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6 09:35:01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counties for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Nanhua has it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is well known as “China wild mushroom town” and “China walnut town”. However, due to th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local resid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not so effective. Sinc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posed in 2013, Nanhua has accelerated it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nd achieved some remarkable resul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anhua, we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et forth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精准扶贫;现状;问题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21-02

1 研究背景

自1978年至2010年,我国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贫困人口数从1978年的25000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按照现行贫困标准,2016年底,我国仍有4335万贫困人口。据云南省农村工作会议报道,2016年云南省尚有471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和88个国家贫困县(居全国第一)。

南华县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有“中国野生菌之乡”和“中国核桃之乡”的称誉。但由于当地居民思想较为保守,导致很多农产品销路不畅,扶贫成效不大。自2013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南华县加快了扶贫工作的开展。2014年南华县积极响应国家电商扶贫政策,建立了中国野生菌第一信息平台―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2015年南华县成功申请第二批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进一步促进了其扶贫工作的发展。

2 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现状

据南华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南华县现有人口240891人。其中,乡村人口196171人,占81.4%,是全省88个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3年以来,南华县精准扶贫现状如下:

2.1 制定精准扶贫政策

为促进南华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南华县研究制定了《南华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户不少于5000元安排产业发展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快扶持产业发展;并出台了《南华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补助标准及贴息贷款等各项优惠措施。同时,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帮助和督促,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推进。

2.2 明确精准扶贫对象

南华县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把帮扶措施精准到一家一户。2014年,南华县已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419户20661人,并通过省审核认定。2015年以来,南华县从加强建档立卡业务、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培训入手,严格按照省、州贫困人口识别、管理、退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及建档立卡“回头看”的相关要求,抓实、抓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及动态管理等各项工作,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立卡,精准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2.3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南华县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工作经费不低于30万元。2015年,南华县共争取扶贫资金2101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无偿资金3811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7200万元。全县共争取实施2015年度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3个,省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3个,州级整村推进项目1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1个,扶贫到户贷款指标8000万元,扶贫安居工程计划200户,产业扶贫项目1个,竞争性项目1个,继续实施一街乡整乡推进项目1个。

2.4 注重优势产业扶贫

南华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组织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南华县围绕到户脱贫计划,以企业规模化种植为龙头,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在全县新种植花椒2万亩、核桃4.5万亩、魔芋1.6万亩、马铃薯6万亩、萝卜6.5万亩、蔬菜6.5万亩、中药材3.6万亩,实现了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据南华县统计局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南华县实现农业产值75286万元,同比增长4.3%;林业产值15660万元,同比增长10.3%;畜牧业产值52764万元,同比增长7.4%。

2.5 发展电商助力脱贫

南华县积极响应国家电商扶贫政策,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2014年,南华县率先建成了全省首家跨境电商交易结算平台―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线的新突破。2014年,南华县实现网上销售额1200万。2015年,南华县实现网上交易4150万元,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南华县委书记李云升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南华县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支持农产品网店建设,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

3 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的问题分析

南华县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3年,南华县贫困人口2.62万人。2014年年底,南华县全年贫困人口减少至20661人。2015年,南华县贫困人口减少至16167人。2016年,南华县5710人脱贫。中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何文明在南华县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上表示,2017年,南华县将确保15个贫困行政村10951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然而,由于南华县贫困人口总数大,贫困程度不一,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南华县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积极性不高

南华县主要是由省、州、县、乡(镇)四级机关干部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形式,对应帮扶全县贫困户及贫困人口。但很多农民在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时,存在一些消极应对情况。一部分农户认为调查只是形式,贫困户是由“领导”决定的。一部分农户“等、靠、要”的思想较为牢固,为了多得补贴,认为家庭收入填的越少越好,并没有如实填写资料。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准识别的实现,导致部分真正贫困农户并没有得到帮扶。

