正常生活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

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聋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党的十和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认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对聋生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笔者结合聋校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实际,现就针对聋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聋生的培养有所帮助。对聋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重点地实施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聋校的最主要教育形式,学生接受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结合所授知识适时地、有目的地对聋生进行必要的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是在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相应的核心素养教育。

2.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素养教育。我们大部分地市一级聋校的班级设置是从小学到高中(中专),有的聋校还设置了相当于学前教育的语言康复中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大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在校课余时间充裕。除了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养教育以外,还可以由学校教养员利用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习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培养;教养员在学生就餐、就寝、卫生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会生活、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通过早操、作息时间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纪律等素养。

3.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核心素养教育。如通过组织学生军训、参观其他学校或邻近军事单位的内务,培养学生的床铺整理、清扫宿舍卫生等素养,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义感、同情心;也可针对水电的节约、公物的爱护等专题进行教育。

4.采用影视资料等多种形象、直观手段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学校一般都配备有网络及影视器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直观性强的认知特点,搜集、制作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另外,聋哑学校的学生从几岁到十几岁,年龄跨度大,身心发育程度不同,即使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个体间,身心发育程序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除了听力障碍外,身体还兼有其它残疾,甚至存在智力缺陷。这就造成他们认识、接受事物的能力差距较大。这就需要聋哑教育工作者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核心素养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学前阶段的聋生,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目前主要是进行听力及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简单的生活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洗手、洗脸、刷牙、穿衣、吃饭等,培养他们初步的生活素养。

对于一至三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仍然是在学校寄宿,但已脱离了学前教育阶段那种保姆式的管理,生活需要部分处理。针对这个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当对他们逐步进行学习自觉性教育,初步培养学习素养;同时进行其他相关核心素养培养,如爱护公物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内容。

对于中年级学生,除继续进行上述教育外,还应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通过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养员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学生实际生活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对党和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感恩;教育学生懂得对老师尊敬、ν学团结、父母孝敬。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6)

同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渐增多,维持高校校园稳定也就日益重要。因此,维护校园稳定,是实现这项目标的重要基础。大学校园以教育为主线,校园稳定是最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唯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得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优秀的社会人才的培养,需要稳定的校园环境,这已经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

为此,辅导员必须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艺术或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而改变学生的精神态和行为,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笔者认为,辅导员要通过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实现预期或实际教育效果。可大致概括为:政治上的“立向”、思想上的“立志”、精神上的“立势”、社会上的“立人”。

一、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设身处地原则、明理分析原则、定位准确原则和科学创新原则。

(一)设身处地原则

设身处地原则,就是指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真正以大学生弱势群体为中心,设身处地其着想,注意满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尽力帮助其实现最高需要――理想成就的需要。

(二)明理分析原则

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作为大学生有其明理的一面。因此,在开展核心观价值教育时,要善于有步骤、有条理、有道理的去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道理的引导,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

(三)定位准确原则

定位准确原则是指,是指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实行全员岗位目标化管理的一项制度。即要求思政教育者将自己的工作分解成各子项,每个子项预先确定好目标,做到定位准确。并以定位准确为评价基准,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考量。

(四)科学创新原则

科学创新原则,是指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思政教育“四体”――主体、介体(包括教育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客体、环体(环境),要根据时代、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性的实现科学化的平衡。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并不等于解决其弱势的具体的、细化的措施。这种措施更多的体现在“政策”和“方式”上。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围绕理想信念,加快思政课程改革力度;弘扬时代精神,开辟打造精神强势的渠道;创新文化形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为:

(一)围绕理想信念,加快思政课程改革力度

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创新性把大力开展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融入其中。思政教师、辅导员要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课程内容,组织教学研讨(如,围绕“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开展系列学习活动等),在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突出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务实性。同时,通过建立“思政理论学习小组”,通过编写学生感兴趣的辅助资料,延伸教材领域;通过理论的学习延续,在满足感兴趣的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的同时,增强特类大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

(二)弘扬时代精神,开辟打造精神强势的渠道

在开展教育时,要始终坚持弘扬时代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把富有感染力的科学理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弱势对象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通过有效的政治学习和普法讲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通过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凝聚学生共识,形成普遍认同。

教育方针的核心篇(7)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指出过,一个国家处于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社会失范”。“范”就是“规范”,就是德。“失范”就是“失德”。国外就有例子,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前30年就如此。物欲横流,假冒伪劣泛滥,缺诚失信,“社会失范”。我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迅速转型中,出现了新的形势,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网络信息的深刻影响,从而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某些“失范”。这既不足奇怪,然而更值得高度警惕。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被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同志专为此作了许多讲话,最近,针对性又作了“五四”讲话。

我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要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吗同志就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9年下半年,他就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现在回顾,这个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即价值观教育。

(2)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如何正确处理,同志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过。十报告提出的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就是这三者关系正确处理的“最大公约数”。国家、集体的价值观是主导,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强力支撑,缺一不可。

(3)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同志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接着举出了众多这方面的思想与理念。他接着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不论是哪一方面的理解,最终都是涉及为谁、为了什么设计精神追求、责任感、行为准则的问题。责任感体现着精神追求,体现为行为准则。精神追求是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就是人生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