3.2 南华县部分扶贫资金管理不当

近年,南华县扶贫资金管理逐年规范,管理措施越来越严格,但仍然有部分资金出现管理不当情况。据南华县纪检监察局2016年5月报道,南华县在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个别人员法纪意识不强的情况,所在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执行不力等现象。有的单位扶贫资金账目设置不规范,审批程序不严格,导致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据统计,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南华县立案已查处1名涉嫌违法使用扶贫项目资金和3名套取国家补贴资金人员。

3.3 南华县产业扶贫集约化程度不高

通过全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南华县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处于“零、散、小”和无档次状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部分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三是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3.4 南华县电商扶贫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南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以果蔬、核桃和食用野生菌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然而,这些农产品在网络销售商有许多限制性条件,果蔬时间要求比较高,需要低温冷藏保鲜,物流成本较高。其次,南华县虽然在2016年8月至10月对开展电子商务站点的雨露镇、五街镇、兔街镇、五街镇镇、红土坡镇、罗武庄乡等乡镇的电商服务站共计84名站长进行了实操培训,但贫困地区农户文化程度偏低,多数农民都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会实际操作的更是不多。

4 促进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针对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提高南华县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的意识

针对农户参与精准识别意识不高的问题,南华县村干部要多与农户谈心,深入农户,掌握农户的贫困现状,加大农户思想力度的教育。首先,要坚决杜绝一些农户“等、靠、要”的思想,从观念上先“脱贫”,帮助农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信心。其次,对一些真正贫困的农户,南华县村干部要动员农户积极参与精准识别调查,鼓励其依靠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努力,掌握一门生产技能,自力更生,实现致富之路。

4.2 加强南华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

针对部分扶贫资金管理不当的问题,南华县要强化扶贫队伍法纪教育,充分认识扶贫资金是“保命钱”、“高压线”,树立廉洁意识、服务意识、吃苦意识。加大扶贫专业人员培训指导力度,提升在项目方案编报、项目实施指导监督、项目竣工验收等的专业素养。市、县两级应进一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适当增加专职人员,为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4.3 促进南华县产业扶贫规模化经营

针对产业扶贫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南华县应该促进产业扶贫规模化经营。一是改变过去“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做法,适度集中连片开发,带动大量贫困农户参与、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小巨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三是规范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网络和产地市场建设,促进南华县产业扶贫规范化发展。

4.4 完善南华县电商扶贫模式

针对电商扶贫模式中物流设施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南华县需完善电商扶贫模式。在物流方面,可以通过农村公交携带配送等方式,解决农村快递配送数量少、成本高的难题。在有能力条件下,加强物流冷链建设,解决野生菌、果蔬冷链贮藏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针对性地对识字青年进行电商知识培训,再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进行培训,让普通农户了解电商平台,并能主动参与电商平台操作,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28-30.

[3]王国勇,邢.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锦屏县;林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1 锦屏县域经济发展概况及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1.1 锦屏县具体概况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缘,黔东南州东部,辖7镇8乡,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县。锦屏县发展林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得益于该地地理位置虽然偏远,但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再加上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候的分配也有了相应的调节,故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受到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备了明显的山地主体气候和林区气候的特点。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富集。全县面积1596km2,其中耕地面积16866.7hm2,人均耕地面积0.052hm2;有森林面积114466.7hm2,人 均0.507hm2,森林覆盖率为71.16%,木材蓄积量 927.27万m3,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产杉木和楠竹,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 是贵州省的重点林业县。

1.2 锦屏县林业扶贫工作开展的现状

1.2.1 锦屏县造林绿化的现状

2012年锦屏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014.67hm2,占任务数的100%,其中,完成杉木用材林694.67hm2,油茶林466.67hm2,山核桃653.3hm2,楠竹林200hm2。完成森林抚育作业面积1693.3hm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292.9hm2;在三江、启蒙等13个乡镇31个村、1个林场、8个中小学校开展城乡及道路绿化美化活动,共栽植大小绿化苗木2万余株,完成零星四旁及义务植树19.5万株;培育种苗17.8hm2,出苗936万株,油茶、山核桃、杉木、马尾松等苗木基本满足全县今冬明春造林用苗的需求。

1.2.2 锦屏县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锦屏县逐渐加大了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经济林的发展力度,目前已建经济林16 666.67hm2,其中木本药材1333.3hm2,油茶7333.3hm2,楠竹2000hm2,柑桔2533.3hm2,板栗333.3hm2,山核桃3133.3hm2。现各类林副产品在农民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1.2.3 锦屏县乡村林场发展现状

林业作为锦屏经济的支柱,是以乡村林场的建设和发展为支撑的。2007年,锦屏作为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针对乡村林场种类多、产业形式多样的实际情况,决定坚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做法,“两步并成一步”走,把先“分山”后“联营”合并成一步,通过均股均利的方式为林农明晰产权,直接走向“联营”。锦屏县新化乡新化司村有615.7hm2集体山。其中,与春蕾林场联营562.15hm2,与新源林场联营30.227hm2,成为一个以杉木用材林为主,柑橘类经济林为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的林业特色村。

1.2.4 锦屏县贫困人口及生活变化情况

通过山区扶贫开发,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2013年,州委、州政府下达给锦屏县的减贫任务是3180户9659人。锦屏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根据全县总人口为22.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5%,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各类经济发展的调研,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并自我增压,把减贫任务数提高到3329户16000人。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拼搏, 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985户4162人,占州委、州政府下达任务的43.1%,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减少迅猛。

目前,锦屏县森林资源各项指标都得到有效增长:有林地面积从1999年的88933.3hm2上升到现在的114466.7hm2,增加了25533.3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8.06%上升到现在的71.16%,上升了近13.1%。锦屏的林改工作获得全国表彰,锦屏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荣获“贵州省先进集体”。为做好新一轮的林业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林业发展,应当突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探索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绿色扶贫开发之路。 如今,锦屏林业产业已经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变为多元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696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0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624元。

2 锦屏县进一步推进林业扶贫开展的改进办法研究

锦屏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的现状,重点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笋林、核桃林、香橘林、工业原料林、中药材、林木种苗等8个商品基地,走生态特色林业之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至2010年,全县拥有山核桃基地3133.3hm2,油茶基地7333.3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9000hm2,楠竹基地2000hm2,小香橘基地1253.3hm2。为进一步深化林业扶贫工作,锦屏县政府积极改进方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林业扶贫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

在贵州省锦屏县林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来进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本身既是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扶贫开发项目。扶贫工作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展开,可以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植树造林的步伐。同时扩大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提高森林木材的栽种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锦屏县域的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的侵扰和破坏,同时还可以给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特别是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机制,规划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少、见效快、受益面广、对群众脱贫致富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2.2 林业扶贫与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锦屏县要进一步深化林业扶贫工作,就应当注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将扶贫工作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业的多种资源,多种发展模式的有机组合,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产品,并且进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油茶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发展旅游业也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证。锦屏县的油茶、竹木工艺品、木本药材等很具有地方特色。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县生产的油茶无工业污染,是国家农业部验证的绿色产品,且属富硒产品,很有市场开发潜力;竹木工艺品中鸟笼、芦笙、木碗等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木本药材在省内外已成为闻名的优势产品。上述产品开发由于资源少,规模效益差,还行不成气候,为使这些产品迅速发展为特色经济产业,必须给予经济和技术上的扶持,走“短、平、快”的发展之路。因此,锦屏县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中与开发林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十分有必要。

2.3 林业扶贫与工业强县战略相结合

为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工业强省、城镇带动”的形势下,如何引进、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就成为锦屏工业强县兴林富民的关键所在。锦屏县在林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当以国家相关政策方案为先导并认真贯彻落实到实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殷切关怀贵州山区发展,锦屏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针对贵州的特殊地位、特殊贡献和特殊困难,给予了贵州特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贵州林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根据自然、地理及资源特点,遵循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林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以过境高速公路“三黎”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为契机,以敦寨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依托,提出构筑建立“西南林业产业基地”的思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4 林业扶贫应以科技扶贫为先导

边远山区的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林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技术上的技能也有很大欠缺。这样就很难发挥技术经济优势,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不到位,而只能发展粗放型林业,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尽快组建林业科技扶贫队伍,积极深入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使每1贫困农户都能掌握一两门简单的种养业技术,让农户在种养业方面少走弯路,同时要给农户灌输市场经济意识,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产品,帮助农户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技术问题。扶贫必须先扶智,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才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更好的开发林业特色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锦屏县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进一步地发展区域经济。

3 结语

总之,贵州省锦屏县县域经济发展给林业在边远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范例。大力推进林业发展,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做好新一轮的林业扶贫工作,要突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探索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绿色扶贫开发之路。坚持林业扶贫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坚持林业扶贫与开发林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同时注意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以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最后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扶贫文件的号召并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还应当引导扶贫资金对林业的投人,利用好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林业生产的优势,推动边远山区林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林业的发展,为后生态建设时期农村和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小辉,乔长涛.扶贫视角下的林业环境净化功能补偿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 刘维忠,陈玉兰,韦振江.内陆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扶贫开发模式的探索[J].生态经济,2008(12).

[3] 赵建成.发展生态林业,促进经济发展——对易县林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9(14).

[4] 李巧玉,张雷.生态扶贫:一条通向农民致富之路——广西林业吹响生态扶贫的集结号[J].广西林业,2012(03).

[5] 荀世芬.依靠科学推进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J].北京农业,2011(18).

[6] 周应书.毕节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技术体系构建[J].林业建设,2009(02).

[7] 廖少华,李飞跃.林业扶贫二十年,日新月异黔东南[J].中国林业,2007(23).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3)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xx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

大xx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

xx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

xx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

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

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

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

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

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

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

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

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

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

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xx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

投入不足。

xx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

xx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

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

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

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

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

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

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

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

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4)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完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精准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XX镇的贫困状况和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XX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X人,下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全镇有X所小学,教师X人,学生X人,镇卫生院X所,村级卫生室X个,卫生从业人员X人。XX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X万元,国民收入X元,农业总产值X多万元,财政收入X万元,粮食总产量X吨,人均粮食产量X斤,人均纯收入X元。近年,XX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X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X人,低收入贫困人口X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XX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X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X%。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X元/年?人),XX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X%,小学及以下占X%,在XX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X%。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XX)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精准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X户、X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XX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X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X公里 路需投资X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X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

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

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精准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精准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精准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精准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精准扶贫攻坚,全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精准扶贫向开发式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突出精准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X个重点村X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X亩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精准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XX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铜鼓之乡XX村、芦笙之乡XX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精准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民政、财政、精准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精准扶贫力量。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是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责任区。把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精准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精准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精准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精准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精准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X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X个,占全县总村数的X%;现有贫困人口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X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X个贫困村、X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X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X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X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

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X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X个驻村工作队X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5)

一、扶贫与旅游扶贫

扶贫通常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扶贫通常指政府和社会通过某些措施,增加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者的就业机会,提高贫困者的劳动生产率,来增加贫困者的可支配收入,以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广义的扶贫是指使用包括生产性和分配性的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所有贫困者的收入。广义的扶贫包括狭义的扶贫和通过各种福利政策或制度增加贫困者的可支配收入两个方面。

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中,基本观点认为旅游扶贫是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财政的脱贫致富,这一观点实际上将旅游扶贫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第一,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主要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并从中获利,从而最近实现脱贫致富。扶贫的宗旨是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所以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第二,旅游扶贫中“扶”的力量在旅游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所谓“扶”主要表现在有关组织将外生性资源,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传给贫困者,从而促使贫困者有能力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获利。其次,“扶”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或其他权力机构通过政策引导、政策倾斜、政策规范等手段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活动,特别是规范外部私人投资者的经营活动,保护贫困人口的利益。因此,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不是仅仅依靠经济运用和市场力量。

第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指在地区经济欠发达这一背景下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在开发过程中焦点放在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上,而对贫困人口参与发展和受益并未给予充分关注。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顺利开发,但囿于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限制,会提供优惠政策引入外地投资,有时甚至会出现过度赋予外地投资者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的优先权而放弃相当部分的利益分成权利。

第四,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的效益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对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包括旅游收入、旅游创造的就业机会、GDP贡献、外汇赚取、人均收入等,而在旅游扶贫效益的评估中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的受益和代价是更为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内容。

二、旅游扶贫的目标体系

1、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是反贫困和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旅游扶贫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扶贫方式,其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因而,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是反贫困和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由于贫困状态表现多样,因而旅游扶贫过程中这一核心目标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首先,反贫困和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最直接的表现是确保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旅游开发可以为开发者和参与者带来经济收入,旅游扶贫的目标是使这些收入能尽可能多地向贫困人口倾斜。例如,扩大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范围、提高工资率、支持贫困人口从事小商业经营、扩大集体收入来源。

其次,贫困人口的利益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当地基础设施与环境、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实践证明,旅游开发会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更多地由贫困人口承担。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最大化旅游对贫困人口的积极影响,最小化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避免旅游发展同贫困人口发展争夺自然资源,限制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活动,避免歧视贫困人口的情况发生,支持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卫生等设施的建设,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再次,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生存和发展的资产和能力,因而反贫困和消除贫困人口贫困状态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为增加贫困人口对各种资本的进入性和发展的能力。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本包括金融资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反贫困首先要提高贫困人口对这些资本的进入能力。

2、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扶贫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即以“扶贫”为口号自发地、盲目地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具有较严重的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倾向。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扶贫的目标把握不准,简单地认为扶贫的目标为短期内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和脱贫人数的增加。实际上,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脱贫致富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

三、旅游扶贫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是反贫困和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并确保贫困人口能获得长期利益。

1、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发展的障碍表现为对一系列资产或资源缺乏所有权、使用权和进入能力,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主要指改变资源(资产)所有和使用状况,改善贫困人口对资源(资产)的进入能力。例如,由于信贷担保制度,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本,贫困地区风景区管理机构可以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小额信贷制度,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抵押担保和诚信担保;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对参与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相应地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主体可以从旅游收入中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技术交流、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为社区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为贫困人口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班和知识讲座。

2、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由于贫困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和贫困原因的复杂化,就旅游谈扶贫往往会忽视贫困产生的原因和贫困的等级。因此,单独的旅游扶贫,效果可能不明显。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键是以旅游开发为载体和媒介,引入多种扶贫方式联合扶贫。

第一,旅游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结合。贫困地区可以在旅游收入(门票收入、税、费、罚收入、经营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没有机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贫困人口,作为从事其他生产项目的启动资金,或者作为救济金直接发放给当地没有收入能力的“老、弱、病、残”,扩大旅游扶贫的受益面。

第二,旅游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科教扶贫是当前较为广泛的一种扶贫方式。贫困地区除了旅游资源丰富以外,还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因此,贫困地区可以利用旅游开发产生的地区知名度,吸引专家学者将景区作为科研基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农产品开发和加工培育科技含量。另外,也可以利用旅游宣传,邀请希望工程、青少年基金会等科教扶贫组织来景区游览,为景区教育事业获取资助提供便利条件或充当中介。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6)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一: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月日第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从月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月日,县委书记在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月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四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月日和月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月日召开了县委届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五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六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月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七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高潮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二: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香格里拉县 金融扶贫 成效 建议

2015年,曾先后两次来到云南调研,他强调精准扶贫重在提高精准度,让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云南省积极开展连片特区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金融扶贫。香格里拉县作为迪庆藏区的重点贫困县,无论是贫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严重。

一、香格里拉县贫困概况

香格里拉县属于“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贫困状况极为严重。该地区共有11个乡镇,6百多个自然村,其中贫困村数达38个。据统计,2015年年末,该地区共有4万多户人家,乡村户数3万多户,其中贫困户数将近9千户,占乡村总户数的30%左右。此外,该地区的贫困人口为3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扶贫任务艰巨。

二、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状况及成效

(一)金融扶贫状况

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百日会战”项目对2016年新增养殖不超过2亩且每户贫困户只享受1项种植方面补助的前提下,对药材补助500元/亩,林果类200元/亩,蔬菜300元/亩。2015年,中央对当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将近6亿元,云南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将近1千万元。2016年,社会为该地区贡献了5百多万元,其中有1千多户贫困户收益,户均帮扶金额达5千元,社会帮扶覆盖率11%。

各大银行对香格里拉县的扶持,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贫困户的经营性产业提供了8万元的金融贷款。2016年农村信用社也加入到扶贫队伍,为贫困户提供约300万元的贷款资助。其中,该笔贷款约21%用于种植业,21%用于经营性生产,11%用于农村危房改造,53%用于其他产业。在银行机构的帮扶下,香格里拉县贫困贷款总户数从2015年的1户上升至2016年的将近90户,贷款金融也从8万元增加到约300万元,特别是应贴息金额从800多元迅速增长至1.4万元。金融机构对该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扶贫成效

2015年年底,香格里拉县通沥青(水泥)公路的自然村630个。全县交通道路较14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饮水方面,该县已解决安全饮水的农村学校共计20所,覆盖率达100%。电力保障方面,该地区,通生产用电自然村9百多个,通生活用电自然村为11千多个,解决了将近3万户贫困居民的通电难题。信息化方面,通宽带网络的自然村4百多个,手机能上网行政村56个。此外,在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2016年香格里拉县计划易地搬迁6百多户。

2015年香格里拉县生产总值GDP较2014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4年增长10.7%。总体而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使该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香格里拉县金融扶贫建议

(一)加大金融机构扶贫力度

从2014年以及2015年金融机构扶贫举措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扶贫力度亟待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地方小贷金融机构应凭借各自优势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金融扶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更要落实政策的实施情况,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宏观效应。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应发挥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为地方农信社以及小贷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渠道和资金来源。同时,农业银行可以与当地大型企业结合,通过注资扶持当地产业发展,从而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对合作性金融机构而言,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的营业网点较多设立在乡镇上,他们凭借着地理优势对农村贫困群众的了解更为直接和全面。因此,他们可以对贷款申请人的贫困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使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对象得到资金扶持。

(二)扶贫款去向因地制宜

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不同。因此金融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扶贫款项在最需要的地方l挥最大的价值。据统计,今年香格里拉县贫困人口总人数3万多人,其中因病致贫人数约占比18%,缺乏资金致贫人数约占比16%,缺乏劳动力致贫约占比14%。这是该地区三大致贫因素。此外,当地金融设施十分不健全,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少之甚少,资金借贷供求严重失衡,资金链断缺不仅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当时特色产业的扩张,就业岗位的缺乏使得精壮劳动力严重外流。

因此,金融扶贫资金应较多的投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完善健全该地区的医保制度和医疗设施,扩大医保、医疗设施的覆盖面及覆盖深度,以减少该地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贫困家庭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第二,健全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如增设营业网点、成立村镇银行等,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及其他惠民政策提供资金扶持,使贫困群众有充足的资金来发展自身产业;第三,通过产业扶持带动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使得当地的精壮劳动力得以保留。

(三)深化扶贫对象金融脱贫意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苦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群众思想、消费观念落后有很直接的关系。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当地群众的消费观念还处在相对保守的状态,对满足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几乎为零,特别是金融消费。要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当地群众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因此,应该加强金融脱贫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通过多样化形式与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金融脱贫意识,使他们意识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能够使他们彻底脱贫,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

四、总结

扶贫的目的是脱贫,脱贫的前提是扶贫。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2020年能否实现小康社会取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更取决于脱贫工作的成效。切实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是我们迈向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区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29-133.

[2]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识[J].甘肃金融.2016(1):4-7.

[3]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128-132.